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但大多数正义理论在它们的理论高度上,却都有着一种严重的缺陷:只是把自己固定在纯粹规范性的抽象原则上,因而远离了正义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的现实。
阿克塞尔·霍耐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从那些形成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规范要求中,直接获取决定当代社会正义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不仅是法定的,而且也拥有道德合法性的机制性行动规范的体系。霍耐特先生把这个体系称为“民主道德”。
为在理论上陈述这个庞大体系存在的理由,作者首先证明了西方社会的所有行动领域都有一种实现个人自由要求的特征。他在主要篇章中以黑格尔法哲学的精神和承认理论,展现了作为正义标准的个人自由原则怎么产生于私人关系、市场经济活动和政治公共性等这些社会具体领域。《自由的权利》有着一个要求极高的目标:重新把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作者简介
阿克塞尔·霍耐特,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当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法兰克福)哲学教授,歌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际黑格尔研究学会会长。代表作有《为承认而斗争》《权力的批判》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自己的感觉告诉我,我的这部书确实能在中国当代的现代化进程中为政治和道德的自我启蒙作一些贡献。
——阿克塞尔·霍耐特
霍耐特为了对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纲领作新的调整,把历史的脚步从马克思退回到黑格尔。
——于尔根·哈贝马斯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前言
导论 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第一篇 对历史的回顾:自由的权利
第一章 消极自由和它的契约构思
第二章 反思自由和它的正义构思
第三章 社会自由和它的伦理学
过渡 民主伦理的思想
第二篇 自由的可能性和自由的真实性
第一章 法定自由
一 法定自由存在的根据
二 法定自由的界限
三 法定自由的病态
第二章 道德自由
一 道德自由存在的根据
二 道德自由的界限
三 道德自由的病态
第三章 社会自由
一 个人关系中的“我们”
友谊
亲密关系
家庭
二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我们
市场和道德:一个必要的预先声明
消费领域
劳动力市场
三 民主决策中的“我们”
民主的公众性
民主的法制国家
政治文化——一种前景展望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可以这么说,消极自由思想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界中几乎并没有什么先驱者,而反思自由思想的根基却一直可以追溯到近代以前的思想史: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代社会的众多学者和哲学家就已经懂得,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自由,就必须能够按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事情。这两种自由概念在思想史上的不对称性,清楚地告诉我们,反思自由的思想,不能仅仅被看做是消极自由思想的拓展和深化;如果说在一种关于外在保证个人自由空间的思想中,先是只看见自由模式中的一种原始初级形态,然后再接着将注意力转向内部,那么这种假设就是一种误解。消极自由是现代人道德自我认识中的一种原始的和不可放弃的要素;它所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权利,不受外界制约以及独立于外界对他动机的强制性考察,按自己的“喜好”去行动,只要他的行动不伤害其他公民的权利。相比之下,反思自由的思想事实上最初只是把自己置放在主体的自我关系上;按这一思想,只有那些成功地按自己的意图行动的个人,才是自由的。
然而就是这么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定已经显露出,必然会有各种完全不同的构想来与这样一种反思自由的思想挂钩;因为什么叫做“自己的”,什么是“被自己所引导”,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因此也就有了意义组合的多种可能性。比如以赛亚,伯林就不是说“反思的”,而是说“积极的”自由,这就使得至少在这样一种转向“内在”的自由中,已经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设想:对于主体只是在他能够自己作决定的意义上才是自由的这一思想,以赛亚·伯林确信可以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即“自主”的思想和“自我实现”的思想。
……
前言/序言
为了撰写眼前的这本书,我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的写作过程中,我每天都感觉到,应当还有更多的论证和实验性的例证来充实我已经写下的内容。这种尽管做了一切努力但还是不够完美的感觉,直到今天还在折磨着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种自我感觉上的不足,也许与我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写作计划有着过分的要求有关。我想以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为榜样,把社会正义原则直接发展成为社会分析模式;正如在若干年前我对他的著作所作的一些阐明一样,只有在把我们社会的基本领域看做是一定价值的机制体现,这种价值有着期望实现的内在要求,并且能够证明自己有益于各个特殊的正义原则的情况下,才算是成功地运用了社会分析模式。这样一种过程,当然要求我们首先搞清那些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应当表现的价值。
这篇导论——这里又一次地跟随着黑格尔——试图阐明,那些在现代自由民主社会中所体现的价值,都融合在一个点上,并且是在我们所熟悉的多样性意义上的个人自由的那个点上。因此,我们社会每个基本领域所体现的机制,也就是我的研究的首要出发点,是我们个人自由经验的一种特定观点。任何一种关于正义的现代思想,又总是会分裂出多种分支,有多少不同的社会观察角度,就会有多少种分支,就如我们当代社会中一种有着法律效应的自由承诺有着多种多样的机制化领域一样;而且在每个分支的行为体系中,彼此间对于“正义”的行为,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因此要实现自由的承诺,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前提以及各方的相互谅解。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现在需要的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也是最为普遍的分析步骤,我把它称为“规范性重构”,以这种方法来对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进行分类检验,看一下那些已经机制化了对自由的理解,现在有多少已经成为社会的现实。
