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一多 著
图书标签:
  • 楚辞
  • 先秦文学
  • 学术
  • 文化
  • 校补
  • 古籍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民国文献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9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3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是闻一多为楚辞爱好者解决阅读困难而作,书中结合文字学、音韵学、考据学等知识,致力于《楚辞》文字的校正,词义的诠释,对今本《楚辞》中的错漏处进行了详细注解说明。全书论证翔实,旁征博引,逻辑严谨,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被誉为《楚辞》校勘的集大成之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郭沫若
  
  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引用版本65家,采用校正文字28家,驳正3家,『继承了清代朴学大师们的考据万法,而益之以近代人的科学的致密』。……闻氏治楚辞,目光敏锐,思辩缜密,不仅敢于破旧,亦善于立新。
  ——周建忠
  
  许多重要发现,真有石破天惊之慨。
  ——郭在贻

目录

引言
凡例
校引书目板本表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大招
惜誓
招隐士
七谏
哀时命
九怀
九叹
九思
后记

精彩书摘

  伯强何处
  案何当为安。“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二句平列(伯强,北方主司寒风之神,惠气,即寒风也),下句“在”为动词,“安”为疑问代名词,上句“处”亦动词,“何”亦疑问代名词也。然本篇通例,凡表方位之疑问代名词皆用“安”或“焉”(用安者十二见,用焉者十四见),无用“何”者。(“何所”二字连同时,不在此例。)有之,惟此文之“何处”,及下文“鲮鱼何居”(居今误所,此从一本)二例,疑皆传写之误。此文本作“伯强安处”,与下“惠气安在”句同字,学者误读“处”为名词,因改“安”为“何”以就之也。《御览》一五引此正作安,是其确证。
  伯禹愎舷(愎一作腹)
  案“禹”“舷”二字当互易,愎当从一本作腹。《广雅-释诂》一日“腹,生也”。腹训生者,字实借为孚。玄应《一切经音义》二引《通俗文》曰“卵化曰孚”,《玉篇》曰“孵,卵化也”,《集韵》曰“孵,化也”,孚孵同,化亦生也。《夏小正》日“鸡桴粥”,《乐记》日“煦妪覆育万物”,桴粥,覆育并即孚育,犹化育也。覆与腹通。“伯舷腹禹”者,《海内经》注引《归藏·启筮篇》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二二,《路史·后纪》注一二并引作“鲧极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据此,则传说似谓舷为爬虫类,卵化而成禹,此正问其事,故下云“夫何以变化”也。(《说郛》五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日“女狄暮汲石钮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蜀王本纪》曰“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
  ……

