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作品:西西弗神话 [Le Mythe de Sisyphe]

加缪作品:西西弗神话 [Le Mythe de Sisyph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加缪 著,沈志明 译
图书标签:
  • 存在主义
  • 荒诞派
  • 哲学
  • 文学
  • 加缪
  • 西西弗
  • 神话
  • 法国文学
  • 现代主义
  • 反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1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400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加缪作品
外文名称:Le Mythe de Sisyph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1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加缪作品:西西弗神话》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加缪作品: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作者简介

  加缪(Camus,A.),全名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译序:加缪的荒诞美学
荒诞推理
卷首语
荒诞与自杀
荒诞的藩篱
哲学的自杀
荒诞自由
荒诞人
唐璜主义
戏剧
征服
荒诞创作
哲学与小说
基里洛夫
没有前途的创作
西西弗神话
补编
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附编:《反抗者》节译
绝对否定
一个文学家
浪荡公子的反抗
拒绝拯救
绝对肯定
独善其身者
尼采与虚无主义
反抗的诗歌
洛特雷阿蒙与平庸
超现实主义与革命
虚无主义与历史

精彩书摘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于世界是否有三维,精神是否分三六九等,全不在话下,都是些儿戏罢了,先得找到答案。如果真的像尼采所要求的那样,一个哲学家必须以身作则才受人尊敬,那就懂得这个答案的重要性,因为接下来就会有无可挽回的行为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心灵是很容易感知的,然而必须深入下去,在思想上才能使人看得更清。
  倘问凭什么来判断这个问题比那个问题紧要,回答是要看问题所引起的行动。我从未见过有人为本体论而去死的。伽利略握有一个重要的科学真理,但这个真理一旦使他有生命之虞,他便轻易放弃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行之有理,但不值得。他的真理连火刑柴堆的价值都不如。到底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压根儿无关大局。说穿了,这是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反之,我倒目睹许多人,觉得人生不值得度过而轻生了事。我也看到有些人,因某些思想或幻想给了他们生的依据而为之献身(有人称生的依据同时也是极好的死的依据)。基于此,我断定生命的意义是最紧迫的问题。何以见得?就所有的根本问题而论,我指的是可能导致死亡的问题或强烈激起求生欲望的问题。思维方式大致只有两种,即拉帕利斯方式③或堂吉诃德方式。唯有明摆着的事实并加上恰如其分的抒情表达,才能既打动我们的感情又照亮我们的思路。对如此朴质如此悲壮的主题,可以设想,精深而古典的辩证法应当让位于比较谦逊的精神气度,既出自人之常情,又富有同情心理。
  世人一向把自杀只看做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则相反,首先研究个体思想与自杀之间的关系。自杀这类举动,如同一件伟大的作品,是在心灵幽处酝酿成熟的。本人则不知情。某天晚上,他开了枪或投了水。一天我听说,一位房产总监自杀了,因为五年前死了女儿,之后,他变了许多,此事“把他耗尽了”。甭想找到更确切的词了。开始思索,等于开始被耗。社会对此是无大干系的。耗虫长在人心中。必须深入人心去寻找。这种死亡游戏,从清醒面对生存到逃离光明,我们都必须跟踪相随和体察谅解。
  自杀的起因有许多。一般而言,最明显的原因不是最致命的原因。世人极少深思熟虑而后自杀(但不排除假设)。激发危机的起因几乎总是无法监控的。报刊经常谈起“隐私之痛”或“不治之症”。这些解释虽然说得过去,但应当弄清出事当天,绝望者的某个朋友是否用漠不关心的口气跟他说过话。此人罪责难逃。因为这足以把他逼上绝路:所有未了的怨恨和倦怠统统促他坠入绝境。我们要借此机会表明本散论的相对性质。自杀确实可以跟一些光彩得多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比如,在中国革命中,有过所谓表示抗议的政治性自杀。
  如果说很难锁定精神对死亡押宝的准确时刻和精确举措,那就比较容易从自杀行为本身取得假设的结果。自杀,在某种意义上,像在情节剧里那样,等于自供。就是自供跟不上生活,抑或不理解人生。但也不要在这些类比中走得太远,还是回到日常用语上来吧。那只不过供认“不值得活下去”罢了。生活,自然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世人一如既往做出生存所需的举动,出于多种原因,其中首要的是习惯。自愿死亡意味着承认,哪怕是本能地承认这种习惯的无谓性,承认缺乏生活依据的深刻性,承认日常骚动的疯狂性以及痛苦的无用性。
  究竟哪种不以估量的情感剥夺了精神赖以生存的睡眠呢?一个哪怕是能用邪理解释的世界,也不失为一个亲切的世界。但相反,在被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这种放逐是无可挽回的,因为对失去故土的怀念和对天国乐土的期望被剥夺了。人与其生活的这种离异、演员与其背景的离异,正是荒诞感。所有想过自杀的健全人,无需更多的解释便能承认,这种荒诞感和想望死亡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部散论的主题正好涉及荒诞与死亡的关系,正好涉及用自杀来解决荒诞的切实手段。原则上可以肯定,一个表里一致的人,对他信以为真的东西理应付之于行动。故而对人生荒诞的信念应当支配他的行为。不妨抱着合理的好奇心自问,直言不讳而非假陧惺地自问,这种支配的结果是否迫使人们尽快从一种不可理解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这里指的自然是那些言必信,信必果的人。
  ……

