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精选85幅逻辑图、47张表格,按照官方意见,分门别类介绍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小额贷款、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基金销售、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在内的多个领域的概念、特点、现状、模式、监管、法律风险及防范建议等相关内容。适合互联网金融创业、投资、监管及律师、法务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刘进一,四川省泸州市人。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金融部合伙人。曾就职于中国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中国演讲协会理事。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特约作者。北京大学经济法博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士。2014年被评为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专业能力*律师。
顾问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中信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民生银行总行、包商银行总行、平安信托总部、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信和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鑫茂荣信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亿谱汇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金网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航金网(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疯网云端(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等。成功主办150余个互联网金融项目。
目 录第一章互联网金融概述 5
第一节互联网的勃兴 5
第二节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 6
第三节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要素 7
第四节互联网金融的立法综述 9
第二章互联网支付 16
第一节什么是互联网支付 16
第二节互联网支付的发展现状 17
第三节银行互联网支付 18
第四节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 29
第五节美团事件与域外规定 40
第三章网络借贷 45
第一节什么是网络借贷 45
第二节 P2P的发展现状 46
第三节 P2P的模式 47
第四节 P2P的监管历程 52
第五节 P2P与资产证券化 56
第六节网络小额贷款 61
第七节 e租宝事件及启示 65
第四章互联网信托 69
第一节什么是互联网信托 69
第二节互联网信托的发展现状 71
第三节互联网信托的模式及分析 72
第四节互联网信托的监管 80
第五章互联网消费金融 85
第一节什么是互联网消费金融 85
第二节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87
第三节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模式 88
第四节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 92
第六章互联网基金销售 94
第一节什么是互联网基金销售 94
第二节互联网基金销售的发展现状 95
第三节互联网基金销售的模式 96
第四节互联网基金销售的监管 101
第七章众筹 104
第一节众筹概述 104
第二节股权型众筹 105
第三节债权型众筹 114
第四节回报型众筹 115
第五节捐赠型众筹 117
第八章互联网保险 121
第一节什么是互联网保险 121
第二节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 121
第三节互联网保险的模式 122
第四节互联网保险的创新产品 127
第九章其他互联网金融 132
第一节互联网货币 132
第二节互联网银行 136
第三节互联网证券 163
第四节互联网保理 172
第五节互联网典当 179
第六节互联网融资租赁 187
第七节互联网征信 194
第八节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200
第九节配资与解杠杆 208
第十节涉外互联网金融 212
第十一节综合理财平台 223
第十二节 区块链
第十章互联网金融共性法律问题 234
第一节身份认证 234
第二节协议效力 236
第三节举证责任 238
第四节信息保密 238
第五节权益保护 240
第六节客户授权 243
第七节系统安全 244
第八节客户投诉 246
第九节通知送达 247
第十节非法集资 248
第十一节业务宣传 256
第十二节争议解决 260
第十一章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 264
第一节如何选择互联网金融机构 264
第二节警惕风险,从连接互联网开始 267
第三节识破广告面纱 269
第四节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270
第五节拿起法律武器 272
第十二章互联网金融监管 274
第一节为什么要监管互联网金融 274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 276
第三节互联网金融监管应注重成本收益分析 278
第四节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282
第五节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287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新格局”这种高屋建瓴的词汇。然而,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行文流畅自然,那种如同与一位资深行业观察家促膝长谈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他尤其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来印证抽象的理论,使得那些原本看似高冷的商业模型变得具象化、可感知。我记得其中关于“生态系统重构”那一部分,作者对比了几种不同商业模式的演进路径,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推演的精准度,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致富”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商业进化的编年史,记录了创新如何诞生、如何挑战既有秩序,以及最终如何沉淀为新的行业标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趋势判断,到微观的运营机制分析,最后落脚于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展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对于任何希望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保持认知迭代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强迫你重新审视自己对“风险”与“机遇”的传统定义。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在复杂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偏重技术细节,让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浮于表面,只是简单罗列现象。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金融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能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核心的驱动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去中介化”这一概念的探讨,他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终结,而是精妙地阐述了中介角色的演变——从信任的守门人,转变为数据的连接者和流程的优化师。这种辩证性的思维,让原本单向度的理解变得多维立体起来。而且,书中的数据引用和案例选择都非常新颖,很多我之前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的深度调研成果被巧妙地融入了论证中,这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思考的深度被瞬间拉高了,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观点带来的冲击力,然后反思自己所在领域的关联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商业脉络的一把钥匙。我本来对这个领域只停留在“听起来很厉害”的层面,但读完后,那种混沌感彻底消散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深入到那些错综复杂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中去。他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底层逻辑是如何支撑起那些光鲜亮丽的应用场景的。特别是关于数据资产化和监管沙盒的设计理念,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意识到,金融的未来不再是资本的独舞,而是技术与规则博弈的全新舞台。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普惠金融”时,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清晰地勾勒出,技术如何能真正触及到那些传统金融体系忽略的角落,这远比那些炫酷的技术名词更具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结构性的视角,让你能跳出具体的APP或产品,去审视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范式转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发生的金融动态都有了更深层次的预判能力,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去解析信息背后的驱动力。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清晰的蓝图”。我之前总觉得金融科技的创新像是一团快速膨胀的烟雾,看不清边界和形态。但作者通过对不同商业模式的系统性梳理,像是在烟雾中架设起了清晰的坐标系和导航图。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现在是什么”,更是在有力地描绘“未来会怎样”。书中对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的勾勒,尤其引人深思。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金融范畴,触及到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问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技术迭代带来的伦理挑战和治理难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表明了作者的视野之开阔,不再局限于商业利益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社会治理的高度。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冷静而富有穿透力的,没有丝毫的夸张或煽情,完全是以一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去解构这个正在重塑世界的金融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长期在传统行业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重启”。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创新,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了这场变革的内在逻辑和残酷性。作者对风险控制和合规性问题的关注点非常接地气,他没有沉醉于技术带来的无限可能,而是清醒地指出了在高速发展背后潜藏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在创新与稳定之间走钢丝。这种审慎的态度,远比那些一味鼓吹“颠覆一切”的口号来得更有建设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全球化竞争格局时所展现出的客观性,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基于技术基础和市场规律,对不同区域的竞争力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分析。读完之后,我的笔记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个强大的催化剂,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进行更深层次学术探究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