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

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斯文·克卢斯曼(Sven Klussmann) 编,屈锋 等 译
图书标签:
  • 核酸适配体
  • 适配体
  • 寡核苷酸
  • 生物技术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诊断
  • 传感器
  • 药物研发
  • 核酸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79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89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围绕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系统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的体外筛选原理、技术方法以及近年来在基础医学、临床诊断、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各种靶分子的适配体体外筛选技术;用核酸适配体作为药理探针在体内和体外确定靶标、蛋白功能分析、活体成像和适配体在临床治疗研究中的应用等。书中内容均为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其介绍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国内适配体研究工作者具有指导意义和良好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屈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分析检测和生物分离。研究内容涉及:蛋白质与核酸分析及相互作用;核酸适配体筛选;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细胞活性分析及毒性物质评价;微生物特性及分析检测。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73《蛋白质分析鉴定新技术与新方法》;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通量蛋白质分离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模式病原菌全细胞核酸适配体的毛细管电泳筛选方法研究》等。

目录

第1篇 历史和理论背景
第1章 体外筛选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生物化学活性的起源
James M Carothers 和 Jack W�盨zostak著;屈锋 译
1.1 引言
1.2 体外筛选的简短历史
1.3 体外筛选产生适配体、核酶、脱氧核酶的启示
1.4 合成学方法用于理解功能核酸的自然起源
1.5 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未来的方向
1.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章 RNA进化的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和体外筛选的概念
Peter Schuster 著;宋丹丹 译
2.1 从早期的实验和理论到中性网络的概念
2.1.1 试管中的进化
2.1.2 分子进化的动力学理论
2.1.3 序列空间和形状空间
2.2 RNA结构、热力学和动力学折叠
2.2.1 最小自由能的二级结构
2.2.2 逆折叠
2.2.3 次优构象与动力学折叠
2.2.4 共折叠和DNA参数
2.3 中性网络和计算机模拟分子进化
2.3.1 序列空间中的中性网络
2.3.2 计算机模拟RNA进化
2.3.3 计算机模拟进化的经验教训
2.4 设计的和天然的RNA开关
2.5 RNA设计未来存在的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3章 适配体进化中的适应性曲面,错误阈值和辅助因子
dám Kun,Marie�睠hristine Maurel,Mauro Santos and E�塺s Szathmáry 著;宋丹丹 译
3.1 引言
3.2 从实例中推导的函数曲面
3.2.1 适应性曲面
3.2.2 核酶参与的损伤筛选实验
3.2.3 适应性曲面的构建
3.2.4 案例研究:脉孢菌VS核酶的适应性曲面
3.3 从函数曲面推断的错误阈值:脉孢菌VS核酶的“真实”错误阈值
3.4 寻找催化的伴侣:辅助因子和适配体
3.4.1 联合�埠嗣福ǜㄖ�因子辅助的核酶)
3.4.2 适配体酶
3.5 辅酶的运用:通过翻译和遗传密码,从RNA世界到蛋白质世界
3.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篇 靶标结合的寡核苷酸的体外筛选

第4章 小分子的适配体
Heiko Fickert,Iris G�盕ransson和Ulrich Hahn 著;赵新颖 译
4.1 引言
4.2 核苷酸、核苷和碱基的适配体
4.3 辅助因子的适配体
4.4 氨基酸的适配体
4.5 糖的适配体
4.6 天然产物的适配体
4.7 有机或荧光染料的适配体
4.8 嵌合的适配体筛选方法
4.9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5章 抗生素的适配体
Christina Lorenz和Renée Schroeder 著;赵新颖 译
5.1 引言
5.2 与RNA结合的抗生素
5.3 四环素的适配体
5.4 链霉素的适配体
5.5 氨基糖苷的适配体
5.6 氯霉素的适配体
5.7 肽类抗生素紫霉素的适配体
5.7.1 肽类抗生素紫霉素作为初始的前导分子
5.8 从抗生素结合的适配体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致谢
参考文献

