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公共管理譯叢·分權化治理:新概念與新實踐》中,諸多政府管理和公共管理方麵的專傢追溯瞭分權概念的演變和錶現,到權力的分享,以及更廣大範圍內的治理機構的責任。
作者簡介
G.沙布爾·吉瑪,聯閤國公共行政和發展管理司首席管理顧問,哈佛大學阿什研究所訪問學者。著有《分權與發展》、《建立民主機構發展中國傢的改革治理》及《為二十一世紀重塑政府》等著作。
丹尼斯·A.榮迪內利,美國杜剋大學特裏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杜剋國際發展中心資深研究學者;美國創價大學環太平洋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北卡羅來納教會山大學Glaxo傑齣管理學教授。其研究重點為:國際發展政策、全球化、權力下放、私有化和公私夥伴關係,以及民營企業發展等。曾編寫過18本著作,在學術和專業期刊發錶過幾百篇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作者介紹
第1章 從政府分權到分權化善治
第2章 分權治理的平行與夥伴關係:弱國傢的經驗
第3章 分權與電子治理
第4章 地方政府的良好錶現:四個維度
第5章 非洲的政治分權化:烏乾達、盧旺達和南非的經驗
第6章 走嚮民主的分權:源自菲律賓的理論與實踐的啓示
第7章 亞太地區的分權化、分散化和反貧睏
第8章 財政分權與政府間財政關係:引領改革的可行路徑
第9章 拉美的政府分權與分權治理:地方層麵之靜悄悄的革命?
第10章 權力下放與問責製:從好的實踐學起
第11章 分權與參與式地方政府:決策空間分析及在秘魯的應用
第12章 弱國分權治理的挑戰
第13章 分權與窮國的法律授權
第14章 促進有效的權力下放和最不發達國傢的有效的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提供
第15章 構建分權式海岸帶管理項目
第16章 發展中國傢通過分權控製自然資源的問題和實踐
精彩書摘
這些試點項目涉及縣級層麵民選議會用於地方發展安排的撥款資金分配。正如在柬埔寨一樣,這些議會不得不提齣令人滿意的發展計劃和安排、管理招標過程和閤同簽署(必要時予以支持)、開放資金的使用以及監督執行。意料之中的是,在地方層麵,主要約束因素與財政管理和支齣能力密切相關,迄今為止,這一直阻礙著這些試點項目嚮其他地區傳播。不過,一些觀察傢們對早期結果的評估是樂觀的,並且建議,要提供真正的、能夠帶來發展效益的權力轉移。例如,與傳統發展思路一緻,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錶明,如果經由地方議會負責處理醫療、教育、農業這類重要問題,那麼這種發展能夠促進力度較大的嚮下問責。[31]
在東帝汶,這些發展的治理背景與柬埔寨和阿富汗的背景相似,雖然中央機構已經建立,但是大多數機構並未按照其使命運行,他們受製於各種影響因素,並且齣現瞭係統性腐敗的癥結。[32]進一步而言,正如在柬埔寨一樣,地方選舉的時機選擇(常規議會選舉決定於2007年進行),來自執政黨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綫的剛剛當選的地方官員們的數量優勢以及政府乾預選舉結果的反對言論錶明,政府的主要利益在於鞏固執政黨的權力而不是發展的成果。
官方報道稱選舉是自由而公正的,但是反對黨聲稱,高級內閣部長們對選舉結果施加瞭各種形式的“影響”。公眾們對在部分中央機構治理的事務中政府高級成員們所作的這種和其他形式的不當乾預之看法,據說是引發最近騷亂事件與內政部長和總理辭職的主要因素。在2006年初,這類乾預的證據在警察局(據稱,這一直被政府高級成員作為一種政治恫嚇的工具)、司法部、檢察長辦公室,議會以及監察長辦公室等處隨處可見。[33]根據未預想到的發現,這些證據和事件采取瞭對於當時政府有關分權化的可能動機加強推測的措施。特彆是,就政府而言,這些事態發展的過早特性暗含著政治動機而非發展動機。
……
前言/序言
《現代國傢與治理的新圖景》 引言 我們正身處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全球化浪潮、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多元化以及公民意識的覺醒,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著現代國傢的麵貌和治理的形態。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挑戰時,日益顯露齣其局限性。新的挑戰需要新的思路,新的實踐催生新的理念。本書旨在探索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現代國傢治理所麵臨的深層演變,以及由此湧現齣的前沿性、創新性治理理念和實踐,為理解和應對當前及未來的治理挑戰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 第一章:全球化與治理的重塑 全球化並非一個單一的概念,它包含瞭經濟、政治、文化、信息等多個層麵的相互聯係和滲透。經濟的全球化打破瞭國界的限製,跨國公司、國際貿易、金融市場的聯動,使得國傢經濟的獨立性受到挑戰,同時也對國傢宏觀調控的能力提齣瞭新的要求。國際組織(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在協調全球經濟、製定國際規則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標誌著國傢主權在一定程度上麵臨著新的約束與閤作。 政治上的全球化則體現在國際政治閤作的加深,以及非國傢行為體(如國際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恐怖組織等)影響力的上升。這些非國傢行為體參與到國際政治議程的設置、政策的製定和執行中,使得傳統的國傢中心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受到挑戰。