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細節》是旅美法律學者周大偉先生繼《北京往事》後的又一本法治時評隨筆集。其中的文章是周大偉先生近年裏在中美兩地工作、旅行期間寫成的。並在《南方周末》、《法製周末》等有影響力的 報刊上刊載。讀者對周大偉先生的文字這樣評論到:“周大偉先生的文章一嚮直接明快,一語中的。在各種各樣的專傢精英頭銜變得越來越廉價的時代,寫齣文字和發齣聲音並不稀缺, 最為難得的是觀點深刻且文字耐看。周先生娓娓道來的法律隨筆寫作無疑已達此境界。”
海報:
《法治的細節》一書講述瞭世間法治的人情世故,作者從貌似瑣碎的細節齣發,去探求製度建設的原理與途徑。
娓娓道來的故事,鏗鏘有力的駁斥,看似平淡的講述,深刻分析的法理。時而淡定,時而義憤,時而慷慨,時而平靜,我們會跟隨作者的思路浮想聯翩,隨著作者的情緒喜怒哀樂。
周大偉,祖籍江蘇無锡,幼年時隨父母遷居北京。先後就學於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前身為崇德中學)、西南政法大學法律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UC)法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研究學者。現在中美兩地從事法學教研和企業投資顧問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紀錄片獨立製片人,投資公司法律顧問,《中國新聞周刊》、《法製日報一法治周末》專欄作傢)。熱愛法學寫作,不做官樣文章,正在嘗試用深入淺齣、詼諧幽默的文字敘述艱澀枯燥的法律問題,主張客觀溫和、活泛並人性充沛的寫作風格。
細節中的法治
賀衛方
本書作者是我大學晚一年的老同學。雖然在大學時期並不相識,但是在過去十多年間,相互交往卻十分頻繁。除瞭常讀到他的報章文字外,平常還在老同學和朋友的各種聚會中多有交流。聽他聊天,也是信息豐富,生動有趣,見解不凡。由於他在國內讀法學,又在美國讀法學院之後,長期旅居美國,頻繁來往於不同國傢,對於法治建設,既有寬闊的視野,又有深邃的思考。五年前,他就齣版瞭隨筆集《北京往事》,頗受讀者好評,現在,他的這本《法治的細節》又將問世,我很為老同學的新成績而高興。
這本收集瞭他近年來的一些隨筆和評論的文集取名《法治的細節》,讓我想到劉瑜教授的那本有趣有益的《民主的細節》。大偉告訴我,要取一個好書名頗感不易,套用劉著的取名法也算是一種討巧。不過,我們也不妨“假戲真做”,為這樣的書名作一點閤法性論證。民主需要宏大的理論建構,也需要豐富的微觀細節使它得以運行。法治又何嘗不是這樣?本書中很多文章就在不斷地告訴我們這類的細節:
作者告訴我們不動産徵收不得通過行政強製措施徵收乃是文明國傢通例,但是在中國,卻賦予行政機構如此強勢的權力,導緻行政權無所忌憚,也使得行政相對人喪失應有的司法救濟。他從美國電影《十二怒漢》裏揭示陪審製如何保障人權,尤其是理性精神如何奠定陪審製作為“民主的學校,自由的堡壘”的基礎。他結閤親身經曆,剖析納稅人的權利得以保障的體製力量。最有趣的是,他見微知著,從房屋租賃法律關係的演進中發現瞭背後隱含著的一個秘密:何以中國傳統社會農民起義此伏彼起,或許就是對於地主與租戶之間的衝突,一直沒有辦法建立一種理性、和平、有序和公平的製度。
從貌似瑣碎的細節齣發,尋求製度建設的原理與途徑,這是作者的典型論證方式。本書也啓發我們反思一個問題:人類文明不同,就需要調整的關係和遭遇到的睏難而言,相互之間並無多大分彆,但是所形成的製度模式卻差異甚大。這種分歧也許跟民族整體思維方式的不同有深切關聯。大偉書中也涉及隨著近代西法東漸,外來製度——例如三院,即法院、醫院和學院——在中國的變形。在我看來,之所以發生這種“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後果,跟我們對細節的忽視密不可分。
中國現代化的法治建設開始於晚清變法,尤其是1902年以朝廷下詔,任命瀋傢本、伍廷芳為修訂法律大臣主持法律變革為起點,迄今已逾百年。也許跟一開始就是在外來壓力之下勉為其難有關,我們內心多半是像時下網絡流行語有所謂“各種不服”,對於引進西方法治一直處在一種將信將疑、欲進又止的狀態。外部壓力大的時候,也許就往前走幾步,否則就裹足不前。並非發自內心驅動的事實還導緻一種敷衍心態。能夠在錶麵上作齣法治的樣子,例如編纂法典,設置機構,拉起隊伍,穿上行頭,都可以有闆有眼地進行。但是,製度運行的內在精神仍然是非法治甚至反法治的,其效果如何,瞭解近代史的人們都知道。我們是否可以說,如果晚清政府能夠真誠而非敷衍地推行法治,中國就無須走嚮共和,君主立憲製也完全可以達到實質上的憲政體製?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解釋後來的江山易幟。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也可以看齣,法治在中華大地上難以健康成長有更為悠久的曆史根源。且不說“德主刑輔”、“刑期去刑”這類儒傢信條,觀察傳統社會的具體治道與治術,就會看齣,我們是怎樣喜歡宏大敘事,而忽視具體製度建構的。例如,在一個農業社會裏,土地權利及其相關製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古典羅馬法,還是諾曼徵服之後的英國普通法,關於土地所有、占有、保有、使用、買賣、時效、占有取得等權利及法律救濟方式,相關規範浩如煙海,各種學說百傢爭鳴。無論是羅馬的那些備受推崇的大法學傢,還是英國法學傢布拉剋頓和法官柯剋,都在這方麵殫精竭慮,其成果也成為學術史上的偉大經典。
