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湛波 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中国思想
  • 知识分子
  • 历史
  • 名著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9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字数:2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共八篇,分为五大块,分别叙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始,五十年来中国思想的演变,逻辑学的进展,五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理与批评,二十世纪初几次重要的思想论战以及新思想之引进等内容。作者通过介绍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乃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文化狂飙时代。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除了这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外,著者还著有《先秦辩学史》《辩证法研究》《论理学、六讲》等书,可知著者是一个研究论理学的人以一个研究论理学的人来写思想史自然是最恰当不过的。
  ——高名凯
  
  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龚招铎、董贵成

目录

再版自序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五十年来中国思想之演变(上)
(一)康有为
康有为之生平及著述——康有为之时代及思想之渊源——康有为之变法维新与孔子之托古改制——《春秋公羊》之,“三统”“三世”与《礼运》之“小康”“大同”——康有为对于中国历史及社会的解答——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大同”学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及其对于经学之解答——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及对于中国思想界之影响——康有为在思想史之矛盾发展——康有为之尊孔读经——结论
(二)谭嗣同
谭嗣同之生平及著述——中国资本社会启蒙思想家与康梁之异点——谭嗣同之根本思想——“仁学”谭氏对于本体之认识——“以太”——谭氏对于辩证法则——“万物流转”的认识——谭氏的宇宙观——谭氏的知识论——谭氏对于辩证法则——“对立统一”之又一认识——谭氏的政治思想——谭氏对于中国历史之总评——谭氏对于封建社会“名教”之攻击——谭氏对于封建社会道德——“淫”“俭”之见解——谭氏之“民主”及排满思想——谭氏对于孔子学说之卫护
(三)梁启超
梁氏之生平及著述——梁氏思想与康氏之异点——梁氏对于康氏“孔教”之反对及思想自由之主张——梁氏“新民”的学说及思想——“新民”之方法——新道德及思想的建立——“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与“自治”——“进步”与“破坏”——梁氏对于“科学”之排斥——梁氏对于中国文化及思想之尊崇——梁氏对于“宗教”之拥护——梁氏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之贡献及地位
(四)严复
近五十年思想史第一阶段思潮之派别——严氏略传——严氏之译述——严氏译述标准——严氏译述对于思想界之影响——严氏所译之《天演论》——严氏对于西洋思想之误解——严氏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之价值——严氏之尊孔读经——严氏对于新道德之反抗——严氏对于语体文之蔑视——结论
(五)章炳麟
章氏之生平及著述——章氏之种族革命思想及来源——章氏在近代学术史上的贡献——章氏在思想史上之矛盾进展——章氏在近代思想史上的贡献——章氏对于“国故”之保护——章氏对于“今文家”及甲骨文之反对——结论
(六)王国维
……
第三篇 五十年来中国思想之演变(中)
第四篇 五十年来中国思想之演变(下)
第五篇 五十年来中国思想方法
第六篇 五十年来中国旧思想之整理与批评
第七篇 中国五十年来思想论战
第八篇 中国五十年来思想的介绍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近五十年思想之第一阶段,除上述康梁外,思想影响最大,就算孙中山先生了。孙先生生于西历一八六六年,名文,字逸仙,别号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父道川公,业裁于澳门,母杨氏;幼就学村塾,悉洪杨故事,后随兄至檀香山,十六岁人广州博济医院,复入香港英文医学校,卒业后行医于澳门广州,秘作革命运动;至一八九四年,游历京、津、武汉等地,一八九五年起事于广州,事泄,逃赴日本,组织兴中会,复至檀香山,至美、英,至伦敦为中国使馆所捕,旋脱险,乃在欧洲各国考察政治、风俗,倡三民主义学说。至一九○五年开同盟会于日本东京,发行《民报》,举行武装暴动,乃有萍醴、黄冈、惠州、钦廉、镇南关之役,均失败。后至南洋,至一九一一年举行暴动,殉难七十二人,是谓黄花岗之役。旋新军起义于武昌,由美回国,就临时大总统于南京;后宋教仁被戕,乃起讨袁之师,袁死黎继,乃组织护法政府于广州,任大元帅,于一九二一年出师北伐,未几陈炯明叛变,几遭不测;至一九二四年改组中国国民党,召集全国代表大会,设立黄埔军官学校;及曹吴既倒,赴北京召集国民会议,至天津,宿疾肝癌复发,冒病人北京,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协和医院逝世,享年六十。著有《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等书及演说论文,集为《中山丛书》。
  孙先生是中国国民革命的指导者,中国国民党的创立者,是实行政治家、革命家,对于中国政治影响甚大,自不待言;而在中国近代思想上的影响,亦非浅鲜。孙先生因是实行政治家,故思想甚为庞杂,时有变迁,不过学说无论如何庞杂,思想如何变迁,但有其中心一贯的思想,这就是他的“民族思想”。他的思想形成,由于外部的压力而引起内部的问题;因他生于广东,求学香港,往来南洋,目睹外族之强横,文明之进步;回顾己国之衰弱,人民之萎靡,政治之腐败,文化之落后,这就是他“民族革命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
  ……

