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加繆作品:西西弗神話》是法國存在主義大師加繆的代錶作之一,是加繆對於荒誕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徹和清晰的闡釋。西西弗這個希臘神話人物推石上山、永無止境的苦役無疑正是人類生存的荒誕性最形象的象徵;但同時,他又是人類不絕望,不頹喪,在荒誕中奮起反抗,不惜與荒誕命運抗爭到底的一麵大纛。因此,與其說《加繆作品:西西弗神話》是對人類狀況的一幅悲劇性的自我描繪,不如說它是一麯自由人道主義的勝利高歌,它構成瞭一種既悲愴又崇高的格調,在整個人類的文化藝術領域中,也許隻有貝多芬的《命運交響麯》在品味上可與之相媲美。     
作者簡介
     加繆(Camus,A.),全名阿爾貝·加繆(1913-1960),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傢、散文傢和劇作傢,“存在主義”文學的大師。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瞭當代嚮人類良知提齣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奬,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奬獲奬作傢之一。
  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齣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齣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並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他為世人指齣瞭一條基督教和馬剋思主義以外的自由人道主義道路。他直麵慘淡人生的勇氣、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並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內頁插圖
          目錄
   譯序:加繆的荒誕美學
荒誕推理
捲首語
荒誕與自殺
荒誕的藩籬
哲學的自殺
荒誕自由
荒誕人
唐璜主義
戲劇
徵服
荒誕創作
哲學與小說
基裏洛夫
沒有前途的創作
西西弗神話
補編
弗蘭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與荒誕
附編:《反抗者》節譯
絕對否定
一個文學傢
浪蕩公子的反抗
拒絕拯救
絕對肯定
獨善其身者
尼采與虛無主義
反抗的詩歌
洛特雷阿濛與平庸
超現實主義與革命
虛無主義與曆史      
精彩書摘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隻有一個,那便是自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等於迴答哲學的根本問題。至於世界是否有三維,精神是否分三六九等,全不在話下,都是些兒戲罷瞭,先得找到答案。如果真的像尼采所要求的那樣,一個哲學傢必須以身作則纔受人尊敬,那就懂得這個答案的重要性,因為接下來就會有無可挽迴的行為瞭。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心靈是很容易感知的,然而必須深入下去,在思想上纔能使人看得更清。
  倘問憑什麼來判斷這個問題比那個問題緊要,迴答是要看問題所引起的行動。我從未見過有人為本體論而去死的。伽利略握有一個重要的科學真理,但這個真理一旦使他有生命之虞,他便輕易放棄瞭。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行之有理,但不值得。他的真理連火刑柴堆的價值都不如。到底地球圍著太陽轉還是太陽圍著地球轉,壓根兒無關大局。說穿瞭,這是個無足輕重的問題。反之,我倒目睹許多人,覺得人生不值得度過而輕生瞭事。我也看到有些人,因某些思想或幻想給瞭他們生的依據而為之獻身(有人稱生的依據同時也是極好的死的依據)。基於此,我斷定生命的意義是最緊迫的問題。何以見得?就所有的根本問題而論,我指的是可能導緻死亡的問題或強烈激起求生欲望的問題。思維方式大緻隻有兩種,即拉帕利斯方式③或堂吉訶德方式。唯有明擺著的事實並加上恰如其分的抒情錶達,纔能既打動我們的感情又照亮我們的思路。對如此樸質如此悲壯的主題,可以設想,精深而古典的辯證法應當讓位於比較謙遜的精神氣度,既齣自人之常情,又富有同情心理。
  世人一嚮把自殺隻看做一種社會現象。我們則相反,首先研究個體思想與自殺之間的關係。自殺這類舉動,如同一件偉大的作品,是在心靈幽處醞釀成熟的。本人則不知情。某天晚上,他開瞭槍或投瞭水。一天我聽說,一位房産總監自殺瞭,因為五年前死瞭女兒,之後,他變瞭許多,此事“把他耗盡瞭”。甭想找到更確切的詞瞭。開始思索,等於開始被耗。社會對此是無大乾係的。耗蟲長在人心中。必須深入人心去尋找。這種死亡遊戲,從清醒麵對生存到逃離光明,我們都必須跟蹤相隨和體察諒解。
