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雲鄉集:紅樓識小錄

鄧雲鄉集:紅樓識小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雲鄉 著
圖書標籤:
  • 紅樓夢
  • 鄧雲鄉
  • 脂硯齋
  • 版本研究
  • 紅學
  • 清代文學
  • 古典文學
  • 批注
  • 文學史
  • 文本考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37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380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鄧雲鄉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9
字數:2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紅學傢鄧雲鄉極盡筆墨描摹瞭《紅樓夢》裏的社會生活細節。
  讀過鄧雲鄉先生的“紅學四書”(《紅樓識小錄》《紅樓風俗譚》《紅樓夢導讀》《紅樓夢憶》),纔能真正讀懂《紅樓夢》這部古典中國的百科全書。

內容簡介

  《鄧雲鄉集》十七種之一。
  鄧雲鄉與魏紹昌、徐恭時、徐扶明並稱“上海紅學四老”。紅學傢鄧雲鄉先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小物說起,將因年深歲改,今人已難考實的許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彆緻的博物館。作者以小識大,匯釋難懂之物、費解之事,包含經濟、交通、民俗、工藝、營造、園藝、飲饌等方麵,將《紅樓夢》細展於讀者麵前。

作者簡介

  鄧雲鄉,學名鄧雲驤,室名水流雲在軒。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齣生於山西靈丘東河南鎮鄧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隨父母遷居北京。一九四七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做過中學教員、譯電員。一九四九年後在燃料工業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調入上海動力學校(上海電力學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燕京鄉土記》、《紅樓風俗譚》、《水流雲在書話》等。

目錄

銀錠與夾剪
銀塊種種
製錢
黃金·金價
金飾·蝦須鐲
黃金器皿
當頭·當鋪
當票
死號
大廊
大廟
大廟風貌
鳳姐放賬
高利盤剝
抄傢
抄傢清單
清代各種查抄
黛玉進京
釋轎之一
釋轎之二
馱轎
騾車
車和騾
車圍·車墊·挽具
演變和乘客
薛蟠旅行
大車·長行騾子
走騾
拜影
祭祖
搭棚
“紙劄”
紙紮
“杠”與“請杠”
騎射
打圍
兔鶻
射鵠子
大毛兒皮貨
掛鍾和打羅
簾子
扇子
“怡紅夜宴圖”辯
怡紅院的炕
釋炕
裱糊房屋
花兒匠
海棠
梅花
芍藥·薔薇
竹·筍·菱
吃螃蟹
螃蟹賬
烏莊頭賬單
酒令
吃茶
高鶚的湯
臘八粥
風箏
鳥兒
遊戲
煙火
天齊廟
薛蟠小像
寶琴詩謎
後記
附錄
原版序一………………………………………… 端木蕻良
原版序二…………………………………………… 周汝昌
原版序三…………………………………………… 馮其庸

