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全集(第7卷):通信集(1816年-1818年)

大卫·李嘉图全集(第7卷):通信集(1816年-1818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罗·斯拉法,[英] M.H.多布 著,于树生 译
图书标签:
  • 李嘉图
  • 经济学
  • 古典经济学
  • 通信集
  • 历史文献
  • 19世纪
  • 英国经济
  • 经济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1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071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卫·李嘉图全集(第7卷):通信集(1816年-1818年)》收录了李嘉图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内容与麦克库洛赫、穆勒、特罗尔等经济学家进行探讨的书信150封。

目录

1816、1817和1818年日历

1816年—1818年书信

150.李嘉图致马尔萨斯1816年1月2日

151.穆勒致李嘉图1816年1月3日

152.马尔萨斯致李嘉图1816年1月8日

153.李嘉图致马尔萨斯1816年1月10日

154.特罗尔致李嘉图1816年1月19日

155.李嘉图致默里1816年2月2日

156.李嘉图致特罗尔1816年2月4日

157.李嘉图致马尔萨斯1816年2月7曰

158.马尔萨斯致李嘉图1816年2月9日

159.特罗尔致李嘉图1816年2月20日

160.李嘉图致马尔萨斯1816年2月23日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大卫·李嘉图全集》其他卷次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不包含“第7卷:通信集(1816年-1818年)”的李嘉图思想和著作的精髓。 大卫·李嘉图全集(精选卷):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石与思想遗产 全集概览: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如果说亚当·斯密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那么李嘉图则以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对抽象模型的运用,将这门学科推向了新的高度。本全集系列,旨在系统梳理这位思想巨匠留下的所有重要文献、手稿、论文及私人通信,全面展示其学术生涯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套全集旨在全面呈现李嘉图理论体系的深度与广度,涵盖其对地租、工资、利润的经典分析,对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的阐释,以及他对货币和价值理论的深刻见解。(注:本卷内容不包含通信集第7卷,即1816年至1818年间的私人往来信函。) --- 卷一:早期经济学著述与评论(含《论金本位制度》) 本卷汇集了李嘉图早期在报刊和评论中发表的关于货币、银行和金融的论述。在此阶段,李嘉图主要以一位敏锐的金融评论家的身份出现,对英国中央银行的政策,特别是“不兑换纸币时代”的货币发行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核心内容: 1. 《论金本位制度及其对纸币币值的反思》: 这部分是李嘉图货币理论的萌芽阶段。他明确主张恢复金本位,认为不受约束的纸币发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和不稳定的汇率。其论证逻辑开始展现出后世著名的“劳动价值论”的雏形,强调货币的稳定价值必须依赖于某种内在的、可衡量的标准。 2. 对“不恰当的银行法案”的辩护与批判: 详细收录了李嘉图对1797年英国银行法案的评论。他不仅从理论上批判了政府干预信贷市场的弊端,更从实践层面论证了固定汇率与稳定物价的重要性,为他日后严谨的经济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 卷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一版) 这是李嘉图的代表作,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本卷收录了该著作的首次出版版本,集中体现了李嘉图对经济学基本规律的系统性构建。 核心内容: 1. 价值理论的奠基: 李嘉图在此书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或称劳动投入说)。他试图证明,商品的交换价值主要取决于生产它们所需的劳动量。虽然他承认资本(机器和原材料)在生产中起作用,但其核心论点是将资本视为凝固的劳动,从而维持了价值理论的统一性。 2. 分配理论的三大支柱: 地租理论: 详细阐述了“差额地租”的理论。他认为地租的产生并非因为土地的稀缺性,而是源于可耕种土地质量的差异。随着人口增长,必需耕种质量较差的土地,从而使得已有肥沃土地的拥有者获得超额收益——地租。 工资理论: 提出了“铁律工资论”的早期版本,认为工资在长期内会自然趋向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存所需的最低水平。 利润理论: 利润被视为剩余价值,是国民收入中扣除地租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他清晰地论证了工资上涨必然导致利润下降的负相关关系。 