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版权与邻接权:伯尔尼公约及公约以外的新发展(第二版)(上、下卷)
:348.00元
作者: 山姆·里基森, 简·金斯伯格;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0224862
字数:
页码:13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郭寿康教授主持翻译并审校的《国际版权与邻接权(四卷本)》,(英文原书Sam Ricketson, Jane C Gingsburg,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and Neibouring Rights),被誉为“国际版权圣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涉及国际版权公约领域,其英文原书引用率*高,几乎凡是讨论伯尔尼公约、TRIPS协议、WCT、WPPT都会引用。该书由郭寿康教授主持翻译并审校,历时四年,翻译水平精良。该书的翻译出版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一大盛事,对整个知识产权研究和实务领域贡献巨大。该书是国际版权领域公认**之作。内容共计20章及附录。
目录
目录
第1部分 国际版权与邻接权公约的历史与发展1
第1章 国际版权关系的发展3
第2章《伯尔尼公约》的起源37
第3章《伯尔尼公约》的随后发展,1886—1971年75
第4章 迈向成熟的版权与邻接权:数字化与国际贸易117
第2部分 初步事项:国际公法框架中的伯尔尼及相关协定153
第5章 条约解释和联盟的概念155
第3部分《伯尔尼公约》及其以后201
第6章 保护的基本原则203
第7章 作者身份和权利归属307
第8章 受公约保护的作品343
第9章 保护期454
第9A章 第10~12章概述:受保护的权利501
第10章 受公约保护的权利:精神权利(第6条之二)508
第11章 复制权、改编权与发行权543
第12章 向公众传播权620
第13章 对行使权利的约束:限制与例外668
第14章 发展中国家780
第15章 新国际义务:技术保护措施(WCT第11条和第12条)、权利管理
信息及执法854
第16章 行政条款和财务条款881
第17章《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资格、版图和适用,以及此后的协定
(后条款)936
第4部分 关于版权与邻接权的其他公约1031
第18章 伯尔尼公约与其他相关版权国际公约1033
第19章《伯尔尼公约》与邻接权1065
第5部分 国际版权与邻接权保护的国际私法问题1141
第20章 国际私法问题:管辖权与准据法1143
附录 1173
出版后记1321
作者介绍
山姆?里基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专家组成员;伦敦大学法学博士;曾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工作。
简?金斯伯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媒体与艺术中心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法律博士、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法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教授。
译者简介:
郭寿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与邻接权教席主持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刘波林,国家版权局原副巡视员,译有《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文本)指南》、《罗马公约和录音制品公约指南》、《著作权与邻接权法律术语汇编》等译著。
万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黑斯汀分校、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译有《版权法与因特网》、《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等著作。
高凌瀚,国家版权局原副司长,译有《世界各国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基本原则》、《欧洲七国学者论著作权客体和主体》(合译)等译著。
余俊,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译有《专利危机与应对之道》等著作。
文摘
特权制度和早期版权法
尽管各国版权保护的基础理论区别很大,但欧洲版权保护形式的起源却惊人的相似:在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早期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各国政府竞相授予印刷商和出版商以专有印刷权或特权。 各国授予此类保护的理由也大体相同:首先是政府需要控制信息传播新途径的考量,因为该新途径在当时很快呈现出了大好前景,并对已经确立的社会秩序构成了威胁;其次是有必要鼓励一个新的产业;后则是出于印刷商和出版商的利己主义,他们专注于其行业业务及利益不受自由竞争的摧毁。 重要的是,当时“作者”的角色和地位微乎其微。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早期印刷的大多数图书都是陈旧或经典的教科书。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当时依然是“领主的时代”,作者的主要报酬和认同都要仰仗富有的贵族的庇护,而不是依赖作品的出售。不过,随着此后两个世纪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作者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作者权利的概念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承认。 英国是率先承认作者权利的国家,该国1709年颁布的《安妮女王法》(Act of Anne) 授予作者及其受让人对其图书享有短期的法律保护。法令的主要支持者是伦敦出版商公会,它希望其会员能恢复王政复辟时期《星室法庭条例和许可法令》(Star Chamber ordinances and Licensing Acts)对其“稿本”所授予的保护。该组织进而利用作者的权利主张作为其增加自身利益的工具。 然而,采用这种办法表明此前一个世纪里作者地位发生了某些改变。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随着庇护联系的进一步松弛,作者地位得以更加稳固地确立,并逐渐取得英国文化生活中的独立地位。与此同时,早期将出版者利益视同作者利益的传统,导致英国版权法以及植根于版权法的其他法律具有明显的经济或金钱倾向,这种倾向甚至延续至今。为与这种状况保持一致,英国早期的法律要求将作品登记作为授予保护的先决条件,而且授予保护的期限也很短暂,但可申请续期。 欧洲大陆当时也经历着类似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但却更晚一些才承认版权是受制定法保护的合法权利,而不再仅仅是特权制度下对作者、出版商或书商作出的一种让步。授予保护的欧洲大陆国家似乎是丹麦,该国在1741年颁布的一项法令中规定: 任何人都不得重印、盗版、引进或许诺销售在哥本哈根已由他人拥有合法权利的图书或手稿的副本,无论拥有该项合法权利的方式是自发 馈赠的礼物或捐献,还是通过购买或翻译或者是已经支付一定费用的现成修改稿。