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治丛书: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d Reform]

大国宪治丛书: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d Refor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千帆 编
图书标签:
  • 土地管理
  • 土地制度
  • 宪政
  • 比较研究
  • 法治
  • 改革
  • 中国土地
  • 土地政策
  • 大国宪治
  • 土地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03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67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国宪治丛书
外文名称: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d Refor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国宪治丛书: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探讨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法治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规划与征收制度,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南非、印度、新加坡、越南、中国台湾地区和拉美国家。

作者简介

  张千帆,美自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主编,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以及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外宪政,并在相关领域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三十多部,发表论文一百四十余篇、评论三百多篇。

目录

《大国宪治》丛书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发达国家的土地征收制度
英国征地法律制度考察报告
——历史、现实与启示
一、引言
二、英国征地法律制度沿革的历史
三、现实:英国现行征地法律制度
四、启示——方法及观点
美国地方治理及其对土地的管理/高新军
一、以“分区制”为特征的美国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管理
二、美国的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和民主决策的案例分析
三、马萨诸塞州议会听证会
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中的民主决策过程
五、对目前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的几点看法
美国土地征收的正当程序/扎卡里·哈德逊牟效波译
一、导言
二、土地征收法律的现状
三、土地征收和正当程序之间关系的演变
四、现代正当程序与土地征收
五、现代正当程序分析的一项例外
六、结论
加拿大土地征收程序及补偿制度研究/刘婧娟
一、加拿大土地制度背景介绍
二、加拿大的土地征收程序
三、加拿大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四、结语
澳大利亚的土地权益及其征收与管理/迈克尔·克罗姆林 胡玉桃译
一、宪法背景
二、澳大利亚的土地权益
三、土地的强制征收
四、土地使用规划
法国公用征收制度研究报告/王蔚
一、征收制度宪政法律框架的形成与演变
二、土地征收程序简介
三、公用征收制度中对公众参与的促进与保障
四、法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荷兰土地利用规划/考克曼维斯塔潘冯克
一、通过空间规划的空间政策——整体分析
二、区域规划
三、建设许可
四、城市土地征收:正当公共利益与合理补偿
五、市政府的优先购买权

第二部分 转型中的土地管理制度
台湾地区土地征收法制的困境与前瞻/陈新民
一、前言——风雨欲来的土地征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
二、台湾地政学界的改革呼吁
三、台湾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四、台湾征收实务之困境
五、结语
新加坡土地和房屋管理制度
——私权、民生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 /王江雨
一、从殖民地到共和国——新加坡土地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新加坡普通法上的土地产权制度
三、国家规划与发展建设对地产权的剥夺或限制
四、新加坡的公屋制度
五、新加坡土地制度的成功因素
六、结论——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越南土地法律制度历史沿革与现状略述
——兼与中国比较 /钱 竞
一、引言——我们所知不多的越南
二、越南土地法律制度历史及其沿革简述
三、越南土地法律制度现状及其特征略析
四、结语——“革新开放”在中国前面的越南
《印度经济特区法》及其对经济特区法律与治理
模式的启示/安德鲁·哈丁万颖译
一、概述
二、2005年经济特区法
三、经济特区法律制度
南非的征收、迁出与土地利用管理/海恩兹·克鲁格程迈译
一、导言
二、处理不合法性的遗产
三、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对财产权利的保护和
财产征收法
四、迁出
五、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通过规划和区划进行的
土地使用管理
拉美土地改革与所有权的集中 /艾丽莎·维纳·布拉沃 谭道明译
一、引言
二、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之前的背景
三、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的游戏规则
四、土地所有权集中的趋势与常态
五、新的大型土地所有权——拉美个案研究
六、结论
附录一 法国土地征收法(节选)
附录二 《德国建筑法典》中的征收规范

