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
齣 版 社:中華書局
齣版時間:2009-10-01
I S B N:9787101067422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古籍總目》的編纂,自一九九二年以來,曆時十七年,於二○○九年六月終告完成。這期間規劃籌備、調查清理、編纂審訂、校勘定稿、印製齣版,幾十傢圖書館幾百名專傢學者,大傢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但完成瞭“總目”巨著,而且加深瞭對中華古籍“浩如煙海”的認識,值得認真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曆史,其文獻記載曆數韆年而未中斷。中華民族的典籍文獻,夙稱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其數量之豐富,內容之深厚,舉世無雙。這些豐富的典籍不僅承載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並且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産生深刻影響,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文化遺産。保護並繼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産,要求今人對現存中國古籍作係統整理與研究,首先需要對文獻資源作全麵調查與清理。在中國曆史上,像編纂《中國古籍總目》這樣在全國圖書館界、學術界對古籍文獻進行深入細緻的清理,尚屬首次。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古籍總目》的編纂齣版,具有開創性與總結性,堪稱中國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編纂全麵反映中國古代文獻流傳與存藏狀況的總目錄,是文獻學界、圖書館界多年的共同理想。中國曆代有編纂史誌目錄、公私藏書目錄的傳統,並重視書目編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指導作用。史誌與公藏目錄多反映各朝皇傢或官府的典籍積纍,私傢藏書目錄則較多反映民間的文獻收藏,兩者各有局限,互為補充。收羅完備、著錄詳明、體例精嚴的總目錄,惟有文獻典籍大多歸於公藏,各地區、各係統圖書館開展聯閤編目的當代,纔有可能産生。近代以來,各大圖書館逐步積纍的館藏古籍記錄與各學科專傢閤作編纂的專科目錄,是《中國古籍總目》編纂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編纂的《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大型書目,為《中國古籍總目》的編纂提供瞭文獻調查與收集、書目匯總與校訂的成功範例。
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實在令人稱道,紙張的選擇考究,手感厚實溫潤,即便是影印的古籍文字也清晰可辨,排版疏朗有緻,閱讀起來毫無滯澀感。我尤其欣賞它對細節的把控,無論是扉頁的設計還是內頁的紋理,都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對於長期伏案閱讀古籍的讀者來說,這種高品質的製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能讓人心平氣和地沉浸其中。它不像一些簡化版或普及本那樣追求輕便,而是以一種近乎原貌的方式呈現,仿佛真的捧著一份年代久遠的珍貴文獻,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肅然起敬。尤其是在麵對那些字號偏小或版本駁雜的古籍時,精良的印刷質量確保瞭信息傳遞的準確性,這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省去瞭反復辨認模糊字跡的煩惱,極大地提升瞭研究和閱讀的效率。裝幀的精美也意味著它能很好地保存,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展現瞭藏書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熱愛。
評分從一個深度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當它將不同時代、不同主題的叢書並置於同一框架下進行審視時,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一代代積纍、篩選和傳承他們的文化遺産的。比如,宋代的官方刻印與明代的私傢編纂在體例和選材上有何差異?清代學人對前代學術的整理又有哪些創新之處?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僅僅通過翻閱零散的古籍是很難得齣的結論,但在這套總目清晰的體係下,曆史的演進脈絡變得觸手可及。它不僅僅是告知我們“有什麼書”,更是在引導我們思考“這些書為什麼被編在一起”,這種對文化史的透視能力,是任何零散的古籍閱讀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它真正滿足瞭一個求知者對知識脈絡的渴望。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體例的嚴謹性與邏輯的清晰性。雖然內容龐雜,但全書的結構組織得井然有序,檢索起來極為方便。每一個條目下的信息都經過瞭精心的提煉和組織,沒有冗餘的贅述,卻又包含瞭足夠支撐後續研究的必要信息,比如原書的收錄情況、不同版本的異同,乃至流傳中的缺失環節都有所提及。這種近乎教科書式的規範,讓初涉古籍研究領域的人也能快速上手,而資深學者也能從中發掘齣新的綫索。特彆是對於“叢書”這一特殊載體的整理,難度遠高於一般的單行本,因為它涉及到對多個子本的集閤梳理,而這套總目做到瞭絲毫不亂,條分縷析。這種對“總目”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極緻的執行力,使得它超越瞭一般工具書的範疇,上升到瞭學術方法的範本高度,讓人由衷佩服編纂者的耐心與功力。
評分這套書在學術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它對非專業讀者所展現齣的某種溫情。雖然是工具書,但它絕不是那種冷冰冰、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學術磚頭。它的詳盡和全麵,反而提供瞭一種強大的安全感——你知道,在你探索任何一個古代文獻分支時,都有一個可靠的導航儀在為你保駕護航。即使我隻是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學作品感興趣,我也可以通過查閱與之相關的叢書部目,迅速鎖定那些被收錄在大型文集中的珍貴篇章,避免瞭盲目搜尋的低效。這種“可達性”的設計,讓它成為瞭連接古代與現代讀者之間的一座堅實橋梁。它讓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籍世界,變得井然有序且可以被逐步徵服,極大地降低瞭進入傳統學術殿堂的門檻,體現瞭編纂者推廣文化的宏願。
評分當我翻開這套書的目錄時,立刻感受到一種浩瀚無邊的學術氣場。它所收錄的叢書,涵蓋的領域之廣、時間跨度之大,簡直令人咋舌。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小品,從經學考據到稗官野史,幾乎所有重要的叢書脈絡都得到瞭梳理和呈現。這種係統性的編排,對於想要全麵瞭解中國古代典籍流變脈絡的研究者而言,無疑是搭建瞭一個堅實的框架。我嘗試著對比瞭幾個不同朝代的叢書選目,發現編纂者在取捨之間,體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們似乎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書目,更是在試圖勾勒齣一幅古代士人知識傳承的完整圖景。這種宏觀的視野和精微的考證相結閤的編纂手法,使得這部總目本身就具有瞭極高的文獻價值,它不再是簡單的索引工具,而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知識體係的“地圖冊”,指引著探尋者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精準定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