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

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宏,秦润锋,范均伦 著
图书标签:
  • OpenStack
  • 云计算
  • 开源软件
  • 虚拟化
  • IaaS
  • 云平台
  • 运维
  • 架构
  • 部署
  • 技术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51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79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字数:3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系统介绍开源云OpenStack项目,内容包括:OpenStack总体介绍,Nova、Glance、Swift、Quantum、Keystone等OpenStack项目的技术基础以及相应的实践部署和管理操作。《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理论结合实践,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OpenStack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实践部署、管理OpenStack,为OpenStack项目的研究、开发、运维、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目录

目录
前言
OpenStack技术详解篇
第1章 OpenStack技术概要 3
1.1 0pcnStack总体概况 3
1.2 0penStack社区总体组织架构 4
1.3 0penStack总体系统架构 6
1.3.1 Nova系统架构概况 7
1.3.2 Swift系统架构概况 9
1.3.3 Glance系统架构概况 10
1.4 其他开源云平台简述 11
1.4.1 Eucalyptus 11
1.4.2 AbiCloud 14
1.4.3 0pcnNcbula 15
第2章 Nova项目 17
2.1 Nova简介 17
2.2 Nova系统能力分析 18
2.2.1 系统可扩展性 18
2.2.2 系统安全能力与可靠性 19
2.2.3 系统弹性调度能力 23
2.2.4 系统兼容能力 24
2.3 Queue:系统消息中枢 26
2.3.1 RabbirMQ与AMQP 26
2.3.2 Nova中的RabbitMQ应用 29
2.4 Nova-Compute:多虚拟化兼容平台 32
2.4.1 基于XcnScrvcr的应用实现 33
2.4.2 基于VMWare ESX的应用实现 37
2.4.3 基于Hypcr-V的应用实现 37
2.4.4 基于Libvirt的虚拟化平台调度 39
2.5 Nova-Volume:快速块存储 43
2.5.1 Nova-Volume概述 43
2.5.2 Nova-Volume的应用实现 44
2.5.3 Nova-Volume的典型VaaS服务——VSA 51
第3章 Quantum项目 55
3.1 Quantum概述 55
3.1.1 Quantum体系架构 56
3.1.2 Quantum Plugin网络插件 58
3.2 Nova与Quantum的通信架构 61
3.3 Quantum安装配置流程 64
第4章 Keystone项目 69
4.1 Keystone概述 69
4.2 Keystone体系架构 70
4.3 Keystone API 72
4.3.1 Keystone API概述 72
4.3.2 Kcystonc API核心操作 82
4.3.3 keystone-manage工具 87
4.3.4 Curl工具应用 91
第5章 Swift项目 93
5.1 Swift概述 93
5.1.1 Swift关键概念 94
5.1.2 Swift股务器进程 97
5.2 Swift系统能力分析 101
5.2.1 Swift可扩展能力 101
5.2.2 Swift安全能力与可靠性 102
5.2.3 Swift负载均衡能力 104
5.3 Swift ReSTful API详解 104
5.3.1 认证 105
5.3.2 存储账户服务API 106
5.3.3 存储容器服务API 110
5.3.4 存储对象服务API 119
OpenStack实战安装篇
第6章 Nova安装部署 131
6.1 Stackops安装Nova平台 131
6.1.1 Stackops部署方案以及准备工作 131
6.1.2 单节点模式安装 135
6.1.3 双节点模式安装 143
6.1.4 多节点模式安装 144
6.1.5 Stackops配置项 145
6.1.6 Upstart脚本 151
6.2 脚本安装OpenStack Nova 152
6.3 手动安装OpenStack Nova 153
6.3.1 双节点手动安装准备工作 154
6.3.2 控制节点服务安装 155
6.3.3 计算节点服务安装 163
6.3.4 双节点手动安装验证 166
第7章 Glance项目 168
7.1 Glance架构概述 168
7.2 Glance安装部署 168
7.3 Glance配置 169
7.3.1 Glance通用配置选项 170
7.3.2 配置Glancc日志 170
7.3.3 配置Glance存储后端 171
7.3.4 配置Glancc Rcgistry 174
7.3.5 配置Notification 174
7.3.6 Glancc配置文件说明 175
第8章 OpenStack相关项目 182
8.1 0penStack的扩展项目 182
8.1.1 0penstackx 182
8.1.2 0pcnstack computc 182
8.1.3 python-novacLient 183
8.2 Dashboard 183
8.2.1 Dashboard的安装部署 184
8.2.2 Dashboard的使用 188
第9章 平台管理 193
9.1 Nova管理 193
9.1.1 基于nova-manage工具的Nova管理 193
9.1.2 基于nova2ools工具的Nova管理 196
9.1.3 基于nova-client工具的Nova管理 202
9.2 镜像管理 212
9.2.1 制作Ubuntu系统镜像 212
9.2.2 制作CenrOS系统镜像 216
9.2.3 制作Windows XP系统镜像 218
9.2.4 uec-publish-image镜像上传工具 219
9.2.5 glancc add镜像上传工具 219
第10章 Swift安装管理 224
10.1 Swift-all-in-one安装部署 224
10.1.1 SAIO安装步骤 224
10.1.2 Swift验证 240
10.2 多节点Swift安装部署 241
10.2.1 安装准备 242
10.2.2 安装swauth身份验证 242
10.2.3 安装配置Proxy Scrvcr 243
10.2.4 Storage Node安装步骤 246
10.2.5 Swift验证 250
10.3 Keystone与Swift结合 251
10.4 配置项参考 253
10.4.1 0bject-server.conf配置项 253
10.4.2 containcr-scrvcr.conf配置项 255
10.4.3 account-server.conf配置项 257
10.4.4 proxy-scrvcr.conf配置项 258
10.5 Swift命令行工具 260
第11章 命令详解 264
11.1 nova-manage常用命令 264
11.2 Glance命令 286
11.3 python-novaclient命令行工具 294
参考文献 308
附录 配置项详解 310