精彩書摘

  鳳姐放賬
  《紅樓夢》中寫鳳姐放高利貸,是暗寫,是側麵寫,常常是從對話中用幾句話輕輕地點齣來,一帶而過,但份量卻不輕,關係十分重要。這事始見於第十一迴和第十六迴,在十六迴中寫正遇賈璉迴來在房中與鳳姐說話時,旺兒媳婦來送私房利錢,被平兒攔住,事後對鳳姐說:
  那項利銀早不送來……知道奶奶有瞭體己,他還不大著膽子花嗎?
  說明這利錢是鳳姐私房,是體己銀子放賬所得利錢,是通過旺兒媳婦經手的,是平兒管理的,是瞞著賈璉的,當然更瞞著其他有關人瞭。
  再見於第三十九迴,齣園途中,襲人讓平兒到屋裏坐,並問這個月的月錢為什麼連老太太、太太屋裏還沒放,平兒悄聲告訴襲人:“這個月的月錢,我們奶奶早已支瞭,放給人使呢。等彆處利錢收瞭來,湊齊瞭纔放呢。”又告訴襲人道:
  他這幾年,隻拿這一項銀子翻齣有幾百來瞭。他的公費月例又使不著,十兩八兩零碎攢瞭,又放齣去,單他這體己利錢,一年不到,上韆的銀子呢。
  又見於本迴書後文,平兒對二門上該班的小廝道:
  你這一去,帶個信兒給旺兒,就說奶奶的話,問他那剩的利錢,明日要還不交來,奶奶不要瞭,索性送他使罷。
  這裏麵進一步寫清鳳姐放賬的資本,一是利用月初嚮賬房支領大觀園眾人的月錢,到月底再湊彆的錢來發月錢;這樣每月翻滾,就等於常年這筆月錢都在為鳳姐賺利錢,因此隻這一筆就翻齣幾百兩利錢。二是自己每月的月錢十兩、八兩攢起來,越攢越多。三是什麼?平兒未說。此處平兒對襲人所說的話還是有保留的。即其他非法的資本,如饅頭庵所得三韆兩就未說。
  也寫清鳳姐每年的體己利錢收入,“一年不到,上韆的銀子”,如果一年到瞭呢?最少該有一韆五或者兩韆吧。這當然還是平兒有保留的說法,實際上仍是要超過此數的。
  更寫清瞭外麵替她放賬的經手人和經手人的手段。經手人旺兒也是拖拉日期,暗示也是靠這個辦法來撈好處。
  當時社會上麵的各種債務,從地區上分,一種是北京,一種是外地,在外地還分城市和農村。這中間北京利錢最重,謂之“京債”。梁玉繩《清白士集》中曾說過:“俗間以放債為業者,京債最重,人每為所纍。”而在北京的債務關係中,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一是各種商店以及銀錢行業爐房、票號間的正常債務;二是私人親朋間的友誼債務;三是前麵引文中所說的“以放債為業者”的債務。這三者中,利率並不一樣。第一種是正常的較低的利率,第二種更是無息或者低息的,如第二十四迴中所寫倪二藉給賈蕓錢,說明“我們好街坊,這銀子是不要利錢的”。但第三種“以放債為業者”的債務則是重利的,倪二就是專門乾這個的。他對賈蕓雖然說是“好街坊”,不要利錢,但對彆人則不然。《紅樓夢》原文說得清楚:“這倪二是個潑皮,專放重利債,在賭博場吃飯,專愛喝酒打架。”這就說明“放重利債”是他的職業,賭博場是他的業務場所,喝酒打架是他這行職業的看傢本領。沒有這點“本領”,在當時的都城中就不能以放債為業,放齣去也討不迴來。
  鳳姐放賬,不是第一、第二種,而是第三種,即“以放債為業”式的放賬。放這種賬,她不可能自己齣麵,必須有人替她辦理,替她辦這種事的人,必須像倪二那樣的,也就是潑皮式的人物纔行。這種人就是要有本事找得到藉高利貸的人,到時又要有本事把放齣去的賬收迴來。找得到藉高利貸的人也不是件容易事,都城中不比鄉下的貧苦農民多,而既因生活所迫要藉高利貸,又因土地關係牽連著,不怕藉債人逃走,漂瞭賬。都城大官、富商都是大筆債務來往,不會藉小額高利貸,而真正貧苦、不遭遇特殊意外的人,也盡可能不沾染這些放高利貸的潑皮。因而他們要找那些最理想的藉債人是不怕任何大利錢,恨不得油鍋裏的錢都想撈來用,而又在壓力之下能夠有辦法還錢的人。如傢裏管得很嚴的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的浪蕩子弟;薄有傢産,突然吃瞭官司、鋃鐺入獄,急於打點花銷而又缺少現錢的人傢;外地晉京的土財主,被作好圈兜迷戀於嫖、賭的嫖客、賭客,類似這一些人,既敢圖一時痛快,藉各種閻王賬,又不怕他還不起錢。但是這種“秧子”,不是到處都有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賭場等下級社會。一邊擺賭颱開賭,一邊給賭輸瞭、已經紅瞭眼、急於藉錢翻本的賭客放賬。討賬的時候,該動軟的動軟的,該動硬的動硬的,可以逼債客賣房、賣地、賣妻、賣兒,甚至偷搶來還賬。所以能夠辦這個的人,一是倪二般的地痞、潑皮,二是旺兒般的豪門惡奴。在社會勢力上,旺兒這類的豪門惡奴,又比倪二這類的地痞、潑皮厲害得多。所以鳳姐利用旺兒做她的爪牙,在外麵放高利貸。在《紅樓夢》的文字描繪中雖隻聊聊數語,而在實際生活中,卻不知有多少奸詐、陰險的騙局。像第十二迴中賈蓉、賈薔逼賈瑞寫藉據,第二十五迴中馬道婆騙趙姨娘寫藉據,類似這種騙局藉約,在旺兒手下也是不會少的。
  ……

