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增訂本)》共分三大部分。一為對文史學界幾位成就卓著的學術大傢的專題研究。由於作者與之都有親密接觸,或是熟悉他們的為人,作者本人在文史上也有深厚的修養,故能進行深入的研究,提齣獨到的看法。二為作者從近代學術演變的高度,通過若乾專題的探討,說明當代學術的時代特徵及其走嚮。有些應各種學術刊物之約而寫作的文字,或是在各處學術團體中所作的講演,內容各不相同,其中均具獨有的視角,可給人以啓發。三為對王國維、陳寅恪五篇文章的分析,這些文章對當代學術的發展都曾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作者從宏觀的高度說明時代背景,探討其所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研究,條分縷析,與常見的通論、泛論性的文字不同,本身也是一篇篇精到的學術論文。
  《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問世後,受到許多高校教師的推重,或指定為學生的重要參考書,或仿之編教材,本社乃邀請作者重新編纂,以增訂本的方式奉獻給學界。     
作者簡介
     周勛初,上海南匯人,1929年生。現任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唐代學會顧問,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先後齣版有《高適年譜》、《韓非子劄記》、《文史探微》、《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唐人筆記小說考索》、《詩仙李白之謎》等研究著作多種,後閤編為《周勛初文集》七冊。整理的古籍有《唐語林校證》等多種。主編《唐詩大辭典》、《唐人軼事匯編》,編有總結二十世紀李白研究成果的《李白研究》,策劃纂輯瞭《唐鈔文選集注匯存》一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黃季剛先生《文心雕龍劄記》的學術淵源
鬍小石先生的教學藝術
鬍小石先生與書法
鬍小石先生與中國文學史研究
我所瞭解的鬍小石先生
《鬍小石文史論叢》導讀
陳寅恪先生的“中國文化本位論”
陳寅恪先生研究方法之吾見
陳寅恪的治學方法與清代樸學的關係 
硃東潤先生治學的特色 
羅根澤先生在三大學術領域中的開拓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序
程韆帆先生的詩學曆程 
當代治學方法的進步
——以歸納法、假設法為重點所進行的探討
古今文史觀念的演變
——以正史、小說為重點所進行的探討
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說的重要曆史意義
鬱賢皓《鬍小石(中國文學史講稿)的建構特點》講評
中國大陸唐代文學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十年來中國大陸古代文學研究的成就
讀稿杞憂
重視中國古典文學特點的研究
西學東漸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艱難處境
從古今不同教育方式說起
“全”字號古籍整理項目的重大意義
文獻學與綜閤研究
全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博士點新世紀學科
建設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
新材料的利用和舊學風的揚棄
——讀王國維《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前修或未密,後齣當轉精
——讀王國維《漢魏博士考》
綜閤研究與觸類旁通
——讀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通纔達識,迥齣意錶
——讀陳寅恪《論韓愈》
以詩證史的範例
——讀陳寅恪《韋莊秦婦吟校箋》
後記
【附錄】
當代學術:從“預流”到“正果”
——讀《當代學術研究思辨》
王國維《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王國維《漢魏博士考》(節選)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陳寅恪《論韓愈》
陳寅恪《韋莊秦婦吟校箋》      
精彩書摘
     陳寅恪這裏提齣的例證,是《晉書·匈奴傳》中郭欽提齣的一項建議,以為應該利用“平吳之威”,遷徙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陳氏因而聯想到前時吳國境內也會有遷徙南方少數民族的舉措。陶侃適於此時由鄱陽遷廬江,而廬江境內有溪族雜處,故陶侃必為其時遷徙少數民族政策下遷來的溪族。這種推論,中間也隻存在或然的可能,因為史書中並無晉人強行遷徙南方少數民族的記載,陶侃很有可能隻是齣於個人的某種原因而遷居,陳氏這裏所作的推論並無“必有”此事的關聯。
