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套裝上下冊)

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史幼波 著
圖書標籤:
  • 中庸
  • 儒傢經典
  • 史幼波
  • 國學
  • 哲學
  • 思想文化
  • 修身養性
  • 傳統文化
  • 先秦諸子
  • 人生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工商聯閤齣版社
ISBN:978751581428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813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8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博瑞森傳統文化係列圖書推薦:

《》


更多管理好書,請點擊進入博瑞森圖書:


內容簡介

  《中庸》是儒傢四書之一,被後世稱為“孔門心法”,在儒傢道統與法統的傳承中,有著其它典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要旨在於,如何時時迴到“喜怒哀樂之未發”的心性本然狀態,去開啓人人本具的內在光明德性,從而在內修與外用上,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聖人境界。
  本書根據史幼波老師所開講的《中庸》係列錄音整理而成,語言生動活潑,文意深入淺齣,並且旁證於佛道兩傢,提煉齣中華傳統心性之學的精髓,為現代人安身立命,乃至共同麵對人類未來的命運,提供瞭寶貴的智慧與道路。

作者簡介

  史幼波,知名詩人、作傢、媒體人,中華傳統文化研修和傳播者,曾任四川龍江國學書院第二任院長,《國學讀本》雜誌首任主編、成都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柬埔寨西哈莫尼國王大學慧能禪學院教授,現擔任廣東東莞慧韜書院院長、廣東六祖寺禪文化大學堂導師、颱灣百丈山力行佛學院教授、深圳弘略慧通谘詢管理公司特聘專傢。
  曾齣版前沿生活類和傳統文化類專著多種,包括《素食主義》、《天造四川》、《紅塵禪仙》、《大香格裏拉洋人秘史》、《菊花詩酒——中國古代隱士的那些事》等。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直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研修與傳播;近年來則立足所創建之傳統書院,係統講授以孔、孟、老、莊、禪為主要內容的係列國學經典;同時應邀到全國各高等院校、文化機構、寺廟等場所,作瞭大量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演講。

目錄

引章:瞭解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
倍受推崇的“孔門心法”
儒門三聖與思孟學派
嚴守中道的好處
平常心是道
在時空之中體會中庸
天不變,道亦不變
世界的中心在哪裏?
我思故我在,我又是誰?
認識一念未生的刹那
常道與非常道
始於一理,終於一理
人啊,認識你自己
第一章:中庸綱領,性命之要
中國古人最重視什麼?
天命,性命之學的原點
命運,選擇與不可選擇
做體道而行的人
聖人以化成天下
在最親切的地方下手
君子慎獨三步麯
彆浪費生命的能量
一喜一怒,也能改變曆史
人心和外物是相通的
《中庸》是現代病的藥方
重提一下念頭功夫
第二章:君子小人,各得其中
誰都不會反對中庸
物來則應,物去不留
臨濟大師的臨終偈
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三章:中庸其至,民鮮能久
第四章:明道行道,過猶不及
聰明過頭與愚不可及
賢能知止與不肖不及
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第五章:夫子感慨,大道難行
第六章:聖人大知,執兩用中
從平民到天子的大舜
舜的大智慧
最根本的中道原則
精神現象中的二元對立
不要光說空不說有
第七章:大智若愚,聰明誤人
想起兩個樂山朋友
白居易見鳥窠禪師
心誌要貞固,功夫靠軟磨
第八章:復聖顔迴,擇善弗失
第九章:世事不易,中庸更難
老百姓都是“運動員”
讓文殊菩薩管漢族人
中國文化中的隱士之風
中庸的終極性和永恒性
第十章:子路問強,明道至上
強者摺之,弱者扶之
南方之強的軟肋
北方之強,隻識彎弓射大雕
孔子心中真正的強
第十一章:遵道而行,無怨無悔
人性中的普遍弱點
竹林七賢與邁剋爾?傑剋遜
還原聖人們的本來麵目
把唐僧的大願變成力量
參禪須是鐵漢
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無功德就是最大的功德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貫通天人
事物的一體三麵
鴿子為什麼佛頭著糞?
知識是個無底洞
聖人也不可能得滿分
人心不圓滿,世界纔不圓滿
雲在青天水在瓶
第十三章:忠恕不違,庸德庸言
大道在生命的親切處
不問蒼生問鬼神
三教興衰的演繹過程
最終還得迴到這裏來
不要被自己的感官所騙
君子治人的原則
一以貫之,忠恕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夫子當反麵教材
最難做到是常識
第十四章:知位守位,正心正命
守好自己當下的位置
富貴之人的榜樣
無恒産者須有恒心
蘇武牧羊與文姬鬍笳
心平氣和,各就各位
第十五章: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第十六章:外敬鬼神,內明心地
不要以為古人迷信
鬼神到底在哪裏?
捅破宗教心理學的這層紙
第十七章:大德之人,天地佑之
以孝治天下的證據
孝道的幾條硬指標
以德為本,本立而道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天命保佑什麼樣的人?
第十八章:積善之傢,必有餘慶
君子憂道不憂貧
道統法統,薪火相傳
周之興,以有道伐無道
周道之興的三大環節
周公製禮的內涵
親不敵貴與貴不敵親
第十九章:善繼善述,以禮為先
血脈傳遞與精神傳承
生活在精神最貧乏的時代
艾略特與陳子昂
一滴水怎樣纔能不乾涸?
給人一個恰當的定位
從敬父母到敬天地
以禮為治,如示諸掌
第二十章:入世行道,治國方要(上)
韆古定論,道在得人
治大國若烹小鮮
孔子眼中的人纔標準
迴到各自的道中去
修身的三大要素
從知人到知天
傳統看相的學問
人間五倫,天下之達道
“知、仁、勇”三種德行
把復雜的世界簡化到一點上
學問之道有三種人
踐行聖道也有三種人
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大法
修身與尊賢
仁者親親,禮敬大臣
體群臣與子庶民
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
修身是最重要的本錢
齋戒與禮法,修身之要害
離開戒律免談修行
道傢的最高境界是心齋
精神中的一點靈明
教育重在禮樂文化
兩個玩物喪誌的反麵教材
如何擺平自己人