精彩书摘

  从2007年起,美国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奥巴马政府宣布美国已经走出了经济危机。但是,从收入增加和就业率来看,美国仍旧处于危机之中。由于联邦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即将到期,2011年春季,马萨诸塞州财政面临20亿美元的严重赤字,这将迫使州议会和州财政委员会大幅度减少对社区的投入,在医疗、高等教育、社会福利、残疾人照顾、转移支付、环境和社区服务等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为此,来自波士顿选区的Sonia Chang—Diaz参议员和来自Worcester市的James O’Day众议员提出了“投资社区法案”(An Act to Invest in Our Communities),并得到19名议员联署支持。法案提出,将个人所得税率从5.3%提高到5.95%,同时对单个人收人的税前扣除额从4400美元提高到7900美元,对家庭年收入税前扣除额从8800美元提高到15800美元的方法,来增加州政府财政收入13.7亿美元,用以弥补目前州财政收入的巨大赤字。这样做,年收人在62600美元以内的家庭,不会受此法案的影响。家庭年收入在62600—103800美元的家庭,每年只多交99美元的税。年收入103800—217000美元的家庭,每年多交519美元的税。217000—580000美元的家庭,每年多交2179美元的税。580000美元以上的家庭,每年多交22146美元的税。而这后三类家庭,只占整个家庭数的20%(即分别为15%、4%和1%)。
  2011年5月5日,州议会将对这个法案进行第一次公开听证。显然,能不能在这次听证上给州议会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这个法案今后的讨论、通过,至关重要。为了组织更多的选民参加和声援这次听证会,4月14日晚上,在Amherst镇民主党的一次会议上,民间组织“马萨诸塞州公立高等教育网络”(Public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of Massachusetts,PHENOM)的组织者FerdWulkan先生,对法案和听证会进行了说明,号召大家自愿报名参加。笔者在阅读了他提供的材料后,决定去考察听证会。
  2011年5月5日上午7点,Amherst镇和Northampton市两地近50人,乘坐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艾莫斯特校区教师工会租用的两辆大客车,向着100英里外的波士顿市出发。在旅途中,Wulkan先生和同行的“Yes!NorthamDton”民间组织负责人、Northampton市议员Pamela C.Schwartz,向我们简单介绍了这次听证会的情况,准备作证的Northampton市议员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Amherst校区的教授也与我们同行。经过2个小时的旅程,并经州议会大厦的安全检查,我们来到了位于议会大厦一楼可以容纳500人的大礼堂(Gardne Auditorium)。
  到了这里,笔者才发现,来参加或旁听的人很多,都是由各类非政府组织(NGO)组织来的,它们或是工会组织或是社区组织,与“马萨诸塞州公立高等教育网络”和“Yes!Northampton”这样的民间组织类似。它们的服务也很周到。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领到一个纸质的标语牌和一个贴在胸前的标签,以显示你对该法案的支持态度。在去的路上,Wulkan先生曾经发给每个人一个空白的标语牌,让大家根据自己关注的重点,写上标语。笔者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层次的听证会,一时不知写什么好。现在行了,笔者拿上NGO组织统一发给的标语牌,只要和大家一样挥动就可以了。
  ……
大国宪治丛书: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导言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其所有权、使用权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各国围绕土地的制度设计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从早期的部落公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再到近现代的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改革,每一次制度的变迁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激烈的利益冲突。《大国宪治丛书: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世界主要国家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演进历程、核心原则与实践经验,为理解现代土地制度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本书聚焦于“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通过横向对比不同法律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揭示其内在的共通性与显著差异。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静态的法律条文,更是动态的制度运行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第一部分:土地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溯源 土地制度的构建,植根于特定的哲学思辨与历史环境。本部分将首先探讨土地所有权理论的演变。从洛克的自然权利观到边沁的功利主义,再到马克思对土地私有制的批判,不同的理论流派为后来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思想武器。我们将详细考察古典土地制度的几种主要范式:神授土地权、王室土地所有权以及市民社会中的私有财产权的确立过程。 历史溯源部分,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作为案例,如英格兰的圈地运动及其对普通法系土地产权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对封建土地残余的清除,以及德意志法中“土地与资本”关系的独特处理。通过对这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妥协与社会选择的结果。尤其关注土地制度如何被用作阶级分化和国家权力构建的工具。 第二部分:现代土地制度的结构性分析 现代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通常由产权制度、征收与补偿制度、规划与管制制度以及税收制度这四大支柱构成。本书将对这四大支柱进行结构性解剖。 产权制度的多元化: 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然而,现代产权的构成已远超“所有权”本身,它涵盖了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担保权等一系列复合权利。我们将比较不同国家对“不动产”的定义差异,以及在不动产登记制度上的技术选择(如大陆法系的“登记对抗主义”与英美法系的“登记生效主义”)。特别地,本书将深入探讨集体所有权、国家所有权与私有权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土地权利碎片化问题。 土地的公共性与规制: 土地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重要的生态载体和社会空间。本部分重点研究各国如何通过土地使用规划(Zoning)制度来实现公共利益。我们将详细对比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土地管制中的“公共信托原则”与欧洲大陆国家对“社会义务”的强调。征收与补偿机制是检验制度正义性的试金石,本书将分析“公共用途”的界限如何被不断拓宽,以及在补偿标准制定中,如何平衡私有产权的价值损失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考量。 土地的金融属性与税制改革: 随着土地价值的不断攀升,土地已成为重要的金融资产。本书将分析土地增值税(LVT)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情况,探讨其作为调节财富分配、抑制投机行为的潜力与局限。比较不同国家的房地产税制,包括对持有环节和流转环节的税负设计,及其对资本流动的导向作用。 第三部分:特定情境下的土地制度比较 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其所处的具体情境。本部分将聚焦于两种关键情境下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与转型经济体的土地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改革: 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历史遗留的土地不平等问题。本书将对比拉美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如墨西哥的“埃希多”制度与巴西的土地改革尝试)和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的战后改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农民权益的保障。我们将探讨产权的“清晰化”过程本身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 发达国家的生态保护与城市管制: 在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景观方面发展出了一系列精密的制度安排。例如,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土地获取与管理模式,以及欧盟各国在农业补贴和乡村发展政策中对土地使用的间接调控。比较研究这些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在市场逻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结论与展望 《大国宪治丛书: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总结了不同土地制度的优缺点,并非主张任何一种模式的普适性。它强调,土地制度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不断适应技术变革(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气候变化压力以及人口结构变动(如老龄化)的动态过程。制度的设计必须具备韧性,能够消化内部矛盾,并以宪法框架下的正义原则为指引,确保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代际公平。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法学研究者及关心社会公平的公民,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经济发展模型和政策工具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其对于不同国家在土地利用效率、资源配置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土地的稀缺性是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瓶颈,而发达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的经验,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如何界定和衡量“有效的土地管理”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国家的土地产权划分、登记流转、征收补偿以及规划管制等关键环节,并考察这些制度设计对经济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例如,在一些强调私有产权的国家,土地市场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在一些国家,集体或国家所有制下,又是否存在着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此外,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书中是否也会探讨土地管理制度如何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相结合,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统一?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框架。