前言/序言


《新纪元:解锁企业级云原生架构的无限可能》 引言: 在信息爆炸、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 IT 架构正逐渐暴露出其僵化、低效、难以扩展的弊端,无法满足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和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压力。云原生技术,以其颠覆性的设计理念和强大的生命力,已然成为企业实现技术飞跃、驱动业务增长的必然选择。然而,从零开始构建和驾驭复杂的云原生系统,如同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未知星系,既令人兴奋,也充满未知。 本书——《新纪元:解锁企业级云原生架构的无限可能》,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一部深度探索云原生领域、武装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的指南。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集结了业界顶尖的实践经验、前沿的理论思考以及详实的落地案例,旨在帮助企业从容应对云原生时代的挑战,构建起弹性、敏捷、高效且具备强大生命力的下一代 IT 基础设施。 本书核心价值: 我们深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采纳一项新技术不仅仅是引入一套工具,更是对整个组织架构、开发流程、运维模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因此,《新纪元》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地为你揭示云原生技术的精髓,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 奠定坚实基础:理解云原生的“道”与“术” 何为云原生?——超越概念的深度解析: 我们将从最根本的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云原生并非仅仅是容器化,而是围绕着微服务、容器编排、DevOps、持续交付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技术理念所构建的生态体系。我们将详细阐述云原生所倡导的“自动化”、“弹性”、“可观测性”、“声明式配置”等核心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软件的开发、部署和管理方式,使其更加适应云环境的动态特性。 微服务架构:解耦复杂性的艺术: 微服务是云原生架构的基石之一。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微服务的优势,如独立部署、技术异构性、弹性伸缩等,并深入探讨其设计原则、演进模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服务间通信、数据一致性、分布式事务等。我们将通过详实的案例,指导你如何将单体应用逐步拆解为可管理、可扩展的微服务,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微服务拆分策略。 容器化技术:封装与隔离的强大力量: Docker 等容器技术的兴起,为微服务提供了理想的运行环境。本书将详细讲解容器的核心概念,包括镜像、容器、仓库等,并深入剖析容器编排的必要性。我们将带领你走进容器的世界,掌握容器的构建、部署、管理和优化技巧,理解容器如何实现环境一致性,从而极大地简化开发和运维工作。 DevOps 与敏捷实践:加速价值交付的引擎: DevOps 是一种文化、一种实践,更是实现云原生架构高效运转的驱动力。本书将深入探讨 DevOps 的核心理念,包括持续集成 (CI)、持续交付 (CD)、自动化测试、基础设施即代码 (IaC) 等。我们将分享一套完整的 DevOps 工作流,帮助企业打破开发与运维之间的壁垒,实现软件从代码到生产环境的快速、可靠交付,从而显著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 构建核心能力:掌握云原生技术栈的关键组件 Kubernetes:云原生时代的操作系统: Kubernetes(K8s)已成为事实上的容器编排标准。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为你详细解析 Kubernetes 的核心架构,包括 etcd、API Server、Controller Manager、Scheduler、Kubelet 等关键组件的职能与协同。我们将深入探讨 Pod、Deployment、StatefulSet、Service、Ingress、ConfigMap、Secret 等核心资源对象的概念与用法,并提供大量的实践指导,涵盖部署、扩展、自愈、滚动更新、蓝绿部署等高级场景。你将学会如何利用 Kubernetes 强大的调度能力、自动化运维能力,构建高可用、弹性伸缩的云原生应用集群。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精细化管理微服务通信: 随着微服务数量的激增,服务间的通信变得愈发复杂。本书将深入介绍服务网格的概念,如 Istio、Linkerd 等,并详细解析其核心功能,包括流量管理、可观测性、安全策略、故障注入等。你将理解服务网格如何为你的微服务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平面,从而简化服务治理,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为实现高级运维场景奠定基础。 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洞察系统运行的“天眼”: 在复杂的分布式系统中,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至关重要。本书将全面讲解可观测性的三大支柱:日志(Logging)、指标(Metrics)和追踪(Tracing)。我们将介绍 Prometheus、Grafana、ELK Stac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Jaeger 等业界主流的可观测性工具,并指导你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监控和告警体系,实现对系统性能、健康状况的全面洞察,从而快速定位和解决潜在问题。 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流水线:自动化部署的生命线: CI/CD 是实现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的关键。本书将详尽介绍如何构建和优化 CI/CD 流水线,包括 GitOps 的理念与实践。我们将剖析 Jenkins、GitLab CI、GitHub Actions 等主流 CI/CD 工具的配置与使用,指导你如何实现代码提交后的自动化构建、测试、打包和部署,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交付效率和质量。 三、 实践与落地:从理论到生产环境的转化 云原生架构设计模式: 本章将聚焦于云原生时代的架构设计原则和模式。我们将深入探讨领域驱动设计(DDD)在微服务拆分中的应用,以及事件驱动架构(EDA)如何构建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此外,还将介绍各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如 API Gateway、CQRS、 Saga 模式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帮助你设计出更具弹性和可扩展性的云原生应用。 云原生安全:构建坚不可摧的数字堡垒: 安全是云原生时代永恒的主题。本书将系统性地阐述云原生安全防护的各个层面,包括容器安全、Kubernetes 安全、身份认证与授权、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我们将介绍安全扫描、镜像加固、RBAC 策略、网络策略、Secrets 管理等关键安全实践,并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纵深防御的安全体系,确保你的云原生环境免受潜在威胁。 云原生运维与故障排除: 部署只是开始,高效的运维才是成功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云原生环境下的运维挑战,包括资源管理、性能优化、容量规划、自动化运维等。我们将分享一套行之有效的故障排除方法论,并结合实际案例,指导你如何快速诊断和解决复杂分布式系统中的问题,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面向未来的思考:Serverless、边缘计算与云原生: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Serverless、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正为云原生带来新的可能性。本书将对这些前沿技术进行前瞻性的探讨,分析它们与现有云原生架构的融合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进一步提升应用的弹性、效率和用户体验。 谁适合阅读本书? 企业技术决策者: 想要了解云原生技术如何赋能业务增长,并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管理者。 