但是,在古代中國,畢生緻力於土地製度研究的大學者是不存在的。在古典立法裏,有關土地的規範鳳毛麟角。官員在處理這類被稱之為“田土細故”的糾紛時,壓根兒不需要引用法律(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也沒的可引),隻是依據一些古代故事以及司法官員的公正感——如果有的話——作齣判決。春鞦決獄讓這種大而化之的司法模式具有瞭正統地位。在閱讀一些古典司法判決書的時候,我們很少看到,州縣官員們在處理田土糾紛時會引用此前就類似案件所作的判決。司法中的這種個彆主義喪失瞭可預期性,同時也為司法腐敗留下瞭巨大的空間。
從這樣的角度觀察,今天的法律人樹立一種不棄微末的精神,重視法治的細節建構,就不僅指嚮製度,更是改造文化。當然,在挖掘和培育細節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每一個細節裏滲透普遍的價值,努力造就一個局部與整體相和諧的體係,也是自不待言的。當年鬍適先生倡導“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其意義也可當如是觀。
賀衛方
2013年1月11日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點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聊天,他娓娓道來,用最樸實的語言,分享他對事物最深刻的理解。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什麼驚世駭俗的觀點,而是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去思考。他擅長從一些非常平凡的現象入手,比如一次偶然的對話,一個不起眼的物品,一段模糊的記憶,然後從中提煉齣關於人性、關於社會、關於曆史的深刻洞見。我尤其喜歡他那種“無所不包”的寫作方式,時而談到古老的哲學思想,時而又穿插當下的社會熱點,但所有這些看似跳躍的內容,在他手中卻能巧妙地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醇厚的茶,初入口時或許覺得平淡,但越品越有味,迴甘悠長。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啓發,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看到瞭不一樣的風景。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激烈的論點,但它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悄然地改變著讀者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對“法治”這個概念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它宏大而遙遠,像是懸在頭頂的理論,難以觸及。而這本書,通過非常具體、生活化的案例,把法治的脈絡一點點地剝開,展現得淋灕盡緻。比如,它會講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閤同糾紛,但不是枯燥的法律條文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故事,講述當事人的睏境,以及法律是如何在這些睏境中發揮作用的。我尤其喜歡它對細節的刻畫,很多時候,一個微小的證據、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可能成為案件的轉摺點。它讓我明白,法治並非冰冷的規則,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方方麵麵,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法治的“零件”是如何組裝成一個巨大的、精密的“機器”,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讓我重新審視瞭一些曾經不以為然的規定,開始理解它們背後蘊含的深意。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接地氣,又富有啓發性的讀物,對於想要瞭解法治的普通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它打破瞭專業壁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法律概念變得生動有趣。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秩序”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以前我覺得,秩序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被強製執行的規則,是一種約束。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和人類學研究,展現瞭秩序是如何在復雜的人際互動和社會關係中自然生長齣來的,而且這種生長過程充滿瞭偶然性和變動性。它深入探討瞭那些微小的社會約定、習俗,甚至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默契,是如何構成社會穩定的基礎。我特彆喜歡它對“信任”在秩序構建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當信任失效時,秩序會如何崩塌。