前言/序言


溯源骚赋,求真辨伪——一部关于《楚辞》的学术探索之旅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瑰丽的想象、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千年,依然为后世所传颂。它不仅是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然而,历代对《楚辞》的传抄、注释、校订,如同层层叠叠的时光印记,在文本上留下了诸多痕迹。古籍的流传,难免会有讹误、脱漏、衍文,甚至伪托。如何在这些复杂而驳杂的文本流变中,拨开迷雾,接近《楚辞》的本来面貌,是历代学者孜孜以求的学术课题。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楚辞》的校勘结果,而是深入探究这一学术过程本身,聚焦于“校补”这一关键的治学方法,以及在此方法指导下的学术成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严谨而充满求真精神的学术世界,去理解“校补”二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学养与非凡洞察。 一、校补之道:字斟句酌,辨章析句 “校补”,简而言之,即是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发现文本中的错误(校)并加以纠正(补)的过程。在《楚辞》研究中,这一工作尤为重要,其根源可以追溯至汉代。汉代学者如刘向、王逸等,已经开始对《楚辞》进行搜集、整理和注释,为后世校补打下了基础。 本书所探讨的“校补”,远非简单的字词替换,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它涉及: 版本学研究: 《楚辞》的传世版本众多,如宋本、元本、明本,以及不同学者的汇编本。每一个版本都承载着其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水平和流传状况。校补者需要对这些版本进行细致的比对,了解它们的异同,判断其优劣。例如,同一个字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写法,有的可能是异体字,有的则可能是讹误;同一句话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存在语序的调整,这可能影响到意思的理解。 文字学考证: 《楚辞》创作于先秦时期,其所使用的文字,与后世有所不同。理解古文字的形音义,是进行准确校补的前提。例如,某些字在当时可能有着特定的含义,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意义发生了变化,或者被后世的常用字所取代。校补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学功底,才能辨别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音韵学分析: 《楚辞》作为诗歌,其韵律和节奏至关重要。对古音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楚辞》的音韵之美,也能够帮助判断某些字词的合理性。例如,某些字在不同时代可能读音不同,如果某个版本中的用字与当时韵部不合,则很可能是后人臆测或误改。 训诂学辨析: 《楚辞》中的许多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原有的含义可能已经模糊不清。训诂学,即是对古代词语的解释,是理解《楚辞》的重要手段。校补者需要运用各种训诂学的方法,结合上下文,来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从而判断文本的合理性。 文献学参照: 《楚辞》的很多内容,可以与其他先秦文献相互印证。例如,《山海经》、《左传》等,都可能包含与《楚辞》相关的线索。校补者需要广泛涉猎,将《楚辞》置于更广阔的文献环境中去考察,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判断。 二、求真之志:辨伪去杂,还原真章 《楚辞》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一些后世的伪作。辨别真伪,是“校补”工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显学术价值的部分。 本书将重点呈现学者们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辨析《楚辞》中的伪篇。这包括: 风格特征分析: 屈原的《楚辞》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例如其浪漫主义的想象、抒情的手法、对神话传说的运用等。后人模仿屈原的风格,创作的作品,往往在某些方面无法与屈原的真迹相媲美。校补者会从遣词造句、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多个角度,分析作品的风格,与屈原的代表作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 时代背景考证: 《楚辞》中的作品,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事件相关。通过对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地名、事件、政治制度等进行考证,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例如,某篇作品如果提到了秦汉时期的概念,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思想内容辨析: 屈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特色。校补者会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价值观念、哲学思考等方面进行辨析,看其是否与屈原的思想一脉相承,或者是否存在明显的时代错位。 参考文献比对: 如果某篇作品在其他文献中没有记载,或者其引用的典故、传说在其他文献中找不到出处,那么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通过这些严谨的辨伪工作,学者们努力剥离《楚辞》文本中的杂质,力求呈现出最接近作者原貌的经典。 三、名家风范:集腋成裘,薪火相传 《楚辞》的校补研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代学者薪火相传、不断积累的学术成果。本书将侧重于展现这一学术史的脉络,以及其中涌现出的杰出学者和他们的治学精神。 早期探索: 从刘向、王逸的整理,到晋代李善的注释,再到唐代吴兢、宋代洪兴祖的笺注,都为《楚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考证,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集大成: 宋代是《楚辞》研究的一个高峰。以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深入的校勘和注释。朱熹的《楚辞集注》,至今仍是研究《楚辞》的重要参考。 清代乾嘉学派的贡献: 乾嘉学派提倡考据,对《楚辞》的校勘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王逸的《楚辞章句》、蒋骥的《楚辞补注》等,都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近现代的继承与发展: 到了近现代,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等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在《楚辞》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运用了更科学的治学方法,对《楚辞》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证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楚辞》的研究成果。 本书将聚焦于这些学者们如何运用“校补”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中展现出他们的智慧与毅力。它并非罗列具体的校补条目,而是通过对他们研究过程的描摹,来展现“校补”这一学术方法在《楚辞》研究中的生命力,以及其所承载的严谨治学精神。读者将从中看到,学者们如何面对古籍的残缺与讹误,如何通过细致的比对和考证,一步步逼近文本的真相;如何在一个个孤证、一段段晦涩的文字中,寻找到线索,拨开迷雾。 四、学术价值与传承意义 《楚辞》的校补研究,不仅仅是对古籍文本的整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还原经典真貌: 精确的校补,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楚辞》的原始风貌,让后人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屈原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成就。 促进学术交流: 不同的校补成果,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动力,激发学者们进一步的探讨和争鸣,推动《楚辞》研究的不断深入。 传承治学方法: 通过对学者们“校补”过程的呈现,本书也得以传承一种严谨、审慎、求真的治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楚辞》研究,也对其他古籍研究,乃至一切学术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将通过深入的学术梳理与分析,向读者展现《楚辞》校补研究这一重要学术领域的风貌。它不是简单的文本汇编,而是对“校补”这一学术方法本身的深入剖析,是对追求学术真理的学者精神的礼赞。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是了解《楚辞》文本的细微之处,更将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学术求索精神,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学术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更清晰、更准确的楚辞阅读视角。我一直对楚辞情有独钟,但有时总觉得原著中一些句子读起来有些晦涩,或者与其他版本存在差异,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我的这一难题。书中对每一个疑难字词的解释,对每一处文本差异的辨析,都详尽得令人赞叹。我仿佛看到作者手中握着一把精巧的刻刀,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模糊的印记,将一个原本模糊不清的文本,还原成清晰的面貌。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不同版本进行详细比对的段落,作者的考证过程如同侦探破案,层层剥茧,最终找出最可信的那个版本。这不仅让我对楚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楚辞世界的大门。

