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1180-2012)·1000kV电气设备监造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1180-2012)·1000kV电气设备监造导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
  • 电力标准
  • DL/T1180-2012
  • 1000kV
  • 电气设备
  • 监造
  • 导则
  • 规范
  • 技术标准
  • 高压电网
  • 电力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2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540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1180-2012)·1000kV电气设备监造导则》规定了1000kV级交流输电工程电气设备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造要求,对1000kV级电气设备监造内容和见证方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1180-2012)·1000kV电气设备监造导则》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结构体系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结构原理及其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聚焦于秦汉至清末数千年间,中国建筑技术、形制、材料与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而立体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体系。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史料考据为基础,结合现代考古发现和工程力学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匠人所构建的独有技术体系。 第一章 绪论:中国建筑的文化基因与历史分期 本章首先界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范畴与方法论,强调了建筑作为“凝固的历史”在记录社会结构、宗法制度和哲学思想中的独特价值。随后,作者提出了对中国建筑史的阶段性划分,从早期夯土与木构的萌芽期,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融合期,到唐宋的成熟鼎盛期,再到明清的定型与程式化阶段,为后续章节奠定了历史框架。重点探讨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礼制规范”的社会观如何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中轴对称、院落组合与等级森严的体量控制。 第二章 早期基础:秦汉的结构定型与材料运用 本章详细考察了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秦汉时期。通过对汉代宫殿、陵墓遗址的发掘报告进行再解读,揭示了这一时期斗栱结构的初步定型及其在承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了夯土墙体技术的精进,以及瓦当、筒瓦等构件在屋面排水与装饰上的成熟应用。书中对比了汉代建筑“高台建筑”与“廊庑式”布局的特征,指出早期建筑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背后所体现出的结构逻辑——即以木构架为核心,墙体仅起围护作用的明确分工。此外,本书也探讨了这一时期木材的选材标准与防腐技术。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技术革新与佛教艺术的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剧烈交融的时代,本章着重分析了佛教造像艺术对本土建筑技术的影响。重点剖析了石窟寺建筑(如云冈、龙门)中的仿木结构现象,揭示了这种“以石为木”的转化过程如何反哺了南方木构建筑技术的改进。斗栱形制在此阶段出现了显著变化,其结构作用与装饰性开始分离。书中还收录了部分早期佛塔的实例分析,展示了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在结构力学上的差异与技术演进。 第四章 盛世辉煌:唐代建筑的结构逻辑与模数制度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时期,本章将核心关注点放在唐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上。通过对《营造法式》前身理论的追溯,结合现存的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等实例,系统阐释了唐代斗栱的“大櫨大批”特征及其巨大的出檐能力。书中引入了模数化的概念,分析了唐代木构件的标准化倾向,阐述了梁架结构中“抬梁式”与“穿斗式”在不同地域的应用差异。本章尤其强调了唐代屋顶的曲线处理——舒展而有力的“唐风”,是其结构力学平衡的直观体现。 第五章 转型与精微:宋代建筑的标准化与装饰化 宋代是技术理性登上历史舞台的阶段。本章聚焦于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规范化的里程碑。详细解析了宋代斗栱的比例缩小、结构更加精巧化,以及“材分制”的严格运用。书中探讨了宋代建筑审美从唐代的雄浑转向内敛、精细的转变,表现为铺作更加密集、台基处理更为细腻。此外,对宋代园林建筑的兴起及其对空间处理手法(如借景、对景)的创新进行了专题分析。 第六章 集大成与程式化:明清官式建筑的定型 明清两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达到了最终的成熟与定型。本章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尤其是清代官式建筑(如紫禁城)所体现出的高度程式化特征。详尽描述了“中正对称、前朝后寝”的宫殿布局原则,以及等级制度对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彩画图案的严格限制。书中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梁架结构中“穿枋”的增加对整体稳定性的贡献,以及其在装饰审美上对“满、密、华”的追求。同时,本章也比较了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居(如徽派建筑)在材料、色彩和空间组织上的显著差异,揭示了地域文化对建筑形态的塑造力。 第七章 结构精要:斗栱、屋顶与台基的力学分析 本章从工程力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构件进行深入剖析。详细解析了斗栱作为柔性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通过模型分析了其在荷载传递和能量耗散中的作用。屋顶部分,则分析了歇山、悬山等不同屋顶形式的结构受力差异,以及屋脊吻兽的装饰与结构平衡意义。台基部分,阐述了其在防潮、排水及提升建筑等级中的多重功能。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中国建筑技术的当代价值 本书在总结部分,回顾了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萌芽到成熟定型的发展轨迹,提炼出其核心的结构哲学——以柔克刚、以木构架为生命线的建造智慧。最后,作者展望了这些传统技术和美学观念在当代建筑设计与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价值。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充分引用了《营造法式》、历代石刻文献、以及最新的考古报告作为论据支撑。 结构透视: 突破传统美学描述,从梁架、斗栱、榫卯等结构细节入手,揭示技术背后的智慧。 体系完整: 覆盖了从秦汉到清末的全历史阶段,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本书是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工程技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工程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导则能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监造”方面有所建树。毕竟,我们现在都迈入了“工业4.0”的时代,传统的拿着纸质记录本进行现场记录的方式,效率实在太低,也容易出错。我想知道,对于1000kV这种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项目,这本2012年的导则,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辅助监造的指导意见?比如,是否建议使用三维模型进行预检校,或者如何对接制造商的数据接口,实现对关键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控和预警?即便它没有完全跟上最新的物联网技术,至少也应该对电子文档管理、数据可追溯性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如果书中描述的依然是完全依赖人工巡检和纸质记录的模式,那么坦白讲,对于当今的大型高压设备监造来说,它的参考价值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高效、更少人为干预错误的、基于大数据的质量控制框架。

