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艳,赵霞,钱兵羽 编
图书标签:
  • 钎焊
  • 材料科学
  • 材料工程
  • 焊接技术
  • 应用技术
  • 高等教育
  • 专业教材
  • 工程技术
  • 金属材料
  • 连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38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95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3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院士专家著书,体现先进性,前瞻性,反映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学科融合贯通,注重交叉性,学术性,立足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
  内容丰富翔,实追求研究性,实用性,促进材料工程的创新发展。

内容简介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6章)为有关钎焊的基础理论,包括钎焊的基本原理、钎焊方法及设备、钎料及钎剂的种类及使用、钎焊工艺的选择等;第二部分(第7-10章)为各种材料的钎焊,包括铜、铝等常用金属、硬质合金与金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的钎焊工艺、钎焊与钎剂的选择;第三部分(第11、12章)为钎焊的缺陷及检验以及钎焊过程中的安全与防护。《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基本问题,注重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并适当反映国内外的近期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或焊接方向)的主干课教材,亦可供从事钎焊工艺及设备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钎焊及其特点
1.2 钎焊分类
1.3 钎焊的发展及应用

第2章 钎焊原理
2.1 钎料的润湿与铺展
2.2 液态钎料的填缝
2.3 液态钎料与固态母材的相互作用
2.4 钎焊时的去膜过程

第3章 钎焊方法及设备
3.1 火焰钎焊
3.2 感应钎焊
3.3 炉中钎焊
3.4 电阻钎焊
3.5 浸沾钎焊
3.6 其他钎焊方法
3.7 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

第4章 钎料
4.1 概述
4.2 软钎料
4.3 硬钎料
4.4 钎料的选择

第5章 钎剂
5.1 概述
5.2 软钎剂
5.3 铝用钎剂
5.4 硬钎剂
5.5 气体钎剂
5.6 真空

第6章 钎焊接头设计及钎焊工艺
6.1 钎焊接头设计
6.2 表面准备
6.3 工件装配和钎料添加
6.4 钎焊热循环
6.5 钎焊后处理

第7章 常用金属材料的钎焊
7.1 铝及铝合金的钎焊
7.2 铜及铜合金的钎焊
7.3 碳钢、低合金钢和不锈钢的钎焊
7.4 钛及钛合金的钎焊
7.5 高温合金的钎焊
7.6 异种金属的钎焊

第8章 硬质合金的钎焊
8.1 概述
8.2 钎料与钎剂
8.3 硬质合金钎焊工艺

第9章 金属与非金属的钎焊
9.1 金刚石工具的钎焊
9.2 石墨与金属的钎焊
9.3 陶瓷与金属的钎焊

第10章 复合材料的钎焊
10.1 复合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10.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钎焊
10.3 碳/碳复合材料的钎焊
10.4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钎焊

