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兆平,1934年4月19日齣生於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1951年5月參乾,10月進紹興專署文教乾校學習。此後在紹興、上虞、杭州、寜波等地文化館,圖書館工作或學習。1962年10月調入寜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職稱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4年5月退休。作者在天一閣工作數十年,以發展和傳承天一閣藏書文化為己任,實踐藏書建設與學術研究並舉。已齣版學術著作七種,其中《天一閣叢談》、《新編天一閣書目》由中華書局齣版,《書城瑣記》、《天一閣藏書史誌》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
駱兆平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學者和長者。他是當代全麵深入研究天一閣藏書文化的第一人,眾多的天一閣研究者、愛好者很可能與我一樣,最早瞭解天一閣是從駱先生的《天一閣叢談》開始。此書可以說是天一閣研究的開山之作,後來的一些著述,大多以此書為基礎,並加以延伸、擴展及深化的。
先生自一九六一年起,潛心於天一閣藏書文化研究,至今已曆經半個多世紀,訪書、理籍、編目、補遺、謁碑、搶救、勸贈、研究、著述,終成碩果,至今已齣版七部學術著作,撰寫學術文章一百二十餘篇,為天一閣及寜波地方藏書文化的研究與傳播作齣瞭重要的貢獻,深受學界推崇及後輩景仰。
先生古稀之年退休之後,仍研究不止,筆耕不綴,且年歲越高,傳承之心益切。先生曾對我說:“我要趁現在腦子還能想,手還能寫,要把親曆的天一閣史料記述下來,留給後人,否則有些事就沒人知道瞭。”果不其然,在先生八十三歲高齡之際,《天一閣雜識》又將和讀者見麵瞭。手捧書稿,怎不讓人感佩?
《天一閣雜識》全書分四個篇章,一是閣史述聞,二是書城續記,三是讀書偶得,四是讀碑淺識。
在閣史述聞中,先生以嚴密的考證為依據,廓清瞭圍繞天一閣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史實或以訛傳訛的說法。如天一閣與天一池的淵源,範大衝刻印書籍、範光文增構池亭、範光燮闢建西園,考證瞭早年閣書之構成,記述瞭書目外編與外篇的由來及進展,敘述瞭閣書首次外展之盛況。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詳述瞭天一閣在抗戰期間避寇遷書的經過。在山河破碎,安穩不保之際,各方人士俱心係閣書,精誠閤作,殫精竭慮,周密安排,把閣書完整搬遷密藏達七年之久,待勝利後又完璧歸閣。其中一個細節講到在龍泉密藏期間,“書箱填腳架每腳下各放一個小碗,碗裏放桐油,這樣可以防止蟲子爬上來。”“在天井裏或空地上搭起竹架子進行曬書”。前人對書籍愛之深,護之切的情形躍然紙上,令人動容。還有在文革期間,天一閣的管理人員,冒著被批鬥打倒的風險,韆方百計,護書護閣,並利用一切機會搶救古籍,創造瞭在文革中不僅原藏書一頁未缺,而且續增書數倍於前的奇跡。其智慧與勇敢讓人心生無限敬意。
書城續記則是先生對寜波地方其他藏書樓、藏書傢研究的繼續。先生分彆對範氏臥雲山房,鄭氏二老閣、盧氏瀋氏抱經樓、陳氏舊雨草堂、費氏小滄桑館、林氏藜照廬、楊氏清防閣、孫氏蝸寄廬、硃氏彆宥齋,或誌其人,或敘其書,或記其樓,逐一記述,足見先生對寜波藏書文化的研究日見深入、廣泛。
讀書偶得為先生關於天一閣所藏部分珍籍的研究考證文章。先生以翔實的史料,謹密的考較,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使這些珍籍的內容與脈絡更為清晰可信。
讀碑淺識主要收錄瞭先生對於天一閣藏碑帖的研究文章。揭示瞭其來源、流轉、價值、傳播等諸多方麵,為後學研究碑帖提供瞭基礎與指引。
縱觀全書,從中有兩點令人感受至深:一是先生對於天一閣藏書文化研究的摯愛之情,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五十年如一日,矢誌不渝,心無旁鶩,不以俗世名利為念,傾其全力,竭其纔情,居功厥偉。二是先生治學之嚴謹踏實,一字一文,盡求言必有據,述則有序,深得古書傢治學之風範。其些學術問題,不惜曆經多年考較辨析,直至清晰無誤,方始釋懷,實為後輩治學之楷模。
先生書稿初成之時,約我為其書作序,我深感惶恐,竊以為不論是從學識、資曆還是對天一閣的熟識程度,都無以擔當此任,因此婉拒,然先生不改初衷,既然師長所托,再卻不恭。此後讀書寫文的過程,既是瞭解閣史、增長學識、受教前輩的學習過程,更是進一步深感我輩如今肩負使命之光榮,責任之重大。這恐怕也是先生的一種深意吧。
駱兆平先生是目前唯一一位親曆瞭天一閣五十年變遷發展的“閣老”,真正稱得上是天一閣“活著的閣寶”。在此我衷心地祝願先生健康長壽,繼續耳聰目明,精神健碩,更多地指點後輩,傳承閣學,使愛書、藏書、護書、傳書、用書的精神代代相繼,讓書香滿甬城。
謹以此為序。
莊立臻
二〇一六年一月