该项法令几乎没有承认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自然或不可剥夺的权利,而只是一项保护个人对印刷书籍制作投资的措施,不论其是作者与否。此外,从公共利益的视角来看,该项法令将一些类型的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例如教堂的圣歌书、路德的教义问答手册和入门书以及在已有版本售罄后的一段时期内——“根据手稿的销售范围和价值”,这段时期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尚无重印的图书。因此该项法令的要旨与《安妮女王法》和英国18世纪的其他版权法律类似。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下两卷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内容扎实可靠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调沉稳,符合其专业学术著作的定位。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字体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即使是面对如此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国际条约,阅读体验也算得上是流畅。虽然内容本身涉及的领域极其专业,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组织结构上的用心良苦,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自然,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对历史背景的梳理也非常到位,为理解现行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一些经典案例的引用和分析,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注脚,帮助读者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实际应用场景联系起来。整体来说,这是一本从外在到内在都透露出严谨治学态度的力作,让人有信心深入其中探索知识的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知识产权领域动态的研究者,我对市面上各种前沿著作都有所涉猎,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一样,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还能兼顾到实践操作层面的细节。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没有过多冗余的形容词,直击核心概念,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法律顾问在为你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邻接权”这一相对边缘却日益重要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他们不仅对现有的国际框架进行了细致的解构,更重要的是,他们大胆地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预测。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梳理,更像是一份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路线图。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被激发,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有些吃力,毕竟涉及的国际公约和修正案条款相当繁复,稍不留神就可能混淆了不同条文之间的细微差别。然而,坚持下去后,我发现作者的叙述逻辑犹如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都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整个体系的运转。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采取的立法态度的对比分析。这种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国际版权”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单一凝固的规则,而是一个在各方博弈中不断演化的动态平衡体。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资深律师感到充实,而其清晰的框架,也为法律系本科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阶梯,这种跨层次的适用性,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感觉是既古典又现代的融合体。它在引用和阐释那些具有历史渊源的法律术语时,保持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和对文本的敬畏心,读起来如同在聆听一场关于知识产权历史的庄严宣讲。但当涉及到对新趋势、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或区块链版权登记)的讨论时,作者的笔锋又变得极其敏锐和果断,充满了现代法律人特有的批判精神和前瞻性。这种风格的切换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断裂感。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既能讲述家族的古老智慧,也能迅速掌握当下最新的商业动态。对于希望构建一个全面、立体认知体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这种多维视角,是其他单一风格著作难以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数字内容传播授权的课题研究,急需一本权威且更新及时的参考资料。这套书的“第二版”身份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与时俱进。我发现它在处理现代网络传播带来的新型权利冲突时,引用了大量最新的国际会议文件和法院判例,这对于我们这些关注前沿课题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书中对“公约以外的新发展”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条文的复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新兴技术对传统版权基石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且充满思辨性,引人深思: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创作者利益、传播者便利与公众文化权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值得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