第6章 蛋白质的适配体
Shahid M�盢imjee,Christopher P�盧usconi and Bruce A�盨ullenger 著;吕雪飞 译
6.1 前言
6.2 蛋白质抑制剂适配体的性质
6.3 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6.3.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6.3.2 人干扰素
6.3.3 血管生成素��
6.3.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6.3.5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6.4 核酸结合蛋白
6.4.1 HIV 1 Tat
6.4.2 HIV 1 Rev
6.4.3 HIV反转录酶
6.4.4 转录因子 E2F
6.4.5 核因子 Kappa B
6.5 丝氨酸蛋白酶
6.5.1 丙型肝炎病毒 NS3(HSV NS3)
6.5.2 人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6.5.3 凝血酶
6.5.4 Ⅶa因子
6.5.5 Ⅸa因子
6.6 抗体/免疫球蛋白
6.6.1 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MA20
6.6.2 乙酰胆碱受体的单克隆抗体(MAb)
6.6.3 免疫球蛋白E
6.6.4 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
6.7 细胞表面受体/细胞黏附分子
6.7.1 P 选择素
6.7.2 L 选择素
6.7.3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6.7.4 克氏锥虫
6.8 补体蛋白——人补体C
6.9 细胞外膜蛋白——肌腱蛋白C
6.10 脂蛋白——人非胰腺分泌的磷脂酶A
6.11 阮病毒蛋白——阮病毒蛋白PrPSc
6.12 多肽类
6.12.1 Ghrein/胃促生长素
6.12.2 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6.12.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6.12.4 神经肽痛敏肽/孤啡肽FQ
6.13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核酸结构的适配体
Jean Jacques Toulmé,Fabien Darfeuille,Carmelo Di Primo 和 Eric Dausse 著;吕雪飞 译
7.1 引言
7.2 双链核酸的适配体
7.3 环环间的相互作用
7.3.1 RNA RNA “亲吻”复合物
7.3.2 DNA RNA“亲吻”复合物
7.3.3 双RNA RNA“亲吻”环作用
7.3.4 顶环-内环相互作用
7.4 化学修饰的适配体识别RNA靶标
7.5 基于核酸靶标的适配体的生物学特性
7.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8章 核糖开关:天然的代谢物结合RNA调控基因表达
Adam Roth,Rüdiger Welz,Ronald R�盉reaker 著;张小莉 译
8.1 引言
8.2 核糖开关的基因调控
8.3 核糖开关的适配体结合域
8.4 特异性识别鸟嘌呤和腺嘌呤的天然适配体
8.5 适配体结构的高分辨分析
8.6 甘氨酸核糖开关
参考文献

第3篇 具有催化活性的短链寡核苷酸的体外筛选

第9章 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有机化学中的工具
Barbara Sylvia Weigand,Andreas Zerressen,J rg C Schlatterer,Mark Helm和 Andres J schke 著;高培峰 译
9.1 引言
9.2 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
9.3 核酶的从头构建
9.4 核酶的催化谱
9.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脱氧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DNA分子
Kenny Schlosser,Simon A�盡cManus,Yingfu Li 著;屈锋,高培峰 译
10.1 DNA催化能力的最初证明
10.1.1 剪切RNA的DNA核酶
10.1.2 连接DNA的脱氧核酶
10.1.3 催化卟啉金属化的DNA
10.2 两种剪切RNA的脱氧核酶的故事
10.2.1 1023和817的体外筛选及二级结构
10.2.2 1023用于基因治疗
10.2.3 1023的其他用途
10.2.4 87的功用
10.2.5 体外筛选实验中817的重现
10.3 其他的脱氧核酶
10.3.1 其他剪切RNA的脱氧核酶
10.3.2 催化RNA连接的脱氧核酶
10.3.3 催化DNA剪切的DNA核酶
10.3.4 修饰DNA的DNA核酶
10.3.5 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NA酶
10.3.6 催化胸腺嘧啶二聚体修复的脱氧核酶
10.3.7 具有外来功能的DNA酶
10.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篇 应用和展望