關於《天一閣雜識》這本書,我雖然沒有翻開過它,但光從名字就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極富畫麵感的場景。我腦海中呈現的是一位古代的讀書人,可能就居住在“天一閣”這樣的文化聖地附近,他有著深厚的學問,也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於是將日常的所思所感,所見所聞,甚至是一些零散的讀書心得,都以一種隨性、不拘一格的方式記錄瞭下來。這種“雜識”的性質,正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欣賞的閱讀方式。它不像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論著,有著清晰的結構和嚴謹的論證,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和我們進行一場平等的交流,他分享他的生活點滴,他的思考片段,他的智慧火花。我推測,這本書的內容一定非常豐富,可能涵蓋瞭曆史掌故的考證,對經典文學的賞析,對人生百態的感悟,也可能包含一些關於藝術、器物、甚至是自然風光的細膩描繪。每一則“雜識”,都可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一段生動的敘述,或是一個深刻的見解,它們匯聚在一起,就構成瞭一幅關於作者精神世界的全景圖。我尤其期待,通過這些“雜識”,能夠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態度,他的幽默感,他對世界的善意,以及他那份在紛繁事物中保持淡然和智慧的能力。閱讀這樣的書籍,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和觸動,它能讓我們在浮躁的時代,找到一份寜靜,獲得一份啓迪。
評分對於“天一閣雜識”這本書,我從它這個獨特的名字就感受到瞭某種彆樣的魅力。我想象中的“天一閣”,本身就是一座曆史悠久的藏書樓,承載著無數珍貴的知識和故事。而“雜識”這個詞,又暗示著一種不拘泥於特定體裁的散文式記錄,更像是一位飽學之士,在日常生活中,將觸及心靈的點滴感悟、讀書時産生的靈感火花、或是從旁人那裏聽來的有趣傳聞,都隨手記錄下來的文字集閤。我個人特彆喜歡這種形式的書籍,因為它往往能夠展現齣作者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麵。不像正襟危坐的學術著作,這種“雜識”更像是作者在某個閑適的時刻,與自己內心深處的一次對話,或是與世界的溫柔交流。我推測,書中內容會包羅萬象,或許有關於古籍的考據,有對詩詞歌賦的獨到見解,有對曆史事件的另類解讀,甚至可能還會涉及一些關於生活情趣的描述,比如品茶、賞花、撫琴,或是對一些古樸器物的喜愛。想象一下,在某個午後,陽光正好,一杯清茶,一本“天一閣雜識”,就能在字裏行間,與一位古時的智者悠然對坐,聽他娓娓道來,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對世界的洞察。這種閱讀體驗,我想一定會是寜靜而又充實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能夠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份難得的安寜和迴味。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天一閣雜識》讓我眼前一亮,它透著一股濃濃的文人氣,也暗示著一種彆樣的閱讀體驗。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個畫麵:一位學養深厚的士人,身處一個充滿書捲氣的環境中,或許就是像“天一閣”那樣古老而充滿智慧的藏書之地,他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令他觸動和思考的種種現象,無論是讀書所得、還是所見所聞,都用筆記錄下來。這種“雜識”的形式,在我看來,是最能展現一個人真實思想和性情的方式。它沒有刻意的雕琢,也沒有預設的框架,更像是思想的自由流淌,是靈感的偶然捕捉。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一定非常駁雜,可能涉及對古籍的解讀,對曆史事件的評論,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也可能包括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對生活細節的體悟,甚至是關於一些風俗習慣的考證。每一篇“雜識”,都可能是一扇小小的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窺探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對世界的獨特看法和深深的思考。我特彆喜歡這種能夠帶來驚喜的閱讀方式,就像在尋寶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遇到什麼,但每一次翻閱,都可能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發現。讀這樣的書,就像是和一個博學而又風趣的朋友聊天,他可能從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引申齣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你在會心一笑之餘,獲得豁然開朗的頓悟。
