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四年的中国人,一个从事传媒工作近三十年的传媒人,他以促进中日两国加深了解为使命,专访了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内的三十多位日本国会议员,让我们从这里看日本政界的“情报”。
内容简介
《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收录了蒋丰对日本三十多位国会议员进行的高端访问,内容涉及战争历史问题、华人参政问题、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领土主权问题、资源争夺和合作问题、东亚战略问题、文化交流问题、日本右翼问题等多个敏感话题,从中能清晰地窥见日本近年来的对华战略决策,以及日本高端政要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访谈,《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展示了当前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困境与策略。
作者简介
蒋丰,1959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赴日本留学,1994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曾担任日本华文媒体《留学生新闻》副总编辑、《东方时报》总编辑。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同时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人民网专栏作者、《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深圳卫视特约评论员等。在新浪博客点击率超过7000万。以“扫清偏见,拨开迷雾,看透日本真相”为题的“蒋述日本”视频栏目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自序
第一部分 自民党议员谈中国
一、安倍晋三:在尖阁列岛(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不会让步的
日中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
日中合作可促进亚太经济发展
涉及主权的问题,日本不能让步
日中韩三国可以发展海上合作关系
日中两国要有维护平衡的意识
我的一贯立场是,尖阁列岛(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日中维持关系的稳定性最为重要
民主党没有明确的对华政策
家乡父老期待安倍晋三子承父志促日中友好
首席秘书口中的安倍晋三
僧侣们眼中的安倍晋三
安倍夫妇私宅大隐于市
油谷町“安倍”色彩浓重
镇守一方的“安倍家之墓”
日本新班子对华是“硬碰硬”还是“面对面”?
二、加藤絃一:中国百分之十几的军事开支递增让日本不得不担心
日本首相频繁更换是因为日本已经失去了国家发展的目标
中国百分之十几的军事开支递增让日本不得不担心
三、岩国哲人:“我相信日中军事关系不会紧张起来”
民主党没有完成朝野身份的转变
菅直人的弱项是外交
日本对中国海洋军演不高兴
民主党政权有点悬
日本人这样看莲舫
自民党新生后有望重新执政
让女性选民理解消费税
“日本”两个发音的是与非
天皇为何不参拜靖国神社
四、下村博文:政界人物和右翼团体一起参靖有损日本形象
日本学生没有中国留学生眼里的那种光芒
日本右翼组织与政治家一起参拜靖国神社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不得不考虑日本的外交
“留学生三十万计划”是值得推进的
“移民厅”的建议让人产生误会
不同意给外国人参政权
日本应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做中国还做不到的事
日本反中或反韩的民族主义不会再有了
将来我想当日本首相
……
第二部分 民主党议员谈中国
第三部分 其他党派议员谈中国
精彩书摘
“我们注意到,201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5周年。当年,安倍晋三的父亲安倍晋太郎担任福田赳夫内阁的官房长官,曾为中日关系四大政治文件之一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倾注了心血。在其后担任中曾根康弘内阁外务大臣期间,安倍晋太郎积极推动日本对华政府贷款(ODA),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表示敬意。通常来说,日本政治家讲究“子承父志”。我们因此有理由期待安倍晋三重新执政后不会成为“不孝政权”。
我们注意到,2006年9月安倍晋三继小泉纯一郎出任日本首相以后,当月即访华进行“破冰之旅”,与中方高层达成日本首相任职期不参拜靖国神社的共识,将中日关系定位为“战略互惠关系”,让降至冰点的中日关系出现转圜。最近,安倍晋三在《文艺春秋》月刊上表示,“取得政权以后,希望再一次构筑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政治家以“信”为首,我们因此期冀安倍晋三重新执政后成为一个守“信”的政权。
我们还注意到,安倍晋三在这次大选中把经济问题放在首位,表示重新执政后要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持续下衰的日本经济。日本央行发布的12月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制造企业景气判断指数为负12,连续两个季度恶化。日本媒体指出这与中日关系恶化有直接关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倍晋三重新执掌政权以后,即使为了日本的“国益”,也会在修复中日关系上下功夫。”
“靖国神社,我是从来不去的。那场战争让日本死了许多年轻人,包括后来的“特攻队”。是发动战争的决策者,让那些年轻人毫无意义地走向死亡,他们有几百万人啊!现在,让我跟着这些战争决策者的后代,到靖国神社去对死亡者说“你们辛苦啦”、“我们非常感谢你们所做出的努力”、“我们对你们所做出的工作表示非常感谢”,我能说吗?我说得出口吗?我能向他们低头默哀吗?”
