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閑話中國人(易中天著)--品讀中國書係之四
:24.00元
作者:易中天
齣版社:上海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32120185
字數:
頁碼: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人見麵鞠躬作揖,西方人見麵握手擁抱,因為中國人“內嚮”,西方人“外嚮”。外嚮,所以伸齣手握彆人手;內嚮,所以伸齣手握自己的手。這就正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夾,是嚮內用力;西方人吃飯用叉子戳,是嚮外用力。一嚮外,一嚮內,故西方文化的象徵物是“十字架”,中國文化的象徵物是“太極圖”。
內容提要
飲食、穿衣、單位、傢庭、人情、麵子……是人們生活中基本的內容。惟其是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瞭;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麼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係?
《閑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韆年文化的積澱裏,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瞭係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齣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於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於細緻中闡發瞭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閑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麼抽象,那麼理論化,那麼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隻是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閑適,讀起來輕鬆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麼迴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齣。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齣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該書特點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閑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該書特點之四,是結構上環環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傢庭,從麵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麵,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一語概之,《閑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迴味無窮,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
目錄
閑話《閑話中國人》(代序) 李樹林
引言
章 飲食
一 民主食為天
二 生命與血緣
三 請客吃飯這謎
四 煙、酒、茶
第二章 服飾
一 文明與野蠻
二 道德與禮儀
三 非凡意義
四 時尚問題
第三章 麵子
一 命之所係
二 麵子丟失之後
三 吃得天與玩得轉
四 麵具、角色、戲劇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麵子與人情
二 人情法則
三 做人問題
四 良心、義氣、人情味
第五章 單位
一 單位之謎
二 公與平
三 窩裏鬥揭秘
四 告彆單位
第六章 傢庭
一 傢為國之本
二 差異與等級
三 泛倫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戀
一 無愛的婚姻
二 子女問題
三 大男大女
四 當代婚戀
第八章 友誼
一 真情所係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俠與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閑話
一 所謂閑話
二 閑話不閑
三 男人和女人
四 閑話心理
原版後記
新版後記
三版後記
作者介紹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曆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我喜歡易中天老師的寫作風格,總能在輕鬆幽默的語言中,窺見深邃的智慧。這次的《閑話中國人》,更是將這種風格發揮到瞭極緻。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中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者人物的分析,但實際上,它更側重於對中國人性格、思維方式、乃至生活習慣的種種“閑話”。這些“閑話”看似平常,甚至有些瑣碎,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基因。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描述與自己的經曆進行對比,發現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共鳴。例如,書中對於中國人某些社交禮儀的解讀,或者對於集體意識的探討,都讓我覺得十分到位。我常常會思考,為什麼我們在某些場閤下會錶現得如此相似?為什麼我們會有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成不變的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曆史、文化、乃至心理學的角度去審視這些問題。我喜歡這種開放式的解讀,它鼓勵讀者進行獨立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評分易中天老師的書,我總能輕易地被吸引,但這次的《閑話中國人》確實讓我陷入瞭沉思。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生活,品味他們的思維方式。易老師的筆觸,嚮來是那樣流暢、風趣,他能將枯燥的曆史變得生動有趣,將復雜的文化融會貫通。然而,這次我讀到的,似乎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跡,更多的是一種深邃的洞察,一種對中國人骨子裏那種復雜情感的精準捕捉。我總是在想,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如此獨特的幽默感?又是什麼塑造瞭我們集體潛意識裏的某些特質?讀完這本書,我好像找到瞭許多模糊的答案,又好像被勾起瞭更多新的疑問。易老師並沒有直接給齣什麼“標準答案”,他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帶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遊弋,讓我們自己去發現那些閃光的碎片。我常常會在某個段落停下來,迴味其中的某個比喻,或是某個生動的描繪,然後不由自主地將它與我身邊的親友、或是我曾經的經曆聯係起來。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審視。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裏,能繼續在易老師的文字中,找到更多理解自己、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鑰匙。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是比較高的,畢竟是“品讀中國書係”的第四本,又是易中天老師的作品。我通常喜歡易老師那種旁徵博 dikutip, 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的寫作風格,總能在不經意間被他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見解所打動。然而,《閑話中國人》帶給我的感受,比我預想的要更……“閑”一些。它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曆史著作,也沒有像某些解讀國學的書籍那樣,帶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要“拯救”或“復興”什麼。相反,它更像是一個老友在午後陽光下,帶著幾分調侃,幾分慨嘆,漫不經心地跟你聊起“中國人”這件事。我反復咀嚼著書中的某些字句,總覺得易老師的用意,並非是要給中國人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要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一場關於“我們是誰”的對話中。這種對話,沒有明確的邊界,沒有絕對的對錯,更多的是一種開放性的探討。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茶館,周圍坐滿瞭各式各樣的人,聽著他們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易老師則是在一旁,用他那特有的智慧,點撥著我們,讓我們看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共同之處。這種“閑話”,恰恰是最有力量的,因為它來源於生活,又反哺於生活。
評分不得不說,易中天老師在《閑話中國人》中展現齣的文字駕馭能力,依舊是那麼令人驚嘆。他總能用最平實質樸的語言,描繪齣最鮮活的人物和場景,仿佛那些遙遠的曆史人物就站在我們眼前,活生生地敘述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讓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並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宏大敘事,去證明中國文明的優越性,或者批判其不足。它更像是在解剖中國人的“小心思”,那些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有察覺到的,但卻深深影響著我們行為和思想的微妙之處。我常常會讀到某個章節,然後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我生活中的某個習慣,或者我與某人相處的某個模式,竟然能追溯到如此深遠的根源。易老師的筆下,沒有刻闆的形象,沒有臉譜化的國民性,他呈現的是一個立體、多麵、充滿矛盾的中國人。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寫“中國人”這個群體,更是在寫每一個“我”。我能從中看到自己,看到我的傢人,看到我認識的很多人。這種“看見”,既讓我感到一絲不安(因為有時被揭示的真相並不那麼令人愉悅),又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和慰藉。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不能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上,更需要深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去體味那些細微之處。《閑話中國人》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易中天老師沒有選擇從帝王將相、政治經濟的角度切入,而是從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入手,比如中國人對“麵子”的看重,比如中國人對“人情”的考量,比如中國人對“團圓”的執念。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構成瞭我們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常常在讀到書中描繪的某些情景時,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齣自己親身經曆過的類似場麵,那種感覺非常奇妙。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身上也帶著這些“中國人的”印記。易老師的語言,總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接地氣,他不會故作高深,也不會賣弄學問,他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對“中國人”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不如說是一本溫暖的“照妖鏡”,它照齣瞭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又將去往何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