精彩書摘

  命運,選擇與不可選擇
  有些人一聽說國學、傳統文化是“性命之學”,馬上腦袋裏就會充斥著玄之又玄的妄想,就會想到《易經》的預測學,就會想到看相算命這些數術。
  以前馮老師對“命運”這個詞作過一個精闢的解釋,“命”,就是我們個人當下的選擇。我們人生無時無刻不處在選擇當中,比如今天,是周末該休息瞭,很多人去青城山避暑,去農傢樂打麻將,但是我們在座各位的選擇,是到龍江書院來學國學,這就是我們各位當下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會導緻不同的命運軌跡。其實,我們的人生過程,可謂無時無刻不麵臨著當下的選擇,當下你選擇瞭這條道路,同時就不得不放棄另外的道路。你總不能既在書院學《中庸》,同時又在青城山上逍遙,同時又在三聖鄉的農傢樂裏打牌嘛!那麼,把你人生的每一個當下的選擇連成一綫,所形成的這條軌跡,就是你的命運。
  當然,這裏隻說瞭你可以選擇的那一部分命運。人的命運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我們能夠做主的、能夠選擇的部分,另外還有我們不能選擇的部分。
  比如有一個朋友,她是一個公司的副總,本來跟我說好瞭今天要來聽課,還說要開車來接我,結果中午打電話來說,對不起啊!我來不瞭啦,集團總部要開會。這就沒辦法!這也是你的命,就是你沒有辦法選擇的命,因為你是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你想來也來不瞭。所以,我們說這個命,它有我們能夠選擇的部分,也有我們不能夠選擇的部分。
  那麼,對於我們不能夠選擇的這部分命運,我們就要像《莊子》裏麵說的那樣,要學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功夫。對於無可奈何的事情,比如老天爺讓我齣生在乞丐的傢裏,那就沒辦法選擇,那就要安之若命。但是對於我能夠選擇的部分,那我就一定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認認真真去選擇。即使我命定齣生在一個乞丐傢裏,我也要努力,要爭取做一個好乞丐、優秀乞丐,說不定就會成為《射雕英雄傳》裏麵的洪七公,對不對?所以,命運也不是百分之百地注定的,它也有可改變的部分。作為一個人,麵對我們的生命、麵對生活、麵對社會,應該抓住的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部分。
  今天過周末,我們可以有多種的選擇,吃喝玩樂、休閑齣遊、到書院聽課,可以任選一種。但是,哪一種選擇更有意義?哪一種選擇更有價值?哪一種選擇會讓我們今後的命運嚮著良性的軌道發展?這就是我們能夠做主的事情。
  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講究的是“天人閤一”,“天”,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人”,就是我們的個體生命。“天人閤一”,就是要把上天所賦予我們個人的命運,與作為整體性的天命結閤起來,要達到統一、歸於一處。我們通過對自己心性、對自己生命的本原、對自己精神的本原進行探索,就能夠認識我們個人的命運,從而能夠讓有限的“小我”,迴歸到天命這個無限的“大我”當中去。
  我們從《中庸》第一句就可以看得齣來,中華文化的立意是非常之高遠、非常之偉大!“天命之謂性”,可以說直接點到瞭我們生而為人最要命的穴位上。對一個人而言,什麼最要命?生從哪裏來?死到哪裏去?這個最根本、最要命嘛!我們就是要徹底讓自己這個短暫的生命,迴歸到無限的天命當中去,這就是個體生命與“天命”、與“性”的關係。
  做體道而行的人
  我們再來說“道”。《中庸》第二句講“率性之謂道”,我們經常稱某些人是耿直之人、率性之人,但這裏的“率性”不是這個意思。“率”,是遵循之意;“性”,指的是天命;“率性”,就是指遵循於天命、遵循於自然本性而行。所以,隻有一個體道而行的人,纔能稱之為“率性”,纔能說是得道瞭。
  “率性之為道”,就是給“道”下瞭一個定義。當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釋、道三傢都在談“道”,都離不開“道”,但是,儒、釋、道三傢對“道”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從儒傢“四書”來看,儒傢之道主要是側重於大人君子入世建功立業,是入世之道,是要進入人群當中,與社會人生打成一片,以此來建功立業。所以,儒傢之道的重點是社會之道。那麼道傢呢?它所側重的是自然之道,道傢講大道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標榜一種非常逍遙自在的狀態,它更重視人的自然生命,所以道傢修道看重養生。比如傳統的中醫,主要遵循的就是道傢的自然之道,重視的是自然生命,講究養生、全身,講究延年益壽。而佛傢之道,更多是側重於人的精神之道,把人的精神運行的結構,分析得極為透徹。佛傢的學問非常精深,可以說把我們每一個念頭的起處、落處,把我們復雜精神運動中的每一種細微的現象,都揭示得一清二楚。佛教讓我們從精神的細微之處下手,一步一步地去麵對我們的自心,認識我們的心性,從而與大道相閤,把每一個人心中的所謂的佛性,都完全彰顯齣來。
  雖然儒、釋、道三傢在對“道”的切入角度上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它們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讓人們體道而行、率性而行。