前言/序言

  原版序一
  端木蕻良
  《稗雅》、《釋小》這一類書,在中國齣現得很早,它既不同於一般的“類書”,又不同於一般的“工具書”。這些作者寫的,多是由於親身體會得來的,因此,都有獨到的特點。大概由於孔子曾對他的兒子說過:“你乾麼不讀讀詩,可以多知道一些草木鳥獸魚蟲的名兒!”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陸璣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後來,又有解釋得更加詳細些的《廣要》。不難看齣,孔老夫子大概是說過這種話的。
  楚辭,也是詩。因此,有關楚辭,草木魚蟲這方麵的疏證,同樣也是接連著齣現。我們現在閱讀《詩經》、《楚辭》,對其他方麵暫且不說,單就草木一種,就不大知道它指的是今天哪些植物瞭。但在屈原時代,這些植物多是平日容易見到的東西。正像《紅樓夢》中“大觀園試纔題對額”時寶玉說的那樣:“想來《離騷》、《文選》等書上所有的那些異草,也有叫作什麼藿薑蕁的,也有叫作什麼丹椒、蘪蕪、風連,如今,年深歲改,人不能識。故皆像形奪名,漸漸地喚差瞭,也是有的。”脂硯在這句話下批道:“自實注一筆,妙!”可見“實注”兩字,也就點齣是曹雪芹的行文中自釋自注瞭。
  時間不停地流去,二百年後的《紅樓夢》,在我們麵前,有許多事物,也可以說“年深歲改,人不能識”瞭。繼續加以“實注”,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我國的疏證譜錄這門學問,與時俱增,範圍越來越廣。分類成集的,篇什浩繁姑且不去說它瞭。但在學術界,就個人經驗所及,或親聞親見,寫齣一些釋文箋注的,就這個傳統來說,一直沒有間斷過。
  近年《紅樓夢辭典》,以及《紅樓夢注釋》,也都有人努力在做。這對《紅樓夢》閱讀和傳播,是會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但是,由於這種辭典和注釋,限於體例,不可能對某事某條作更多的解釋。那麼,《紅樓識小錄》,剛好可以作為這方麵的一些補充。
  就拿“當票”這種東西為例來說罷,湘雲不認識它,寶釵不但認識,而且懂行。這在當時,既反映齣來兩個人的傢庭不一樣,又反映齣來兩人接觸事物方麵也不一樣。在二百年以後的今天,一些讀者,不要說寶釵那樣年紀的,就是三四十歲以下的,便幾乎沒有人認得當票是何物瞭。至於當號、查號、下號、死號……這些名堂,就更無從知道瞭。查書是查不到的,問人也很難問得著。
  又比如,毛皮的分類分等,以及大毛、二毛、小毛等說法,也因時遷事異,很多人弄不清瞭。關東的“三宗寶”,本是傢喻戶曉的,單拿貂皮一項來說吧,除瞭鄧雲鄉同誌列舉的之外,還有貂爪仁、貂翎眼等等的區彆,現在幾乎都沒有什麼人能明白瞭。
  一個時候有一個時候的風尚。再以服色為例。比如“福色”,是因為福康安當年喜歡穿這種顔色衣服,於是貴族世傢爭相模仿,使它流行一時。福康安逝世後,這種風尚自然也就隨著逐漸衰落瞭。又比如,皮、豹皮因為海禁大開,它被西洋貴婦看中,價錢也就越抬越高。而在中國貂翎眼的皮褂子,早已不聞不見,也可以說接近絕跡瞭。
  所以《識小錄》這一類著作,不但使人能在疏證說明中,得到具體的知識,並且,還看齣很多與它相聯係著的社會因素來。是值得提倡的。
  在這裏,還須提到的,是鄧雲鄉同誌曾寫過《清代三百年物價述略》一文,可見他已經注意到清代的流通手段問題。這在《紅樓識小錄》中也有所反映。這都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清代的生活提供瞭一些可資運用的資料。
  中國的飛票單據開始雖早,但是,在清代還是以金、銀、銅錢等作為日常流通手段。由於金、銀的純度不同,又有官鑄、私鑄的區分,再加上年代、地區的區分以及度量衡的不統一,金、銀的比價就越來越不一緻。錢號兌換業也就應運而生。這些兌換業也就是小型金融交易所和後代銀行的雛形,利用金銀的成色的差彆,來劃分兌換率的差彆,從中謀利……這種金融業,錶麵上是使交換率得到平衡,實質上是有意把差彆日益擴大,成色愈是韆差萬彆,愈便於行莊謀利。
  《紅樓夢》對當時高利貸資本,寫得比較多,對當時的重利盤剝揭露得比較透徹。在清代有的貴族,也由管傢齣麵,開設典當,或者發放貸款。更多的,是不必開立賬房鋪麵,就由經紀人、牽手、“跑閤的”來作成,像王熙鳳就是以“體己錢”來放債的。另外,她又要把“宮中錢”(府庫中的錢),轉化為“體己錢”,也叫小份子錢,所以,她就趁在庵堂時,把事情辦妥。牽手就是老尼,在封建社會齣現的三姑六婆,她們在經濟方麵,多半是在放高利貸撮閤過程中,取得傭金或物質迴報的。而她們過手作成的幾乎都是宅門子裏的私房錢。
  又如“拜影”條,這在曹雪芹時代,是很流行的,這和“燒包袱”(燒冥錢)一樣,都是當時流行的歲時風俗。與曹雪芹同時的敦誠,在《四鬆堂集》捲四裏,就有這樣的記載:
  曾妣臥疾幃榻者三年,母日侍湯藥未嘗暫離,及屬纊日,顧先祖曰:“婦善事我十年,無怠容,汝好遇之。”公泣受命,故終身對之如賓。每歲暮祠祭,懸曾妣影像,母對之未嘗不欷歔流涕,禮數如生時,至老不衰。
  這和《紅樓夢》正好互為補充。
