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耀忠,张锦水,朱文泉 等 著
图书标签:
  • 遥感
  • 农业
  • 粮食作物
  • 种植面积
  • 估产
  • 统计
  • 作物监测
  • 精准农业
  • 遥感应用
  • 农业遥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78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030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9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是作者在多年从事粮食作物遥感测量相关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础上撰写而成。书中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作物统计调查业务的发展历程以及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估产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国家统计遥感农作物测量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详细介绍了国家统计遥感农作物调查框架体系;着重阐述了种植面积测定和长势监测与估产技术体系与方法。书中还介绍了地面支撑网络技术体系、地面调查的内容以及组织方式等,并以江苏省和北京市为例,进行了农作物遥感测量案例分析。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可供从事地理学、农学、生态学、土地科学、资源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相关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对统计部门、农业部门的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上篇 统计遥感测量技术方法
第1章 总论
1.1 国家农作物面积和产量抽样调查的发展历程
1.1.1 历史沿革
1.1.2 存在问题
1.1.3 发展需求
1.2 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与估产研究进展
1.2.1 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
1.2.2 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
1.2.3 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的建设进展
1.3 国家统计遥感粮食作物测量体系基本设想
1.3.1 技术构想
1.3.2 建设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国家统计遥感主要粮食作物调查框架体系设计
2.1 国家主要粮食作物统计调查需求分析
2.2 统计调查制度设计
2.2.1 统计指标与统计区域
2.2.2 统计指标上报时间制度设计
2.2.3 业务工作流程时间制度设计
2.3 NSRCP系统框架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NSRCP系统构成与业务流程设计
2.4 NSRCP系统关键技术体系
2.5 业务运行机制与制度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统计遥感数据保障体系与标准化处理
3.1 国家统计遥感粮食作物调查对多源遥感数据的需求分析
3.2 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资源概况
3.2.1 光学遥感数据
3.2.2 微波遥感数据
3.2.3 激光雷达(LiDAR)数据资源
3.2.4 常用遥感数据资源介绍
3.3 统计遥感数据保障体系
3.3.1 统计遥感数据保障概念模型
3.3.2 统计遥感数据保障机制
3.4 遥感数据标准化处理
3.4.1 遥感数据标准化处理流程
3.4.2 MODIS数据标准化处理流程
3.4.3 中分辨率多光谱数据标准化流程及关键技术
3.4.4 高分辨率数据标准化流程及关键技术
3.4.5 星载SAR数据标准化流程及关键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设计与构建
4.1 空间基础框架的基本概念
4.1.1 空间基础框架的概念
4.1.2 空间基础框架研究与建设现状
4.1.3 空间基础框架面临的问题
4.1.4 今后发展的方向
4.2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理论框架
4.2.1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需求分析
4.2.2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4.2.3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总体框架
4.2.4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数据体系
4.2.5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标准体系
4.3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数据库系统设计
4.3.1 数据库组织结构设计
4.3.2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3.3 数据库系统管理平台设计
4.4 统计遥感空间基础框架构建与示范
4.4.1 准备工作
4.4.2 框架构建
4.4.3 框架成果示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种植面积测量技术体系与方法
5.1 调查制度
5.1.1 国家统计局现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调查制度
……