  對於我們而言,不管是儒傢的聖賢之道,還是道傢的修真養身之道,還是佛傢的見性成佛之道,都是值得我們去敬仰、去追隨的。從儒釋道三傢的曆史上看,每一傢裏麵都有無數得道高人、無數的大德君子,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去體道、行道。我們要明白這一點,無論他們是從哪一門入道,最終都入的是不二法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不管從哪一門入手學修,隻要是真正發心在道上行的人,隻要是真正發願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求道、去體道、去行道的人,在人群當中都非常瞭不起、非常稀有難得、非常值得我們尊敬!
  我們龍江書院在2004年開張時,馮老師就將其定位為一個真正學修聖賢之道的道場,而不是什麼所謂的文化産業或培訓機構。他老人傢希望的是,大傢能夠在這裏發心求道,像曆代聖賢一樣,也能夠用自己的生命去率性而為,去體道、去明道、去行道。
  聖人以化成天下
  上麵說的是“率性之謂道”,那麼下一句“修道之謂教”怎麼講呢?
  剛纔我們說瞭,“率性”就是要遵循天命,要大道自然,每一個人隻要能夠率性而為、體道而行,那就一切圓滿瞭。但是,我們四川有句話叫作“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這麼復雜的人群當中,每一個人的知識、學問、道德修養,還有智商、性情、生活背景等各個方麵,都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有的人聰明一些、刻苦一些,對大道的體會就會快一些、深入一些;而有的人笨一些、懶散一些,體會就會慢一些、淺一些。不管聰明還是笨,體會得快還是慢,總之絕大多數人,如果像聖人一樣生而知之的話,都應該在不斷的學習中去體道、去悟道。那麼,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教化的過程。
  現在中國的教育很成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不滿的焦點之一。《中庸》說“修道之謂教”,而我們的現代教育,可以說跟“修道”毫無關係。應試教育哪裏有什麼“道”可言?連像樣一點的“術”都談不上,把很多天纔都扼殺在搖籃裏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在反思,為什麼在1949年以後,我們的這一套教育體係,沒有培養齣一個真正的大師來?
  說到“教育”,我個人不喜歡這個詞,我喜歡“教化”這兩個字。“教育”這個“育”字,有時候用在育苗、育種上,主要是孕育、養育的意思。在四川方言裏邊,說一根鐵絲彎瞭,我們要把它“育”直瞭,總之,給人一種靠外力強扭、痕跡很重且有意為之的感覺。但“教化”這個詞多好啊!大化無形,真正讓人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我們這兒有一杯水,你把一顆糖放在水裏,不用去管它,慢慢地、不知不覺地,這杯水就變甜瞭,糖就化在水裏瞭。我們的古代聖賢,他們麵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基本上不是用“育”的方式,而是用“化”的方式,春風化雨,讓人有春風拂麵的感覺,讓被教化的對象,在不知不覺當中舒舒服服、一點彆扭感覺都沒有就走上聖賢之道瞭。
  我們讀古書,常常讀到聖人“以化成天下”,他並不是統治天下、治理天下,而是“化成天下”。“化成”是什麼感覺?就是通過自身的德行修養,通過自己在人群中無私奉獻的典範作用,讓社會人群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和諧的氛圍,讓天下人心逐漸變得純正、善良,從而趨嚮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這裏說“修道之謂教”,指的就是古代聖賢不用去強加於彆人,而是通過自己求道、體道、行道,用一種道法自然、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而教化天下萬民。所以,自己嚴於律己、毫不懈怠地修身修道,就是教化眾生的最佳方式。
  人們經常說“言教不如身教”,所謂“身教”,就是通過完成自己的精神修養,以自己的精神實踐、人生實踐作為榜樣,讓周圍的人也能夠有所體會,得到感化。所以,教化他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自修自行,就是自淨其意。《大學》裏麵也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地位最高、最權威的人物,到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以修養自身的品德作為根本,這也是對“修道之謂教”的旁注。
  所以我們看,《中庸》開篇三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謂是斬釘截鐵、一氣嗬成。它一下子點到瞭我們生而為人的要害之處,同時又把我們的個體生命,安置於天命與道的這個大背景之中,告訴我們通過個體的修為,就能夠改變世風、教化天下。
  ……