前言/序言

  本书自出版后,只在北平一地推销,于三个月后,居然能再版,已出著者意料之外了。再版由北平人文书店印行,于三月十一日开始排印,因增加和修改多处,故至今始能与读者见面,望读者原谅。
  本书原名《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但本书始于康有为,自康氏思想之成熟,至今日,约五十余年。有一天清华大学文学院长冯芝生先生对我说:“本书从康梁起,至今日已不只三十年,不如改为五十年,较名符其实;、再说五十年是半世纪。”所以现在从冯先生建议,改为《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但至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始与读者见面,主要原因是本书系创作,无书可供借鉴,且所述各家,多系当代之人,偶一不慎,即谬误丛生,故当初稿成后,即请胡逋之、冯芝生、张申府诸位先生指导,各有所是正,采其说增加和改正多处,不敢掠美,略述于下:一,本书初稿关于梁任公只写其晚年思想,胡先生说梁先生思想之影响,在其办《新民丛报》时代之“新民”学说,倡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自由……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二,本书初稿未写孙中山,一则因孙先生系政治家,非哲学思想家,二则因孙先生之学说思想,研究阐扬之著述过多,且本书所用之方法不同,立言不易,故未写。胡先生以为孙先生在近代中国思想上影响甚大,写中国近代思想史不可遗掉,并且说:“我们是世界主义,孙先生是狭隘的民族国家主义。”后来与冯芝生先生谈及,冯先生说:“孙先生的思想,是混合的,非化合的,故甚为庞杂,从民生主义讲,可与西洋之社会主义合而为一,从民族主义讲,可与孔子之思想相贯。”三,本书初稿写梁漱溟先生于第一阶段中,因梁氏之思想实代表第一阶段之思想,胡先生说梁先生思想之成熟和社会之受其影响,实在我们之后,我们在五四运动之时,而梁先生则开始于民国十一年;冯芝生先生说梁先生虽与“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思想不同,但其思想确受“五四”时代思想之影响,思想含西洋思想之成分甚多;可说梁先生之思想,是“五四”时代之反动。四,胡先生说王国维在中国思想没有大影响,不该写了,吴稚晖先生写的太简略了,郭沫若、李达等勿须单写,但这几点,未能采纳,是著者对胡先生最抱歉的地方,望胡先生原谅。此外还有许多,不述了;上述数点,所以表明在此,一则明非己见,不敢掠美,二则承诸师友厚意指示,深致谢意。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时代洪流中的思想回响 本书旨在梳理和分析近五十年(约1912年至1962年)中国思想界的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这是一个充满剧变、颠覆与重塑的时代,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西方思想的交织,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变革,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思想的面貌。我们将深入探究这一时期内,涌现出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以及它们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下的思想探索(1912-1920年代) 辛亥革命的炮声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开启了一个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新纪元。然而,推翻帝制并非意味着思想上的革新已然完成。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面貌,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思,更有对西方文明的急切渴求与审慎辨析。 1. 传统思想的余响与调适: 尽管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强大冲击,但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并未完全消亡。一些思想家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传统价值观寻找新的生命力。例如,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等著作中,一方面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另一方面也对西方文明的弊端有所警惕,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虽然后期有所调整,但其对传统文化的温和反思,仍然影响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章太炎则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对汉学、经学等传统学术进行了梳理和批判,试图在乱世中寻找思想的根基。然而,面对如火如荼的白话文运动和对旧礼教的批判,传统思想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 西方思想的涌入与激荡: 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国人的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进化论、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在知识分子中间激起了热烈的讨论。 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传播: 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早期新文化运动领袖,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他们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和旧道德的束缚,而引入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的必由之路。胡适的“整理国故”以及对“德先生”、“赛先生”的倡导,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更是对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推崇。他们的思想在知识界,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和思想解放。 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与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尽管早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模糊和片面,但其关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学说,对一些对现实社会感到绝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的积极传播者,通过《新青年》等刊物,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多元思潮的并存与碰撞: 除了主流的自由主义和初步接触的社会主义,像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也在这一时期有所传播。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在报刊杂志、学术讲座上相互辩论,相互启发,共同构成了民国初年思想界的活跃图景。这种思想的自由交流与激烈辩论,是走向思想成熟的必经阶段。 3. 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 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文学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打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挑战了封建礼教的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并为后续的各种思想运动提供了土壤。然而,新文化运动也面临着被简单化、极端化的批评,例如“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被认为过于激进,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成分。 第二部分:救亡图存中的思想分化与整合(1920年代末-194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民族危机空前。在此背景下,思想界的分化与整合变得尤为重要。各种思想流派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发展出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并为不同政治力量所吸收和利用。 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传播与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逐渐形成并确立。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中,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分析。他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与此同时,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也在不同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运用进行了探索。 2.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辩护: 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一部分知识分子继续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他们主张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胡适等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仍然强调民主政治和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才能真正抵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同时,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如蒋廷黻等,从历史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 3. 