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传奇冥想书三十年后再版
两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女记者倾心之作
陷身物质文明世界的生命良方
内容简介
泰国的佛教寺院极少接纳外国女性参加其的冥想培训班。简?汉密尔顿-梅里特作为少数能参与其中的幸运儿之一,在本书中叙述了她在这里所经历的不平凡的自我探索之旅,再现了她的意识拓疆历程。她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倾诉她的挣扎、恐惧和体验。这种体验,有的欣快,有的可怕,有的呈现为美轮美奂的“心景”,有的则会让心灵惊悚。
《冥想者日记》在同类书中可谓无出其右者。通过冥想,作者终于到达了“无牵无挂的慈悲”境界,感受到了个体生命与宇宙的交流,实现了心灵与身体的蜕变。本书也将改变许多读者的生命历程。
《冥想者日记》是对心灵的缜密“调查”,在这个“调查”的过程中,作者带领我们努力领悟佛教的冥想“技术”,进入它的“秘境”,对于陷身一个濒临毁灭循环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生命的良方。
作者简介
简·汉密尔顿-梅里特,曾在越南、老挝和泰国担任战地记者,因其对越南战争的报道,于1969年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又因对老挝苗族人的贡献,于1998年与200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廉海东,新华通讯社编辑,曾任驻印度及非洲记者,负责金融及相关新闻报道,荣获过数项新闻奖项,拥有金融、数学、新闻学等多个名校学位,北大MBA,有律师资格,探访过全球诸多美景,喜欢阅读、旅行和美食,完全素食主义者,坚持有机和环保的生活理念。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静,是力量源泉、智慧的起点。这本《冥想者日记》可以帮助你进入充满美妙与智性的生活。——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一本好的日记,可以让阅读者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或产生非常强烈的想要去尝试新事物的冲动。《冥想者日记》正是这样一本书,它告诉你:望尘莫及的“冥想”——却是值得体悟的生命经验。
——悠季瑜伽创始人 尹鹤庭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大师的指导,也需要从零开始的资深道友给出的真实分享。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一位诚挚的分享者。
——身心灵导师 孙霖
目录
推荐冥想,而后熄灭妄念
前言奇妙的缘起:一个西方女子的禅心之旅
第1章 王宫寺初见方丈
止观是佛教的重要思想。
第2章 杂念来袭,如何感知平静
冥想并不是任何人的发明,也不是任何人的创造,它是人类童年时期就具有的经验,只不过它在每一种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每一个时期都被挖掘出来了。
第3章 生活就是一场战斗
每一个人今生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前生所造作的业力的结果。
第4章 消灭了嗔恨,就能得到愉悦
人们对世界的欲望导致他们生活在痛苦与迷幻之中。
第5章 抵达清迈,了然生命的不断轮回
西方人恐惧死亡,他们尽力避免死亡,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非常不安,但是东方人对死亡的态度则平和得多。
第6章 蒙曼寺,一段不一样的内观之行
任何人如果有机会修行内观,哪怕仅仅几天,都会给这个人的生命质量带来极大的提升。
第7章 要耐心,冥想就必须耐心
人们之所以尊重、崇拜佛陀,就是因为佛陀给我们指出了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导师都不可能教给我们的。
第8章 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时刻
西方人靠书本生活,而泰国人靠经验生活。
第9章 一个人应该活在当下,活得超脱
人们和自己身外的世界进行战斗,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生活要在一个人的内心中寻找。
第10章 归来,冥想的正能量
跟着书本学习会将人变成一个机器,学习禅修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练习。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王宫寺初见方丈
止观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维斯顿·金《一千生》
走进方丈的房间,我感到有些忐忑。刚叩开方丈的小房间的房门时,我看到一个和尚如同佛像一样坐在地板上,他穿着藏红色的僧袍。我意识到,应该对他顶礼三次。顶礼之后,我双手合十,以表达尊敬。在等待他注意到我的那个短暂的时间里,我非常想从这个房间里消失。