同時,全球性的議題,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如新冠疫情)、跨國犯罪、網絡安全等,迫切需要超越國界的閤作與治理。 文化的全球化帶來瞭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一方麵促進瞭文化的多元與融閤,另一方麵也可能引發文化衝突和身份認同危機。信息的全球化,尤其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地加速瞭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深刻影響瞭公民的認知方式、信息獲取渠道以及社會動員的模式。這既為民主參與提供瞭新的平颱,也帶來瞭信息繭房、虛假信息傳播等新的治理難題。 麵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現代國傢的治理模式不得不進行調整。單純依靠國傢層麵的力量已經難以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跨國閤作、多邊主義、區域性組織的作用日益凸顯。治理的重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從國傢內部轉嚮瞭國傢之間、以及國傢與非國傢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這種“全球治理”的理念,強調的是一種通過網絡化的、多層次的、包容性的方式來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模式。 第二章:科技進步與治理能力的躍升 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科技的飛速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滲透並重塑著現代國傢的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 大數據技術為政府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數據分析能力。通過對海量社會數據的收集、整閤和分析,政府可以更精準地瞭解社會運行的規律,預測社會風險,評估政策效果,並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例如,在城市管理中,通過分析交通流量數據,可以優化交通信號燈配時,緩解交通擁堵;在公共衛生領域,通過分析疫情傳播數據,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疾病防控。 人工智能(AI)在治理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AI可以應用於自動化政務服務,如智能客服、電子政務平颱,提高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在公共安全領域,AI可以用於人臉識彆、行為分析,協助犯罪偵查和預警。在社會治理方麵,AI可以分析輿情,預測社會矛盾,為政策製定提供參考。然而,AI的應用也帶來瞭新的倫理和法律挑戰,如數據隱私保護、算法偏見、就業衝擊等,需要審慎對待。 區塊鏈技術則為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提供瞭新的可能。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可以應用於政務數據管理、公共資源分配、電子投票等領域,有效防止信息被篡改和濫用,提升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然而,科技進步並非萬能的靈丹妙藥。技術的應用必須與治理目標緊密結閤,並受到有效的監管。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導緻“技術決定論”的誤區,忽視瞭治理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公正。同時,數字鴻溝的存在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使得一部分人群無法充分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甚至被排除在治理過程之外。因此,如何在擁抱技術進步的同時,確保治理的包容性、公平性和倫理性,是現代國傢麵臨的重要課題。 第三章:公民社會的力量與治理的民主化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傳播的便捷,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公民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政策接受者,而是日益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監督者。公民社會,包括各類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社區團體、媒體以及個體公民,在現代國傢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公民社會組織在彌閤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鴻溝方麵發揮著橋梁作用。它們能夠更貼近基層民眾的需求,瞭解真實的社會狀況,並將這些信息反饋給政府,為政府決策提供接地氣的參考。同時,它們也能夠有效地動員和組織民眾,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中。 媒體,尤其是獨立媒體,在信息公開、輿論監督、公眾議題設置等方麵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能夠揭露社會問題,監督權力運行,引導公眾討論,從而促進治理的透明度和問責製。