  這種例證還很多,希望鄧雲鄉同誌等諸紅學傢和紅學愛好者,能夠繼續寫下去,對一般讀者或者研究者,除瞭加深欣賞和研討的興趣以外,還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探討的綫索。
  一九八二年二月於北京
  原版序二
  周汝昌
  我與雲鄉同誌相識不算早,識荊之後,纔發現他有多方麵的纔藝,並皆造詣高深。一九八○年春末,行將遠遊,齣席國際紅學研討會議之時,濛他特賦新詞,為壯行色,這也許是我們一起談“紅”的開始。這是一首《水龍吟》,其詞雲:
  世間艷說紅樓,於今又入瀛寰誌。衣冠異國,新朋舊雨,一堂多士。脂硯平章,楝亭器度,白頭談藝。念鞦雲黃葉,孤村流水,繁華記,蓬窗底。
  欲識情為何物,問茫茫,古今誰會?畫薔釵斷,掃花歌冷,並成旖旎。豈獨長沙,還憐屈子,離憂而已。愛西昆格調,鄭箋共析,掬天涯淚。
  不但纔華文采,即其書法,也很見工夫,一幅入手,不禁使我擊節而賞。
  從那以後,他每詣京華,必來見訪,相與談“紅”。而在我的數不清的各種“類型”的談“紅”朋友之中,他是彆具風格,獨樹一幟的一位。
  現在雲鄉同誌的《紅樓識小錄》即將付梓,前來索序。我雖末學無文,卻不避癡之誚,欣然為之走筆。翰墨因緣,大約就是這個意趣吧。
  紅學是一門極難的學問:難度之大,在於難點之多;而眾多難點的解決,端賴“雜學”。這是因為《紅樓夢》的主人公寶玉,原本就是一位“雜學旁收”的特殊人物。雜學的本義是“四書八股”以外的學問;所謂“正經”、“不正經”,也就是差不多的語意,——那是很輕衊的語氣呢!說也奇怪,至今還有以正統科班齣身自居的人,看不起雜學,這些大學問者不願承認它是學問。正因為“正經”是大學問者之所事所為,剩下來的雜學,當然隻是小焉者瞭——《紅樓識小錄》之命名,取義其在於斯乎?這隻是我的揣測,雲鄉同誌的本意卻不一定是這樣。但是他的“不賢識小”的謙語,也確曾是令我忍俊不禁的。
  雜學其實很難,也很可寶貴,我是不敢存有一絲一毫小看它的意思在的。雜學又不僅僅指“博覽群(雜)書”,它不隻是“本本”上、“書麵”上的事。更重要的是得見聞多、閱曆多——今天叫作“生活”者多。《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批者脂硯,乃至書中人物鳳哥兒,都是明白講究“經過見過”的。《紅樓夢》理無彆解地原就是一部“經過見過”的書。這麼一來,一般讀者,特彆是今天年輕一代的人,要讀《紅樓夢》,想理解二百幾十年前的那一切人、事、物、相……其時時陷於茫然莫知所雲之苦,就是可想而知的事瞭。莫知所雲的結果,必然是莫解其味。——但是曹雪芹最關注的卻是“誰解其中味”。這問題就不“小”瞭呀。
  我一直盼望,有仁人誌士,不避“繁瑣”之名,不辭“不賢”之號,肯齣來為一般讀者講講這部小說裏麵的那些事物。據說西方有一種彆緻的博物館,專門貯藏百樣韆般的古代生活細瑣用品。我國的博物館,大抵隻收“重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件,有的盡管極為有趣,卻不見保存,大都將曆史物品毀掉,令無孑遺,以便後代子孫去做韆難萬難(也會韆差萬錯)的“考證”工夫。由此想來,如雲鄉同誌肯來講講這些內容,實在是功德無量的事,其“小”乎哉!
  作為一個《紅樓夢》的讀者,我對書中許多事物是根本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懂錯瞭而自以為懂瞭,比根本不懂還可怕。雲鄉同誌的這種書,我是歡迎的,而且還覺得內容不妨多涉及一些,多告訴我們一些曆史知識。這其實也不能不是紅學之所在必究的重要部分。我舉一個例:南方人沒見過北方的二人抬的小轎,見書中寫及寶玉坐轎,便斷言雪芹寫的都是南方的習俗。又認為手爐、腳爐也隻南方纔有,等等。而我這個北方人卻都見過的、用過的。最近看與《紅樓夢》同時而作的《歧路燈》,其寫乾隆時開封人就坐二人小轎,乃益信雪芹所寫原是北京的風俗——至少是以北京為主,其真正寫南方的,委實是有限得很。像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嚮雲鄉同誌來請教一下,纔敢對自己的見解放心,——我讀他的書,就是抱著這種恭恭敬敬、小學生求知的心情的,豈敢嚮人傢冒充內行裏手哉。
  再過一些年,連雲鄉同誌這樣富有曆史雜學的人也無有瞭,我們的青年讀者們,將不會批判它因“小”失小,而會深深感謝這種“小”書的作者為他們所做的工作。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壬戌三月初一日
  原版序三
  馮其庸
  雲鄉同誌的《紅樓識小錄》已經脫稿瞭,要我寫幾句話,作為“序言”。我識雲鄉同誌已經多年,每與他相對,其誠樸有如鄉人,而言談皆務實際,博學多識,縱貫旁通,所以我每次與他晤談,都不覺日西,可見我們共同的癖好。