第11章 核酸适配体作为药理探针的体内外靶标确认
P Shannon Pendergrast 和 David M Epstein著;李玉娟 译
11.1 引言
11.2 核酸适配体作为药理探针用于靶标确认
11.3 基因或mRNA敲除对靶标确认的限制
11.4 核酸适配体用于靶标确认
11.4.1 适配体用于细胞内靶标的体外确认
11.4.2 适配体用于细胞内外靶标的体内确认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用于蛋白功能分析和药物发现的内配体
Michael Famulok 和 Günter Mayer著;屈锋 译
12.1 引言
12.2 内配体:细胞内的适配体
12.3 适配体作为抑制剂筛选的探针
12.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3章 适配体酶:别构核酶和脱氧核酶作为生物传感器
Scott M Knudsen 和 Andrew D Ellington 著;屈锋 译
13.1 引言
13.1.1 寡核苷酸依赖的适配体酶
13.1.2 非核酸效应子的激活
13.2 通过合理设计和体外筛选的方法创建适配体酶
13.2.1 合理设计适配体酶
13.2.2 体外适配体酶筛选
13.3 效应子激活
13.4 适配体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3.5 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应用中的适配体酶
13.5.1 作为生物传感器的适配体酶
13.5.2 适配体酶作为分子的逻辑门
13.5.3 适配体酶阵列
13.5.4 适配体酶的体内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4章 适配体转化为小分子先导化合物
Andreas Jenne 著;李玉娟 译
14.1 引言
14.2 合理的药物设计
14.3 生化筛选
14.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5章 适配体作为配体在亲和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
Eric Peyrin 著;赵新颖 译
15.1 引言
15.2 亲和液相色谱(和电色谱)中的配体
15.2.1 亲和色谱的一般原理
15.2.2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15.2.3 小分子的分离
15.2.4 特定靶标的手性分离
15.3 亲和毛细管电泳中适配体作为配体
15.3.1 亲和毛细管电泳的一般原理
15.3.2 亲和毛细管电泳用于靶蛋白的定量分析
1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 用于体内成像的适配体
Sandra Borkowski 和 Ludger M Dinkelborg 著;屈锋,乐胜锋 译
16.1 体内成像:模式和要求
16.1.1 成像模式
16.1.2 成像的要求
16.2 体内成像用适配体
16.2.1 体内应用的寡核苷酸性质
16.2.2 不同类型的靶向试剂比较
16.2.3 用于成像的适配体靶
16.3 适配体的标记
16.3.1 SPECT所用的同位素
16.3.2 PET所用的同位素
16.4 SPECT和PET成像中的寡核苷酸
16.4.1 非靶向适配体
16.4.2 反义寡核苷酸
16.4.3 靶向适配体
16.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17章 治疗用适配体的性质
Sharon T Cload,Thomas G McCauley,Anthony D Keefe,Judith M Healy和Charles Wilson著;李玉娟 译
17.1 引言
17.2 适配体靶标
17.2.1 细胞表面的靶标
17.2.2 细胞内的靶标
17.2.3 细胞外靶标
17.3 适配体结合的特点
17.3.1 适配体的亲和性
17.3.2 适配体的特异性
17.3.3 适配体结合动力学
17.3.4 结合与功能
17.4 适配体的化学修饰
17.4.1 2′修饰
17.4.2 3′端加帽
17.4.3 5′端加帽
17.4.4 磷酸盐取代
17.4.5 碱基修饰
17.4.6 聚乙二醇
17.4.7 脂质标签
17.4.8 肽标签
17.5 适配体的给药途径
17.5.1 非肠道
17.5.2 与生物制剂比较
17.6 替代适配体制剂的机遇
17.6.1 储库给药
17.6.2 局部给药
17.6.3 口服给药
17.6.4 肺部给药
17.6.5 眼部给药
17.7 适配体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分布
17.7.1 关键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的参数
17.7.2 控制适配体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稳定性的因素