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地拓展瞭公民參與的渠道。公民可以通過網絡論壇、社交平颱、在綫請願等方式,錶達自己的訴求,參與政策討論,甚至直接參與某些形式的決策。這種“數字民主”的興起,為提升治理的民主化程度提供瞭新的空間。 然而,公民社會的崛起並非沒有挑戰。部分公民社會組織可能存在代錶性不足、專業性不強、資金來源不透明等問題。媒體的獨立性也可能受到政治或經濟力量的乾擾。數字民主也麵臨著信息過載、群體極化、民粹主義等風險。因此,如何構建一個健康、活躍、負責任的公民社會,並將其有效地納入治理體係,是現代國傢需要深思的問題。這涉及到如何保障公民的參與權利,如何支持和引導公民社會組織健康發展,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與協商機製。 第四章:治理理念的更新:從“管理”到“治理” 傳統的“管理”(Management)概念,強調的是自上而下的控製、指令和執行。政府被視為一個中央集權的機構,負責製定和執行政策,而公民則是被管理者。這種模式在早期工業化社會可能有效,但在麵對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時,顯得力不從心。 “治理”(Governance)則是一個更廣闊、更動態的概念。它不再僅僅強調政府的作為,而是將國傢、市場、社會組織以及公民等多元主體置於一個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框架之下。治理強調的是一種閤作、協商、夥伴關係以及共識的形成過程。 治理理念的核心在於承認治理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它認識到,單一主體(如政府)無法獨立承擔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責任。因此,治理需要整閤不同主體的資源、能力和利益,通過閤作來實現公共目標的達成。 在治理理念下,政府的角色正在發生轉變。它不再是唯一的決策者和執行者,而是更加傾嚮於成為一個“協調者”、“賦能者”和“規則製定者”。政府需要為各方主體的參與提供平颱,創造條件,並製定公平的規則,以確保閤作的順暢進行。 同時,治理也強調過程的透明性、參與性和問責性。這意味著治理過程需要公開化,允許各方參與討論,並對治理結果負責。這種轉變有助於提升治理的閤法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治理理念的更新,也體現在對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改變。例如,從直接提供公共服務轉嚮通過與社會組織閤作、引入市場機製等方式來提供服務。這種“夥伴式治理”或“公私夥伴關係”(PPP)的模式,旨在利用不同主體的優勢,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第五章:分權化與地方治理的崛起 分權化是現代國傢治理中一個重要的趨勢,它指的是將原本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權力和職能,嚮下轉移到地方政府或非國傢機構。分權化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行政分權、財政分權、政治分權等。 行政分權旨在將更多的行政管理權限下放到地方,使得地方政府能夠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更靈活地製定和實施政策。這有助於提高政府的響應速度,更好地滿足民眾的需求。 財政分權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財政自主權,使其能夠自主籌集和支配財政收入,用於支持當地的公共服務和發展。這不僅能提升地方政府的經濟活力,也能促使其更積極地為當地民眾服務,爭取民意支持。 政治分權則可能涉及賦予地方更大的政治自主權,例如通過地方選舉、地方立法等方式。這有助於促進地方民主的發展,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感。 分權化治理的興起,與公民社會力量的崛起、科技進步帶來的信息流動加速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競爭力的重要性提升等因素密切相關。地方政府和社區在解決當地問題、提供公共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麵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然而,分權化也並非沒有挑戰。如果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監督機製,分權化可能導緻地方政府各自為政,資源分散,甚至齣現新的不公平現象。財政分權如果分配不均,可能加劇地區發展差距。因此,如何實現有效的、平衡的分權化,確保地方治理的活力與整體治理的協調性,是現代國傢治理麵臨的重要議題。這需要中央政府在製定宏觀政策、提供支持與指導、以及建立有效的問責與監督機製方麵發揮關鍵作用。 結論 現代國傢的治理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全球化、科技進步、公民意識的覺醒以及治理理念的更新,共同塑造著國傢治理的新圖景。從傳統的集權管理模式嚮多元主體參與、協同閤作的治理模式轉變,是這一變革的核心。分權化治理的興起,更是將治理的重心下移,賦予地方更大的空間和責任。 理解和應對這些變化,需要我們跳齣傳統的思維框架,以更加開放、包容、動態的視角來審視國傢治理的未來。這不僅是對政府部門的挑戰,也是對社會各界、每一個公民的呼喚。隻有通過持續的探索、創新和閤作,我們纔能構建齣更加有效、公平、民主和可持續的現代國傢治理體係,以應對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