  我幼年讀《紅樓夢》,開始毫無興趣,簡直不可終捲,是什麼原因呢?一是書中描寫的生活、情節、感情、思想,我無法理解;二是書中涉及的典章製度、名物衣著,種種名稱實在太繁復瞭,我簡直是摸不著頭腦,所以讀起來不免有點昏昏然,可見我當時欣賞能力之低。那時我最欣賞的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水滸英雄那種豪氣乾雲,裂石驚天的氣概,常常令我神往。讀《三國演義》,臥龍的深謀遠慮,雅量高緻;劉備的知人善任,信托不疑;關、張的豪氣韆鞦;趙雲的死生可寄,都讓我感到古人往矣,令人低徊。但是一拿到《紅樓夢》,就多次讓我廢捲不可卒讀,實際上那時我的知識太貧乏,閱曆太淺薄,對於這樣蘊藏著深刻思想和廣闊內容的巨著,我一時怎麼能讀懂它呢?後來,我漸漸感到《紅樓夢》這部書,需要疏解,需要對它所涉及的典章製度、名物衣著,以及各類典故語詞,進行解釋。最好是能編成一部書,類似大辭典一樣,凡與紅學有關的詞目,一並收入,進行疏注,人手一捲,讀《紅樓夢》就可以減去許多障礙。這樣的設想多年來隻是我的願望而已。現在讀瞭雲鄉同誌的《紅樓識小錄》,我感到我的上述願望已經部分實現瞭。
  我得幸先讀瞭《識小錄》,深深感到雲鄉同誌所寫的每一事、每一物,都是切切實實的學問,而不是空論。例如關於“怡紅夜宴圖”,幾十年來說法不一,但雲鄉同誌卻彆具隻眼,自齣新意,指齣瞭翠墨並未參加夜宴,擲骰子數點數時,自己包括在內。這足見雲鄉同誌讀書深細,辨事明晰。又如他在疏釋“蝦須鐲”時,不僅對“蝦須鐲”的形狀、製法、價值說得頭頭是道,清清楚楚,而且連乾隆時流行金鐲的情況,也作瞭詳細的說明。再如在說到《紅樓夢》裏描寫的轎子時,列舉瞭當時轎子的許多種類和等級,令人有如置身於榮、寜二府之中。至於談到金飾、金價、黃金器皿,以及芍藥、薔薇、花木果蔬之類,亦皆言之鑿鑿,娓娓動聽。所以讀瞭《識小錄》再去讀《紅樓夢》,就會感到《紅樓夢》真正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書,它滿身是學問,往往在隻言片語裏,就包涵著當時的許多社會現實和風習,一經解釋,就會感到它的濃烈的曆史感和強烈的生活氣息。這對於我們全麵的研究《紅樓夢》是大有好處的。雲鄉同誌做瞭一件有補於《紅樓夢》研究的非常切實的好事,我們希望他能繼續寫下去。
  當然,我不是說“紅學”研究,可以不要理論,如果這樣理解我的意思,那就完全搞錯瞭。理論研究,無疑是極端重要的。因為隻有理論上的高度概括和深入闡述,纔能使我們對這部書的理解達到全麵而深入,纔能真正明瞭它之所以産生的時代社會條件和它的豐富內容和思想意義,纔能弄清楚它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和它的創新的實質。總之,對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不用馬列主義對它作認真的、深入的、全麵的研究,不把這方麵的研究作為“紅學”研究的主要方麵,那末,“紅學”研究就會失去它的重點。
  但是,我們強調理論研究的重要性,並不排斥“紅學”研究中的考證、注釋和許多專門性的專題研究。恰恰相反,我認為這兩方麵都不能偏廢,而後者恰好是前者的基礎,離開瞭這些具體的研究,離開瞭對《紅樓夢》本身的切實的理解,那末理論研究就會流於空泛;反之,“紅學”研究如果隻停留在某些考證、疏解方麵,那末“紅學”研究就會流於瑣屑而無法提高,無法達到理論上的綜閤。由此可見這兩者都是不可偏廢的,而且是相互可以補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因而我們不應該把這兩者的研究對立起來。
  還有一點,這兩者的研究,無論是哪一方麵,各自都會有錯誤和正確兩種情況齣現,決不會是哪一方麵的研究就一定正確,哪一方麵的研究就一定錯誤。具體來說,我們重視、提倡“紅學”研究中的理論研究,但決不能認為隻要是“理論”研究,這個研究就一定是可取的、正確的、無可評議的瞭;相反,隻要不是理論研究,一涉及到考證、疏解之類的問題,就一定不可取,就一定是錯誤的瞭。我認為理論研究中,也要區分正確的理論和錯誤的理論,形而上學和辯證法都是理論,但卻不能說都好;唯心論和唯物論也都是理論,同樣也不能說都好。反之,在考證、疏解之類的研究中,同樣也存在著正確和錯誤,不能認為凡此就一概錯誤,一概不要。在“紅學”研究中,不應該簡單地形而上學地來判斷哪一種研究是正確或不正確。離開瞭研究的成果,離開瞭研究的內容和結論是很難判斷這種研究的正確與否的,何況有一些研究的結果究竟是對是錯,還需要經過長時期的曆史考驗,纔能論定其是非功過,所以匆忙地對一種研究(包括理論研究)作齣結論,往往不一定正確。五十年代對於馬寅初的人口論的否定,就是值得吸取的教訓。所以學術研究中真正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紅學”研究中也不例外。隻有認真貫徹“雙百方針”,學術纔能繁榮發展,否則就會走嚮某一片麵或極端,就不利於學術研究的發展。而且在“雙百方針”中,“齊放”和“爭鳴”應該是並重的,隻有“齊放”沒有“爭鳴”,那也是片麵的,“爭鳴”可以使“齊放”中的各種問題得到深化,得到全麵的認識,對一些不正確的東西可以得到糾正,而且“爭鳴”本身也就是“齊放”的一種形式,所以在“紅學”研究的領域裏,必須正確地認真地貫徹“雙百方針”。那種不適當的乾涉,劃定某些範圍,認為某些問題不能研究之類的看法和議論,並不有利於“紅學”的發展。對於一個研究者來說,當然首先要認真用馬列主義的理論作為指導。馬列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完美的科學的理論,是沒有偏頗的理論。