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闲话中国人(易中天著)--品读中国书系之四
:24.00元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32120185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因为中国人“内向”,西方人“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握别人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外,一向内,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是“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图”。
内容提要
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基本的内容。惟其是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
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
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闲话”,就不能做“官样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
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
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目录
闲话《闲话中国人》(代序) 李树林
引言
章 饮食
一 民主食为天
二 生命与血缘
三 请客吃饭这谜
四 烟、酒、茶
第二章 服饰
一 文明与野蛮
二 道德与礼仪
三 非凡意义
四 时尚问题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系
二 面子丢失之后
三 吃得天与玩得转
四 面具、角色、戏剧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与人情
二 人情法则
三 做人问题
四 良心、义气、人情味
第五章 单位
一 单位之谜
二 公与平
三 窝里斗揭秘
四 告别单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为国之本
二 差异与等级
三 泛伦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恋
一 无爱的婚姻
二 子女问题
三 大男大女
四 当代婚恋
第八章 友谊
一 真情所系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侠与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闲话
一 所谓闲话
二 闲话不闲
三 男人和女人
四 闲话心理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三版后记
作者介绍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我喜欢易中天老师的写作风格,总能在轻松幽默的语言中,窥见深邃的智慧。这次的《闲话中国人》,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者人物的分析,但实际上,它更侧重于对中国人性格、思维方式、乃至生活习惯的种种“闲话”。这些“闲话”看似平常,甚至有些琐碎,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描述与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发现许多令人会心一笑的共鸣。例如,书中对于中国人某些社交礼仪的解读,或者对于集体意识的探讨,都让我觉得十分到位。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某些场合下会表现得如此相似?为什么我们会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成不变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历史、文化、乃至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些问题。我喜欢这种开放式的解读,它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不能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上,更需要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体味那些细微之处。《闲话中国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易中天老师没有选择从帝王将相、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而是从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入手,比如中国人对“面子”的看重,比如中国人对“人情”的考量,比如中国人对“团圆”的执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常常在读到书中描绘的某些情景时,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类似场面,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身上也带着这些“中国人的”印记。易老师的语言,总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接地气,他不会故作高深,也不会卖弄学问,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中国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本温暖的“照妖镜”,它照出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方。
评分不得不说,易中天老师在《闲话中国人》中展现出的文字驾驭能力,依旧是那么令人惊叹。他总能用最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最鲜活的人物和场景,仿佛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就站在我们眼前,活生生地叙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叙事,去证明中国文明的优越性,或者批判其不足。它更像是在解剖中国人的“小心思”,那些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察觉到的,但却深深影响着我们行为和思想的微妙之处。我常常会读到某个章节,然后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我生活中的某个习惯,或者我与某人相处的某个模式,竟然能追溯到如此深远的根源。易老师的笔下,没有刻板的形象,没有脸谱化的国民性,他呈现的是一个立体、多面、充满矛盾的中国人。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中国人”这个群体,更是在写每一个“我”。我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我的家人,看到我认识的很多人。这种“看见”,既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因为有时被揭示的真相并不那么令人愉悦),又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慰藉。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是比较高的,毕竟是“品读中国书系”的第四本,又是易中天老师的作品。我通常喜欢易老师那种旁征博 dikutip, 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写作风格,总能在不经意间被他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见解所打动。然而,《闲话中国人》带给我的感受,比我预想的要更……“闲”一些。它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历史著作,也没有像某些解读国学的书籍那样,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拯救”或“复兴”什么。相反,它更像是一个老友在午后阳光下,带着几分调侃,几分慨叹,漫不经心地跟你聊起“中国人”这件事。我反复咀嚼着书中的某些字句,总觉得易老师的用意,并非是要给中国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要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对话中。这种对话,没有明确的边界,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探讨。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茶馆,周围坐满了各式各样的人,听着他们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易老师则是在一旁,用他那特有的智慧,点拨着我们,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共同之处。这种“闲话”,恰恰是最有力量的,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
评分易中天老师的书,我总能轻易地被吸引,但这次的《闲话中国人》确实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品味他们的思维方式。易老师的笔触,向来是那样流畅、风趣,他能将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将复杂的文化融会贯通。然而,这次我读到的,似乎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更多的是一种深邃的洞察,一种对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复杂情感的精准捕捉。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如此独特的幽默感?又是什么塑造了我们集体潜意识里的某些特质?读完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许多模糊的答案,又好像被勾起了更多新的疑问。易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标准答案”,他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那些闪光的碎片。我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回味其中的某个比喻,或是某个生动的描绘,然后不由自主地将它与我身边的亲友、或是我曾经的经历联系起来。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在易老师的文字中,找到更多理解自己、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