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套路(四十九式)》文字简练,内容均为应用之法,其拳照是由杨公澄甫宗师亲自示范,被太极拳爱好者尊为杨氏太极拳典型代表,揩模中之鼻祖。《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套路(四十九式)》实属杨氏太极拳爱好者最后攀登高标准之珍本。《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套路(四十九式)》拳照的基础上,增加过渡动作,并在文字上采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将基本理论、习练方法、动作要领、要求等用白话说明,以便学者从理论认识、锻炼方法、动作要求上有所了解,不致人云亦云,形式模仿,心中无数,不得要领。
内页插图
目录
杨氏太极拳二十字口诀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术十要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练法、架式、风格
杨氏太极拳符合科学健身原则
杨氏太极拳教学口诀的说明
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套路名称顺序
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套路说明
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套路图解
预备势
第一式起势
第二式揽雀尾
第三式单鞭
第四式云手(左右三个)
第五式单鞭
第六式高探马
第七式右分脚
第八式左分脚
第九式转身左蹬脚
第十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一式手挥琵琶
第十二式高探马穿掌
第十三式转身十字腿
第十四式左打虎式
第十五式右打虎式
第十六式回身右蹬脚
第十七式双峰贯耳
第十八式左蹬脚
第十九式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式进步指裆捶
第二十一式如封似闭
第二十二式十字手
第二十三式抱虎归山
第二十四式斜单鞭
第二十五式肘底捶
第二十六式左金鸡独立
第二十七式右金鸡独立
第二十八式倒撵猴
第二十九式斜飞式
第三十式提手上势
第三十一式白鹤晾翅
第三十二式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三式海底针
第三十四式扇通臂
第三十五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三十六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七式野马分鬃
第三十八式玉女穿梭
第三十九式揽雀尾
第四十式单鞭
第四十一式下势
第四十二式上步七星
第四十三式退步跨虎
第四十四式转身摆莲
第四十五式弯弓射虎
第四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七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八式十字手
第四十九式收式
还原
结束语
附录一
太极拳论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歌
打手歌
附录二
太极拳体用解
附录三
太极拳老谱三十二解
杨振铎首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二次传承弟子
杨振铎第三、四、五次传承弟子
杨氏世系表
精彩书摘
要点:(该要点适用于左右搠):
1.转体动作,应以腰部带动四肢转动。
2.脚之外撇与里扣,应通过转换步法,在实腿略有松动以后,是随腰转动,不能硬拧、硬扣或硬撇,呈现僵硬呆板,有失轻灵。但也应注意,出现为转换而转换的大幅度转变的转换,也是不适宜的。
3.在做弓步时,应注意虚实交换时腿下之蹬撑两劲的相互配合,不论是前腿蹬后腿撑,还是后腿蹬前腿撑,两者都必须协调,避免硬蹬硬撑,空走空出。如果下肢失控,有失协调,虽然腰部有主宰四肢之功能,但要达到上下相随,更好地完成每一个动作和姿势,也是不可能的。因之,在太极拳的活动中,特别强调发挥整体活动的作用,也就是发挥相互配合、彼此制约的整体协调作用。太极拳是一全身运动,这与某些局部活动的运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望认真体会。
4.弓步的做法:每当上步落脚时,先以脚跟着地,然后全脚踏实,五趾抓地,最后膝盖向前弓出。在此整个过程中,实腿之蹬,虚腿之撑,两劲之一送一接(尤其是虚腿的撑),要做到既不丢也不顶,丢者失重,顶则僵硬,均不为上乘。如能做到恰到好处,它将为转换步法的上下相随,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做弓步定势时,实腿之蹬出也如同臂之伸出,做到将展未展就可以了。过展也就是硬挺,显得僵;如果曲度过大,等劲出不来,显得有劲使不出来。而虚腿之撑,是通过缓冲作用,先以脚跟着地,继之脚板踩地,五趾抓地,然后使膝盖向前弓出,使弓出之膝盖与小腿略向前倾,以膝不过脚尖为度,加强前撑力。这样一蹬一撑,即不丢不顶,显得下盘有力而稳健。
在做弓步定势时,前小腿与膝盖如果呈垂直状,则撑劲使展不出来,而后腿也蹬不出劲来。如果膝盖过了脚尖,就会失去重心,而后腿使不出劲来。惟有使小腿与膝盖呈倾斜,以膝盖不过脚尖,才能发挥蹬撑两劲比较完整的力量。