17.7.3 适配体的生物分布
17.7.4 适配体定量的生物分析方法
17.7.5 适配体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分布性质的总结
17.8 适配体的毒性曲线
17.9 适配体的免疫原性
17.10 适配体的生产
17.10.1 对适配体合成成本的贡献
17.10.2 生产设施
17.10.3 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的优势
17.11 研发中的治疗用适配体实例
17.11.1 抗凝血酶适配体ARC1
17.11.2 抗补体C5的适配体ARC
17.11.3 L选择素的适配体
17.11.4 PDGFBB的适配体ARC1
17.12 治疗用适配体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18章 镜像异构体的治疗应用——进化筛选技术中手性原理的运用
Dirk Eulberg,Florian Jarosch,Stefan Vonhoff和Sven Klussmann 著;吕雪飞 译
18.1 进化筛选技术
18.2 手性
18.2.1 自然中手性的发现和阐释
18.2.2 镜像蛋白
18.2.3 镜像核酸
18.3 镜像进化技术:筛选反射
18.3.1 D型肽适配体
18.3.2 功能性的镜像寡核苷酸:Spiegelmers
18.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9章 临床应用:抗VEGF适配体
Tony Realini,Eugene W M Ng和Anthony P Adamis著;屈锋,陈尔凝 译
19.1 引言
19.2 VEGF选为靶标的理由
19.3 VEGF与人类疾病
19.3.1 癌症
19.3.2 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
19.3.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9.4 VEGF治疗的两难境地
19.4.1 VEGF与人体生理
19.4.2 克服两难困境
19.5 VEGF抑制剂
19.6 进入Macugen
19.6.1 临床前研究
19.6.2 Macugen的临床试验
19.7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我的个人观点:15年后的适配体
Larry Gold著;屈锋译
开篇
第一个专利
NeXagen和NeXstar的创立
诊断成像
适配体治疗药物
SomaLogic公司基于适配体的诊断试剂
天然的适配体存在吗?
总结——药物开发的SELEX一课
致谢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6.1.2 成像的要求
  与小分子、肽和抗体片段一样,适配体是分子成像中有前景的工具。研究中,适配体已成功用于核酸和蛋白质分子靶标。与具有对靶标的高特异性和亲和性一样,合适的化学稳定性,快速的药代动力学,无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也是适配体作为有效的成像试剂的先决条件。正如已经在“escort”适配体概念中所描述的那样,为了尽早获得高信噪比,快速的组织渗透和对靶标的高亲和结合是排在首位的要求(Hicke等,2000)。
  与干预治疗相比,成像中不需在疾病过程中直接干涉,如活化或抑制酶或其他信号通路。疾病器官或组织中的放射标记靶试剂的积累,能仅通过结合以及通过肾或肝胆排泄去除未结合的部分后发生。总之,快速的组织渗透和靶向累积结合快速排泄是SPECT和PET应用首选的材料,主要使用半衰期短的同位素,如SPECT中的99mTc(t1/2=6h)和PET中的18F(t1/2=2h)。因此,在常规的核医学诊断中,需要尽早时间点的高信噪比。这方面的重要参数是指肿瘤与血液之比高,肿瘤与正常组织之比高,出现的尿液排泄比肝胆清除快(表16.2,癌症放射诊断中体内靶标示踪剂的最佳性能)。相对于治疗应用,诊断成像中,靶位处的高浓度的放射标性记的适配体不如高信噪比更重要,因为当健康器官和组织中的示踪剂消除快速发生时,低浓度的示踪剂甚至可通过疾病器官自身吸收而获得高信噪比。
  16.2 体内成像用适配体
  16.2.1 体内应用的寡核苷酸性质
  利用SELEX过程已经产生了一些受人关注的靶标的适配体,它们具备很有前途的体外特性。然而,目前只有少量的成功用于体内成像实验的适配体的报道。因为通常不可能根据寡核苷酸和其它靶标试剂的体外数据进行体内情况的推断,所以在放射标记后研究寡核苷酸的生物分布和成像特点是表征它们体内行为的有益方法,这也与利用寡核苷酸作为药物开发的工具以及开发寡核苷酸药物本身有关。
