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教材·文化館(站)係列:文化館(站)服務與管理》主要內容包括:文化館(站)的發展曆程、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下的文化館(站)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下文化館(站)的基本職能與任務、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意義與工作原則、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基本內容與具體措施、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保障機製、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宣傳推廣等。
作者簡介
王全吉,浙江省文化館理論調研信息中心主任,研究館員,文化部國傢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專傢庫專傢,全國文化館建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閤會理事,浙江省非遺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群眾文化學會秘書長。
曾主持省部級重點規劃課題、省社科聯年度課題和省文化廳研究課題多項,齣版的課題研究成果專著有:《浙江改革開放30年群眾文化實踐研究》、《浙江新農村文化報告——來自118個行政村農民文化生活的田野調查》(上、下冊)、《浙江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調查》等,其中《浙江新農村文化報告》(上、下冊)獲文化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奬”。
參與文化部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教材之《文化館(站)工作案例選編》、《文化館(站)業務培訓指導綱要》的編寫;參與文化部“鄉鎮綜閤文化站管理辦法”等文化規章的論證,參與浙江省政府“浙江省文化館管理辦法”的論證和修改。
近幾年來,應邀在中央文化管理乾部學院,在北京、上海及全國各地做文化館(站)工作創新策略等專題講座。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下文化館(站)的職能定位
第一節 文化館(站)的發展曆程
第二節 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下的文化館(站)建設
第三節 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下文化館(站)的基本職能與任務
第二章 文化館(站)的免費開放
第一節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意義與工作原則
第二節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基本內容與具體措施
第三節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保障機製
第四節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宣傳推廣
第三章 文化館(站)宣傳、培訓與指導
第一節 文化館(站)時政法製科普教育服務
第二節 文化館(站)普及性文化藝術輔導培訓和講座
第三節 文化館(站)麵嚮文藝骨乾和群眾文藝團隊的培訓指導
第四節 文化館(站)對基層和社會的指導與服務
第五節 綜閤文化站其他基本文化服務
第四章 文化館(站)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
第一節 文化館(站)群眾演齣活動
第二節 文化館(站)展覽活動
第三節 文化館(站)群眾文藝創作指導和群眾文藝作品普及推廣
第四節 文化館(站)群眾文化理論研究
第五節 文化館(站)民族民間藝術普查與保護
第五章 文化館(站)數字文化信息服務
第一節 文化館(站)數字化服務的概念與特點
第二節 文化館(站)數字化服務的內容
第三節 文化館(站)網站的網頁設計與欄目設置
第四節 文化館(站)網站的信息更新與網站推廣
第五節 文化館(站)網站管理與維護
第六章 文化館(站)的服務創新
第一節 文化館(站)文化服務創新理念
第二節 文化館(站)文化服務創新的內容與方法
第三節 文化館(站)文化服務品牌建設
第七章 文化館(站)管理(上)
第一節 文化館(站)管理與管理者
第二節 文化館(站)人員管理
第三節 文化館(站)計劃管理
第四節 文化館(站)規章製度
第八章 文化館(站)管理(下)
第一節 文化館(站)財務管理
第二節 文化館(站)設備管理
第三節 文化館(站)藝術檔案管理
第四節 文化館(站)安全管理
第九章 文化館(站)的評估定級
第一節 文化館(站)評估定級概述
第二節 文化館(站)評估定級標準
第三節 文化館評估定級程序
第四節 文化館評估定級的原則與要求
精彩書摘
(四)文化館(站)人員在職培訓的方法
文化館(站)人員在職培訓的方法主要有講授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文化考察法等。
講授法,是文化館(站)人員培訓中普遍采用的培訓方法。講授法的優點是充分發揮講師的主導作用,由講師根據文化館(站)工作的實際需要結閤自己專業特長和研究成果,確定講課的內容、程序,同時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演示和講解。講授法的特點是培訓過程中以講師為中心、培訓手段以語言為主體。文化館(站)人員培訓中經常采用講授法,請專傢和講師作文藝創作專題講座、文化工作創新講座等。
案例教學法,是把現實中的真實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編寫成供文化館(站)培訓人員學習、思考的案例,在課前發給每個參加培訓的人員進行閱讀。在培訓時講師引導學員針對案例的情形進行分析和評價,提齣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案。案例教學法的優點在於讓參加培訓的文化館(站)人員積極參與案例的分析與討論,逐步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要求講師因勢利導,主導討論的進程,鼓勵不同的觀點和多樣化的解決方法。案例教學法目前在文化館(站)人員培訓中應用不夠廣泛,但案例教學法如果應用得法培訓效果不錯。
討論法,是指文化館(站)人員培訓中講師與參與培訓人員進行雙嚮互動,共同就文化館(站)工作中的某些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從中獲得啓發和收獲的教學方法。討論法的特點是教學主體的平等地位、培訓過程中的高度互動。講師和參與培訓的人員都是文化信息的發布者和接受者,人人都有話語權。討論法對於澄清文化館(站)工作中的認識誤區,深化對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等方麵的認識具有良好的效果。討論法的討論形式可以分為小組討論大組交流型和對立交鋒型、演講提問型等。
……
前言/序言
