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導讀:中國金石文化 繁體颱灣原版書籍

大師導讀:中國金石文化 繁體颱灣原版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金石學
  • 篆刻
  • 碑帖
  • 中國文化
  • 藝術史
  • 文化史
  • 古文字
  • 傳統藝術
  • 臺灣原版
  • 大師導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龍樹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龍圖騰文化
ISBN:97898661004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62344233

具體描述



書名: 大師導讀:中國金石文化 ISBN: 9789866100499
圖書定價: 32.50 規格: 14*20.5
作者: 蘇士澍 頁數: 128
齣版社: 龍圖騰文化 裝幀: 平裝
齣版時間: 2011-12-01 正文語種: 繁體
萬宗歸流集於一 鐘鼎碑碣垂久遠
「金石學」是美感與造型的學問,亦為格物與成器之大成,為國學中之顯學。其主要研究對象為青銅器、石器,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金石學研究涉及文字學、歷史、書法、文學、圖書學等方麵學問。可以說,金石學集閤瞭眾傢學問於一身。

金石學始於漢朝,在宋朝和清朝最為發達。宋朝石鼓文的齣土和清末甲骨文的發現是金石學的重要裏程碑;宋代以來的金石學和民國初年的殷墟挖掘,是連接考古學與傳統史學的橋梁。

金石拓片所載其文其事,信而有徵,不但可與史書相證明,且能闡幽錶微,補闕正誤;金石誌書則多載宋以來名儒碩學之搜採訂釋,於廣泛掌握和正確解讀古代銅器銘文及古代石刻大有幫助。二者同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必備資料。

無怪乎,金石學一嚮被公認為史學的一個分搬,而中國考古學的傳統基礎,更建立在金石學上。熟讀本書,能兼納史學與考古學之根基。
蘇士澍
1949年三月生於北京,滿族。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國傢文物局文物齣版社社長、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書畫收藏傢協會會長、中央書畫協會主席、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會長、國傢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及北京文史館館員等職。
自幼酷愛書法篆刻,少年時拜劉博琴先生為師,中青年時期師從啟功先生近三十年。多年來從事中國古代書法碑帖的編輯齣版工作,並鑽研書法與篆刻,對漢畫像磚、石以及歷代碑帖、拓片都有深入研究,並為大量歷代碑帖、拓片題跋:其書法兼習諸體,擅長以雞毫作篆隸,饒有特色;行草流暢,韻味極濃;篆刻宗秦法漢,寓己意於古風之中。
1997年榮獲中國文聯「德藝雙馨」百傢會員稱號,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榮獲國傢人事部「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2008年榮獲新聞齣版署第十屆韜奮齣版獎。主編多捲本《中國書法藝術》、《中國法書全集》和百冊《中國歷代法書精品大觀》等上百部(捲)編輯、齣版物。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型書畫展覽,以及多次在日本及港澳臺地區舉辦個人書法展及書法講學活動。
 
前 言 金石學的研究範疇及其著作類型

第一章 吉金概覽
第一節 古代禮樂篇
第二節 度量衡器物
第三節 古錢幣
第四節 古代服飾
第五節 古代兵器

第二章 石刻概覽
第一節 主要石刻
第二節 附屬石刻
第三節 石刻內容
第四節 古代璽印

第三章 金石學史
第一節 先秦——金石學的胚孕期
第二節 秦漢——金石學的夢生期
第三節 魏晉至隋唐——金石學的蓬勃期
第四節 兩宋——金石學的開拓期
第五節 元明——金石學的滯緩期
第六節 清明——金石學的變更期
第七節 近現代——金石學的規範期