评分

阅读《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切关注。土地,作为国家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其管理方式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水平。我好奇书中将如何从宪法的视角,去审视不同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宪法原则,例如人民主权、基本人权保障、财产权保护等,在土地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宪法传统下,国家在土地问题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作为土地的最终所有者,行使绝对的支配权,还是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关于土地征收与补偿的宪法性问题感兴趣。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开发项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财产权,如何确保征收程序公正、补偿合理,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法治水平的严峻考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对这些复杂而关键的治理难题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套“大国宪治丛书”一直以来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这本,单看书名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关注土地问题由来已久,深知其背后牵涉到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乃至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以往阅读的文献,或是侧重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案例,或是停留在理论框架的构建,很少有能够系统性地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深入比较,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的。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下,围绕“土地”这一核心要素所构建出的法律、经济和社会机制。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核心权利的演变路径?在资源稀缺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各国又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工具来调控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而这些政策的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宪法理念与价值取向?仅仅是想象这些问题,就足以让我在书桌前跃跃欲试,渴望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这片跨越国界的土地治理图景。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演进及其对当下社会结构的影响深感着迷,而土地制度,无疑是承载和塑造历史最深刻的载体之一。翻开《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的扉页,我的思绪便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历史长卷。从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与宗族依附,到近代殖民主义下的土地掠夺与重新分配,再到现代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市扩张与农村变迁的博弈,土地的故事,就是一部社会变革与权力斗争的缩影。这本书的标题“比较研究”,更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特别想知道,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在面对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时,会演化出怎样迥异的应对策略?是集权式的国家主导,还是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强调集体所有,还是捍卫个体产权?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那些“一次性”的土地革命,例如法国大革命或俄国革命,它们如何彻底重塑了土地的格局,又带来了哪些长远的社会影响?或者,它会聚焦于那些温和的、渐进式的改革,例如日本或韩国在战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它们是如何在稳定社会的同时,又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土地制度变迁背后,那条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清晰脉络。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我对《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的兴趣,更多地源于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核心,其分配与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基尼系数,关系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在不同的土地管理制度下,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土地权益是如何得到保障或被侵蚀的。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那些成功的土地改革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的?例如,那些通过土地改革,让佃农变成土地所有者的案例,它们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反之,那些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又可能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我更关心的是,在当下,当土地价值日益凸显,投机炒作、资本运作等现象愈发普遍时,各国又将如何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来维护普通民众的居住权、发展权,防止土地财富过度向少数人集中?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公平、更包容的土地制度的启示,让我对未来社会发展多一份信心?