  近人研究陳寅恪的學術思想時,每將他與陳垣等人並論,以為既繼承瞭乾嘉學派的傳統,又吸收瞭西方學術的新說,故能有此成就。這種說法當然可以成立。但也應看到,陳寅恪的研究方法與其同輩中人有很大的不同。
  梁啓超在論述清代學術時,曾對乾嘉樸學的特點作過一些總結,如雲學者“最喜羅列事項之同類者,為比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則”;恪守“孤證不為定說”等學術規範。①這些原則,清末民初的學者大都遵守,但陳寅恪的情況則有差彆。
  陳垣撰文,內容有很新的,如論宗教等,但其方法,則每用歸納,特彆是在一些有關文獻學的著作中更是如此。陳寅恪則常用推論,且時而根據孤證作推論。因此,陳寅恪所提供的有些結論,學界往往不敢貿然接受。
  但陳寅恪學問博大,“綜貫會通”的結果,常能提齣一些讓人感到意想不到的新見。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一些世傢大族不避傢諱,例如琅玡王氏中的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父子名字中同用一字,這種現象如何解釋?陳寅恪從《魏書》與《北史》記寇謙之之名字有異這一現象中得到啓發,以為《北史》中隻記作“寇謙”,“之”字並非脫漏,此字實為道教徒的一種標誌,故可省略;然若同用一字,傢族之中亦不以為嫌犯。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②讀者依此閱讀,可以發現情況確實普遍如此,故可藉此認知哪些傢族信從道教。
  ……      
前言/序言
     1987年,我申報瞭一項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課題為“現代學者治學方法研究”。工作進行不久,發現這一課題很難全麵鋪開,進行宏觀的全麵綜述。原因當然很多,有的難點相信可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步解決,但是研究的前提——資料方麵的障礙,一時卻難以剋服。例如鬍適其人,對近代學風的轉變起過很大的影響,但他的資料卻難以搜集齊全,直至1964年4月颱灣遠流齣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齣版瞭《鬍適作品集》三十七冊,隔瞭很久之後,此間方能看到他的全部作品,.但有關鬍氏的研究論文,此間幾乎中斷瞭四十年,要想吸收大陸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亦非易事;又如傅斯年其人,主持“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數十年,他受德國曆史語言學派的影響,曾經提齣“史學就是史料學”的口號,對近代學術影響甚巨,但有關他的資料,更難獲得。就以大陸學者來說吧,《古史辨》派的齣現,也曾給予學術界以重大衝擊,但其主將顧頡剛的全集,雲是將編成八冊,然而至今隻齣瞭兩冊,全書之成又不知在何時?又如聞一多的著作,據雲仍有大量遺稿有待於整理,僅靠目下流傳的幾種進行研究,總嫌不夠全麵。這項資料工作,看來一時難以解決,於是我在鄭重考慮之後,決定采用另外一種錶達方法,改從各種角度進行探索,寫作幾組性質有所不同的文字,對當代學術研究的演變和發展分彆進行探索,總結學者治學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從各個側麵反映學術界的成就。現將這本集子中的幾組文字的寫作意圖略作介紹:
  一、第一組文章為研究黃季剛、鬍小石、陳寅恪、硃東潤、羅根澤、程韆帆六位先生的專題論文。他們的治學方法,各有其代錶性。他們的成功與失誤,都足供後學藉鑒。
  二、第二組文章為研究古今治學方法進展與文史觀念變化的文字。這些問題很復雜,盡管每篇文章字數已不少,但隻能說是舉例的性質,提綱挈領地勾瞭一個輪廓。
  三、第三組文章為有關近十年來學術進展情況的介紹,前一篇文章是我齣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於1991年舉辦的“漢學研究之迴顧與前瞻國際會議”而在會上所作的報告,後一篇文章是我同年赴香港中文大學作學術報告而準備的提綱。
  四、第四組文章為對王國維、陳寅恪著作中較有代錶性的五篇文章所作的評析。為瞭便於讀者閱讀,後附原文。
  在這四組文字中涉及的學者,王國維去世最早,但他在上海時與小石師同寓哈同花園,在北京時與陳寅恪同在清華學校任教,年僅長於陳垣三歲,故似也可歸人當代學者之列。為瞭書名顯豁,不拖泥帶水,此書不采“現當代學者”的名稱,而徑題書名為《當代學術研究思辨》。
 
    
				 
				
				
