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作者: 顏娟英/主編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0/07/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238372
規格:平裝 / 560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藝術總論> 藝術史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七篇論文,內容涵蓋由地下考古發掘齣來的漢畫像與鉛釉陶;古代中國的墓葬空間與圖像;討論傳統中國畫,特別與文人畫有著密切關係的圖像與文字互動錶現模式;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由畫傢與觀眾互動角色考察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以及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
本書脫離概括式的綜閤敘述,走入各種主題剖析的專論。七篇論文都是zui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目前藝術史學界的多元與深度。
讀者將發現更多方法論的反論與思考,典範的追求,價值觀的顛覆,以及新齣土考古資料的解讀與新藝術史觀的建立。幾位作者都努力引導讀者深入觀察現象,與研究對象直接對話,耐心分析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撲朔迷離,嘗試理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實麵貌。
作者簡介
顏娟英(主編)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學士(1972)、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1975),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碩士(1979),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1986)。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8月~),國立臺灣大學、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5~)。
研究藝術史主要分為中國與臺灣兩個區域。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博士論文:〈唐長安七寶臺佛教造像〉。著有《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錶》(1998)、《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2001)等專書14冊,論文四十餘篇,書評、翻譯等其他專文五十餘篇。
曾獲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2002年行政院國科會傑齣研究獎,1998年臺灣教授臺灣筆會年度十大好書獎。
從一個長期關注藝術史動態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更在於其提供瞭看待中國藝術史的“新論”視角。它並沒有簡單地重復已有的成熟結論,而是充滿瞭挑戰性與探索欲。作者對於一些長期被奉為圭臬的“定論”敢於提齣審慎的質疑,並嘗試從新的考古發現或文獻解讀中尋找支撐點,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刺激。它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這種麵嚮未來的研究態度,正是學術生命力所在。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與學界的前沿保持同步,瞭解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研究熱點。對於那些追求學術深度和思想創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興奮劑,它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塑造一種更具活力和思辨性的中國藝術史研究方法論。
評分語言風格上,這本書呈現齣一種罕見的、既嚴謹又充滿文采的特質。用詞精準到位,術語的運用毫無晦澀感,每次齣現專業名詞時,作者都會用流暢自然的語句進行解釋或嵌入語境,確保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跟上節奏。然而,這種清晰並非以犧牲錶達的力度為代價。在描摹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時,作者的文字會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一種對藝術的深切敬意和飽滿的熱情,筆觸時而細膩如絲,時而雄健有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那些帶有強烈個人情感色彩的作品時的敘述方式,那種仿佛能穿透時空,與古人對話的感染力,讓人在閱讀時産生強烈的共鳴。這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帶著你走進一個充滿魅力的世界,娓娓道來其間的麯摺與輝煌,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其觀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分量十足,紙張的質感非常好,那種略帶粗糲卻又不失細膩的手感,讓人愛不釋手。開本設計也很考究,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手持閱讀,都顯得恰到好處。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內頁的印刷質量,那些古代藝術品的圖片,色彩還原得極為精準,細節層次分明,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壁畫或青銅器照片,也能清晰地展現齣其原貌的肌理和神韻。我通常閱讀藝術史類書籍時,會習慣性地對照著網絡圖片來加深理解,但這本書的印刷質量高到讓我幾乎可以忽略這一點,它提供瞭一種更為沉浸和原汁原味的視覺體驗。翻閱其中關於宋代瓷器的章節時,那種溫潤如玉的釉色仿佛要從紙麵上溢齣來一般,這絕非普通影印本所能比擬的。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在學術嚴肅性與審美享受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對於真正熱愛中國藝術史的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視野之開闊,著實讓人嘆服。它顯然超越瞭一般高校教材的範疇,真正做到瞭融匯貫通,不拘泥於單一的地域或時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比較研究上的功力,他/她總能敏銳地捕捉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藝術之間的隱秘聯係與本質差異。例如,在分析元代文人畫的“逸氣”時,作者並沒有將其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士大夫階層精神危機與身份認同重塑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甚至不惜引證當時的其他文類作品作為佐證。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的引用和對比,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藝術史研究的真正魅力在於其無所不包的關聯性。它不再是孤立的圖片解讀,而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思想史與社會變遷史。對於習慣瞭傳統斷代史研究的讀者而言,這種整閤性的視角無疑是一次醍醐灌頂的體驗。
評分作者在敘述框架上展現瞭高超的駕馭能力,他/她沒有采取那種流水賬式的編年體敘述,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套以“問題”和“觀念”為核心的分析體係。閱讀過程中,我能明顯感覺到,作者並非僅僅是在羅列史實和作品,而是在引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度的智力對話。比如,在探討唐代佛教造像的演變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描述造型的變化,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變化背後所反映的社會思潮、信仰重塑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復雜脈絡。這種由錶及裏、由物及思的論證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趣味性。每當讀到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作者總能提齣一個精闢的論斷,讓你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邏輯鏈條,並立刻迴顧前麵閱讀過的案例進行印證。這種結構化的敘事,使得原本龐雜的藝術史知識變得井然有序,邏輯清晰,非常適閤希望係統性建立自己藝術史觀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