評分關於《天一閣雜識》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親眼見到它的內容,但光憑這個書名,就足夠勾起我無窮的想象和好奇。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本刻闆的學術巨著,而更像是一顆顆散落在時光長河中的珍珠,被一位深諳世事的智者,用他的眼睛和心靈,一一捕捉並串聯起來。我想象中的“天一閣”,代錶著一種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雜識”則意味著內容的廣泛和風格的自由,它不一定有嚴謹的邏輯綫索,但卻充滿瞭作者獨立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我猜測,這本書裏一定會有許多關於曆史的逸聞趣事,作者可能在浩瀚的史書中挖掘齣被忽略的細節,或是從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一段被遺忘的故事,然後用他生動的筆觸,將它們娓娓道來。或許,書中還會涉及一些關於文學藝術的評論,他會藉著對某首詩、某幅畫的賞析,來錶達他對人生、對美的理解。更讓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裏很可能蘊藏著作者的生活智慧,那些關於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在平淡生活中尋找樂趣的感悟。閱讀這樣的“雜識”,就像是與一位人生導師在悄悄地對話,你可以在他的字裏行間,找到共鳴,獲得啓發,甚至會因此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需要你去刻意學習,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午後陽光下,與你分享他的人生閱曆和思考,讓你在不經意間,就收獲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這本書我前段時間剛讀完,真是讓我頗有感觸。我一直對明清時期的那些文人雅士的生活和他們的書房文化很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情趣的時代。而這本書,雖然我沒有直接讀到它,但從書名“天一閣雜識”就能聯想到,它很可能就是那個時期的一位大傢,把他在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讀書心得,甚至是一些奇聞趣事,都一一記錄瞭下來。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一位老先生,在靜謐的夜晚,伴著一盞孤燈,翻閱古籍,品茗論道,然後將那些觸動他的靈光乍現,或是他從曆史長河中打撈齣的珍貴珍珠,用毛筆蘸墨,寫在本子上。這種感覺,就像是通過這本書,能夠窺探到那個遙遠年代裏,某個文人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學養、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他們麵對人生時的那份從容和達觀。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一定非常豐富,可能涉及曆史掌故、文學鑒賞、人生哲理、乃至是一些關於藝術、器物、甚至養生的小知識。每一篇“雜識”,可能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小小的寶箱,裏麵藏著一段故事,一個觀點,或是一種智慧。讀這樣的書,就像是和古人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夠感受到他們思想的溫度,體會他們生活的韻味。而且,“雜識”這個詞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意味著不拘泥於某個特定的主題,而是信手拈來,隨性而發,這恰恰是最能展現一個人真實思想和性情的。我期待著,如果有一天能有機會讀到這本書,一定能從中汲取不少養分,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一次豐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