但是,關鍵是在真正正確地理解它和運用它,並不是一用上幾句馬列主義的詞句,自己研究的結論就一定是符閤馬列主義的瞭;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作齣瞭比較符閤馬列主義的比較科學的結論,並不能保證你在一切問題的研究和所得齣的結論上都能如此。馬列主義是一門嚴肅的謹嚴縝密的學問,沒有半點僥幸的餘地。然而,當你在研究中確實是掌握瞭大量的材料,確實是努力實事求是地認真地用馬列主義的理論作瞭深入的縝密的研究以後得齣瞭你的結論,那麼也不必害怕這樣那樣的指責和譏評。要堅信在科學的領域裏沒有特權,任何權威都必須經過曆史的檢驗。長期的曆史實踐,會對各種各樣的理論和結論作齣公正的評價。那些“指責”和“譏評”,它也躲不過曆史檢驗這一關。我們應該有勇氣麵對理論的論爭,我們更應該有勇氣麵對曆史的檢驗,使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學性。
  最近在《水滸》的研究中,江蘇大豐、興化的同誌作齣瞭貢獻,發掘齣瞭有關施耐庵的傢譜、地券、墓誌等曆史文獻,這是極為可喜的大事,隨之而來的,當然就會對這些發掘齣來的東西進行研究。前些時候學術界有些同誌對傢譜的研究提齣瞭種種責難,認為對作傢的老祖宗,尤其是據說十七八代的老祖宗沒有必要研究。我不知道這樣的規定齣於何種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但是活生生的實際是不久之前詩人白居易的傢譜被發現並齣版和研究瞭,詞人辛棄疾的傢譜也被發現瞭,現在又發現瞭關於施耐庵的傢譜,當然毫無疑問的是不應該把它們拋棄而應該認真的研究。本來“譜牒學”是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什麼時候冷落下來的我不大清楚。但記得“十年浩劫”時期和稍前,是批判過一陣子農村中的“續傢譜”之類的封建迷信活動的。封建迷信活動當然應該反對,但學術領域裏對古代作傢的傢譜的研究,當然不屬於封建迷信活動,當然是正當的史學研究。至於說十七八代的祖宗不應當研究之類的規定,我看也隻是某些人的個人見解,不必作為定論的。
  歸根結蒂,在學術研究上,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這信心首先是對馬列主義的信心,其次是對自己刻苦研究的成果的信心。一項學術研究,往往需要多年的苦心鑽研,需要掌握大量的史料,需要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進行分析和綜閤,需要自己在公布自己的結論之前多方麵進行檢驗。凡是下瞭這樣的功夫的研究,凡是確實是遵循瞭馬列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得齣的結論,就應該具有自己的理論的信心,不必因為有些不同的意見而感到惶然。當然對自己研究成果的堅定性和自信心,決不能因此而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這前後兩種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淆,這是不用多說的。
  我有感於當前“紅學”界的某些現狀,因而提齣這些問題來,其中最主要的是堅持馬列主義的理論指導和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就是要堅持實學而不尚空談。馬列主義本身就要求詳細地占有材料,根據事實說話,而決不提倡無補實際的“放空炮”。因為這種“放空炮”,除瞭錶明它徒具虛聲而外,什麼實際問題也解決不瞭,而理論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能解決實際問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陳子昂的一首詩。陳子昂處在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階段——初唐時代。現在我們正是處在“紅學”發展的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用馬列主義研究“紅學”的開始階段(這個階段是從一九五四年開始的)。不過,現在我們的處境,卻不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相反倒是“前可見古人,後可見來者”。過去的“紅學”研究傢給我們留下瞭寶貴而豐富的著述,足可供我們研討;新一代的“紅學”研究者不斷發錶新著,大大開拓瞭“紅學”研究的園地,“紅學”研究的隊伍空前擴大,這是我們今天的現實。所以,如果真正能做到用馬列主義的理論作指導和充分地掌握作品本身,掌握與作品和作傢有關的一切曆史資料,把這兩者緊密地結閤起來,那末,我們的“紅學”研究必將會有更新的發展。
  雲鄉同誌篤實的治學態度和誠樸的文風,使我受到很大的啓示,上麵這些話,都是讀瞭雲鄉同誌的《識小錄》後有感而發的,也許說的不對,希望雲鄉同誌和讀者們有以教正。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夜於京華瓜飯樓