3. 赋税理论: 李嘉图在此卷中运用其分配理论,分析了不同税种(如土地税、所得税)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强调税收不应扭曲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 --- 卷三:《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三版及修订版) 本卷收录了李嘉图对其巨著的最终修订版本,特别是针对斯宾塞(Spence)、萨伊(Say)等经济学家的批评所做的重要补充和澄清。 核心内容: 1. 对价值理论的深化与回应: 重点展示了李嘉图如何回应关于“劳动不是唯一决定价值的要素”的挑战。他修正了对资本构成和机器作用的论述,尽管他从未完全放弃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地位,但其对复杂生产过程中价值决定的讨论更为精微。 2. 对“有效需求”的反思: 虽然李嘉图主要关注供给侧的生产和分配,但本版中包含了对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即“萨伊定律”)的更细致的讨论。他的立场是,总体来看,生产本身创造了购买力,但短期的、局部的货币和信贷问题可能导致暂时性的“生产过剩”。 3. 国际贸易理论的预备: 在此版本中,他开始为下一卷的贸易理论铺垫,侧重于阐述财富的增长与国民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 --- 卷四: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含《论对外贸易的原则》) 本卷聚焦于李嘉图经济思想中最具革命性和持久影响力的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核心内容: 1. 《论对外贸易的原则与限则》的完整呈现: 这是李嘉图最具原创性的贡献。他运用葡萄牙与英国的葡萄酒与布匹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为例,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 比较优势的逻辑推演: 详细解释了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与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仍然能让所有参与国受益。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绝对优势贸易观,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3. 对重商主义的彻底批判: 本卷批判了将黄金流入视为国家财富的传统观念,强调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最优配置才是国家繁荣的真正源泉。他主张,贸易壁垒和关税阻碍了比较优势的实现,是国民福利的损失。 --- 卷五:货币、银行与经济周期研究 本卷收录了李嘉图在1819年后的重要论文以及他对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思考,特别是针对英国金融危机和恢复金本位的具体建议。 核心内容: 1. 对《铸币法案》(Peel's Act)的评论: 收录了李嘉图对1821年英国恢复金本位(即“皮尔法案”)的支持性论述。他认为,只有将货币供应与贵金属储备严格挂钩,才能确保货币的内在价值稳定。 2. 关于“通货膨胀的后果”的专题研究: 探讨了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发行的不负责任的纸币对长期投资、工资水平和储蓄意愿的破坏性影响。他认为,不稳定的货币环境会使得资本家难以准确估算未来回报,从而抑制长期资本积累。 3. 对银行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信贷扩张和收缩中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周期性波动,强调银行体系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以防止信贷泡沫的形成。 --- 卷六:晚期论文、未完成手稿与经济学评论集 本卷是研究李嘉图思想晚期转向和未竟事业的重要文献汇编,展示了其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展。 核心内容: 1. 关于“机器使用对劳动的影响”的未完成论文: 这部分极其关键,它标志着李嘉图开始正视其价值分配理论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技术进步(机器使用)对劳动力需求和工资水平的冲击。他试图调和其早期对机器使用的相对乐观态度与后期对失业担忧的认识。 2. 对“政府支出与公共债务”的分析: 晚年李嘉图对国家财政的关注日益增加,本卷收录了他对国债偿还和财政可持续性的详细分析,强调税收效率的重要性。 3. 经济学概念的词汇与定义整理: 包含了李嘉图生前整理的,用于统一经济学界术语的笔记和草稿,展现了他对建立科学化经济学语言的努力。 总结: 本全集系列(除通信集第七卷外)是理解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的必读之作。它不仅收录了其定义了地租、利润和工资分配的分配理论,奠定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基石,更展现了他在货币理论和金融稳定方面的真知灼见。通过这些文本,读者将能清晰地把握李嘉图严密、抽象、具有高度预测性的经济分析方法,领略其对自由市场、限制政府干预以及资本积累的坚定信念。