前言/序言


自由的重负与存在的叩问:一段关于人类境遇的哲学探索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家,他们的目光深邃,直抵存在的本质,他们的文字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喧嚣,而是沉潜至人类内心最深处的荒原,去探寻那些永恒的疑问。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便是这样一次深刻的内心对话,一次对我们作为“存在者”身份的郑重叩问。它不试图提供廉价的慰藉,不流于空洞的口号,而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引导我们直面那充满矛盾与挑战的人生。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特定理论的著作,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人类境遇的沉思录。它从一个核心的问题出发,这个问题贯穿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却又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在这个庞大、冷漠、似乎缺乏终极意义的宇宙中,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安顿我们的生命?我们所追求的价值,我们所承受的痛苦,我们所体验的喜悦,它们是否具有超越个体生命的意义?又或者,我们只是如同被抛入茫茫大海的一叶孤舟,随波逐流,直至最终消亡? 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观察者的视角,审视着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他看到,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光辉下,传统的信仰体系土崩瓦解,曾经支撑着人们精神的锚点纷纷沉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前的孤独与疏离感。个体被原子化,被置于一个缺乏宏大叙事的世界里,这使得寻找“意义”成为一项艰巨甚至不可能的任务。我们被告知要追求幸福,追求成功,追求实现自我,但这些目标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下,是否显得渺小而脆弱?当我们在无尽的奔波与奋斗中,蓦然回首,是否会发现我们追逐的不过是镜花水月,是他人定义的成功,而非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这种“荒诞感”——是的,他用“荒诞”这个词来形容我们所处的状态,它并非指一种戏谑或嘲讽,而是一种深刻的、令人不安的现实。荒诞源于人类对清晰、有序、有意义世界的渴求,与宇宙沉默、冷漠、缺乏预设目的的现实之间的根本性裂痕。我们试图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找意义,这种永恒的追寻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一种无法弥合的鸿沟。 然而,正是在对这种荒诞性的深刻洞察中,作者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沼。恰恰相反,他认为,认识到荒诞,是迈向真正自由的第一步。因为一旦我们不再期待外部世界的赋予,不再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虚无缥缈的超验领域,我们便能将目光收回,审视我们自身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超自然,而是来自我们作为“行动者”的能力,来自我们在每一个瞬间所做的选择,来自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坚持。 书中对“反抗”的强调,是理解作者思想的关键。这里的反抗,并非煽动性的革命,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的反抗。它意味着,即使面对无意义的宇宙,我们依然选择去生活,去爱,去创造,去体验。这种反抗,不是为了推翻什么,而是为了在“无”之中“有”,在“空”之中“满”。它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肯定,一种即使知道一切终将归于沉寂,依然选择投入其中,燃烧自己的决心。 作者将这种反抗的精神,投射到个体与世界的每一次互动之中。他探讨了生活中的各种“逃避”机制,例如宗教的慰藉,哲学家的理性构建,乃至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认为,这些都是我们试图遮蔽荒诞,逃避现实的惯常方式。而真正的自由,恰恰在于敢于撕下这些面纱,直视那赤裸裸的现实,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书中对“幸福”的探讨,也别具一格。它不再是某种终极的目标,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当下体验中的一种可能性。幸福,不是因为我们获得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如何回应我们所拥有的。即使生活充满了痛苦与限制,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我们的态度,我们的选择,我们的付出,来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内在的充实感。这种幸福,是一种在挣扎中闪烁的光芒,是一种即使知道结局,依然全力以赴的骄傲。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希望”的传统认知。它并非否定希望本身,而是重新定义了希望的内涵。不再是对外在救赎的被动等待,而是对自身内在力量的积极召唤。它是一种“绝望中的希望”,一种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选择相信生命的可能性,并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勇气。这种希望,不依赖于外部的条件,而是源于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被邀请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价值,是否真正属于我们?我们在面对无尽的挑战与困境时,能否找到内心的力量,继续前行?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 这本书的语言,或许不像一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但其思想的深度却足以令人回味无穷。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将深奥的哲学思考融入到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具象。每一个篇章,每一次论述,都如同一次次的心理按摩,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存在的再确认。 它适合那些渴望超越平庸,不甘于被生活裹挟,而是希望主动塑造自己生命轨迹的读者。它也适合那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在追寻意义的道路上屡屡受挫的灵魂。它不会提供廉价的慰藉,但它会给予你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在荒诞的世界中寻找自由与意义的指南。 最终,这本书带领我们走向的,不是对存在意义的最终解答,而是对“如何存在”的深刻理解。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在这个没有预设答案的宇宙中,我们依然拥有塑造自己生命价值的权力。我们的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个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它是否被我们以真诚与热情所填充。它是一次对自由最本质的探索,一次对人类尊严最深沉的肯定。通过阅读它,我们或许不会获得轻松,但我们一定会获得一种更清醒的目光,一种更坚韧的心灵,以及一种在任何境遇下,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色彩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哲学著作的开篇,那种直击人心的荒谬感便扑面而来,仿佛作者将我们置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中央,四处张望,却找不到任何明确的出口或意义的指引。我记得初读时,那种强烈的疏离感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深邃的句子。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现成的答案,相反,它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习以为常、实则缺乏根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作者对“跳跃”的探讨,对信仰的审视,都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这种诚实,在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和“人生导师”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但也着实让人感到一阵寒意。它挑战的不是外部的世界,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架构,迫使我们直面存在的虚无与徒劳。这种对本体论的追问,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哲学上的“内省式锻炼”。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我感到非常巧妙和富有暗示性。它仿佛不是在写一篇论文,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精神漫步,从对日常经验的细致观察开始,逐渐深入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这种由浅入深的推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深层哲学概念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思辨能力所吸引。书中的某些段落,关于“异化”和“疏离”的描述,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它不谈具体的社会改革,却直指问题的核心:个体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而危险的断裂。这种宏大的叙事下蕴含的细腻观察,令人叹服。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去消化那种“清醒的痛苦”,而不是提供一个可以轻松逃离的出口,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清晰的论证链条,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基调——那种在清晰的理性认知下,依然选择拥抱生命本身的坚韧与讽刺。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独特,它不像传统哲学那样循规蹈矩地构建逻辑大厦,更像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宣言”与“自白”交织的产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反抗”和“自由”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内在的张力。他并没有鼓吹盲目的乐观,而是将自由建立在对徒劳的彻底理解之上,这是一种极其沉重的自由,需要巨大的勇气去承担。这种将沉重转化为一种价值的哲学姿态,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它不是鼓励我们去寻找意义,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没有既定意义的世界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尺度和温度。每次重温,总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新的细微之处,关于人类境遇的复杂性,关于个体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