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建: 在民族危亡之际,许多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梁漱溟等人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寻找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方案,并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可以为现代中国提供精神支撑。一些学者对儒家思想的“仁”、“礼”、“智”、“信”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试图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相契合。 4. 实用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思潮: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家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一些学者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为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人自由应服从于国家利益。丁文江等实业家和思想家,秉持实用主义的态度,强调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对于救亡图存的关键作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实业,增强国力。 第三部分:建国初期思想的统一与发展(1949-1962年)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政治体制下,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 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思想界的重要课题。通过学习和研究,一大批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2. 意识形态的统一与思想改造: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改造。知识分子被鼓励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以期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这一时期的思想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3. 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建设。例如,哲学界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研究,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研究,历史学界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和理论文章相继问世。 4. 民族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既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强调发掘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引进苏联的模式,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同时,一些学者也在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试图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5. 思想界的挑战与探索: 尽管思想界呈现出一定的统一性,但探索和争论并未完全停止。例如,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学术研究和思想讨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促使思想界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总结: 近五十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从对传统文化的激进批判到对西方思潮的全面引进,从救亡图存的呐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统一,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激烈的辩论和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思想遗产,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本书的编写,旨在以史料为基础,以思想史为视角,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现这一复杂而富有活力的思想演进图景,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思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光是拿到手里,那厚重的质感和泛着淡淡古意的纸张触感,就让人忍不住要细细摩挲。封面设计非常考究,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版式,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章节的配图和手稿影印件,清晰度极高,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脉搏的真实感,是许多普通版本无法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审美上的愉悦。对于那些对民国时期文化气质有追求的读者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就足以让人心动。它的开本设计也十分贴心,既能保持阅读的舒适度,又便于携带,无论是在书房静坐,还是在咖啡馆小酌,都能伴君左右,品味那些尘封已久的思想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与精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将复杂理论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魔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佶屈聱牙的晦涩感,即便是涉及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辨或流派的细微差别,作者也能用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特别是在梳理不同思想家之间的辩论脉络时,那种清晰的逻辑推进,就像有人在为你绘制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让你能迅速抓住核心冲突点,避免在细枝末节中迷失方向。这种行文的高级之处在于,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交锋的精彩。我甚至在某些段落,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切理解和敬意,使得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它不仅仅在分析“主义”的兴衰,更在描绘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探索和坚守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作者仿佛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大家在书斋中的沉思、在讲堂上的激辩,甚至是在困顿中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这种“见人胜于见史”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分析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感染力。它让我们明白,那些伟大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哲学命题,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无数个体用他们的智慧、热情乃至痛苦所铸就的。读完之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充盈,更是一种对前辈筚路蓝缕探索精神的由衷敬佩和深刻共鸣。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出色,这是衡量一本严肃学术著作是否合格的关键指标之一。首先,注释详实且精确,很多关键术语或引文的来源标注得一清二楚,极大地方便了想要进一步深挖某个特定主题的读者,避免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遗憾。更让人称赞的是,本书的跨章节引用和互文性处理做得非常到位,当你读到某个概念在后文被再次提及或修正时,能迅速找到前文的对应之处,这对于理解一个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后附带的人名和地名索引检索效率极高,排版清晰,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资料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一个优秀的作品,不仅内容要好,工具性也必须强大,这本书在这方面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令人震撼的,它绝非对民国思想界泛泛而谈的概述,而是扎扎实实地深入到了各个思潮的肌理之中。它巧妙地避免了将思想流派简单地标签化或脸谱化,而是着重展现了每一种思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成逻辑及其内部的张力与矛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和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审慎的态度,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多角度的诠释,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价值,因为它鼓励读者参与到历史的再构建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阅读过程中,你会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截然对立的思想,实则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互相激荡、互相塑造的有机整体,这种宏大的历史观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书不错 需要好好阅读,印刷也不错,快递给力。