下篇 研究及应用案例

精彩书摘

  美国农业部的外国农业服务、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MARS计划、联合国和世界粮农组织的全球信息和早期预警系统(GIEWS)以及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农业监测系统。GEO农业监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监测全球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并且提高农业生产力;及时准确地提供国家(分国家)农业统计报告;准确地预测农作物生产和粮食供应的短缺问题;对粮食饥荒进行有效的早期预警,促成国际社会进行协调一致的粮食援助;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进行全球测绘,监测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的变化情况等。GEO农业监测项目近期主要开展的任务是关于作物评估和监测联合实验(JECAM)。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遥感技术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测量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粮农组织(FAO)建立了全球粮食情报预警体系,进行全球作物监测和产量预报;俄罗斯建立了粮食作物的“天气一产量”模型;加拿大利用NOAA气象卫星进行大面积作物水分测量、灾害预警、产量预报;英国针对多雾气候条件,应用合成孔径雷达识别玉米、小麦、甜菜,可靠率达90%;亚洲,日本、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进行了水稻遥感估产,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
  2.国内建设进展
  中国开展农业遥感监测工作起步较早,1979年中国科学家就开始关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经济意义及政治意义并提出了积极建议(陈述彭,1990;吴炳方,2004)。
  1)“七五”期间国家气象局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从1984年开始,国家气象局组织北方11省、市开展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综合测产技术的研究,开创了国内以应用气象卫星为主的大面积遥感综合估产的先例。该计划是以大量的遥感动态监测和地面监测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学分析,揭示了NOAA/AVHRR绿度图像数据的随机特征,探索绿度和冬小麦产量、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态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的各种统计规律,从而提出了遥感统计的技术思路,研制了遥感数字图像目视解译与统计解译方法和技术,建立了一系列遥感统计估产模式,解决了绿度值估产模式跨年度预报应用的不稳定的问题,并提出了用绿度资料估测冬小麦种植面积的遥感统计方法和技术,使遥感综合测产业务实现了多层次配套的自动化。该计划重点是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监测(李郁竹和钱拴,1993)。
  2)“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国家重点支持了“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项目,由中圉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主持,农业部、国家气象局和相关高校参加。该计划以遥感信息估测作物播种面积、长势监测、单产估算的技术流程为线索,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结合地面采样实测和历史状况分析,研究了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重点研究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大范围遥感估产的机理和方法,包括估产区划、地面采样点布设技术、利用TM提取面积,在GIS支持下,TM和NOAA资料结合提取面积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以及作物在一个生长期内所进行的长势动态监测及预报、墒情和苗情的监控和遥感估产综合模型的研制等(周清波,2004)。
  ……