第11章 钎焊缺陷及检验
11.1 常见钎焊接头的缺陷及防止
11.2 钎焊接头破坏性检验方法
11.3 钎焊接头无损检验方法

第12章 钎焊操作中的安全与防护
12.1 不安全及不卫生因素
12.2 常用钎焊方法的安全操作和健康防护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阻流剂主要是一些对钎焊无害的非常稳定的氧化物,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钛、氧化铁和某些稀土金属的氧化物,或钎料不能润湿的非金属物质,如石墨、白垩等。阻流剂使用时可以借助于黏结剂或悬浮剂等调成糊状或液体,钎焊前预先涂在接头旁的零件表面上,靠不被钎料润湿而阻止钎料的流动,钎焊后除去。涂覆阻流剂是炉中钎焊最常用的工艺措施,这是因为零件入炉后很难用其他方法来控制钎料的流动。为获得较好的阻流效果,阻流剂应采用粒度较细的粉末,通常阻流剂粉末粒度应小于600目。调制阻流剂所用的黏结剂基本要求与粉末钎料所用黏结剂基本相同,但要求更低,现场操作时也可采用水、酒精、丙酮等用于阻流剂的调制。阻流剂的作用除了可以控制钎料的流动外,还可以用于工件间、钎焊夹具与零件之间粘连的防止,操作时在夹具与工件接触面上预先涂上一层阻流剂即可。
  防止零件间及零件与夹具粘连还可以采用隔离的措施,即在易粘连的零件或夹具间放置性能稳定的隔离材料,如陶瓷、石墨、云母等。另外,为避免工件或工装间强烈反应,应严格避免在钎焊温度下发生共晶反应的材料间的直接接触,例如,在900℃以上钛合金与镍基合金的接触,1100℃以上结构钢与石墨材料的接触等。6.3.4钎缝间隙的控制和补偿钎焊时,只有在钎焊温度下焊件之间能保持合适的间隙才能得到质量好的接头。要达到这一目的,在设计、加工及装配的三个环节均需考虑钎焊间隙控制。接头设计是保证钎焊间隙的重要环节,应从在钎焊温度下能保持合适的间隙值的要求出发来设计零件的尺寸及配合公差,同时在随后加工过程和装配过程中应保证实现设计规定的间隙值。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控制钎缝间隙。例如,在圆轴与圆环的钎焊中,可利用圆轴滚花来保证,也可以借助于在零件钎焊面上适当的冲孔凸点,在间隙中安放薄垫片,包括金属丝、带或与母材相容的隔片材料等保证间隙。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焊件,在焊前的加工过程中并不总能保证要求的尺寸进度,因而在装配后可能出现钎缝间隙过宽的情况。对于上述情况可以用下述方法来补偿:
  ①选用填充间隙能力好的钎料,并配合合适的钎焊工艺。
  ②采用在间隙中添加合金粉末的大间隙钎焊工艺。熔化温度区间较大的钎料具有较强的填充大间隙的能力,一般添加的合金粉末可以是与基体成分相同或相近的金属,例如在镍基钎料中掺加纯镍粉等。
  ③电镀一个零件来减小钎缝间隙。
  ④使用与基体相容的金属丝或垫片、块等填充宽间隙。
  ……