  两个关键的性质-在生物体液中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的清除-决定了适配体的生物利用度。开发这类化合物作为药物的主要障碍仍然是它们对于血浆中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的不稳定。适配体在血液中的快速降解阻止了它与靶的结合,导致成像中的信噪比不足。在这方面,RNA适配体被证明比DNA适配体更稳定。寡核苷酸骨架(如磷酸二酯,硫代磷酸,甲基二酯)的后SELEX修饰,或在核糖位置上引入2’-氨基,氟或甲氧基团能够显著提升寡核苷酸的稳定性。必需确定在适配体序列中的合适的位置进行这些后SELEX修饰,因为它们能显著影响结合的亲和性或适配体的体内性质(Schmidt等,2004)。硫代磷酸寡核苷酸表现出对血浆蛋白的高结合性和持续的被肝脏和肾脏吸收(Tavitian等,1998),并且发现它们的代谢物排泄进入尿液。相反,2’-甲氧基RNA或2’-氟嘧啶适配体的主要排泄完完全全通过肾脏。核苷酸的取代或其它修饰,如通过聚乙二醇化增加分子大小也严重影响体系的清除速率。此外,选择放射性同位素(见表16.3)以及它的螯合物对放射性标记寡核苷酸的生物分布有重要的影响(Zhang等2000和Kühnast等,2000)。
  一般用来阻止血浆中3’-核酸外切酶降解的3’-帽子(Dougan等,1997)可使适配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显著增加。其它欲获得更高的体内稳定性的策略产生了合成的镜像异构体,锁核酸(LNAs)和肽核酸(PNAs)。由于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快速在体内清除,PNA是成像中最受关注的。此外,它们能被设计成具有跨细胞膜的性质(Mier等,2000),这开启了它们用于细胞内靶标成像的可能性(参见Tung的综述,2000)。
  尽管前面提到的一种或多种策略得到的适配体的稳定性是它们在体内应用的前提,但是不得不考虑到高的稳定性可能也导致高的背景活性,因而却导致成像中的低信噪比。例如,适配体TTA1的LNA衍生物在经99mTC标记后已经用于体内的肿瘤靶标研究(Schmidt等,2004)。尽管更高的血浆稳定性导致小鼠内肿瘤的吸收增加,但观察到的组织的背景增加和肾及肝胆排泄的减慢现象则导致更低的信噪比(表16.4)。此外,TTA1的2’-甲氧基和LNA骨架修饰使鼠类的生物分布向更高的尿液清除和肾脏吸收移动,而未修饰的TTA1则表现出更高的肠道吸收和更快的粪便排泄。总之,适配体的两种关键性质的平衡——稳定性,允许充分的靶标定向和体内清除,以及在不含靶标的器官和组织中的低背景活性——针对每种适配体必须进行优化。快速的肾脏清除可以在用药后很快引起非常高的信噪比,只要能够实现特异性的分子在靶标处的滞留。
  在动物中已经观察到适配体有非特异性的吸附血清蛋白或细胞的倾向,在系统给药后,适配体保留在非靶组织如排泄器官。适配体骨架的高负电荷似乎是这个现象的原因,因为它增加了成像过程中背景的活性。
  适配体到它们的靶标的有效传输是它们在体内应用的另一个主要障碍,已经进行了一些提升灌注穿透内皮细胞层和提升细胞的吸收和内化的尝试。如阳离子脂质,多胺或合成载体已经用于克服大多数寡核苷酸的高度电荷化的骨架,这可以阻止它们与细胞内的靶标结合。然而,适配体在成像中有关载体的成功应用还没有报道。
  16.2.2 不同类型的靶向试剂比较
  适配体的分子量大约为10-15kDa,介于肽和抗体片段之间。与抗体和抗体片段(scFv,Fab)相比,适配体的一些特色在成像中是优势:
  ·与抗体相比,由于适配体分子尺寸更小,它能更快的扩散进入组织和器官,产生更快的靶向定位(和成像)。
  ·适配体的分子量更小,导致在体内循环时间更短,体内的清除更快,成像时背景噪音低。
  ·快速的体内清除减小了病人的辐射剂量(全身的剂量)
  ·适配体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由于全部是合成的,适配体产品价格便宜
  肽是比适配体更小的适配体,已经用于定位细胞表面的蛋白如G-蛋白偶联受体。与小分子一样,它们代表了一种有用的工具,特别是在PET成像领域。由于多数PET同位素的半衰期短,所以成像应用时需要有快速的药代动力学。由于适配体库的高通量筛选通过SELEX过程是可行的,以及适配体的高亲和性和特异性和它们的自动合成,针对体内成像,适配体结合了抗体和肽的优势(Hicke和Stephens,2000)。根据它们的分子量,适配体似乎仍然是足够小的分子,用于PET成像很有吸引力。尽管寡核苷酸似乎是合理药物设计的非常好的工具,但它们的系统性治疗药物的使用还很少有转换到体内的应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它们固有的脆弱性、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和非特异性作用的倾向(Younes等,2002)。与系统性的治疗药物使用的限制相反,在成像中寡核苷酸总体的适用性已经被证明,今后越来越多的特别是成像中放射标记的适配体的使用是可以预见的。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且力求自然流畅: 《失落的星轨:特拉维斯文明的兴衰与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特拉维斯文明——一个在银河系边缘星系群中崛起,又以同样迅猛之势沉寂的古老文明——的兴衰历程。