					《邏輯的藝術:論證的力量與辨析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觀點林立的時代,清晰的思維與嚴謹的論證能力,已成為 Navigate 復雜世界、作齣明智決策的關鍵。本書《邏輯的藝術:論證的力量與辨析的智慧》,並非簡單羅列枯燥的邏輯符號與規則,而是緻力於揭示邏輯在日常生活、學術探索乃至社會互動中的實用價值,引領讀者踏上一場關於“如何思考”與“如何說服”的深度探索之旅。  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層層遞進,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套全麵而實用的邏輯思維體係。  第一部分:思維的基石——概念的辨析與定義的藝術  任何有效的論證都始於清晰的概念。本部分將從概念的本質入手,深入探討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以及概念之間可能存在的隸屬、並列、交叉等關係。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錶達,並掌握構建精確、無懈可擊的定義的方法。這不僅包括對詞語本義的探究,更重要的是理解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運用,以及如何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導緻的邏輯謬誤。     概念的本質與分類: 什麼是概念?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如何對紛繁復雜的現實進行分類?本書將梳理亞裏士多德以來關於概念的經典理論,並結閤當代認知科學的視角,探討概念的形成機製與認知過程。我們將學習如何識彆“共相”與“殊相”,理解“屬”與“種”的關係,從而構建清晰的思維框架。    定義的原則與技巧: 定義是思想的標尺。本書將詳細闡述定義的基本原則,如“言簡意賅”、“不許循環”、“避免否定”等,並提供多種實用的定義技巧,包括“屬差定義法”、“舉例定義法”、“功能定義法”等。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讀者將學會如何為抽象概念找到準確的定位,為具體事物建立清晰的界限。    辨析與澄清: 在日常交流和學術研究中,概念的混淆是常見的障礙。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識彆並澄清模糊不清的術語,分析“歧義”的産生根源,並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來辨析不同概念之間的細微差彆,確保溝通的準確性與思想的嚴謹性。我們將重點探討“同音異義”、“多義詞”、“含混不清”等問題,並提供相應的解決策略。  第二部分:構建堅實的橋梁——命題的真僞與判斷的依據  在清晰的概念基礎上,我們進入命題的領域。命題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承載著真假信息。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命題的結構,學習如何判斷命題的真僞,並理解不同類型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將探討“真值”、“假值”的判定標準,以及如何從一個或多個已知命題推導齣新的命題。     命題的類型與結構: 什麼是命題?它與句子有何區彆?本書將介紹“性質命題”、“關係命題”、“模態命題”等不同類型的命題,並分析其主項、謂項、聯項等核心要素。我們將學習如何將自然語言中的陳述句轉化為邏輯命題,理解命題的量(全稱、特稱)與質(肯定、否定)。    真值與判斷: 命題的真假是邏輯分析的基礎。本部分將探討“真值條件”,即什麼情況下一個命題為真,什麼情況下為假。我們將介紹“經驗事實”、“公理”、“定義”等作為判斷命題真僞的依據,並學習如何區分“已知為真”、“已知為假”和“未知真假”的命題。    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 命題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邏輯聯係。本書將詳細講解“矛盾關係”、“反對關係”、“下反對關係”、“蘊涵關係”等,並通過“真值錶”等工具,直觀展示這些關係的判定方法。理解這些關係,是進行推理與論證的前提。  第三部分:智慧的躍遷——推理的法則與論證的藝術  推理是將已知轉化為未知,是邏輯思維的核心活動。本部分將係統介紹各類推理形式,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並深入探討它們各自的特點、適用範圍以及可能存在的陷阱。本書將強調,邏輯推理並非僵化的規則,而是充滿智慧與創造的藝術。     演繹推理:從一般到特殊        三段論的精髓: 作為演繹推理的經典模型,三段論將是本部分的重點。我們將深入解析“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的構成,學習“格”、“式”的判定,並掌握識彆“有效三段論”的方法。本書將突破傳統模式,展示三段論在現代邏輯中的演變與應用。        其他演繹推理形式: 除瞭三段論,本書還將介紹“假言推理”、“選言推理”、“聯言推理”等常見的演繹推理形式,並分析其推理結構與有效性判定。我們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如何在實際問題中運用這些推理工具。    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        觀察與概括: 歸納推理是從個體事例中發現規律,得齣普遍性結論的過程。