鄧雲鄉集:紅樓識小錄 一、 篇章結構與核心內容 《紅樓識小錄》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巨著,而是通過一係列精雕細琢的“小錄”匯集而成,其核心在於對《紅樓夢》這部曠世奇書的深入品讀與獨到見解。全書以“識小”為旨,並非指代內容的瑣碎,而是強調從細微之處著眼,於毫厘之間見真章。作者鄧雲鄉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敏銳的觀察力,將目光投嚮瞭《紅樓夢》中那些常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通過對人物、事件、器物、詩詞、服飾、飲食、園林等方方麵麵的細緻解讀,層層剝繭,力求揭示齣原著背後更深層次的意蘊與匠心。 全書的結構如同一個精心布置的園林,雖不求麵麵俱到,但每一處景緻都引人入勝。並非按照時間綫或人物譜係進行綫性敘述,而是根據主題或視角進行單元式的展開。例如,書中可能單獨開闢一章,專論“寶玉的日常”,細緻描摹其起居飲食、言談舉止,以及這些細節如何摺射齣其獨特的性格與命運。又或者,一篇“脂批解讀”,則會聚焦於那些隱藏在文本之外的脂硯齋等人的評語,分析其對理解原著的重要價值。再比如,“園林中的花草樹木”,則會從 botanical(植物學)的角度,解析書中描寫植物的準確性與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烘托人物情感、推動情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這些“小錄”彼此獨立,又相互呼應,共同構成瞭一幅立體而豐富的《紅樓夢》解讀圖景。作者不滿足於對情節的復述或對人物的簡單評價,而是試圖通過深入的“識小”,挖掘齣原著的“大美”與“大巧”。例如,在分析某件器物的描寫時,他可能不僅僅是描述其形製,更會追溯其文化淵源,探究其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象徵意義,進而分析它如何恰如其分地展現在特定人物手中,為人物增添瞭何種色彩。 二、 寫作手法與獨特視角 《紅樓夢》研究浩如煙海,要從中脫穎而齣,尤其需要獨特的視角和精妙的筆觸。《紅樓識小錄》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作者鄧雲鄉先生的寫作手法。他摒棄瞭學院派論文的枯燥與生硬,也避免瞭泛泛而談的空洞。其文字風格雅緻而通俗,既有文人的韻味,又不失大眾的可讀性。 作者的視角是多維度的。他既能從宏觀上把握《紅樓夢》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又能微觀到某個詞語的用法、某個細節的布置。這種“宏觀與微觀並舉”的視角,使得他的解讀既有深度又不顯狹隘。例如,在談及“湘雲的醉眠”時,他可能不僅會描寫醉臥芍藥的香軟之態,還會引申到當時文人雅士飲酒的習俗,以及芍藥花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從而讓這一場景的描繪更加飽滿和具有文化厚度。 他善於運用“比”、“興”的手法,將《紅樓夢》中的文學描寫與現實生活、曆史典故、民俗風情巧妙地聯係起來。例如,在解讀書中描寫的服飾時,他可能不僅僅是羅列其材質與款式,還會考證其是否符閤當時的禮製,是否體現瞭人物的身份地位,甚至會追溯其背後可能蘊含的某種審美情趣或社會觀念。這種“以小見大”的功夫,使得每一處“識小”都充滿瞭啓發性。 同時,作者也並非孤芳自賞,他的解讀常常帶有與讀者的對話感。他會設身處地地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讀者可能存在的疑問,並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進行解答。他的文字中充滿瞭對《紅樓夢》的熱愛與尊重,這種情感的流露,使得他的解讀更加真誠動人。他並非要“糾正”前人的觀點,而是以一種“商榷”的態度,提齣自己的見解,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另一種可能的解讀路徑。 三、 價值與意義 《紅樓識小錄》的價值,體現在其對《紅樓夢》研究的豐富與深化。 首先,它提供瞭一種“精讀”《紅樓夢》的方法。在快節奏的當下,很多讀者可能傾嚮於“泛讀”,而此書則鼓勵讀者放慢腳步,迴到文本本身,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寶藏。通過對細節的深入挖掘,讀者能夠對《紅樓夢》的藝術成就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體會到曹雪芹“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創作艱辛。 其次,它拓展瞭《紅樓夢》的研究視野。作者的跨學科視角,將文學、曆史、民俗、服飾、園林、飲食等多個領域融會貫通,使得對《紅樓夢》的解讀不再局限於純粹的文學分析,而是展現齣其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價值。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能夠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紅樓夢》所摺射齣的中國傳統社會的麵貌。 再次,它提升瞭《紅樓夢》的趣味性與可讀性。作者以其通俗而雅緻的文筆,將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考證變得生動有趣。他能夠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讀這本書,如同與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一起品讀《紅樓夢》,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與啓迪。 最後,《紅樓識小錄》以其嚴謹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為《紅樓夢》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它並非要推翻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以一種“拾遺補闕”的方式,為《紅樓夢》研究的長河增添瞭新的亮色。它提醒著我們,《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依然有無數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的角落,依然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與感悟。 總而言之,《紅樓識小錄》是一本飽含深情的《紅樓夢》品讀之作。它以“識小”為切入點,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獨到的分析,為讀者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鮮活、豐富多彩的《紅樓夢》。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充滿智慧與趣味的文化之旅,一次與偉大文學作品的深度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翻開《紅樓夢》的各種解讀,總感覺很多都繞來繞去,要麼就是大段引用原文,要麼就是堆砌各種理論,看得人頭昏腦漲。我真心希望找到一本能真正“接地氣”的解讀。我一直覺得,《紅樓夢》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那些生活化的細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卻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的風貌,也透露齣人物的性格和命運。這本書的題目《紅樓識小錄》,就給瞭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似乎暗示著,這本書不會去談論那些宏大的主題,或者去爭論什麼“紅學”的流派,而是會聚焦在那些“小”地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識小”,在我看來,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解讀方式。因為很多時候,偉大的事物都是由無數細小的部分構成的。如果能把這些“小”東西都看透瞭,那對整個作品的理解,自然就更深入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雙銳利的眼睛,能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字間的“秘密”,並且把它們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寶釵的“冷香丸”會那樣煉製,為什麼黛玉的眼淚會滴在花上,為什麼襲人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感到不安。這些“小”事,往往是理解人物內心世界和作品主旨的關鍵。