5.左搠与右搠:右手为单手搠,右搠为双手搠。所为搠,在此是指以臂之搠劲,将对方击来之拳或掌架起,使其不得接近。但为什么左搠的弓步上身呈正直形状,而右搠之右弓步的上身却成倾斜状?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人体结构不同以及拳式与拳法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对身法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属顺劲,当上肢两臂伸之,均为同一方向,而躯干则呈倾斜状,这时的躯干与下肢构成整体,就有助于上体力量的增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横撑抗巨力,立木顶千斤。如果不是同一方向,而是异向的,(如拳式中之右搠,两臂上下分的,而单鞭和扇通臂是分前后的)。因之躯干和下肢,只能是以腰为界,保持上身中正,不偏不倚,两者兼顾了。如果上身是呈倾斜状,势必顾此失彼,则不得力,而正直则得力,是两者兼顾合作之故。关于以上所讲几势,请习练者最好参看杨公宗师澄甫拳照,或个人亲自体验其中之道理。
6.忌臀部突出。在屈腿下蹲时,请注意收臀部,尤其是体形较肥胖的学者,更应注意。这不仅是外观不雅,主要是不得力,不舒服,容易憋气。当然也不是说瘦小的学者就可以不注意收臀。实际上胖人瘦人都一样,凡是不符合要领要求的形象都不会好看。其形象美的,动作也感到舒服,这就是顺。如果不顺,自然也就不会美,当然也就不会舒服。
7.在作左搠之右臂,极易悬肘,而左腿向前迈步时,往往偏向右侧;在做右搠时,左肘易悬起,而右腿向前迈步时,也易向左侧,这就需要注意沉肩坠肘,松腰松胯的要领及迈步的稳、准和方位。
……
前言/序言
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套路(四十九式) 一、 套路概述与核心精神 本书隆重推出杨氏太极拳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比赛套路——四十九式。这套精炼的拳法,不仅是对杨氏太极拳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为了适应现代武术表演和竞赛的需要而精心编排。它在保留杨氏太极拳圆活、轻灵、沉着的精髓基础上,更加注重动作的规范性、节奏的明快性以及内在劲力的展现,力求在有限的招式中,将太极拳的攻防含义、阴阳哲理以及养生功效融为一体,呈现出最优美的技击艺术和最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十九式套路,犹如一曲跌宕起伏的太极乐章,每一式都凝聚着深厚的武学智慧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它不仅仅是一连串优美的肢体动作,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哲学体现。学习和演练此套路,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 套路结构与风格特点 四十九式套路以杨氏太极拳的经典动作元素为基础,经过科学的归纳、提炼和组合,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过渡自然的整体。其结构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开势与起势: 以“太极起势”为开端,为整套拳法奠定沉静、圆融的基调,引导练习者进入太极的内在状态。 主要攻防演练: 包括“搂膝拗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捶”等一系列经典动作,充分展现了杨氏太极拳的“缠绕”、“粘连”、“借力打力”等核心技击特点。这些动作既有明显的攻防意图,又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重心转移与身法变化: 套路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虚实转换、重心起伏以及腰脊的带动,使得动作既有刚柔相济的力度,又不失轻灵飘逸的风采。 节奏的控制与变化: 动作的快慢、强弱、虚实都有着精心设计,既有舒缓沉稳的长劲蓄力,也有凌厉迅捷的短劲爆发,形成富有张力的节奏感,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收势与归元: 以“跨虎”、“摇肘”、“推山”等动作收尾,最终回到“还原推掌”或类似的收势动作,使全身劲力归于丹田,达到内外兼修的养生效果。 四十九式套路在风格上,延续了杨氏太极拳“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圆活绵密,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为了适应表演比赛的需求,更加强调动作的清晰度、轮廓感和力度感,使得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一目了然,并且富有视觉冲击力。它追求的是“意、气、形”的和谐统一,要求练习者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注入精神,使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劲力完美结合。 三、 核心动作解析与要点提示 虽然本书不直接包含套路教学内容,但我们可以从其核心动作中窥见四十九式套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要领: 1. 