甲骨文丛书:自由的权利 《甲骨文丛书:自由的权利》并非一本详尽阐述甲骨文文字本身考据的书籍,也非一本深入挖掘甲骨文背后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的学术专著。相反,它是一套意图通过“甲骨文”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延展出对“自由”这一概念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与解读的系列丛书。这套丛书旨在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引导读者跳脱出对甲骨文最表层、最直接的认知,去探索其背后蕴含的、或许是意想不到的哲学思考、社会结构以及人类对于个体与集体边界的早期认知。 第一卷:符号的飞翔——自由意志的萌芽 第一卷将聚焦于甲骨文作为一种早期文字系统的属性,并由此引申出人类早期对于“意志”与“选择”的朴素理解。我们并非直接从甲骨文的字形中解读出“自由”二字(事实上,在那个时代,“自由”的概念可能尚未被明确表述),而是通过分析那些与祭祀、占卜、战争、农事等活动相关的甲骨文,来推断古人如何在面对自然、神灵以及社会规训时,表达某种程度的自主性。 例如,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卜问”的内容,每一次占卜都预设了一种不确定性,以及对某种可能结果的期待。这种“期待”本身就包含了对未来的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尽管这种选择可能是在神意的引导之下,但个体在信息获取和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便是自由意志的早期痕迹。我们还会探讨甲骨文中关于“臣”、“民”、“子”等称谓,分析在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下,个体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其行为边界和可能的“自由度”是如何被界定的。这并非要证明古人拥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而是要展示,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等级秩序之下,人类个体如何开始展现出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某些属性,并为日后“自由”概念的演变埋下伏笔。 此外,本卷还将审视甲骨文的符号化过程本身。文字的创造与演变,本身就是人类摆脱口头语言局限,实现思想的固化、传播与自由表达的一种方式。从刻划符号到成熟的象形文字,再到如今我们看到的甲骨文,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类不断突破自身限制,追求更广泛认知和交流的“自由”愿望。我们也会审视那些描绘自然景象、动物形态的甲骨文,探讨古人如何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试图理解和“驯服”自然,这其中也隐含着一种摆脱自然束缚、追求掌控的早期“自由”的冲动。 第二卷:城邦的围墙与市场的喧嚣——个体与集体的张力 第二卷将把视角从抽象的意志转移到具体的社会结构。通过对与商代政治、经济活动相关的甲骨文进行梳理,探讨在早期城邦或部落社会中,个体自由是如何受到集体利益、宗教信仰和权力结构的多重制约与塑造。 我们会重点分析那些与“王”、“臣”、“邑”、“疆”等相关的甲骨文。这些字汇勾勒出了一个等级森严、疆域明确的社会图景。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被纳入到集体秩序的框架之内。然而,即使在这样严密的控制下,是否存在某些“缝隙”允许个体展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例如,对于“赏赐”和“惩罚”的记录,它们背后隐含的是权力对个体行为的干预,但同时也反映了个体在遵守或违背规则时的不同后果。这种后果的区分,正是对个体行为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日后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基础。 本卷还将关注与早期商业活动、物物交换相关的甲骨文。虽然商代的经济形态与现代市场经济大相径庭,但交易的发生本身就意味着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决定是否进行交换、交换何种物品的权利。这种基于个体需求的、相对自由的交换行为,虽然受到资源的限制和规则的约束,但却是个体在经济领域实现自主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会探讨那些与“贝”(作为早期货币)、“禾”、“酒”等相关的文字,以及与“市”(作为交易场所)相关的推测,来描绘早期社会中,个体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自由”。 同时,本卷也会深入探讨宗教祭祀在商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大量的卜辞直接与祭祀活动相关,这表明宗教信仰对个体行为的指导和约束力是多么强大。然而,即便如此,在祭祀活动的具体执行、祭品选择等方面,是否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协商”或“选择”的空间?我们也会审视那些描绘战争场景的甲骨文,分析士兵在战争中的“义务”与“风险”,以及在这种极端集体行动中,个体“自由”的缺失与“生存”的挣扎。 第三卷:文字的传承与思想的解放——超越时代的自由之声 第三卷将跳脱出商代的具体历史语境,将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探讨其在后世的传承与解读过程中,所引发的关于“自由”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卷的重点并非甲骨文本身的学术研究,而是“甲骨文”这个符号在不同时代,被不同人群如何“阅读”和“理解”,以及这种解读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对“自由”的理解相互作用。 我们会回顾近代以来,甲骨文被重新发现和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求真”的自由精神。学者们不畏艰险,不畏权威,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尘封千年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的探索,是对知识边界的突破,是对未知世界的求索,这其中蕴含着学术自由与思想解放的强大力量。 本卷还将探讨,当后人通过甲骨文重新审视古代社会时,所产生的关于“古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对比与反思。这种对比,促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由”概念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与社会形态、技术进步、哲学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紧密相连。甲骨文作为早期文明的见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自由”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我们会分析,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不同解读,如何体现了学术思想的多元与自由。即使对于同一片甲骨、同一个字,也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这种学术上的争议与辩论,正是思想自由的体现,也是知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最后,本卷将尝试将甲骨文的“自由”意涵,与当下我们所讨论的“信息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等现代概念进行某种程度的呼应。虽然甲骨文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人类对于摆脱束缚、追求更广阔认知和更自主生活的渴望,却是跨越时空的。通过深入理解甲骨文背后可能蕴含的早期“自由”的萌芽,我们或许能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方式,去理解和捍卫当下我们所珍视的各项自由。 《甲骨文丛书:自由的权利》并非一本一成不变的教材,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旅程,一场跨越数千年的对话。它邀请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阅读”甲骨文,去“感受”自由,并在古老文明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