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对自身精神韧性的极限测试。它探讨的荒诞性,并非一个理论概念,而是渗透在日常琐事中的冷峻现实。我记得书中关于艺术和创造力的那一部分,让我深思良久。艺术,在作者的视角下,成为了一种对抗虚无的有效手段,但这种“对抗”并非胜利,而是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充满激情的“在场”。它肯定了人类在明知结局已知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投入、去爱的能力。这种对人类能动性的肯定,虽然立足于一个悲剧性的底色之上,却反而赋予了生命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光辉。这种对“人”的深度挖掘和尊重,超越了单纯的哲学思辨,带有一种强烈的文学色彩和人文关怀,让人在被其冰冷逻辑击中后,又被其内在的热情所温暖。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合上书本后立刻感到心情舒畅的作品。恰恰相反,它会给你留下一种深刻的“认知上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恰恰是成长的标志。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的目光去看待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与“目标”。它教会了我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如何将“徒劳”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行动指南,而不是绝望的理由。作者的文字精准而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论点都像一把手术刀,切入问题的核心。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长时间的沉淀与消化,让那些看似沉重的思想,在你自己的生命经验中,找到它们生根发芽的土壤。这本作品,无疑是我书架上最能引发持续思考的一本书籍。

评分

喜欢上海译文的版本,一切都好,就是还没有细读。期待特别棒的阅读体验。

评分

图书超级品类日得到了买400-280的机会,这下书够看好久了

评分

好看,值得买!字印得很清楚!

评分

活动太划算了,近几年的书都是在京东买的

评分

买来慢慢看,物流很给力

评分

目前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看到他的书就想买

评分

不错,凑了一波单买了11本书,都很喜欢,就是有几本有些皱褶,希望还是讲究一点。

评分

《西西弗神话》,加缪经典著作之一,不是很厚,可以抽时间看。

评分

喜欢上海译文的版本,一切都好,就是还没有细读。期待特别棒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