前言/序言

  钎焊作为一种材料连接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最早的材料连接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钎焊在飞机、火箭、核电、车辆、家电、医疗器械、仪表等产品制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先进结构材料和复杂结构件的连接,钎焊显现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甚至是某些新材料和复杂结构唯一的连接方法。随着新型热源的出现,钎焊加热方法也在不断增多,在传统的火焰加热、电阻加热和感应加热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电子束加热、光束加热、电弧加热等新型钎焊方法,这些方法的出现为构件的局部钎焊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途径。
  但是自从焊接专业纳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后,钎焊作为焊接方法的一个分支,很多院校都将其归人焊接方法的教学中。由于课时及大纲要求等原因,钎焊部分的课时相对较少,又没有专门的教材。随着钎焊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目前迫切需要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系统地掌握钎焊的基本原理及工艺要求、操作技术和各种常用材料的钎焊要求,因此需要将钎焊作为一门课程单独授课。编写《钎焊》一书正是为了满足目前没有专用的钎焊教材这种需求。
  全书共12章,其中第1、2章由钱兵羽编写,第7、8、9、10章由朱艳编写,第3、4、5、6、11、12章由赵霞编写。全书由朱艳统编定稿。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焊接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钎焊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焊接的艺术与科学:连接未来的关键技术 本书并非直接介绍“钎焊”这一特定焊接工艺,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金属连接技术的宏观认知框架,涵盖从基础原理到前沿应用的广泛内容,旨在提升读者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书特别关注现代工业生产中各类焊接方法的原理、工艺特点、材料选择、质量控制及其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为应用型院校的学子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一章:金属连接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本章将深入探讨金属连接的本质,解析原子间的结合机制,阐述熔焊、压焊和钎焊这三大类焊接方法在微观层面的异同。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连接方式所依赖的物理化学原理,如固相扩散、液相润湿、金属熔化与凝固等。通过对各类焊接工艺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比较,读者将能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的材料范围,从而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焊接材料与焊接过程 理解焊接材料是掌握焊接技术的前提。本章将重点介绍在焊接过程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其特性,包括母材(待连接的金属工件)的成分、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等,以及焊材(用于填充或连接的材料)的选择原则。我们将详细阐述焊条、焊丝、焊粉、钎料等各类焊材的成分构成、制造工艺及其在焊接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本章还将深入剖析各种焊接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例如弧焊中的电弧物理、熔池的流动与凝固、焊缝金属的形成与演变等,为读者理解焊接质量的形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焊接工艺方法及其应用 本章将对当前工业生产中主流的焊接工艺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我们将覆盖以下关键技术: 电弧焊: 包括手工电弧焊(SMAW)、埋弧焊(SAW)、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TIG/GTAW)、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MAG/GMAW)、等离子弧焊(PAW)等。我们将详细讲解每种工艺的工作原理、设备要求、操作技巧、工艺参数的设定及其在钢结构、管道、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电阻焊: 如点焊、缝焊、凸焊等,重点介绍其依靠电流热效应和压力实现连接的原理,并阐述其在汽车制造、家电、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优势。 激光焊接: 讲解激光束作为热源的特点,其高能量密度、高效率、非接触式加工的优势,以及在精密制造、微电子、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应用。 电子束焊接: 介绍电子束作为热源的特点,其深熔能力和低变形量,以及在真空条件下的应用。 固态连接技术: 简要介绍摩擦搅拌焊(FSW)、爆炸焊、扩散焊等不涉及熔化的连接技术,重点分析其在连接异种材料、大尺寸构件等方面的独特性。 第四章:焊接质量控制与检测 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章将系统阐述焊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我们将详细介绍焊缝外观质量的要求,并重点讲解各类无损检测(NDT)技术,包括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焊接工艺和材料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焊缝的力学性能评定,如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硬度试验等,以及疲劳性能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全面评价焊接接头的质量。 第五章:焊接结构设计与工艺规程 良好的焊接结构设计是保证焊接质量和提高效率的基础。本章将探讨焊接接头的形式选择,如对接、角接、搭接等,以及不同接头形式对强度、应力集中、变形的影响。我们将介绍焊缝坡口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根据母材厚度和焊接方法选择合适的坡口形式。同时,本章还将重点讲解焊接工艺规程(WPS)的编制与执行,包括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焊接顺序的安排、焊接预热与后热的要求、焊接变形的控制等,强调标准化操作对确保焊接质量的重要性。 第六章:焊接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焊接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章将介绍机器人焊接、自动焊机等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分析其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保证产品一致性方面的优势。我们将探讨传感技术、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焊接过程中的应用,如实时监控焊缝形成、自动识别缺陷、智能优化焊接参数等,展望焊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特殊焊接问题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聚焦一些特殊的焊接问题,如异种材料的焊接、薄板焊接、厚板焊接、高强钢焊接等,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将分析焊接技术在新能源、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并展望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焊接设备以及焊接质量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绿色焊接、增材制造在焊接领域的应用等。 本书旨在为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焊接技术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焊接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在科学理论层面的严谨和详尽。书中对钎焊过程中热量传递和温度分布的分析,就做到了非常深入的程度。从传导、对流、辐射等基本热力学原理出发,结合不同工件几何形状和加热方式,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详细的推导。这对于理解钎焊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从而保证钎缝的均匀性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当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更高效的加热设备、如何优化加热路径以降低能耗,或者如何通过红外热成像等技术进行实时温度监控和反馈控制的实用技巧时,我发现这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有限。书中更多的是在解释“为什么”温度会这样分布,以及“这种分布”可能带来的影响,但对于“如何”去主动控制和优化温度场,以达到更佳的工艺效果,给出的具体方法和指导相对模糊。例如,在分析热影响区(HAZ)的形成时,书中会详细解释热扩散的物理机制,以及温度梯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但对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来最小化HAZ,或者如何选择适当的后热处理来改善HAZ区的性能,则涉及得不够具体。