评分

阅读《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旅程。我并非是直接从书中翻阅原著,而是通过作者严谨的校订和细致的解读,去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篇章。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对字词的溯源考证所吸引,作者不厌其烦地查阅各种古籍,比对不同的版本,去探寻一个字最原始的意义,一个词最恰当的用法。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学术的魅力所在。我常常在一旁对照着自己手头的其他楚辞版本,然后惊叹于作者校补的精妙之处。有些我曾疑惑不解的句子,在作者的解释下豁然开朗;有些我曾习以为常的文字,在作者的考证下,才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学问。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学者准备的,对于每一个真心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了,阅读经典,从来都不是简单地“看懂”,而是需要有严谨的态度,有求知的精神,去深入其境,去体会其真。

评分

当我捧起《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这本书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努力。我深知,楚辞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而其中一些古老的文本,经过岁月的侵蚀,难免会留下一些痕迹。这本书就像一位忠实的守护者,它不遗余力地去搜集、去考证、去辨析,力求将最纯粹、最接近原貌的楚辞呈现给后人。我能够想象,作者为了完成这部著作,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时间。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斟酌。它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对历史的回响,是对先贤的敬意。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守护。它让我明白了,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

这本《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一入手,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厚重的纸张,古朴的字体,都仿佛将我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民国时代。我知道,这本书是历经无数个日夜,才凝聚成的一部心血之作。我并非专攻楚辞的学者,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化充满敬意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这部巨著的意义。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其文字的精妙,意境的深邃,向来是后人研究的重点。然而,历经千年的流传,原著的文本难免会有讹误、脱落,这就需要像这样一部“校补”之作,去正本清源,让先贤的智慧以最接近原貌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校勘,那些字斟句酌的考证,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严谨治学精神,一定能让我对楚辞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致敬。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我走进那个充满屈原、宋玉的时代,感受他们笔下那波澜壮阔的山河,那哀婉动人的情怀。

评分

对于《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楚辞校补》,我最初的印象是它代表着一种失落已久的学术风范。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花费数年乃至一生去打磨一部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本书的价值,我不仅仅看到它在文字校勘上的功劳,更看重它所传递的对学术本身的敬畏。我曾翻阅过一些篇章,被其中严密的逻辑和扎实的证据所折服。作者并非空泛地议论,而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每一次校订,都如同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相一点点挖掘出来。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需要的是耐心、毅力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读这样的书,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也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提醒我,对待学问,一定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有深入钻研的勇气。

评分

正版图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本书作者本着对《楚辞》说明背景,诠释词义,校正文字为课题进行楚辞研究的。本书底本用《四部丛刊》洪兴祖《楚辞补注》本;引用古今诸家旧校材料:王逸《章句》所引诸本、洪兴祖《补注》所引诸本、刘师培《楚辞考异》等。

评分

大家的校注喜欢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学术读物善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批判,提高自我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民国学术经典,值得珍藏,岳麓书社很强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