本部分將探討“完全歸納”與“不完全歸納”的區彆,分析“科學歸納”的特點,並介紹“因果聯係”的歸納方法,如“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等。        歸納的概率與局限: 與演繹推理不同,歸納推理的結論具有概率性,而非必然性。本書將討論如何評估歸納結論的可靠性,以及歸納推理可能存在的“草率概括”等謬誤,引導讀者審慎地運用歸納思維。    類比推理:相似性中的洞察        類比的本質與作用: 類比推理是基於事物之間相似性進行推理。本部分將分析類比推理的結構,探討其在發現新知識、解釋未知現象方麵的作用。        類比的有效性評估: 類比並非毫無依據的聯想。本書將講解如何評估類比的強度與可靠性,識彆“不當類比”的謬誤,幫助讀者在藉鑒已有經驗時保持批判性思維。  第四部分:警惕思維的陷阱——常見的邏輯謬誤解析  即使擁有瞭紮實的邏輯基礎,在實踐中也難免會遇到各種邏輯上的“絆腳石”。本部分將聚焦於對常見的邏輯謬誤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與解析,幫助讀者建立“火眼金睛”,有效識彆和避免這些可能導緻錯誤結論的思維誤區。     形式謬誤:結構上的錯誤        非邏輯形式的謬誤: 例如“肯定後件”、“否定前件”等,這些謬誤源於推理形式本身的缺陷,即使前提為真,結論也未必為真。本書將通過具體實例,揭示這些形式謬誤的迷惑性。        偷換概念與轉移論題: “偷換概念”是指在論證過程中,悄悄改變瞭核心概念的含義;“轉移論題”則是迴避原先的問題,將討論引嚮另一個話題。我們將分析這些常見謬誤的錶現形式,以及它們如何削弱論證的說服力。    非形式謬誤:內容上的欺騙        訴諸權威、訴諸情感、訴諸多數: 這些謬誤試圖通過非理性因素來支持論證,而非依賴於事實與邏輯。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謬誤的心理機製,並提供識彆它們的方法。        稻草人謬誤、滑坡謬誤: “稻草人謬誤”是通過歪麯對方觀點來攻擊,而“滑坡謬誤”則將一個事件的不閤理延伸,導緻其結論的不可接受。我們將分析這些謬誤的欺騙性,以及如何反駁它們。        循環論證、以偏概全、虛假原因: 這些謬誤在日常辯論和學術討論中尤為常見。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些謬誤的特點,並提供相應的糾正方法,幫助讀者構建更嚴謹的論證。  第五部分:邏輯的力量——在學術研究與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本部分的目的是將前述的邏輯理論與方法,轉化為讀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邏輯思維在學術研究、批判性閱讀、辯論溝通、決策製定等多個領域的實際應用。     學術研究的利器:        選題與論證: 如何通過邏輯分析,提煉齣具有研究價值的選題?如何在學術論文中構建嚴謹的論證鏈條,使結論令人信服?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運用邏輯思維,提升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文獻批判與信息辨析: 在浩如煙海的學術文獻中,如何運用邏輯思維,辨彆研究的可靠性,發現潛在的不足?如何抵製信息過載,精準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批判性閱讀與高效溝通:        洞悉文本背後的邏輯: 閱讀任何文本,都應超越錶麵信息,探究其背後的論證結構與潛在假設。本書將教導讀者如何運用邏輯工具,分析文章的立論是否成立,論據是否充分,結論是否閤理。        清晰錶達與有效說服: 掌握瞭邏輯的藝術,就能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地進行溝通。本書將提供如何在對話、演講、寫作中運用邏輯技巧,提升溝通效率,贏得理解與支持。    決策製定與問題解決:        權衡利弊與風險評估: 在麵對復雜決策時,邏輯思維能幫助我們係統地分析各種選項的優劣、潛在的風險與收益,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辨析似是而非的觀點: 在公共討論和媒體信息中,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本書將賦予防範這些誤導的能力,幫助讀者獨立思考,做齣理性判斷。  《邏輯的藝術:論證的力量與辨析的智慧》是一本倡導理性思考、追求真理的實踐指南。它不僅是一本關於邏輯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冊。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獲得駕馭語言、洞察真相、構建論證的強大能力,成為一個更清晰、更嚴謹、更具說服力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