評分

我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一種偶然,但這個書名,卻意外地引起瞭我的好奇。《紅樓識小錄》,聽起來就像是一本帶著點兒“閑情逸緻”的書。我平常閱讀,並不追求那種“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宏大敘事,我更喜歡那種能在一個點上深挖下去,然後從中體會齣無窮意趣的解讀方式。我一直覺得,《紅樓夢》最精彩的地方,恰恰就在於它那些“小”地方。比如,某個丫鬟手裏拿的物件,某個小廝跑腿時說瞭句什麼話,或者,某位小姐在花園裏不經意間的一瞥,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世界,塑造齣立體的人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細心的觀察者,能注意到這些常人容易忽略的“小”事,並且能從這些“小”事中,解讀齣大道理。我不想被那些宏觀的文學史意義,或者復雜的紅學理論所束縛,我隻想從一個個具體的小細節齣發,去感受《紅樓夢》的魅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讓我能在一杯清茶中,體會到《紅樓夢》的精妙之處。

評分

我本身就是一個很喜歡刨根問底的人,對於《紅樓夢》更是如此。每次讀完,總會留下一些疑問,總覺得有些地方,作者的筆觸雖然精妙,但總有些言外之意,我未能完全領會。我特彆不喜歡那種泛泛而談的解讀,總是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的題目《紅樓識小錄》,恰恰點中瞭我的“癢處”。“識小”,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深入細節的解讀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專注於那些我一直耿耿於懷的“小”問題,那些我總是在閱讀過程中被忽略,但卻又覺得很重要的地方。比如,為什麼某個角色在某個時刻會做齣某種異常的舉動?為什麼某個場景的描寫會如此冗長?這些“小”的細節,往往能摺射齣作者的深意,或者人物隱藏的內心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偵探,能從蛛絲馬跡中找齣真相,能幫我解開那些我一直無法理解的“謎團”。我期待這本書的解讀,能給我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紅樓夢》的藝術魅力,以及作者曹雪芹在字裏行間隱藏的深邃思想。

評分

這本書啊,光看書名《紅樓識小錄》就覺得有意思。說實話,我對《紅樓夢》一直是一種又愛又怕的狀態。愛它的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情節跌宕起伏,簡直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但同時,它龐大的體係、繁復的人物關係、以及那些細微之處的暗示,總讓我覺得像是在迷宮裏打轉,總也抓不住精髓。所以,當看到“識小錄”這三個字的時候,我心裏就一動,這會不會是某種“入門指南”?或者說,它能幫我解開那些我一直睏惑的小細節?我對那種宏大的學術研究不太感冒,更喜歡那些能讓我對原著有更深理解,並且能引發我思考的解讀。比如,為什麼某個丫鬟的某句話會成為後來的伏筆?為什麼某個場景的描寫如此細膩,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深意?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走進《紅樓夢》的世界,而不是丟給我一堆復雜的理論。當然,我也不希望它過於淺薄,流於錶麵。我期待的是一種既有深度,又不至於讓人望而卻步的解讀。這本書的作者,我雖然不熟悉,但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他對《紅樓夢》的熱愛和細緻觀察。這種帶著個人情感的解讀,往往比那些乾巴巴的學術論證更有溫度,也更容易打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驚喜,讓我重新認識那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紅樓夢》。

評分

我一直對《紅樓夢》中的人物關係和情感糾葛很感興趣,但每次讀原著,總覺得有些地方剪不斷理還亂,好像有很多潛藏的情感綫索,我卻抓不住。尤其是那些丫鬟、僕婦,她們看似地位低下,但卻也是構成大觀園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她們的言行舉止,往往能摺射齣主子們的喜怒哀樂,以及那個時代的等級製度和社會現實。所以,《紅樓識小錄》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我希望這本書能專注於挖掘那些“小人物”的視角,或者說,從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入手,來解讀《紅樓夢》。我不想看那些枯燥的學術考證,也不想看那種過於抒情的散文式評論,我更喜歡那種有理有據,又充滿瞭洞察力的解讀。比如,書中對於某一個物件的描寫,或者某一個場景的布置,它們可能在情節中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卻能暗示人物的性格,或者預示著某種命運的走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幫我打開那些塵封的細節,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紅樓夢》的人物群像,以及作者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

評分

書已經收到,很好,京東物流,飛速發展瞭!

評分

讀過鄧雲鄉先生的“紅學四書”(《紅樓識小錄》《紅樓風俗譚》《紅樓夢導讀》《紅樓夢憶》),纔能真正讀懂《紅樓夢》這部古典中國的百科全書。

評分

鄧雲鄉教授,學名鄧雲驤(1924.8.28----1999.2.9)山西省靈丘東河南鎮人。上海紅學界元老,與魏紹昌、徐恭時、徐扶明並稱上海紅學四老。

評分

十分不錯的一本書,替人下單的,對方很滿意。再次錶揚京東配送。

評分

很好的一套書,娓娓道來,推薦購買

評分

讀紅樓夢的人應該讀一下這本書書。對紅樓夢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

評分

鄧雲鄉教授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學識淵博,興趣廣泛,善於思考,勤於撰述。退休後,以其親身經曆的事件或與他有涉的人,或事緣為誘因,或描繪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文化、民風民俗之變化,或明清以來文人文事鈎沉,探究眾說紛紜的曆史文化現象,潛心著書。

評分

《鄧雲鄉集》十七種之一。

評分

特彆棒啊啊啊啊啊好喜歡,包裝很好,是正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