评分

这本《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在材料选择与匹配方面,提供了非常基础的理论框架。书中对不同金属材料(如铜合金、铝合金、钢、镍基合金等)的钎焊性能、以及不同钎料合金(如银基、铜基、铝基钎料)的成分、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概述。这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理解不同材料之间的钎焊兼容性。然而,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当面对一些新型材料、复合材料,或者对连接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工件时,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材料选择与匹配,以及如何预测和评估不同材料组合下的钎焊效果,书中提供的指导显得不够具体。例如,对于一些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与金属的钎焊,或者异种材料的钎焊,书中给出的通用性建议居多,而缺乏针对特定材料组合的详细分析和工艺推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关于材料选择的图表、数据库,或者针对复杂材料体系的钎焊性评价模型,能够帮助我更高效、更准确地进行材料的选择与匹配。

评分

我对《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一书在钎焊设备和工艺自动化方面的论述,感到有些意犹未尽。书中对一些传统的钎焊设备(如感应加热设备、炉式钎焊设备)的原理和基本结构有所介绍,并对不同加热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钎焊过程中的能量输入方式。然而,对于当前在工程技术领域日益重要的自动化钎焊技术,例如机器人钎焊、激光钎焊、摩擦搅拌钎焊等,书中涉及的内容似乎比较有限,且更多地是从基础原理层面进行阐述,而缺乏对这些先进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优势、操作流程、以及如何进行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的深入介绍。我期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如何设计和选择适合自动化生产的钎焊系统,如何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技术实现钎焊过程的精准控制,以及如何通过仿真和优化来提高自动化钎焊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实用信息。目前书中对这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更像是对概念性的介绍,而非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程应用的具体方案。

评分

在我阅读《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的过程中,我对书中关于钎剂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详细介绍了钎剂的成分、种类,以及它们在钎焊过程中如何起到清除氧化物、降低钎料表面张力、阻止钎料氧化、以及促进钎料润湿等作用,并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这对于理解不同钎剂的性能差异,以及钎剂与钎料、母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非常有帮助。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实际操作者来说,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被焊材料和复杂的连接需求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选择最合适的钎剂,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钎剂的状态(如活性、粘稠度)进行调整,这方面的内容则显得不够直接和详尽。例如,当遇到一些特殊合金或者表面处理过的工件时,书中提供的理论分析固然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具体的钎剂配方建议,或者针对不同类型氧化物的“经验之谈”,则相对欠缺。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指南,直观地展示不同钎剂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效果,或者列举一些实际工程中,针对特定材料和连接场景的钎剂选择案例。

评分

在我阅读《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本书在材料学理论深度上的投入。书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讲解钎料的微观结构、晶体学特性以及钎料与母材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对于不同钎料合金中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和分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钎缝的强度、塑性和韧性,书中都有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钎焊接头宏观性能的微观根源非常有帮助。然而,在实际应用层面,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件材料(如铜、铝、不锈钢、陶瓷等)选择最恰当的钎料体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钎焊工艺参数(如加热速率、保温时间、冷却方式)来优化微观组织,从而获得最佳的接头性能,本书提供的具体指导和案例相对较少。书中更多的是在宏观理论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某种微观变化,但对于“如何”去实现特定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则需要读者自行去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转化。例如,在探讨扩散焊与钎焊的界限时,书中会涉及复杂的扩散方程和界面反应动力学,这对于理解两种工艺的本质区别非常有价值,但对于一个需要实际操作的人来说,更关心的是在具体应用中,如何区分这两种工艺,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哪种工艺的判断依据和操作要点。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的书,出于好奇,我翻阅了一下,发现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设置,似乎更偏向于理论推导和基础原理的深入探讨,而非直接服务于实际生产操作的技法。例如,其中关于钎料合金相图分析的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各种元素的固溶、共晶、包晶等反应过程,并辅以大量的相图图例,这固然能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解钎焊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机制,进而预测不同钎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然而,对于像我这样,更希望快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例如如何根据具体的工件材质和连接要求,选择最合适的钎料、钎剂,并精确控制焊接工艺参数,以达到高强度、无缺陷连接的操作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直接指导似乎略显不足。书中对各类钎剂的作用机理、成分分析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氧化物选择相应钎剂的论述,也偏向于化学原理,而非经验性的指导,比如,在处理某些难焊材料时,往往需要一些“秘诀”或者根据现场情况的灵活调整,而这本书的描述则更为系统化、理论化,这使得我在阅读时,总感觉像是在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层层剥离,才能触及到核心的应用层面。虽然其严谨性值得肯定,但对于渴望“上手”的读者,可能需要结合更多的实践经验或者更侧重于工艺方法的书籍来辅助阅读。