跋 語 金石研究的價值


抱歉,我無法為您生成“不包含《大師導讀:中國金石文化》”這一特定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 根據您的要求,我需要撰寫一個關於“其他書籍”的詳細、自然且篇幅較長的圖書簡介。由於您沒有提供任何其他書籍的名稱或主題,我無法為您創作一個有具體內容的簡介。 如果您能提供以下信息,我將非常樂意為您撰寫一份詳細的圖書簡介: 1. 您希望簡介的這本書是關於什麼主題的? (例如:曆史、文學、藝術鑒賞、科技、哲學等) 2.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或核心觀點是什麼? 3. 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誰? 4.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或特色是什麼? 一旦您提供瞭這些信息,我將為您創作一份約1500字的、詳盡且具有專業水準的圖書簡介。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幾個章節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成功地將“高冷”的學術研究拉下瞭神壇,讓普通愛好者也能窺見其堂奧。作者在行文過程中,似乎時刻都在顧及讀者的接受程度,沒有刻意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不加解釋。即便是涉及復雜的曆史年代斷代或材料分析,作者也能用清晰的比喻和邏輯鏈條加以闡釋,使得知識的傳遞過程是高效且令人愉悅的。這本厚重的著作,讀起來竟齣奇地輕鬆,沒有陷入那種典型的“學者腔”的僵硬與隔閡。它就像一位耐心十足的良師益友,在你疑惑時及時伸齣援手,引導你跨越知識的鴻溝。這種深入淺齣的錶達能力,使得它具備瞭極佳的普及潛力,值得嚮更多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推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古典美學。紙張的選擇很有講究,拿在手裏分量十足,那種厚實感和略帶粗糲的質感,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用竹簡和拓片記錄曆史的年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結構布局上的用心,每一章的過渡都銜接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是在一位博學的長者帶領下,漫步在一條充滿曆史痕跡的小徑上。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個細節,但僅憑這種細緻入微的物理呈現,就足以看齣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與重視。他們似乎明白,對於文化類書籍而言,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載體,需要與內容的氣質相得益彰。這種對“物”的重視,為接下來的知識探索打下瞭堅實的物質基礎,讓人對接下來的精神盛宴充滿瞭期待。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

評分

初翻閱時,我就被其中那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情懷所打動。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筆觸細膩而不失磅礴,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塵封已久的曆史細節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人能真切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與厚度。我注意到,作者似乎並非滿足於羅列枯燥的考據,而是巧妙地將個人感悟和時代背景融入其中,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高冷的學術議題,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例如,他對某一時期碑刻風格變遷的剖析,不僅僅是停留在技術層麵,更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思潮和文人風骨,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後世之人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以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古人的審美取嚮與精神追求。這種敘事上的靈活性和深度,著實令人贊嘆。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之廣闊,讓我感到由衷的佩服。它顯然不是閉門造車之作,作者的知識體係似乎橫跨瞭考古學、藝術史乃至哲學多個領域,融會貫通,信手拈來。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不同地域風格對比的部分,那種精微的鑒彆能力,絕非一般研究者能夠企及。它將原本分散在不同文脈中的碎片信息,整閤進一個宏大而又嚴謹的知識框架中,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全局,同時又不至於迷失在繁復的細節裏。這種平衡的藝術,是衡量一部優秀學術著作的重要標準。我感覺,這本書無疑為該領域的後續研究設定瞭一個相當高的門檻,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結論,更是一種看待和分析曆史遺存的科學方法論。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心靈洗禮。它帶來的衝擊感並非那種突如其來的震撼,而是一種緩慢、深刻的滲透。每讀完一個小節,我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思我們當代對“永恒”和“傳承”的理解,究竟失落瞭哪些關鍵的環節。作者在其中展現的對傳統工藝的敬畏之心,那種對工匠精神的推崇,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振聾發聵。我發現,自己對很多曾經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化符號,開始有瞭全新的審視角度。這種內化的改變,是任何快餐式閱讀都無法提供的。它強迫你慢下來,去體會那些雕刻在石頭上的力量與堅韌,從而反觀自身生命中的匆忙與浮躁。這是一種溫柔的“批判”,引導讀者迴歸到更本質的文化根基上去尋找支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