前言/序言


《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套裝上下冊) 一、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深入解讀儒傢經典《中庸》的著作,由著名學者史幼波先生傾注數十年心血,潛心研究,逐字逐句,層層剖析。史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對《中庸》的獨到見解,將這部古老智慧的經典,以現代人的視角和語言,重新呈現給讀者。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內容翔實,條理清晰,既保留瞭《中庸》原有的深刻哲理,又賦予瞭其鮮活的時代意義。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被譽為“五經”之一,更是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它探討瞭“中庸之道”,即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智慧,是如何在個人修養、社會治理乃至於治國安邦中得以實踐的。然而,《中庸》原文篇幅不長,文言精煉,對許多讀者而言,理解其深層含義頗具挑戰。 史幼波先生的《孔門心法:中道而行》正是為瞭彌閤這一理解鴻溝而作。本書並非對《中庸》原文的簡單翻譯或注解,而是史先生將自己數十年的學習、思考與體悟,融匯貫通,化為生動而深刻的講記。他不僅細緻梳理瞭《中庸》的字麵意思,更著力揭示其背後蘊含的儒傢倫理、哲學思想以及對人生處世的指導意義。 推薦理由: 權威性與深度: 史幼波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其對儒傢經典的解讀極具權威性和學術深度。本書是其畢生研究成果的結晶,是理解《中庸》的典範之作。 係統性與全麵性: 本書上下兩冊,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對《中庸》的每一章節、每一思想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立體的《中庸》知識體係。 啓發性與實踐性: 史先生的講解並非空談理論,而是緊密結閤現實生活,深入淺齣地闡釋瞭“中庸之道”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讀者可以從中汲取智慧,指導自身修養,化解生活睏境,實現人生價值。 語言的優美與通俗: 史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其講記語言既有古韻,又不失通俗易懂,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識水平的讀者都能輕鬆閱讀,領略《中庸》的魅力。 裝幀精美,收藏價值: 本套裝設計精美,采用上佳紙張印刷,無論是作為個人閱讀、學習,還是作為珍貴禮物贈送,都極具收藏價值。 二、 內容概要 《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分為上下兩冊,是對儒傢經典《中庸》的係統性、深入性解讀。 上冊:探尋“中庸”之道的本源與內涵 上冊主要圍繞《中庸》的前半部分展開,重點在於揭示“中庸”概念的起源、核心要義以及個人修養的根本原則。 開篇立論,闡釋“天命之謂性”: 史先生將從《大學》和《中庸》的聯係齣發,深入解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開宗明義的論斷。他將詳細闡釋“性”的本然意義,探討人類本性中包含的道德潛能,以及“道”作為遵循本性的根本法則。 “中庸”概念的辨析: 史先生將花大量筆墨,深入辨析“中庸”的真正含義,破除常見的誤解,例如將“中庸”簡單理解為“摺中”或“騎牆”。他將闡釋“中庸”是“過”與“不及”之間的“恰到好處”,是“持中守正”的智慧,是“無過無不及”的動態平衡。 君子之道與修身齊傢: 上冊將重點闡述君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中庸之道”。這包括對“誠”的理解與修煉,如何通過“誠”達到“緻中和”,以及如何將這種修養體現在傢庭倫理和社會交往之中。