架构师与系统工程师: 正在设计、构建或迁移到云原生架构的专业人士,需要深入理解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 开发工程师: 希望掌握云原生开发模式,提升代码质量和交付效率的开发者。 运维工程师: 致力于实现自动化运维、提升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运维团队。 对云计算和容器化技术感兴趣的 IT 从业者: 渴望了解行业最新技术趋势,武装自身技能的个人。 结语: 《新纪元:解锁企业级云原生架构的无限可能》,将是你踏入云原生世界的坚实起点,也是你构建未来企业 IT 基础设施的宝贵蓝图。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将不再畏惧云原生的复杂性,而是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驾驭这项颠覆性的技术,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接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充满活力的数字化新纪元。 本书致力于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深入的云原生技术解读,帮助企业真正理解并掌握云原生带来的无限可能。我们相信,阅读本书,就是迈向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关于开源云OpenStack的宝典,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一名IT从业者,我一直对构建和管理私有云解决方案充满兴趣,而OpenStack无疑是其中的翘楚。这本书以非常系统化的方式,从OpenStack的架构设计、核心组件到实际部署和运维,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更融入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为何选择OpenStack”的深入剖析,这帮助我理解了开源云的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代码示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复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Neutron(网络服务)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API的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网络插件的优缺点,并提供了在不同场景下进行选择的指导。这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规划和设计网络架构非常有帮助。 另外,书中对于OpenStack的安全性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当前数据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了解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OpenStack环境至关重要。作者从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到数据加密等多个维度,提供了详实的建议和实践方法。这让我对如何保护云资源免受威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OpenStack在企业级应用中的信心。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对OpenStack生态系统的全面介绍。除了核心组件,作者还详细介绍了Horizon(Dashboard)、Swift(对象存储)、Cinder(块存储)等重要服务,并探讨了与其他开源项目的集成,如Kubernetes、Docker等。这为构建一个功能丰富、高度可扩展的云平台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我曾遇到过一个关于如何将OpenStack与容器编排工具结合使用的难题,而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恰好给了我灵感和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这本《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技术书籍。它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有经验的工程师提供了深入的洞察。书中详实的讲解、丰富的案例以及作者的真知灼见,都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无论你是想深入了解OpenStack,还是希望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它,这本书都将是你最得力的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娓娓道来OpenStack的方方面面,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技术变得生动有趣。 在讲解OpenStack的各个组件时,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罗列API和参数的方式,而是着重于解释每个组件的设计哲学和其在整体架构中的地位。例如,在介绍Cinder(块存储)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它如何提供持久化的存储卷,还深入分析了其在多租户环境下的隔离机制以及如何应对I/O性能瓶颈。 书中对“多租户”和“资源隔离”的讲解尤其到位。这是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私有云环境的核心要素。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逻辑分析,阐述了OpenStack是如何通过Keystone、Nova、Neutron等组件协同工作,来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和资源的有效隔离。 另外,书中还探讨了OpenStack与其他云平台的对比,以及如何将其集成到现有的IT基础设施中。这对于那些希望将OpenStack作为混合云解决方案一部分的企业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的分析非常客观,既指出了OpenStack的优势,也提及了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却富有洞察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作者对技术的热爱和对读者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技术前辈的深度交流,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技术干货和前沿思考。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一本好的入门书籍至关重要,而这本《开源云OpenStack技术指南》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云计算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进入OpenStack的世界。 书中清晰地阐述了OpenStack的“组件化”设计理念,并且逐一介绍了最核心的几个组件,比如Nova(计算服务)、Glance(镜像服务)和Swift(对象存储)。作者用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了这些组件分别负责什么功能,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云”这个概念的解释。它不仅仅是服务器的堆砌,更是一种服务化的交付和管理模式。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什么是IaaS、PaaS和SaaS,以及OpenStack在IaaS层面的强大能力。这让我对云计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理解OpenStack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搭建一个基本的OpenStack环境,包括所需的软硬件要求,以及关键的安装步骤。虽然实际部署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但书中的指导让我对整个流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关键的 troubleshooting 技巧。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带领我走进OpenStack的世界。它内容翔实,讲解清晰,对于想要入门OpenStack技术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