  自殺的起因有許多。一般而言,最明顯的原因不是最緻命的原因。世人極少深思熟慮而後自殺(但不排除假設)。激發危機的起因幾乎總是無法監控的。報刊經常談起“隱私之痛”或“不治之癥”。這些解釋雖然說得過去,但應當弄清齣事當天,絕望者的某個朋友是否用漠不關心的口氣跟他說過話。此人罪責難逃。因為這足以把他逼上絕路:所有未瞭的怨恨和倦怠統統促他墜入絕境。我們要藉此機會錶明本散論的相對性質。自殺確實可以跟一些光彩得多的思考聯係在一起。比如,在中國革命中,有過所謂錶示抗議的政治性自殺。
  如果說很難鎖定精神對死亡押寶的準確時刻和精確舉措,那就比較容易從自殺行為本身取得假設的結果。自殺,在某種意義上,像在情節劇裏那樣,等於自供。就是自供跟不上生活,抑或不理解人生。但也不要在這些類比中走得太遠,還是迴到日常用語上來吧。那隻不過供認“不值得活下去”罷瞭。生活,自然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世人一如既往做齣生存所需的舉動,齣於多種原因,其中首要的是習慣。自願死亡意味著承認,哪怕是本能地承認這種習慣的無謂性,承認缺乏生活依據的深刻性,承認日常騷動的瘋狂性以及痛苦的無用性。
  究竟哪種不以估量的情感剝奪瞭精神賴以生存的睡眠呢?一個哪怕是能用邪理解釋的世界,也不失為一個親切的世界。但相反,在被突然剝奪瞭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這種放逐是無可挽迴的,因為對失去故土的懷念和對天國樂土的期望被剝奪瞭。人與其生活的這種離異、演員與其背景的離異,正是荒誕感。所有想過自殺的健全人,無需更多的解釋便能承認,這種荒誕感和想望死亡有著直接的關係。
  這部散論的主題正好涉及荒誕與死亡的關係,正好涉及用自殺來解決荒誕的切實手段。原則上可以肯定,一個錶裏一緻的人,對他信以為真的東西理應付之於行動。故而對人生荒誕的信念應當支配他的行為。不妨抱著閤理的好奇心自問,直言不諱而非假隉惺地自問,這種支配的結果是否迫使人們盡快從一種不可理解的狀況中解脫齣來。這裏指的自然是那些言必信,信必果的人。
  ……      
前言/序言
       
				 
				
				
					自由的重負與存在的叩問:一段關於人類境遇的哲學探索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想傢,他們的目光深邃,直抵存在的本質,他們的文字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道路上的迷茫與睏惑。他們不再滿足於錶麵的喧囂,而是沉潛至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荒原,去探尋那些永恒的疑問。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便是這樣一次深刻的內心對話,一次對我們作為“存在者”身份的鄭重叩問。它不試圖提供廉價的慰藉,不流於空洞的口號,而是以一種不容置疑的真誠,引導我們直麵那充滿矛盾與挑戰的人生。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特定理論的著作,不如說是一場關於人類境遇的沉思錄。它從一個核心的問題齣發,這個問題貫穿瞭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驗,卻又常常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在這個龐大、冷漠、似乎缺乏終極意義的宇宙中,作為個體,我們該如何安頓我們的生命?我們所追求的價值,我們所承受的痛苦,我們所體驗的喜悅,它們是否具有超越個體生命的意義?又或者,我們隻是如同被拋入茫茫大海的一葉孤舟,隨波逐流,直至最終消亡?  作者以一種近乎冷峻的觀察者的視角,審視著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睏境。他看到,在科學理性主義的光輝下,傳統的信仰體係土崩瓦解,曾經支撐著人們精神的錨點紛紛沉沒。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空前的孤獨與疏離感。個體被原子化,被置於一個缺乏宏大敘事的世界裏,這使得尋找“意義”成為一項艱巨甚至不可能的任務。我們被告知要追求幸福,追求成功,追求實現自我,但這些目標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下,是否顯得渺小而脆弱?當我們在無盡的奔波與奮鬥中,驀然迴首,是否會發現我們追逐的不過是鏡花水月,是他人定義的成功,而非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  書中,作者並沒有迴避這種“荒誕感”——是的,他用“荒誕”這個詞來形容我們所處的狀態,它並非指一種戲謔或嘲諷,而是一種深刻的、令人不安的現實。荒誕源於人類對清晰、有序、有意義世界的渴求,與宇宙沉默、冷漠、缺乏預設目的的現實之間的根本性裂痕。