评分

这本《导则》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官方气息,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字体和布局,让人一接触就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生怕自己看漏了哪个逗号或者数字编号。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过程质量控制”与“最终验收”之间的逻辑衔接处理得如何。在1000kV这样的大型复杂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在后续运行中被放大。因此,我期待看到一个严密的、层层递进的质量保证体系描述。它是否详细规定了对关键工艺参数(比如焊接的应力消除曲线、绝缘油的脱水指标)的实时监控要求?更重要的是,当设备在现场进行吊装、连接和首次带电试验时,导则对环境条件的控制(如湿度、洁净度)是否有强制性的约束条款?我一直在思考,对于那些高度定制化的、非标准件的监造,这本普适性的导则如何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指导,避免监造人员因为过于死板地套用通用条款而错失了对定制化风险的识别。如果书中能增加一些关于“偏差处理流程”的流程图,详细列明从发现问题到验证解决的每一个步骤,将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册子,嗯,怎么说呢,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严肃,那种国家标准特有的冷峻感扑面而来。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想看看咱们国家在1000kV这个超高压领域,对于设备监造到底有什么样的“硬规矩”。毕竟,电力这种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一点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我期望里面能详细阐述一下,从图纸审核到出厂试验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监造人员应该关注哪些核心技术指标,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处理。比如,变压器套管的密封处理、断路器动静触头间的间隙校准,这些“毫米级”的精度要求,是不是都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可依?更进一步说,我特别想知道,在面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时,这个导则如何指导监造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和技术把关,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毕竟,技术是在飞速进步的,一个好的标准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的设备升级换代需求。我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感觉这个领域的专业性极强,如果这本书能把那些晦涩的技术术语,用更贴近工程实践的语言解释清楚,那就太棒了,这样即便是我们这些非核心设计人员,也能对1000kV设备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概念。

评分

说实话,这本规范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啃一块硬邦邦的干粮,你明白它营养丰富,但就是不容易下咽。当我试图去理解它对“监造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的描述时,感觉文字像是在绕圈子,总是在强调“责任到人”和“闭环管理”,但具体的流程图示和情景模拟却显得很匮乏。比如,如果监造方、制造商和设计院三方在某个关键部件的材料认证上产生分歧,这个导则是不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升级解决路径?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基于历史案例的分析,哪些环节最容易出‘幺蛾子’,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监造提前规避这些系统性风险。我总觉得,电力设备监造不光是技术层面的把关,更是一门关于人与人之间博弈的艺术,涉及到合同精神的贯彻、进度的控制,以及关键时刻的决策魄力。如果这本导则能把这些“软技能”的部分也纳入进来,哪怕只是作为一个附录,让读者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本指导实践的“老道经验谈”,那它的价值会提升好几个量级。现在看来,它似乎更侧重于“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好”。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术语的密度,对于一个非电力专业的旁观者来说,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门槛。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可靠性验证大纲”的部分,但很快就被淹没在各种缩写和行业黑话之中。这让我思考,一本面向整个电力行业的标准导则,是否应该在普及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我期望看到的是,在对技术要求进行阐述的同时,能附带一些简洁的“工程释义”,帮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理解为什么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螺栓的扭矩值)会被提升到如此重要的监造高度。例如,它能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对于1000kV开关设备的重要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友好的“知识地图”,引导读者从宏观的管理目标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技术细节,而不是直接扔给读者一堆密集的、未经消化的技术条文,那么它的学习曲线会平缓很多,也更能发挥其指导作用,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支持严格的监造工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