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以全新的体系首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论述,在当今世界对生态文明建设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并进行诠释,已有多所党校将《生态文明建设概论》列为干部生态文明的培训教材。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考察,国际层面需要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倡导国际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和协调;政府层面主要是管理区域生态环境,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企业层面是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公众层面主要是践行低碳生活,实现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生态公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新能源革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一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必读的书,一本已被多所党校指定为党员、干部教材的书。
内容简介
经济建设——加快生态产业建设的步伐
政治建设——总结、概括发展的经验教训,形成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法规、条例、规则等制度,指导社会成员的生活,规范人们行为,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化建设——在传统工业文明观的基础上,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社会建设——和谐地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环境建设——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同时做好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适合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以全新的体系首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论述,在当今世界对生态文明建设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并进行诠释。已有数家党校采用《生态文明建设概论》作为干部生态文明的培训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研究的内容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章 生态公正
第一节 生态公正的提出和特征
一、生态公正概念的提出
二、生态公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生态公正的内容和原则
一、生态公正的基本理念
二、生态公正的内容
三、生态公正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实现生态公正的意义和路径
一、实现生态公正的现实意义
二、实现生态公正的基本路径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第一节 生态安全的意义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分类和地位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
一、中国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
二、中国面临的区域性生态安全问题
第三节 应对全球性生态安全的对策
一、正视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视地缘政治将发生的变化
三、提高警惕,严防绿色恐怖主义
四、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类公约及可能达成“全球生态安全公约
第四节 应对区域性生态安全的基本对策
一、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协调机构
二、注重GNP的增长,利用境外资源增加国民财富
三、关注周边相邻国家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三章 新能源革命
第一节 新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
一、世界能源发展历程
二、传统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问题
第二节 新能源发展的状况与趋势
一、对新能源的基本认识
二、新能源的发展状况
三、新能源的对比分析
四、新能源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和措施
一、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二、发展新能源的措施
……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
第五章 生态文明的政治建设
第六章 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
第七章 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第八章 生态文明的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不同层次的生态安全问题,需要不同层次的解决框架,低层次、小范围制度建设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性的制度建设,很遗憾,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乃至几百万年的进化,又经历了数万年的采猎文明、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数百年的工业文明整合,已初步显现出了全球一体化的表象,但实质上,人类尚未摆脱狭隘的国家主义的桎梏,尚未进化成全球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人类。因此,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期待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也许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出现,成为整个人类向生态文明进化的转折点,好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提供了足够容量和速度的“超级大脑”,从互联网到互感网的信息范型转变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能够完成全人类的沟通,能够形成共同的生态价值观,能够高效熟练地掌握符合全球运行规律的协调管理配置全球资源的“超级工具”。尽管人类已经踏上月球,人类的飞行器甚至已经飞出太阳系,人类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已经能够观察到距我们数亿光年的星云,但我们对于地球的了解很少,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也许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让我们多存点敬畏,让我们人类在地球的怀抱中多待一些时日,地球是复杂的,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迎来送往了多少过客,有多少植物灭绝了,有多少动物灭绝了,难道人类就不会灭绝吗?好在人类拥有文化,有能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地球,但愿人类不辜负地球的恩赐,能与地球在宇宙间共舞、共存、共生。
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和消费无节制的增长成了社会文明和国家先进的主流模式,这种文明的扩张,在数百年间消灭了规模较小的其他文明模式,这些所谓的“落后民族”在设计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所形成有利于人类长期生存和令人幸福的文化习俗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强势国家和社会因军事和经济上的成就而推行的追求消费、浪费资源、以邻为壑、污染环境的政策和文化。
……
前言/序言
工业革命以来,给人类社会相继带来了能源和资源濒临枯竭、臭氧层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草地退化、湿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垃圾泛滥和固体废物污染、辐射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人类未来的发展模式需要重新构建,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是经济运行方式的潜在背景,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是全球危机和地球表层退化的根源。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系统研究全球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进步,致力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强烈政治意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将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概论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旨在全面介绍其可能的背景、主题范畴及意义,并以专业的图书介绍口吻撰写。 --- 图书简介: 迈向生态文明的时代命题与实践探索 书名: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议题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社会面临资源约束日益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传统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范式,其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索取和对生态系统的潜在破坏性,正促使人类社会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范式转换。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综合性理论与实践著作。它不仅是对现有环境治理模式的审视,更是对未来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重塑的宏伟蓝图的勾勒。本书旨在系统阐释“生态文明”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及其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战略定位。 二、 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严谨而全面,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推进。 1. 概念辨析与哲学基础: 导论部分将对“生态文明”进行精确的界定,将其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进行对比分析。核心议题将探讨生态伦理学、环境哲学中的关键思想,如整体论、内在价值论等,为构建新的价值观体系奠定哲学基石。它着重探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体论关系,摒弃将自然视为单纯资源或客体的传统观念。 2. 历史维度与演进路径: 书籍将追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历程,从早期对自然灾害的敬畏,到启蒙运动后的征服自然思想,再到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模式的分析,揭示当前文明形态的内在矛盾,从而论证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必然性与紧迫性。 3. 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的实现,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本书将深入探讨绿色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分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的内在逻辑。重点将放在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同增效,探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路径、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机制,以及如何构建适应生态约束的产业结构。 4. 制度保障与治理体系: 一部成功的文明转型,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本书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法治框架、政策工具和管理体系。这包括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以及跨区域、跨国界的生态治理合作模式研究。 三、 实践领域与应用探索 本书不仅停留于宏观理论探讨,更注重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覆盖社会生活的多个关键领域。 1. 城乡生态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 探讨如何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内容可能涉及城市“海绵体”建设、生态廊道的设计、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以及提升乡村生态承载力与宜居性的具体策略。目标在于构建和谐、韧性的新型人居环境。 2. 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 聚焦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强调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效率。在污染防治方面,将系统梳理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与管理策略,关注新型污染物和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防控。 3. 科技创新与生态赋能: 强调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驱动作用,分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污染溯源、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探讨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生产力的绿色升级。 4. 社会参与和文化重塑: 生态文明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本书将阐述环境教育、公民意识培养、生态文化塑造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文化的力量,引导社会形成节约、绿色、负责任的生活方式。 四、 结论与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是一部面向决策者、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的重要参考书。它试图清晰地描绘出一条从“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道路。本书不仅是对当前环境挑战的系统回应,更是一部引领未来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价值取向的纲领性著作。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实践路径,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积极投身于这场深刻而必要的文明转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