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 李银河 9787210075745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 李银河 97872100757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银河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李银河
  • 性学
  • 社会学
  • 人物传记
  • 文化
  • 回忆录
  • 女性
  • 成长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75745
商品编码:112616598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 作者 李银河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0075745 出版日期 2015-08-01
字数 页码 24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自传,坦诚而通透地讲述自己的一生。
  李银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由于“文化大革命”,她只读到初二就中断学业,参加串联、去内蒙古兵团插队,还在山西农村种了两年地。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几乎无人不知,却少有人知道这段爱情是怎样开始的。二十多岁时,李银河已经在中南海国务院工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前程似锦;与此同时,王小波只是个街道工人,二人的地位可谓云泥之别。李银河却毫不在意,幸福地认为:“我和他就是一个男版灰姑娘的故事嘛。我早就看出来,我的这个灰姑娘天生丽质,他有一颗无比敏感、无比美丽的心,而且还是一个文学天才,早晚会脱颖而出。”正如王小波所说:“真正的婚姻都是在天上缔结的。”
  近期,李银河现任伴侣“大侠”的曝光引发热议。对此,李银河认真地声明:“大侠”是跨性别者,生理女性,心理男性,应该被称为“他”。大侠和李银河领养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三口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李银河本人并非同性恋者,却始终为同性恋者的利益而奔走呼号,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对自由的追求和信念。你可以不赞同她的观点,但不得不佩服她的坚持与勇气。
  她说:“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作者简介
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1977年,获山西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8年,就读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学位;1992年至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至今,专注于自由写作。
  主要著作:《虐恋亚文化》《同性恋亚文化》《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等。

   目录

人间采蜜记
名字·学前班
小学·东方红
中学·“文化大革命”
内蒙古兵团·西西弗斯
读书·发现宝藏
沁县·农村生活
工农兵大学·初恋
光明日报·小波
国务院研究室·成名
社会学·入门
结婚·“女共党”
美国·海外生活
回国·博士后
同性恋研究·他们的世界
农村调查·生育
女性·性
小波辞世·爱情回味
虐恋亚文化·剑桥
婚外恋·同性婚姻
性的问题·恐龙
酷儿理论·旧金山
网络·女同性恋
性别问题·后村
一爷之孙·他
小说集·余生


   编辑推荐
在生于五十年代的中国人里,李银河是非常特别的。
  她经历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文化大革命”、插队、下乡,在物质和精神的沙漠里都受过磨砺。
  然而,与那一代很多人不同,李银河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始终平和,热爱阅读和艺术,追求自由和美丽。
  在很多人眼中,李银河这位学者总是和敏感话题联系在一起:同性恋、性学、女性主义……
  有人对她爱之入骨,有人对她嗤之以鼻。
  她的一生,在很多人眼里是惊世骇俗的传奇;然而李银河自己讲来,平平静静,朴实通透。
  看完这本自传,你会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李银河——一个可爱的老人,单纯而真挚,优雅而睿智。
  收录近三十幅珍贵照片,包括童年时期、内蒙古插队时期、与王小波在美国旅游生活照、与现任伴侣“大侠”及养子壮壮的温馨家庭照等,其中不少是首度披露。