史先生將深入剖析“修身”作為萬事之本,以及“齊傢”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地位。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境界: 史先生將詳細解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一重要論述。他將引導讀者理解,何為情緒的“未發”狀態,何為情緒的“中節”狀態,以及如何在情感的湧動與剋製之間找到和諧之道。 下冊:將“中庸”之道推嚮治國平天下 下冊則將《中庸》的思想從個人層麵推嚮社會層麵,探討“中庸之道”在政治治理、國傢發展乃至於國際關係中的指導意義。 “誠者,天之道也”的普遍意義: 史先生將進一步闡釋“誠”作為一種宇宙普遍存在的規律,如何體現在萬物生長的過程中。他將探討“至誠”的境界,以及如何通過“誠”來實現“天人閤一”。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對比: 下冊將通過對比君子與小人對“中庸”的不同態度和行為,進一步強化“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史先生將分析為何小人難以理解和實踐“中庸”,以及其行為的偏激之處。 “舜之德也,固足以勸矣”的榜樣力量: 史先生將詳細解讀《中庸》中關於古代聖賢(尤其是舜)的德行事跡,以此來印證“中庸之道”的實踐效果。他將分析舜如何以其“中庸”的品德,獲得天下人的擁戴,實現“保愛民”,最終達到“政通人和”的盛世。 “王道”與“霸道”的辨析: 史先生將結閤《中庸》的政治智慧,深入探討“王道”與“霸道”的區彆,並闡釋“中庸之道”所倡導的“仁政”、“德治”,如何纔是真正長治久安的治國之道。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實踐路徑: 史先生將解讀這三句關於實踐“中庸之道”的關鍵論述,並將其轉化為現代人提升自身品德、實現人生價值的有效方法。 《中庸》與現代社會的關聯: 全書將貫穿對《中庸》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和啓示的探討,包括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時代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定力,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保持道德的底綫,以及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做到圓融處事,等等。 三、 作者簡介 史幼波先生,當代著名國學大師,學者。先生一生緻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整理、研究與傳播,尤其在儒傢經典領域造詣深厚。他對《四書五經》等經典有著係統而深刻的理解,其學術思想自成體係,影響深遠。 史先生的講授風格以嚴謹求實、深入淺齣著稱。他善於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經驗相結閤,使晦澀的經典煥發齣勃勃生機。他的著作,不僅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更兼具極強的可讀性和實踐指導意義。 《孔門心法:中道而行》是史幼波先生數十年心血的結晶,是其對《中庸》這部儒傢至尊經典的深入解讀和人生體悟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刻的哲學洞察和生動的語言錶達,成為瞭當代理解和學習《中庸》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 適用人群 對中國傳統文化、儒傢思想感興趣的讀者。 希望深入理解《中庸》這部經典,提升個人修養和人生智慧的讀者。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麵臨睏惑,尋求人生指導和處世之道的讀者。 對國學研究有興趣的學生、教師及研究人員。 希望瞭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的讀者。 追求內心平和、理性處事,渴望實現個人價值的現代人。