前言/序言


《现代农业技术实践指南:从土壤到餐桌的科学管理》 本书是一部面向广大农业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院校学生以及对现代农业感兴趣的读者而精心编撰的实用性技术指导手册。它系统地梳理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基础的土壤管理、种子选择,到精细化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再到成熟后的收获、储藏与初步加工,全方位地展现了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第一章:耕地基础——土壤的生命力与改良 本章深入探讨土壤作为农业生产基石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解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包括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组成以及微生物群落。随后,详细介绍各类土壤的诊断方法,如目视法、简易测试法以及专业的仪器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介绍土壤改良的多种策略,包括有机肥的科学施用、绿肥的种植与翻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物理改良(如耕作方式的优化、保水保肥措施)和生物改良(如种植固氮作物、应用生物菌肥)。此外,本章还将涵盖土壤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构建和维护土壤生态平衡,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第二章:生命之源——优质种子与播种艺术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本章将引领读者认识优质种子的关键指标,如发芽率、纯度、生活力、抗病性等,并介绍如何通过正规渠道选购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作物种子的播种技术,包括适宜的播种深度、株行距、播种密度以及不同播种方式(如撒播、条播、穴播、直播、育苗移栽)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同时,还会强调种子处理的重要性,如拌种、包衣、浸种催芽等,以提高出苗率和幼苗健壮度。 第三章:作物生长管理——精细化种植的奥秘 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的管理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于关键的田间管理技术。在水分管理方面,我们将介绍不同生育期作物的水分需求,以及灌溉(如滴灌、喷灌、漫灌)和排水(如开沟、排灌系统)的技术要点,强调精准灌溉的重要性。养分管理部分,将详细讲解常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铁、锌、锰、硼等)的生理功能、缺乏症状及补充方法,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的理念,指导读者进行科学的追肥。杂草、病害和虫害的综合防治(IPM)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介绍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策略,并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指导读者识别常见的农作物病虫草害,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此外,本章还将涉及农事操作,如间苗、定苗、除草、培土、搭架、修剪等,以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优化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 第四章:丰收的保障——收获、储藏与初步加工 适时、科学的收获是保障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本章将指导读者根据不同作物的成熟标准,选择合适的收获机械或工具,并掌握科学的收获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收获后的储藏环节同样重要。我们将介绍不同作物的储藏要求,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并阐述各类储藏方式(如粮仓、冷库、地窖)的优缺点及管理要点。针对易腐烂的农产品,我们将重点介绍保鲜技术。最后,本章还将触及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如清选、分级、干燥、包装等,旨在提升农产品的商品价值,为后续的销售或深加工打下基础。 第五章:绿色与可持续——现代农业的未来方向 本章将引领读者展望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深入探讨绿色农业的理念,包括减少化学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等。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与实践将得到介绍。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土壤侵蚀防治、水资源节约利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等。我们鼓励读者将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平实易懂,配以大量示意图和实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操作指南。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中的技术,广大农业生产者能够显著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连接科技与民生的重要研究吗?我是一名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充满关注的普通读者,而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其生产状况的准确掌握,对国家稳定至关重要。我一直好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细化地监测和管理粮食生产的。“遥感测量”,这个词组,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太空中的卫星,它们是如何能够穿越层层大气,捕捉到地球上农作物生长的细微信息?它们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光谱信号,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种植面积数据?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一探究竟。而“估产”,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能够提前、准确地预测粮食产量,对于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稳定市场物价、甚至应对潜在的自然灾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基于遥感数据的产量预测模型?这些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它们能否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土壤条件,甚至是大范围的病虫害爆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科技的奥秘,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技如何服务于农业,如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带着些许专业色彩,却在我心中激起了浓厚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对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了解更多。我脑海中常常会闪过这样的画面:在浩瀚的宇宙中,卫星们像不知疲倦的侦探,默默地扫描着地球上每一寸土地,而它们所捕捉到的信息,竟然能够准确地告诉我们,今年的粮食产量将会是怎样的。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明了这种“看见”和“预测”的过程。“遥感测量”,这听起来就像是给地球拍一张“全身照”,并且能够从中解读出丰富的农业信息。我迫切想知道,这种“测量”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是依靠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才能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如此精确地识别出不同的粮食作物,并计算出它们的种植面积?我想象着,这其中一定涉及到了复杂的光谱分析、图像处理,甚至是人工智能算法。而“估产”,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提前预知粮食产量,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市场价格的稳定,以及国际贸易的决策,都至关重要。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科学的产量估算模型?这些模型是如何根据遥感数据进行预测的?它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例如,预测极端天气对产量的潜在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智慧的导师,用清晰的语言,为我揭示这些现代农业科技的奥秘,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技的力量是如何赋能农业,为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扎实,充满了科学研究的味道。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趋势,尤其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就必须了解粮食是如何被种植、如何被统计,以及如何被预测产量的。而“遥感测量”和“估产”,这两个词汇,立刻让我联想到科技的力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高空中飞行的卫星,是如何能够精确地测量出大片农田的种植面积的?它们是如何区分不同的农作物,又是如何能够排除其他地物的干扰?这背后一定涉及到非常高深的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技术。而“估产”更是让我充满好奇,它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耗时耗力的抽样调查,而是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前预测出下一季的粮食产量。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估产模型?这些模型是如何建立的?它们能否根据遥感数据,预测出可能出现的丰收或歉收?这种预测的准确度又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为我揭示现代科技如何助力粮食生产,如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并且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让我大开眼界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粮食,其背后的生产和管理过程,隐藏着许多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科技力量。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出了两个非常吸引我的关键词:“遥感测量”和“估产”。我一直对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感到好奇,而在农业领域,它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卫星究竟是如何“扫描”过广袤的农田,然后告诉我们,这里种了多少小麦,那里种了多少水稻的?我猜测,这其中一定涉及到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也许还有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被用来区分不同的作物,甚至是判断作物的健康状况。而“估产”这个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能够提前预测粮食产量,对于国家层面的粮食调控、市场稳定,乃至国际贸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估产模型?这些模型又是如何根据遥感数据来推算最终产量的?它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例如,预测干旱或洪涝可能对产量造成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科学技术是如何服务于现实世界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让我对粮食的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是因为我对“遥感”这个词充满了好感,总觉得它带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发展,尤其是希望能看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普通市民,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传统的农作物产量统计方式,往往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现误差,而遥感技术的应用,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案例的。例如,遥感卫星是如何穿越大气层,捕捉到地面上农作物的信息的?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在遥感图像上会有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如何被区分和识别的?还有,关于“估产”的部分,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场景:是不是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就可以提前预测出今年会是丰收年还是歉收年?这种预测的准确度有多高?它是否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和农民更好地规划种植、销售和储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一直觉得,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结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这本书似乎正好契合了这一点。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遥感技术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和产量估算中的奥秘,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粮食生产方式,如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能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案例,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知识,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人对农业科技的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那种沉静的绿色调,仿佛瞬间将人带入了一片广阔的农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是一名对农业信息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偶然间在书店翻到这本书,虽然题目看起来有点专业,但内心深处对“遥感”和“估产”这两个词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很好奇,那些铺天盖地的农作物,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规模生长,又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被“看见”并被量化成数字的。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准备的,它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我尤其想知道,遥感技术是如何捕捉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微妙变化的,比如叶片的颜色、植株的高度,甚至是土壤的湿度,这些信息又是如何被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统计数据,最终帮助我们预测一年的粮食产量。我一直认为,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精确的产量预测,对于合理调配资源、稳定市场、甚至应对自然灾害都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神秘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不再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或道听途说的层面,而是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去理解它。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遥感测量是如何运作的,例如,是不是就像我们用手机拍照一样,只不过这次拍摄的是整个农田,而且能“看到”肉眼看不见的信息?估产的部分更是让人充满遐想,它是否能够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歉收,或者预测丰收的到来,从而让我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和准备来应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解答我心中关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以及产量估算的所有疑问,让我能够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甚至可能激发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成为一名能够运用这些技术为农业做出贡献的人。