文化館(站)服務與管理 在中國基層文化建設的版圖中,文化館(站)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是連接民眾與豐富文化生活的最直接橋梁,是推廣普及優秀傳統文化、激發群眾文化創造活力的重要陣地,更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堅實依托。本書深入探討文化館(站)在服務與管理方麵的多重維度,旨在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提供一套係統、實用、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指南,以期提升其服務效能,優化管理水平,最終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群眾。 第一章:文化館(站)的定位與職能 本章首先闡述文化館(站)在中國基層文化事業中的戰略定位,強調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核心樞紐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將分析文化館(站)在新時代背景下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詳細梳理其在文化傳承與創新、藝術普及與教育、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與指導、文化信息傳播與谘詢、以及文化誌願服務推廣等方麵的核心職能。通過對這些職能的深入理解,讀者能夠明晰自身工作的方嚮與價值。 第二章:服務體係構建與優化 服務是文化館(站)的生命綫。本章聚焦於如何構建和優化麵嚮基層群眾的文化服務體係。我們將從服務理念的更新入手,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嚮的服務原則。內容涵蓋: 群眾文化需求調研與分析: 如何科學有效地瞭解不同群體(如老年人、青少年、農民、城市居民等)的文化需求,並進行精準分析,為服務內容的設計提供依據。 多元化文化産品與服務供給: 探討如何開發和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産品和服務,包括但不限於藝術培訓、展覽展示、文藝演齣、講座交流、閱讀推廣、非遺體驗等。 服務陣地建設與管理: 如何閤理規劃和利用文化館(站)的 physical 空間,使其成為集多種文化功能於一體的綜閤性活動場所,並注重場館的維護、安全與環境營造。 數字化服務與綫上互動: 探討如何運用新技術,拓展綫上服務渠道,如建立在綫學習平颱、組織綫上文化活動、開展網絡直播、利用社交媒體進行互動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 誌願服務體係的建立與運作: 如何招募、培訓和管理文化誌願者,發揮其在活動組織、服務提供、信息傳播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奉獻的良好局麵。 第三章:科學化管理與效能提升 有效的管理是提升服務水平的保障。本章將深入探討文化館(站)的管理要點與創新策略。 組織架構與人員管理: 分析基層文化館(站)的組織設置,探討如何優化人員配置,激發員工潛力,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包括崗位職責明確、績效考核、專業培訓等。 項目策劃與執行管理: 學習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文化活動和項目的策劃,從選題、立意、預算、執行到總結評估,確保活動的質量與影響力。 財務管理與資源整閤: 探討如何規範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並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閤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製。 安全管理與風險防範: 強調活動安全、消防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麵的管理,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理機製,確保文化活動的有序進行。 績效評估與品牌建設: 如何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係,客觀評價文化館(站)的工作成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品牌塑造,提升文化館(站)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 第四章:創新服務模式與發展趨勢 麵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和不斷變化的群眾文化需求,文化館(站)需要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本章將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提齣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融入社區,深化服務: 探討如何將文化服務更深入地融入社區肌理,與社區居民建立更緊密的聯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區文化品牌。 “走齣去”與“請進來”相結閤: 如何打破壁壘,積極與外部優秀文化資源對接,引入高水平的文化活動和藝術人纔,同時也要將基層優秀文化推嚮更廣闊的平颱。 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地與創新: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執行國傢文化惠民政策,並結閤實際情況,創新政策的落實方式,使其真正惠及每一位基層群眾。 文化創意與産業融閤: 探討文化館(站)如何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孵化和支持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推動文化資源的有效轉化。 社會參與與共建共享: 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到基層文化建設中來,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良性互動局麵。 第五章:案例分析與實踐藉鑒 本章將精選全國各地基層文化館(站)在服務與管理方麵的典型案例,通過對成功經驗的深入剖析,為讀者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指導。案例將涵蓋不同地區、不同規模的文化館(站),涉及活動策劃、服務創新、管理優化、品牌推廣等多個方麵,力求做到具有代錶性、啓發性和藉鑒性。 本書內容力求通俗易懂,理論聯係實際,既有宏觀的指導思想,也有微觀的操作方法。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能夠幫助基層文化工作者提升專業素養,掌握工作方法,開闊工作視野,為推動基層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