   文摘

  我和大侠是在一个酷儿聚会上相遇的。那是小波去世三个月后的一天,丽莎拉我去散心,希望我从失去小波的悲痛中走出来。
  我因为基本上谁都不认识,所以在聚会上显得很落寞。这时,“她”过来搭讪,并提起我们以前在一个女同性恋的见面会上见过一次。那次我们互相留了电话,我心里想的是做女同性恋调查,而大侠却暗恋上了我。后来他告诉我,从那次见面起,他就“惦记”上我了,心想,要能跟这个人在一起该有多好。
  我们是相当有缘分的,证据就是大侠次约我,电话打来我就说对了他的名字,而且把跟另一位老朋友的约会忘得一干二净,欣然去赴他的约了。后来那位老朋友对我好一顿抱怨,我自己也纳闷,像这样爽约的事在我是极少发生的。
  我在人民日报社西大门等大侠,他竟是开着一辆深棕色的桑塔纳来的。我不禁暗暗好奇他的职业,因为当时有车的人很少。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我们的次谈话是在麦当劳,这在当时还是很的一种消费。我问他答,他很坦诚,一切问题都如实回答。记得吃完饭我要结账,至少也是AA制,被他不容分说地拒绝了。做社会调查按惯例是要付费的,哪有让对方结账的道理?我哪里知道,在他心里,这并不是一次调查访谈,而是男女约会啊。
  大侠陷入对我的狂热爱恋,对我来说完全是猝不及防,而且有点匪夷所思。虽然凭专业知识,我很快明白他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跨性别者,而行外人大多是分不清跨性别和女同性恋这两种人的,他自己也是一直在女同性恋的圈子里进进出出。而我对女人的身体是没有欲望的。我们怎么可能在一起呢?
  然而,大侠对我的爱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不由我不受吸引,不受感动。当时感觉他就是上帝派来的一位天使,专程来解救我脱离失去小波的苦海。
  那时我已经从我和小波以前住的地方搬出来,回到了妈妈家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大侠也在我妈妈家住了下来。晚上他就睡在一个窄窄的硬面沙发上,总共也就一尺。我妈妈生性极为简朴,而且老年人也没什么食欲,我家的晚饭从来都是清水煮面,里面放点菜叶。我从小这么习惯了,他可没受过这种苦啊。所以,后来他一直把那段时间的伙食叫做“吃爱情面条”。爱情的力量真是惊人,它可以让人吃世间无人能吃的苦,并且甘之如饴。
  爱情从来都是超凡脱俗的,根本不管什么阶级阶层、贫富贵贱,也不管美丑年龄,甚至性别都变得无足轻重。一桩爱情只要是发生了,就绝对是美的,所有感人至深的细节都会随之涌现。比如,大侠告诉我,有段时间,他只要想到我,身体就出现一股热流,从心口一直向下,贯穿全身,烧得他无可奈何。这样的事情是不可反驳的,它有一种强横的力量,使人不得不臣服于它,即使是坚冰也不得不在这股热流的冲击之下融化。
  大侠虽然不爱看书,但是爱情把他变成了一个诗人。他为我写过很多诗,我很喜欢,比如:
  我想你
  在每一个没有你的夜晚
  我的世界凄凉而孤独


   序言

历史的褶皱与个体的觉醒:《晚清风云录》 作者:张怀德 著 出版社:文史探微出版社 ISBN:9787507612345 --- 内容简介: 《晚清风云录》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帝王将相史,而是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变革时代中,一群中国知识分子、新兴商人、以及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反思与觉醒。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了社会结构、思想变迁与日常生活经验的交织,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晚清侧影。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三十章,以时间为轴线,但更侧重于“议题”的切入。张怀德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对社会心理学的独到见解,巧妙地避开了传统史学中对重大事件的简单罗列,转而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个体观念是如何被重塑,以及社会如何试图在旧的藩篱与新的理想之间寻觅出路。 上卷:秩序的松动与知识的转向(1890-1905) 上卷的开篇,从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的社会景象入手,描绘了传统宗法制度在现代商业冲击下产生的裂痕。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两者如何共存、冲突,并相互渗透。 第一部分:海关与乡绅的博弈。 重点剖析了地方士绅阶层在面对外来经济压力时的复杂心态。他们既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又是利用新式教育和商业手段来巩固自身地位的实用主义者。例如,书中详细记述了江南某望族,如何在新式学堂的创办中,试图将儒家伦理与西方的自然科学进行嫁接,这种“温和的改良”背后,是对权力不失的深层焦虑。 第二部分:报刊的兴起与舆论的诞生。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作者梳理了戊戌变法前后,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兴的报刊杂志,从单纯的“译介西学”转向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探讨。书中对《时务报》、《万国公报》等刊物的编辑策略、读者群体画像进行了细致的考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怀德先生对早期“女权”话语在这些刊物上的萌芽,进行了独到的梳理,展示了进步思想是如何在精英阶层中秘密传播,并酝酿着巨大的变革能量。 第三部分:留学潮与“他者”经验。 聚焦于首批公派及自费留学生群体。作者关注的并非他们学到了多少西方技术,而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对“中国性”的重新审视与祛魅过程。书中穿插了多篇根据信件和日记整理的片段,描绘了留学生在面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大时,那种“既自卑又自傲”的矛盾心理,以及他们回国后在体制内所遭遇的巨大阻力。 下卷:激进的尝试与旧梦的破碎(1906-1912) 下卷的基调更为沉重,描绘了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挫败,以及社会底层对变革的被动卷入。 第四部分:新军、立宪与革命的路线之争。 作者深入分析了清末“新政”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清廷试图通过建立现代军队和推行有限度的君主立宪来挽救危局;另一方面,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其速度和力度远远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和民主诉求。书中对光复会与同盟会在不同省份的组织架构、宣传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革命党人如何将底层民众和会党力量纳入其政治蓝图的过程。 第五部分:城市平民的生存侧写。 这是一个极少被传统史书关注的领域。张怀德先生通过对当时城市租界和贫民窟的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被抛弃者——如码头工人、小贩、失业的旗人——在动荡时期的生存困境。他们对“国”的概念模糊,但对粮价上涨、治安败坏的感知却最为敏锐。本书试图说明,辛亥革命的爆发,绝非仅仅是精英的政治决策,更是底层压力的总爆发。 第六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共和的黎明。 结尾部分聚焦于武昌起义前后,不同权力中心的反应。作者着重刻画了袁世凯这一关键人物的复杂性。他既是清廷的柱石,又是共和派的暗中棋手。本书认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正是源于这种多方力量的相互制约和妥协,使得旧的社会结构并未完全瓦解,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学术价值与特色: 《晚清风云录》的价值在于其“微观史学”的视角。它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窠臼,专注于“人”在历史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作者对档案、地方志、私人信札的挖掘和引用极为扎实,使得历史的场景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全书语言冷静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了过度煽情的笔法,力求在历史的复杂性中寻求一种超越性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现代化困境的深刻反思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救亡图存”这一宏大命题时,所经历的痛苦抉择与精神磨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社会结构和人性根源的作品情有独钟。李银河老师的名字,在我接触社会学和性别研究领域的时候,就已经如雷贯耳。她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学术的严谨,更是一种敢于发声的勇气。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她内心世界的大门。我非常好奇,在那些充满争议的学术研究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真实的个体。她的成长环境,她的人生选择,她遇到的爱与失去,这些元素无疑构成了她复杂而深刻的生命体验。我设想着,在书中,她会如何用朴实甚至略带诗意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改变她人生方向的关键时刻,去讲述她与身边重要的人之间的情感羁绊。自传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宏大叙事背后,一个普通人,或者说,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人,是如何经历世事,塑造自我,并最终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她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她如何在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采蜜”的过程,想必是艰辛却又充满甘甜的。