评分

初读这本书,便被其宏大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关于OpenStack某一个组件的说明,而是从宏观的云计算概念出发,循序渐进地揭示了OpenStack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书中对于OpenStack在现代IT架构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分析了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OpenStack发展历程的回顾,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设计的初衷和演进方向。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功能特性和技术革新,清晰地展现了OpenStack如何不断适应和引领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使得学习过程不仅仅是记住技术点,更是理解技术背后的思想。 在技术细节的呈现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和类比,将一些原本枯燥的技术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解释 Keystone(身份认证服务)时,作者将其比作一个“数字世界的门卫”,负责核验所有访问者的身份和权限。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掌握核心概念。 此外,书中对OpenStack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场景也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作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行业应用案例,详细介绍了OpenStack如何解决这些场景下的技术挑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OpenStack的强大能力,更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参考思路。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非常注重启发性,它鼓励读者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通过提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作者激发了我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欲望。我相信,对于任何希望在云计算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次难得的思维启迪之旅。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从实践出发的书籍,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对OpenStack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如何构建、管理和优化一个稳定、高效的OpenStack云平台的全面解读。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OpenStack运维的深入探讨。很多书籍可能侧重于部署和使用,但对于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故障排除和性能调优,往往语焉不详。而这本书则详细介绍了包括监控、日志分析、资源管理、安全加固等关键运维环节,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书中对于“分布式系统”的讲解尤为精彩。OpenStack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理解其内在的通信机制、数据一致性模型以及容错机制,对于深入掌握OpenStack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书中还触及了OpenStack在自动化部署、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方面的应用。这对于希望构建现代化、敏捷云平台的团队来说,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作者介绍了如何利用Ansible、Terraform等工具来自动化OpenStack的部署和管理,这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从“会用”走向“精通”,甚至“创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让读者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评分

入门级书籍,还不错!

评分

在努力学习中,要多实践

评分

介绍得很详细,作为一本入门和实战结合的书,不错哦

评分

很好,值得推荐!很好,值得推荐!

评分

总之,OpenStack为希望像AWS和Google一样提供开放云基础设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评分

非常满意感谢京东!!

评分

在努力学习中,要多实践

评分

貌似不大能看懂

评分

还没怎么仔细看,不过作为工具书,翻翻应该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