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10-01
I S B N:9787101067422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历时十七年,于二○○九年六月终告完成。这期间规划筹备、调查清理、编纂审订、校勘定稿、印制出版,几十家图书馆几百名专家学者,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但完成了“总目”巨著,而且加深了对中华古籍“浩如烟海”的认识,值得认真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是文献学界、图书馆界多年的共同理想。中国历代有编纂史志目录、公私藏书目录的传统,并重视书目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作用。史志与公藏目录多反映各朝皇家或官府的典籍积累,私家藏书目录则较多反映民间的文献收藏,两者各有局限,互为补充。收罗完备、着录详明、体例精严的总目录,惟有文献典籍大多归于公藏,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开展联合编目的当代,才有可能产生。近代以来,各大图书馆逐步积累的馆藏古籍记录与各学科专家合作编纂的专科目录,是《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书目,为《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提供了文献调查与收集、书目汇总与校订的成功范例。
当我翻开这套书的目录时,立刻感受到一种浩瀚无边的学术气场。它所收录的丛书,涵盖的领域之广、时间跨度之大,简直令人咋舌。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小品,从经学考据到稗官野史,几乎所有重要的丛书脉络都得到了梳理和呈现。这种系统性的编排,对于想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典籍流变脉络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框架。我尝试着对比了几个不同朝代的丛书选目,发现编纂者在取舍之间,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书目,更是在试图勾勒出一幅古代士人知识传承的完整图景。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精微的考证相结合的编纂手法,使得这部总目本身就具有了极高的文献价值,它不再是简单的索引工具,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地图册”,指引着探寻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准定位。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实在令人称道,纸张的选择考究,手感厚实温润,即便是影印的古籍文字也清晰可辨,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毫无滞涩感。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是扉页的设计还是内页的纹理,都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对于长期伏案阅读古籍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品质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让人心平气和地沉浸其中。它不像一些简化版或普及本那样追求轻便,而是以一种近乎原貌的方式呈现,仿佛真的捧着一份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献,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字号偏小或版本驳杂的古籍时,精良的印刷质量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这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省去了反复辨认模糊字迹的烦恼,极大地提升了研究和阅读的效率。装帧的精美也意味着它能很好地保存,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藏书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从一个深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当它将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丛书并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审视时,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一代代积累、筛选和传承他们的文化遗产的。比如,宋代的官方刻印与明代的私家编纂在体例和选材上有何差异?清代学人对前代学术的整理又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仅仅通过翻阅零散的古籍是很难得出的结论,但在这套总目清晰的体系下,历史的演进脉络变得触手可及。它不仅仅是告知我们“有什么书”,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这些书为什么被编在一起”,这种对文化史的透视能力,是任何零散的古籍阅读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它真正满足了一个求知者对知识脉络的渴望。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例的严谨性与逻辑的清晰性。虽然内容庞杂,但全书的结构组织得井然有序,检索起来极为方便。每一个条目下的信息都经过了精心的提炼和组织,没有冗余的赘述,却又包含了足够支撑后续研究的必要信息,比如原书的收录情况、不同版本的异同,乃至流传中的缺失环节都有所提及。这种近乎教科书式的规范,让初涉古籍研究领域的人也能快速上手,而资深学者也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线索。特别是对于“丛书”这一特殊载体的整理,难度远高于一般的单行本,因为它涉及到对多个子本的集合梳理,而这套总目做到了丝毫不乱,条分缕析。这种对“总目”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极致的执行力,使得它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上升到了学术方法的范本高度,让人由衷佩服编纂者的耐心与功力。
评分这套书在学术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对非专业读者所展现出的某种温情。虽然是工具书,但它绝不是那种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砖头。它的详尽和全面,反而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安全感——你知道,在你探索任何一个古代文献分支时,都有一个可靠的导航仪在为你保驾护航。即使我只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感兴趣,我也可以通过查阅与之相关的丛书部目,迅速锁定那些被收录在大型文集中的珍贵篇章,避免了盲目搜寻的低效。这种“可达性”的设计,让它成为了连接古代与现代读者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它让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籍世界,变得井然有序且可以被逐步征服,极大地降低了进入传统学术殿堂的门槛,体现了编纂者推广文化的宏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