评分

当我看到“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这个书名和作者信息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李银河老师的名字,对我而言,是智慧、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象征。她的一些研究,总是能触及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也往往能够引发人们最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当我知道她出了自传,我第一时间就想去了解她的人生故事,去探寻她思想的源头。我猜测,这本书不会是一本流水账式的回忆录,而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探索。我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她如何用她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她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她如何去理解和表达那些在社会中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声音。她的“采蜜”过程,想必也包含了她对爱情、婚姻、性别、欲望等议题的深刻体悟,这些体悟是如何在她的学术研究中得到印证,又是如何塑造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堂生动而又充满启发性的社会学课,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加 personal 的角度,去理解她,去认识她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人间采蜜记”给我一种非常温暖和充满智慧的感觉。它暗示着一种从繁杂的生活中提炼精华、收获经验的过程。结合“李银河自传”的身份,我立刻联想到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位极具洞察力和独立精神的学者。我非常想知道,这位在社会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女性,她的个人生活经历是怎样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她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里,去探索、去理解、去记录。也许,这本书会像一本精美的画册,用文字描绘出她生命中的重要场景,记录下她与不同的人相遇、相知、相别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或许都与她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在学术研究和个人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的,她的那些深刻的社会学洞见,是否也来源于她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过往,更是一种学习她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思考人生的机会。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学习她那种面对复杂现实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和独立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内敛而有力量。书名“人间采蜜记”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背后的故事。而“李银河自传”这个标签,则立刻点燃了我对作者本人及其思想的好奇心。李银河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深刻剖析社会议题的学者。她的研究常常挑战传统观念,引发广泛讨论。因此,我非常期待在这本自传中,能够深入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她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见解的女性。我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部娓娓道来的故事集,里面充满了她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她与不同的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她对世界、对人性的认知。我尤其想知道,她是如何在充满争议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个人情感的。她从生活中汲取的“蜜”,想必也蕴含着她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体生存的温情体恤。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学者,更是一次学习她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思考人生的宝贵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种淡淡的复古感,又有点现代的简洁。书名“人间采蜜记”本身就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辛勤的耕耘和收获甜蜜的果实。加上“李银河自传”这几个字,我立刻就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李银河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她的思想深刻,敢于挑战传统,她的研究领域更是触及了很多人不敢触碰的禁区。所以,当我知道她出了自传,我迫不及待地想从她的文字里,去了解她的人生轨迹,去感受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可能蕴含着她对社会、对人性、对爱情、对女性独立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在阅读中,能够窥探到她思想的源头,理解她那些突破性的学术观点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与智者对话的邀请,一次深入了解一位重要社会学家的机会。我特别想知道,她是如何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压力,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她的个人生活和她的学术研究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