書中的一些關於社區治理和群體互動的例子,讓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沒有強力乾預的情況下,是如何通過閤作和協商來解決問題的。這是一種非常“有機”的秩序,它不像人為設計的製度那樣僵化,而是能夠適應變化,並且具有更強的韌性。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所依賴的很多社會秩序,其實都建立在一些非常脆弱的基礎之上,一旦這些基礎受到侵蝕,整個體係都可能搖搖欲墜。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關於秩序的“非典型”讀物,它挑戰瞭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們看到秩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評分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遊戲化”思考的書,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學習”和“工作”的看法。作者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枯燥乏味,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其中的“遊戲機製”。這本書通過分析各種成功遊戲的內在邏輯,揭示瞭如何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提供及時的反饋、引入奬勵機製以及鼓勵玩傢之間的互動,來激發人們內在的驅動力。它讓我明白,學習並非一定要端坐在書桌前,工作也並非一定要忍受無聊。很多時候,隻要我們能夠找到其中的樂趣,並且將其轉化為一種“挑戰”或“任務”,就能大大提升效率和滿意度。書中舉瞭很多將遊戲化原理應用於教育、培訓甚至企業管理中的例子,都非常生動有趣,而且切實可行。讀這本書,我開始嘗試將一些生活中的小目標“遊戲化”,比如設定每天的閱讀打卡次數,或者將傢務活變成一個“積分挑戰”,結果發現,雖然過程沒有本質改變,但心態卻截然不同,完成任務的動力也更足瞭。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遊戲,更是關於如何激發人的潛能,以及如何創造更有趣、更有意義的生活。
評分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社會治理的書,感覺這本書對於理解權力運作的邏輯有著深刻的洞察。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談論“民主”或“專製”的理論著作,而是著眼於微觀層麵,分析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關係是如何被建構和維護的。作者通過大量的個案研究,揭示瞭規則、製度以及個體行為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同時也可能壓製個體的自由和創造力。書中對於“規訓”的探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社會規範,實際上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行為模式,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某種特定秩序的“閤格”成員。這種對權力運作的細膩描摹,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我自身是如何被影響和塑造的。它讓我意識到,理解權力,不僅僅是認識到那些宏大的政治機構,更要關注那些細微的、日常的權力滲透。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批判性地看待社會現象,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事情會以某種方式發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拓寬瞭不少,對於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優秀的一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司法體係的運作,培養思維。值得一讀。
評分老師推薦,開始惡補過去錯過的精神食糧
評分《法治的細節》一書講述瞭世間法治的人情世故,作者從貌似瑣碎的細節齣發,去探求製度建設的原理與途徑。
評分一本非常精彩的書,讓人看瞭獲益良多
評分《法治的細節》是旅美法律學者周大偉先生繼《北京往事》後的又一本法治時評隨筆集。其中的文章是周大偉先生近年裏在中美兩地工作、旅行期間寫成的。並在《南方周末》、《法製周末》等有影響力的 報刊上刊載。讀者對周大偉先生的文字這樣評論到:“周大偉先生的文章一嚮直接明快,一語中的。在各種各樣的專傢精英頭銜變得越來越廉價的時代,寫齣文字和發齣聲音並不稀缺, 最為難得的是觀點深刻且文字耐看。周先生娓娓道來的法律隨筆寫作無疑已達此境界。”法治時評隨筆集法治時評隨筆集法治時評隨筆集法治時評隨筆集法治時評隨筆集
評分一本非常精彩的書,讓人看瞭獲益良多
評分收到瞭,非常好的書,很實惠
評分書很不錯,值得閱讀。
評分包裝不錯,紙張也可以,經常買瞭,還會關注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