评分

在她的书里可以发现人与天地、自然、周围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生活在一起,可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就显得像我讨厌的那些充满哲言和感悟的书了。李娟不说这些废话,写的都是内容。市面上的那么多书、生活中的那么多人,缺的都是“内容”,别的倒应有尽有。一个很高级的评价: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适用于李娟和她写的东西。她写的东西,叫做“文章”,都嫌有点儿刻意。我也宁可当她是个开小卖部的姑娘,而不是个作家,哪怕她写了本那么好的书。

评分

此书值得读

评分

她在外面逛了一些时候,又回到了偏远寂静的阿克哈拉村,面对四面茫茫荒野,我很高兴是这样。前些天她到上海来,我对她充满了兴趣,问了很多问题,她不像许多被采访对象那样擅长谈论自己、自己的生平和创作,她回答得不多,显得认真,还有几分拘谨。不过我想,好好生活和写作的人就是这样的吧。

评分

在她的书里可以发现人与天地、自然、周围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生活在一起,可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就显得像我讨厌的那些充满哲言和感悟的书了。李娟不说这些废话,写的都是内容。市面上的那么多书、生活中的那么多人,缺的都是“内容”,别的倒应有尽有。一个很高级的评价: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适用于李娟和她写的东西。她写的东西,叫做“文章”,都嫌有点儿刻意。我也宁可当她是个开小卖部的姑娘,而不是个作家,哪怕她写了本那么好的书。

评分

在她的书里可以发现人与天地、自然、周围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生活在一起,可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就显得像我讨厌的那些充满哲言和感悟的书了。李娟不说这些废话,写的都是内容。市面上的那么多书、生活中的那么多人,缺的都是“内容”,别的倒应有尽有。一个很高级的评价: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适用于李娟和她写的东西。她写的东西,叫做“文章”,都嫌有点儿刻意。我也宁可当她是个开小卖部的姑娘,而不是个作家,哪怕她写了本那么好的书。

评分

此书值得读

评分

她在外面逛了一些时候,又回到了偏远寂静的阿克哈拉村,面对四面茫茫荒野,我很高兴是这样。前些天她到上海来,我对她充满了兴趣,问了很多问题,她不像许多被采访对象那样擅长谈论自己、自己的生平和创作,她回答得不多,显得认真,还有几分拘谨。不过我想,好好生活和写作的人就是这样的吧。

评分

包装太差了,只用了出版社的废纸,还反过来把脏的包在里面,书都被染上颜色了,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评分

虽然不一定公开讲,但不少读书人其实都抱着“不看活着的人写的书,更不看活着的中国人写的书”的想法。大概是长时间以来,那些作者们造成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写乡村的都是城里人,写城市的都是乡下人,写苦旅的都是些自驾行公费游的,写边远地区家乡故里的都是些小商贩——尽想着怎么兜售民俗风情,即使没在脑袋边插一朵比脑袋更大的花来逢迎,写些狼啊獒啊之类的也藏不住媚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