用户评价

评分

能够阅读到李嘉图在1816年至1818年间的通信,对我而言,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宝藏。我一直觉得,一个思想家最真实的面貌,往往隐藏在他不那么“官方”的言论中。书信,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承载着更多个人的思考、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我设想,在这个时期,李嘉图很可能正处于他经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虽然已经出版,但他的理论肯定还在不断地被推敲和完善。我想看看,在与同时代学者、甚至是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的交流中,他是否会针对当时的经济政策,比如关税、土地制度、或者关于谷物法(Corn Laws)的争论,发表他独到的见解?他的书信里是否会透露出他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以及他如何尝试去影响当时的政策制定?更重要的是,我想感受他沟通时的语气和风格,是温和的劝说,还是激烈的辩论?通过这些文字,我希望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经济脉搏,以及李嘉图本人在这个脉搏上的跳动。

评分

这本《大卫·李嘉图全集(第7卷):通信集(1816年-1818年)》就像是一扇通往李嘉图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位经济学大师。我一直觉得,理论家的伟大致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写下的严谨著作,更在于他们与其他思想家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现实关照。书信,尤其是那个年代的书信,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直接的思考。我设想,在这些信件中,李嘉图或许会就他那些关于地租、关于利润、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与人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辩驳。他是否会分享他研究某个具体经济现象时的困惑,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解决思路的?又或者,他是否会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迫切的经济问题,如贫困、失业、通货膨胀等,提出他的看法和建议?我尤其对他与当时其他知名经济学家、政治家之间的通信充满期待。他们之间是怎样的语气?是惺惺相惜,还是针锋相对?这些细节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李嘉图及其所处时代经济思想史的认识。能够通过他的私人通信来感受他的思维过程,这种体验是多么难得。这不仅仅是了解一个理论,更是走进一个思想家的灵魂。

评分

噢,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着迷,尤其是他那些直击要害的理论,总能让我对资本主义运作的深层逻辑豁然开朗。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虽然标题上写着“通信集”,但我猜想,即使是书信往来,也一定能窥见这位经济学巨匠思想的火花。想想看,在那个时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学者、甚至是一些政策制定者进行的思想交锋,一定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回应当时关于贸易、关于土地价值、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通过他的书信,我们或许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他如何一步步打磨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仅仅从他出版的著作中看到一个已经定型的结论。这就像是在亲历思想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惊喜。而且,1816年到1818年,这个时间段在欧洲历史上也相当关键,经历着拿破仑战争后的重建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尤为剧烈,李嘉图身处其中,他的思考必然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他的书信中是否会流露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忧虑,以及他那些革命性的经济学理论如何在实践层面得到验证或引发讨论。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学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充满敬意,而大卫·李嘉图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这次有幸接触到他《通信集》(1816年-1818年)的卷册,我感到无比兴奋。我猜测,书信这种形式,往往比正式的论文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思想的细微之处以及他处理实际问题的逻辑。李嘉图以其锐利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而闻名,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些私人通信中,他是否会流露出一些尚未在他著作中完全成型的想法?他是否会与他的朋友、同行就当时的经济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比如自由贸易的利弊、农业和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或者关于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等。我尤其好奇,当他面对一些复杂的经济现象时,他是如何运用他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的?书信中是否会有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是对某些政策的直接评价?这种方式让我感觉,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已经定型的理论,而是能够参与到思想的生成和完善过程中。这种贴近性的阅读体验,无疑会让我对李嘉图的经济思想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深感兴趣,尤其是他关于价值、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深刻洞察。而当得知有《通信集》(1816年-1818年)这本卷册时,我更是感到无比的欣喜。我觉得,比起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书信这种形式更能展现一个思想家在特定时期内,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和情绪波动。我非常期待在这本卷册中,能够看到他如何与当时的学界巨匠、甚至是一些政策制定者进行思想交流。他是否会就他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人分享他的进一步思考?或者,在面对当时英国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他是否会通过书信,阐述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想了解,他的理论是如何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书信,往往比严谨的学术论文更能透露出作者的个性和思维的灵活性。我希望能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李嘉图作为一个思想家的鲜活生命力,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