我們試圖在無意義的世界中尋找意義,這種永恒的追尋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戲劇性的張力,一種無法彌閤的鴻溝。  然而,正是在對這種荒誕性的深刻洞察中,作者並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沼。恰恰相反,他認為,認識到荒誕,是邁嚮真正自由的第一步。因為一旦我們不再期待外部世界的賦予,不再將生命的意義寄托於虛無縹緲的超驗領域,我們便能將目光收迴,審視我們自身的力量。這種力量,並非來自超自然,而是來自我們作為“行動者”的能力,來自我們在每一個瞬間所做的選擇,來自我們對生活的熱情與堅持。  書中對“反抗”的強調,是理解作者思想的關鍵。這裏的反抗,並非煽動性的革命,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存在的反抗。它意味著,即使麵對無意義的宇宙,我們依然選擇去生活,去愛,去創造,去體驗。這種反抗,不是為瞭推翻什麼,而是為瞭在“無”之中“有”,在“空”之中“滿”。它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肯定,一種即使知道一切終將歸於沉寂,依然選擇投入其中,燃燒自己的決心。  作者將這種反抗的精神,投射到個體與世界的每一次互動之中。他探討瞭生活中的各種“逃避”機製,例如宗教的慰藉,哲學傢的理性構建,乃至對未來不切實際的幻想。他認為,這些都是我們試圖遮蔽荒誕,逃避現實的慣常方式。而真正的自由,恰恰在於敢於撕下這些麵紗,直視那赤裸裸的現實,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書中對“幸福”的探討,也彆具一格。它不再是某種終極的目標,而是滲透在每一個當下體驗中的一種可能性。幸福,不是因為我們獲得瞭什麼,而是因為我們如何迴應我們所擁有的。即使生活充滿瞭痛苦與限製,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我們的態度,我們的選擇,我們的付齣,來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內在的充實感。這種幸福,是一種在掙紮中閃爍的光芒,是一種即使知道結局,依然全力以赴的驕傲。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挑戰瞭我們對“希望”的傳統認知。它並非否定希望本身,而是重新定義瞭希望的內涵。不再是對外在救贖的被動等待,而是對自身內在力量的積極召喚。它是一種“絕望中的希望”,一種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選擇相信生命的可能性,並為此付齣不懈努力的勇氣。這種希望,不依賴於外部的條件,而是源於我們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  閱讀這本書,我們會被邀請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它迫使我們去思考:我們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所追求的價值,是否真正屬於我們?我們在麵對無盡的挑戰與睏境時,能否找到內心的力量,繼續前行?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渴望。  這本書的語言,或許不像一些哲學著作那樣晦澀難懂,但其思想的深度卻足以令人迴味無窮。作者以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將深奧的哲學思考融入到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而具象。每一個篇章,每一次論述,都如同一次次的心理按摩,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對我們自身存在的再確認。  它適閤那些渴望超越平庸,不甘於被生活裹挾,而是希望主動塑造自己生命軌跡的讀者。它也適閤那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在追尋意義的道路上屢屢受挫的靈魂。它不會提供廉價的慰藉,但它會給予你直麵現實的勇氣,以及在荒誕的世界中尋找自由與意義的指南。  最終,這本書帶領我們走嚮的,不是對存在意義的最終解答,而是對“如何存在”的深刻理解。它讓我們明白,即使在這個沒有預設答案的宇宙中,我們依然擁有塑造自己生命價值的權力。我們的生命,不在於它的長度,而在於它的深度;不在於它是否符閤某個宏大的敘事,而在於它是否被我們以真誠與熱情所填充。它是一次對自由最本質的探索,一次對人類尊嚴最深沉的肯定。通過閱讀它,我們或許不會獲得輕鬆,但我們一定會獲得一種更清醒的目光,一種更堅韌的心靈,以及一種在任何境遇下,都可以活齣屬於自己色彩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