特拉维斯人以其独特的技术哲学和对宇宙结构近乎偏执的理解而著称,他们的文明遗产,如今只剩下散落在星际间的微弱信号和一些无法完全解读的遗迹。 第一部分:起源与黄金时代 特拉维斯文明诞生于一个被星际尘埃环绕的贫瘠星系。早期,他们克服了资源匮乏的困境,发展出一种与传统物理学截然不同的能源获取方式——“引力谐振技术”。本书详细剖析了该技术的基础原理,以及它如何驱动了特拉维斯文明的早期扩张。在“静默之环”时期,特拉维斯人完成了对自身星系的统一,建立了以“共识矩阵”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这一时期,艺术、哲学和对时间本质的探讨达到了顶峰。我们通过对出土的“光之石板”的最新分析,重建了他们对宇宙本源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对多维空间结构令人惊叹的猜想。 第二部分:技术飞跃与内在矛盾 黄金时代之后,特拉维斯文明进入了“超维渗透”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常规的星际旅行,而是开始尝试直接操纵时空结构。本书重点介绍了一项极具争议性的发明——“认知同步器”。这项技术旨在消除个体差异,实现全族群意识的统一,以期达到最高效率的文明运作。然而,这种对个体性的压制,也成为了文明裂变的导火索。 我们考察了“分离派”的兴起,这些学者和工程师认为,过度追求集体意识会扼杀创新的火花。通过对特拉维斯历史记录中残存的加密通信片段进行逆向工程,我们揭示了分离派在文明内部进行的秘密技术竞赛,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反谐振场”来对抗主导势力的努力。这些内部冲突,虽然在官方记录中被描绘为“小规模的哲学辩论”,但实际影响深远。 第三部分:大寂静:文明的消亡 特拉维斯文明的终结被包裹在浓厚的迷雾之中,史学界称之为“大寂静”。本书根据最新的深空探测数据,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模型一:技术失控论。 随着引力谐振技术的不断升级,文明可能无意中触发了一场无法逆转的“时空坍缩事件”,导致整个文明在极短时间内被抹除,或被抛入了我们无法感知的维度。书中详细分析了在文明边缘地带发现的“真空扭曲点”,这些地点的引力常数异常波动,似乎是某场巨大能量释放的余波。 模型二:自我流放论。 少数幸存下来的特拉维斯记录暗示,他们发现了一个超越当前宇宙的“真实结构”,并集体选择放弃物质存在,进入一个更高层级的存在状态。分离派的最终目标,或许不是征服物理宇宙,而是逃离它。本书将比对现存的模糊影像资料,试图从中辨认出文明在最后时刻进行的“升维锚定”尝试的痕迹。 第四部分:回响与遗产 尽管特拉维斯文明已逝,但其留下的技术足迹仍在影响着当代星际社会。他们的某些基础数学模型,特别是关于“暗物质几何学”的部分,被当代物理学家重新发掘并用于更先进的曲率驱动理论。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重分析了特拉维斯人留下的“时间信标”——那些在星系各处随机出现的,仅能维持数秒的、结构复杂的能量脉冲。我们探讨了这些信标究竟是文明最后的求救信号,还是对后来者的某种警告或指引。 通过对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与跨学科的严谨分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完整而又充满悬念的特拉维斯文明图景,探究一个技术登峰造极的社会,最终是如何面对其自身存在的极限与终极命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看似复杂的核酸适配体技术呈现在我面前。我喜欢作者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适配体的特异性比作“完美契合的钥匙”或“精密的分子识别系统”,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书中对实际应用的案例描绘更是充满了科幻色彩,我仿佛看到了核酸适配体在未来医疗、诊断等领域的无限潜力,它就像是一位隐形的助手,能够精准地识别病灶,协助药物抵达目标,甚至能够实时监测我们的健康状况。这种对未来的描绘,让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本书让我不再将核酸适配体视为一个遥远的、枯燥的科学概念,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充满生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它不仅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点燃了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好奇心,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去探索更多。