用戶評價

評分

入手這套《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純屬偶然,但卻意外地開啓瞭我對儒傢思想的新認識。我一直覺得“中庸”這個詞聽起來有些陳舊,甚至帶著些許保守的意味,但在史幼波先生的解讀下,《中庸》煥發齣瞭全新的生命力。他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從現代人的視角齣發,深入淺齣地闡釋瞭“中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行為準則的普適性和指導意義。他尤其強調瞭“中庸”的動態平衡,並非僵化的保守,而是對適時適度的精準把握,這對於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和疲憊,正是因為我們偏離瞭“中庸”的軌道,無論是過猶不及,還是走嚮極端。史先生的語言富有感染力,讀他的書,就像在聽一場精彩的講座,時而引發深思,時而豁然開朗。這套書的上下冊設計,也讓我覺得很貼心,方便攜帶和隨時翻閱。

評分

這套《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真是讓我讀得酣暢淋灕,欲罷不能。我一直對儒傢經典有濃厚的興趣,但往往覺得原文晦澀難懂,望而卻步。史幼波先生的講記,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他以一種非常平實、親切的語言,將《中庸》深邃的道理娓娓道來,仿佛一位長者在與你促膝長談,耐心解答你心中的疑惑。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開篇,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對比,每一個概念都被他剖析得鞭闢入裏,卻又絲毫不失其原有的神韻。我尤其喜歡他對“中庸”二字的解讀,並非簡單的摺中主義,而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是達到和諧與平衡的最佳途徑。讀史先生的講記,我不僅是閱讀文字,更像是與一位智者在精神上進行著深度對話,不斷被啓發,不斷獲得新的認知。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考究,上下冊的設計既有整體性又不失獨立性,非常適閤收藏和反復閱讀。

評分

最近迷上瞭一套書,叫《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說實話,一開始我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中庸》這種古籍對我來說,就像一本天書。但史幼波先生的講解,簡直是神來之筆!他沒有大段地引用原文,而是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語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甚至帶著點生活化的例子,讓人恍然大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誠”的闡釋,不僅僅是真誠,更是一種內在的德性,一種對事物的本然狀態的尊重和守護。他還把《中庸》中的很多觀點,巧妙地聯係到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工作處理,甚至個人修養上,讓我覺得,幾韆年前的智慧,竟然還能在今天給我們如此大的啓示。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很彆緻,紙張的質感很好,排版也很舒服,讓我閱讀起來心情愉悅。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中庸》,更是在學習一種人生智慧,一種“中道而行”的生活態度。

評分

最近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瞭史幼波先生的《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原本對《中庸》瞭解不深的我,徹底被這套書所吸引。史先生的講解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刻闆的學術講解,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他擅長從一些細微之處著眼,將《中庸》中那些看似宏大虛幻的哲理,轉化為一個個 relatable 的生活場景和個人體驗。比如,他對“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節謂之和”的闡釋,就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中庸”並非壓抑情感,而是對情感的恰當管理和疏導。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儒學門外漢也能夠輕鬆理解並從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史先生在講解過程中,不斷鼓勵讀者去實踐,去體悟,去將“中庸”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本可以指導行動的生活指南。

評分

這套《孔門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講記》是我最近翻閱率最高的一套書,它的魅力在於其對《中庸》的現代性解讀。史幼波先生的文字風格非常鮮明,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散文的細膩。他沒有把《中庸》變成一本高高在上的哲學典籍,而是將其中的道理娓娓道來,如同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地滲透到讀者的心中。我特彆欣賞他對“君子”形象的刻畫,以及如何通過“中庸”之道,最終達到“至誠”的境界。這些都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引申和比喻,讓我們看到一個理想人格的養成路徑。讀他的書,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閤乎“中庸”之道。這套書的上下冊設計,不僅方便閱讀,也體現瞭其內容的完整性和層次感,給人一種厚重而又親切的感覺,仿佛與先賢們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不錯,收藏瞭,支持京東。

評分

看完瞭史幼波老師的另外兩本書,根據書裏的介紹來買的

評分

不錯,收藏瞭,支持京東。

評分

不錯,收藏瞭,支持京東。

評分

這個商品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看完瞭史幼波老師的另外兩本書,根據書裏的介紹來買的

評分

看完瞭史幼波老師的另外兩本書,根據書裏的介紹來買的

評分

看完瞭史幼波老師的另外兩本書,根據書裏的介紹來買的

評分

看完瞭史幼波老師的另外兩本書,根據書裏的介紹來買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