评分

研究著作。读读提升认识。岳麓书社是有格调的出版社。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共八篇,分为五大块,分别叙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始,五十年来中国思想的演变,逻辑学的进展,五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理与批评,二十世纪初几次重要的思想论战以及新思想之引进等内容。作者通过介绍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乃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文化狂飙时代。中国近五十年思想之第一阶段,除上述康梁外,思想影响最大,就算孙中山先生了。孙先生生于西历一八六六年,名文,字逸仙,别号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父道川公,业裁于澳门,母杨氏;幼就学村塾,悉洪杨故事,后随兄至檀香山,十六岁人广州博济医院,复入香港英文医学校,卒业后行医于澳门广州,秘作革命运动;至一八九四年,游历京、津、武汉等地,一八九五年起事于广州,事泄,逃赴日本,组织兴中会,复至檀香山,至美、英,至伦敦为中国使馆所捕,旋脱险,乃在欧洲各国考察政治、风俗,倡三民主义学说。至一九○五年开同盟会于日本东京,发行《民报》,举行武装暴动,乃有萍醴、黄冈、惠州、钦廉、镇南关之役,均失败。后至南洋,至一九一一年举行暴动,殉难七十二人,是谓黄花岗之役。旋新军起义于武昌,由美回国,就临时大总统于南京;后宋教仁被戕,乃起讨袁之师,袁死黎继,乃组织护法政府于广州,任大元帅,于一九二一年出师北伐,未几陈炯明叛变,几遭不测;至一九二四年改组中国国民党,召集全国代表大会,设立黄埔军官学校;及曹吴既倒,赴北京召集国民会议,至天津,宿疾肝癌复发,冒病人北京,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协和医院逝世,享年六十。著有《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等书及演说论文,集为《中山丛书》。

评分

挺不错的,国学大师的时代已经远去,再无大师

评分

经典 买了收藏好以后慢慢看 早晚有用的

评分

不錯,可以一读

评分

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蒋介石年谱(1887-1926)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蒋介石年谱(1887-1926)分为三编:第一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蒋介石年谱(1887-1926)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评分

书不错 需要好好阅读,印刷也不错,快递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