评分

当我阅读《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时,我注意到书中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尽管书中对钎焊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和材料损耗有所提及,但对于如何优化工艺以减少废弃物产生,如何选择环保型钎料和钎剂,或者如何处理钎焊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这方面的信息则比较缺乏。在当今日益强调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期待一本现代化的工程技术书籍,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例如,书中是否可以介绍一些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钎剂,或者关于回收和再利用废弃钎料和钎剂的工艺方法?或者,能否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提高钎焊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书中更侧重于对钎焊基本原理和技术的阐述,而对于其在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维度上的影响,则提及得比较有限,这使得我在思考如何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钎焊工艺时,感到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评分

在我阅读《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的过程中,我对书中关于钎焊接头强度和可靠性评估方法的论述,印象比较深刻。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如拉伸试验、剪切试验、弯曲试验等,并从材料力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些测试结果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微观组织分析来解释接头的强度和失效模式。这对于理解钎焊接头的力学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提高接头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对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如何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载荷要求,选择最合适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非破坏性检测(NDT)来评估接头的质量,书中给出的指导则相对比较概括。例如,对于一些关键承载结构,我们需要更详细的关于疲劳性能、断裂韧性等方面的评估方法和数据。另外,对于像超声波探伤、X射线探伤等常用的NDT技术,书中涉及的内容也比较有限,未能提供足够的操作细节和判读标准,这使得我在实际工作中,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确保接头质量方面,感到有些不足。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时,我抱着一种期待能快速找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的心情。但翻阅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在于对钎焊过程背后深层科学原理的揭示。比如,书中对扩散机制在钎焊连接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从原子层面的迁移到宏观界面的形成,都做了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图像的描述。这对于理解钎缝的冶金结合过程、预测接头强度以及解释某些失效机制非常有帮助。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比如如何预处理被焊表面以获得最佳的润湿性,或者如何设计合理的接头形式以承受特定的载荷,书中给出的指导相对比较笼统,更多地是从理论角度解释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而非直接给出“怎么做”的具体步骤和技巧。例如,在讨论润湿性时,书中会从表面张力、附着力、钎料的流动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的公式和影响因素,这对于理解润湿性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无疑是有益的,但对于一个需要立刻上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份详细的关于表面清洁方法、预处理液的配方、或者不同表面状态下钎料铺展情况的图文对照指南。这种偏向于基础研究和原理阐述的风格,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为科研人员或对钎焊原理有深入探究需求的工程师量身定制的,而不是一本“速成”的实用技术手册。

评分

当我翻开《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应用型院校用书):钎焊》时,我期望能获得一套关于各类连接缺陷(如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等)的成因分析和防治对策的详尽指南。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做了一些探讨,但其切入点更多的是从材料科学和物理化学原理出发,对缺陷的微观形成机制进行了解释。例如,关于气孔的形成,书中会从气体在熔融钎料中的溶解度、冷却过程中的析出动力学、以及钎剂脱气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气孔的产生原因。然而,对于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通过调整钎剂的成分、改进钎料的成分、优化加热和冷却速度,或者改变焊接气氛来有效预防和消除气孔,书中给出的具体操作性建议相对较少。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针对不同类型工件和钎料体系的常见缺陷,以及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办法,比如,当出现因氧化物未被清除而导致的夹渣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钎剂的选择和用量,或者如何通过预处理来解决这类问题。这本书更多的是在阐述“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缺陷,而对于“如何”去精准地规避和解决这些缺陷,则需要读者更多的实践经验来补充。

评分

评分

京东很好,书很好,是我要求的

评分

书有点弄皱了

评分

很棒棒哦

评分

不错,还可以,手感还可以,不错

评分

货比较新,手感也可以不错

评分

书很好,很不错。。。。。。。。

评分

文字质量还可以,但图片不清晰,怀疑不是正版。

评分

书有点弄皱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