搂膝拗步: 这是杨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之一。左手下搂,右手前推,重心由双腿均匀分布转为左腿虚,右腿实的弓步。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要圆活流畅,劲力似断非断。在比赛套路中,此动作的幅度、速度和腰胯的转动会更加规范和有力,以突出其“搂”与“推”的攻防含义。 2. 手挥琵琶: 身体左转,左手如拂,右手如按。此动作强调“分虚实,辨阴阳”,展现了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精髓。在表演套路中,手臂的划圆弧度、身体的重心转移以及眼神的配合都会更加讲究,以体现其“拨草寻蛇”的技击原理。 3. 进步搬拦捶: 这个组合动作包含了“进步”、“搬”、“拦”、“捶”四个基本要素。进步时要求“身法中正,步法轻灵”;“搬”和“拦”则是在对手进攻时,利用腰胯的带动,以柔化力,然后配合“捶”的出击。在四十九式套路中,此处的“捶”劲会更加饱满,节奏会更加明快,以展示太极拳在防守反击中的迅猛与刚劲。 4. 斜飞势: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腿虚点,左手向前上方划弧,右手向下捋。此动作体现了“顺势而为,避实就虚”的原则。表演套路中,手臂的舒展度、身体的协调性以及眼神的聚焦都会是重点,以营造出一种飘逸而又稳定的视觉效果。 5. 肘底看捶: 这是杨氏太极拳中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动作。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屈膝支撑,右肘向下压,左手向前推出。此动作要求“身如弓,劲如弹”,劲力内敛而又饱满。在比赛套路中,对身体的旋转角度、腰胯的发力以及眼神的方向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展现其“沉稳突袭”的特点。 6. 退步压步: “退”与“压”的组合,是太极拳在被动防守中主动反击的重要过渡。退步时要求“轻灵稳定,重心后移”;压步时则要“腰脊催动,沉肩坠肘”。四十九式套路在此处会更加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和劲力的衔接,做到“退中有进,压中有发”。 7. 海底针: 身体下蹲,一腿支撑,另一腿向前伸直,手臂似针探入海底。此动作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充分体现了“引长化绵”的特点。在表演中,下蹲的深度、手臂的舒展以及身体的稳定性是关键,以突出其“深沉有力”的风格。 四、 学习价值与实践意义 学习杨氏太极拳四十九式表演比赛套路,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健身养生: 太极拳素有“百病消”的美誉。四十九式套路动作舒缓,配合呼吸吐纳,能够有效地舒展筋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对于改善亚健康状态、预防慢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 技击实战: 作为一套包含了杨氏太极拳核心技击原理的套路,四十九式在规范的动作框架下,依然蕴含着丰富的技击含义。通过深入理解和演练,可以掌握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懂劲,才能打人”等高级技击理念,为进一步的技击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传承: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四十九式套路,就是学习一种哲学,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道家思想和中医理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竞赛表演: 这套套路是专门为表演和比赛设计的,其动作的规范性、节奏的明快性、劲力的饱满性以及整体的美学韵味,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掌握这套套路,意味着具备了参加各级太极拳比赛的能力,也为在武术表演中展现太极拳的独特魅力提供了舞台。 身心修炼: 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身心修炼的过程。在一次次的重复演练中,要求心静如水,意念专注,逐渐培养出耐心、毅力和专注力。通过与肢体动作的协调,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提升个人的精神素养。 五、 结语 杨氏太极拳四十九式表演比赛套路,是一部集健身、技击、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经典拳谱。它以其科学的编排、精炼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习武者。本书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掌握这套优美拳法的窗口,引领大家在领略太极之美的同时,收获健康、智慧与修养。愿每一位习练者都能通过这套四十九式套路,体会到太极拳的无穷魅力,感受身心和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