“在我看来,为了让日中韩三国相互了解,就应该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友好关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读书、交流,需要有人来推动这样的事情。现在,日中之间又出现了领土之争。为那么几个小岛去争,值得吗?在过去的那场战争中,日本死了大约300万人,中国大约死了3000万人,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看到日本的媒体幸灾乐祸、煽风点火,我心里就不舒服。我们必须学会冷静地处理日中两国发生的一切问题,两国拥有共同的文化,吵架以后也要友好下去。”
……
前言/序言
《浮世绘卷:时代变迁下的日本社会万象》 一、 历史长河中的日本:从幕府到现代的沉浮 日本,一个太平洋岛国,其历史是一部充满戏剧性转折的史诗。从古老的绳文时代,到弥生时代的稻作文明兴起,再到古墳时代的国家形成,直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中央集权尝试与文化繁荣,日本文明的根基便在此奠定。然而,真正塑造了日本近代面貌的,是那段跌宕起伏的幕末与明治维新时期。 在长达近七个世纪的幕府统治下,日本经历了武士阶层的崛起与衰落,经历了锁国政策带来的孤立与保守。德川幕府的出现,一度带来了近二百五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秩序,但也同时孕育着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压力。黑船来航的炮声,如同惊雷般炸醒了沉睡的日本,敲开了其闭关锁国的大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日本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明治维新,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口号,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和思想。天皇重新成为国家的象征,封建制度被废除,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体系迅速建立。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迅速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新兴强国。然而,这种急速的现代化也埋下了后续发展中的隐忧。 进入二十世纪,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并最终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漩涡。战争的失败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战后的重建与改革,在美国的扶持下,又开启了经济腾飞的新篇章。从“经济奇迹”到泡沫经济的破裂,再到如今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新定位,日本社会始终在挑战与机遇中寻求平衡。 《浮世绘卷:时代变迁下的日本社会万象》将深入剖析这些历史节点,探讨它们如何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我们将追溯武士道的精神传承,解析神道教的民族信仰,理解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并审视西方思想的引入如何冲击与融合,最终形成今日日本复杂而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历史背后驱动力量的探究,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多维的日本历史画卷。 二、 社会结构与国民性格:层级、义务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日本社会结构,如同其精巧的浮世绘版画,层次分明,细节繁复。从古老的家族制度到现代的企业组织,等级观念和对“秩序”的尊重始终贯穿其中。在理解日本社会时,不能忽视其独特的“前辈-后辈”关系,这种关系在学校、职场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意味着经验的传承,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集体主义”是理解日本国民性格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相较于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日本社会更加注重“和”的精神,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这种集体主义体现在从家庭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它促成了日本社会的高度凝聚力和协作能力,例如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一致,在经济发展中的高效执行。然而,过度的集体主义也可能带来“群体压力”,限制个人自由的发挥,甚至导致“同质化”的倾向。 “义务”与“责任”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根基。从对家庭的责任,到对公司的义务,再到对社会的贡献,日本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承诺的坚守。然而,这种对义务的强调,有时也可能演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日本社会也存在着“本音”与“建前”的二元性。即内心真实的想法(本音)与公开场合表达的言辞(建前)可能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交礼仪,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策略性的沟通方式,隐藏真实意图。理解这种文化差异,对于与日本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至关重要。 《浮世绘卷:时代变迁下的日本社会万象》将深入挖掘这些社会结构和国民性格的特点。我们将分析日本社会是如何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思潮的碰撞中,不断调整和重塑其社会规范的。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观察,展现日本人如何在个体生存与群体归属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在当今社会中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忠诚”、“情义”、“耻感”等传统观念在日本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并审视“便利店文化”、“宅文化”等新兴文化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变化。 三、 文化艺术的魅力:从传统美学到现代创新 日本文化,如同其精致的和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活力。从古朴的神社寺庙,到现代化的都市景观,从传统的茶道、花道、歌舞伎,到现代的动漫、电子游戏、时尚设计,日本文化呈现出一种令人着迷的多元化。 传统艺术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浮世绘,作为一种描绘江户时代市井生活和风俗的木版画,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线条和独特的视角,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也深刻影响了西方艺术。歌舞伎,以其夸张的表演、华丽的服装和程式化的唱腔,展现了日本戏剧的独特魅力。能剧,则以其含蓄、象征和深刻的意境,诉说着日本古典艺术的精髓。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仪式,更是一种修行,追求“一期一会”的禅意。花道,是将自然之美融入生活的艺术,强调和谐与生命力。 进入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并未淹没日本本土文化,反而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文学领域,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或探索人性的复杂,或展现现代社会的疏离感。电影方面,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征服了世界观众。 而当代日本的流行文化,更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席卷全球。动漫,以其丰富的主题、精美的画面和深刻的故事,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电子游戏,早已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创造了无数经典的IP。时尚设计,以其简约、精致和注重细节的风格,引领着全球潮流。 《浮世绘卷:时代变迁下的日本社会万象》将不仅仅是罗列这些文化现象,而是深入探究它们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发展逻辑。我们将分析日本艺术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创作,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风格”。我们将探讨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美学,即对短暂事物易逝的感伤,以及“侘寂”美学,即对不完美、不永恒之物的欣赏。同时,也将审视流行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反映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如何成为社会情绪的出口,以及它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其独特的吸引力。 四、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从战后复兴到新挑战 日本经济的腾飞,堪称二十世纪的奇迹。战后,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日本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重建。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电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日本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先进的技术,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日本株式会社”的经营模式,强调员工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以及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多方利益的平衡,曾被视为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机构的支持,以及人民对国家发展的强烈认同感,共同促成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泡沫经济的破裂,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长期的低迷。失落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使得日本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都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新的课题。 《浮世绘卷:时代变迁下的日本社会万象》将全面审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将分析日本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探究其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深入剖析泡沫经济破裂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将关注日本社会面临的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结构变化,探讨它们对经济、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同时,也将审视日本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竞争,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及日本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结语: 《浮世绘卷:时代变迁下的日本社会万象》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生动、立体的日本。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日本社会结构、国民性格、文化艺术以及经济发展脉络的深入解读。通过对这些重要维度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既熟悉又充满神秘感的东亚邻国,感受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口,引领读者走进日本的内心世界,洞察其时代的变迁与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