评分

最近在浏览一些与科技、自然相关的书籍时,我无意间看到了这本《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交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这个题目深深吸引。我一直认为,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粮食供应,而如何科学、高效地监测和预测粮食产量,是保障这一供应的重要环节。过去,我对粮食产量的统计,总停留在田间地头的人工普查,那种方式固然可靠,但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这本书所提及的“遥感测量”,立刻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在太空中运行的卫星,它们究竟是如何“看到”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并且能够识别出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甚至还能判断出它们的生长状况?我非常好奇,这些遥感技术背后有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支撑?例如,是否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光谱分析,甚至是人工智能算法?而“估产”这个词,更是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对未来的预见性。这本书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遥感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准确地预测出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内的粮食总产量?这种预测是否能够做到提前数月甚至更早?它的准确性又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个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领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解读那些可能看起来有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让我能够从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并且认识到它在保障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的一扇新视野,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粮食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对我来说,就像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作为一名对地理信息科学和农业发展交叉领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很感兴趣。我一直觉得,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精确了解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过去,我对于如何统计这些信息,总觉得是通过繁琐的人工调查,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然而,“遥感测量”这个词,立刻让我联想到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我迫切想知道,这些技术是如何能够“看见”地表上的农作物,并且能够精确地测量它们的面积?它们是如何区分不同的作物种类,又是如何识别出潜在的生长问题?这背后一定涉及到了复杂的光学、雷达技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而“估产”,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能够提前预测粮食产量,对于农业规划、市场调控、灾害预警等方面都至关重要。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科学的产量估算模型?这些模型是如何利用遥感数据来预测产量的?它们能否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例如,受到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科技的魅力,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科技在保障我们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作用,并激发我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广袤无垠的农田,以及那些在太空默默工作的卫星。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一直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一直好奇,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如何做到精确地掌握全国乃至全球的粮食种植情况的。传统的田间普查方式,虽然有效,但耗时耗力,而且难以做到实时更新。而“遥感测量”,这个词组,立刻让我联想到利用卫星或航空器上的传感器,捕捉地表信息。我特别想了解,这些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它们能够捕捉到哪些关键的农作物生长信息?例如,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谱特征是什么?这些信息又是如何被处理和分析,最终转化为精确的种植面积数据的?而“估产”这个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能够提前、准确地预测粮食产量,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的稳定,以及应对潜在的粮食危机,都至关重要。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基于遥感数据的产量预测模型?这些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它们能否帮助我们预测出由于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因素可能造成的产量波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科技的奥秘,让我能够从一个更科学、更现代的视角来理解粮食生产和供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在保障我们“舌尖上的安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与估产》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发展,特别是科技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读者,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一直好奇,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能够如此精确地了解全球的粮食生产情况。传统的农业普查方式,虽然基础,但在效率和实时性方面存在局限。而“遥感测量”这个词,立刻让我联想到利用卫星等高科技手段来获取信息。我非常想知道,卫星是如何“看到”农田的?它们是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粮食作物,并准确地计算出它们的种植面积?这背后一定涉及到了非常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例如,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谱反射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进行识别和量化。而“估产”这个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能够提前、准确地预测粮食产量,对于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保障、市场调控,以及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都至关重要。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产量估算模型?这些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它们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产量波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揭示现代科技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应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技如何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保障,以及它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