评分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读到了这本书!《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硬核,我本来做好了啃一堆枯燥专业术语的准备,但没想到,它竟然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首先,我很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虽然是讲科学,但一点也不乏味。他们并没有一股脑地把各种化学式和反应机理堆砌过来,而是像讲故事一样,从核酸适配体这个概念的“诞生”讲起,中间穿插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史轶事,让我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库筛选”这一核心技术的生动描述,作者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把文库比作大海,把适配体比作寻宝者,把靶标比作闪闪发光的宝藏。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get到其中的精髓,甚至开始幻想自己也能参与到这种“大海捞针”式的科学发现过程中。而且,书中对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从诊断到治疗,再到环境监测,各个领域都有涉及,让我对核酸适配体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冒险,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解锁新的认知。这本书真的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及时的参考工具。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核酸适配体技术的进展,而这本书恰恰系统地梳理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核酸适配体合成、改造及其性能优化的详细介绍,这对于我日后的实验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书中的技术细节阐述得非常透彻,无论是不同类型的适配体设计策略,还是高通量筛选平台的构建,都有深入的分析和对比,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而且,书中对临床应用的案例剖析也十分深入,从具体的靶点选择到临床试验的设计,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适配体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高灵敏度检测技术,这些都是我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全面的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让我对核酸适配体技术有了更宏观和微观的认知,为我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当初拿到《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手册”这个词往往意味着枯燥和死板。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采用那种冰冷的、技术性的语言,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生动的、启发性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核酸适配体”本身特性的解读,作者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比如将其比作“分子剪刀”或“锁钥模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易理解其独特的结合机制和高度选择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次深度交流,他们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我的思考。书中对各个应用领域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详实,从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到新型药物的设计,再到生物标记物的检测,都提供了具体的实例和深入的剖析。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倾注的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以及对核酸适配体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且激发了我深入研究的动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

评分

我一直对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些前沿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实现精准干预和个性化医疗的技术。《核酸适配体手册:功能性寡核苷酸及其应用》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知识的渴求。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到技术细节,再到具体的应用场景,层层递进,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核酸适配体的原理及其潜在价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适配体在药物研发方面的论述,书中详细介绍了适配体如何作为“靶向导弹”精准作用于癌细胞,同时又尽量规避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这种“专一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让我看到了癌症治疗的全新希望,也对未来精准医疗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适配体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也做了深入的探讨,我甚至开始想象,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简单的检测,就能实时监测体内的各种生物标志物,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科学未来发展蓝图的预言,它所描绘的图景令人振奋,也让我对科学技术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买来学习一下,不错的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买来学习一下,不错的

评分

书很不错,是核酸适配体研究领域的必备工具书。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买来学习一下,不错的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但是没给发票很不爽,再者,包装也太次了,送到手上时封皮都破了

评分

果然叫手册,只能当手册用

评分

果然叫手册,只能当手册用

评分

果然叫手册,只能当手册用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但是没给发票很不爽,再者,包装也太次了,送到手上时封皮都破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