我在心里问自己:我到这里做什么呢?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外国女人在泰国寺庙里是没有位置的。我手里拿着的花似乎也变得很沉重。我告诉自己,这个人很重要,他是泰国皇室寺院的住持,当地的国王很尊重他,而且国王也经常到这里拜佛。这是曼谷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我闯进这个世界真是胆大包天。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我,包括我手中的鲜花,我双膝跪倒,用膝盖向他挪进,我告诉自己,绝不能让我的头高过他的头。当我爬近他的时候,我把花放到一边,又向他顶礼了三次。由于不知道确切的顶礼姿势,我感到很尴尬,每当我抬起头的时候,我都注意到他在看着我,这使我感到非常紧张。
顶礼完毕之后,我安静地跪着,方丈似乎开始凝视我。我感觉到他能够看穿我的思想。由于不能容忍这种寂静的对视,我双手合十,向他介绍我自己以及我想要向他学习禅修的愿望,他似乎并没在听,只是一直凝视着我。我纳闷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我穿着高领上衣、长裤,我努力让自己的穿着和寺院的环境融洽。可能我有什么话说错了,这让我的内心感到恐惧。当我把花奉献给他的时候,方丈也没有和我说话。由于任何僧人都不能直接从女人手中接过东西,这位方丈拿起了一块藏红色的布,并把它放在我的面前,我将花放在了布上,但他并没有看这些花,也没有向我道谢。我仍然保持双手合十的姿态。我突然注意到,他的嘴一直在小声地呢喃,终于,他以非常缓慢柔和的声音,用英语对我说:“你对佛教有了解吗?”我高声地回答说,我读过一些佛教书籍,但是我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学习禅修和冥想。
过了几分钟,他反问我,什么是冥想?我努力抑制自己激动的声音,尽量平和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仅仅读了一些关于冥想的著作,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能仅仅通过阅读来确切地理解冥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来到王宫寺,希望跟你学习冥想禅修的原因。他似乎正在看着我,这让我感到非常紧张,我意识到我已经处于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世界。过了几分钟之后,方丈说:“今晚六点,佛法课和禅修课将在我的房间里进行,你可以来参加。”我向他顶礼三次,然后跪爬出了这个房间。当我离开这个房间时,我几乎不能站起来。我的双脚麻木,心跳速度却异常快。
下午的空气是炎热的,我看到许多赤脚的僧人穿着藏红色的僧袍,他们的头好像是新近剃光的。太阳光穿透寺院的树叶,在他们的僧袍上洒下了美丽的图案。微风吹动他们的僧袍,当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开始变得平静起来,同时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害怕呢?”泰国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地方,我对泰国有一定的了解,我参观过很多寺庙,通常寺庙里很嘈杂,并不凉爽。以前,寺庙对我而言,是旅游的地方,但这次不同,我正努力进入一种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将禅修的路途展开在我的面前。
泰国寺庙里的僧人不仅要独身,还不能和女人单独交往,他们可以和女人说话,但前提是必须有另一个人在场。因此,寺院里如果没有女人生活,将会更加便利,特别是外国女人。我不想让自己的任何行为破坏这些可以使僧人更好修行的规则,但这是不是我过于敏感了呢?当我等待晚上的佛法课的时候,黄昏降临了,晚风吹动寺庙的铃铛,这些铃铛被悬挂于屋檐的四角,在晚风的吹拂下发出和谐美妙的声音。寺庙的钟声也响起了,这把我的思绪带回到我即将开始禅修生活的寺院。
在这所寺院里,在十八世纪早期,创立泰国佛教法宗派的四世皇玛谷德国王修行了14年,之后他成为了泰国的国王。玛谷德国王曾经出家27年,熟悉僧人严格的清规与戒律,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正是在这座寺院里,玛谷德国王经过修学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学者、科学家、语言学家。1851年接掌王位后,他以佛法的智慧统理国家,为泰国近代的政局安定与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泰国法宗派建立了严谨的持戒制度,他希望通过传统的巴利文经典来修学最为纯正的佛教思想,而这些巴利文经典正是佛陀传授的最原始的法本。
相信稍微熟悉电影的人对于《国王与我》一定不会陌生。影片里的“国王”,演的就是玛谷德。这部片子的内容是叙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名英国女教师在泰国担任皇家教师期间,如何克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歧见,在国王允许下以开明治国。
玛谷德生长的年代正值十九世纪欧洲帝国主义的毒爪逐渐伸入亚洲之际,目睹东南亚各地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他从小勤学治国之术。1824年父王去世,他是嫡长子,原本可以登基为王,却被同父异母的兄弟抢先一步成为拉玛三世。
遭逢如此巨大的变革,玛谷德悄悄离开皇宫,剃发出家。在长达27年的修行生活中,他阅藏深思、精进修持,彻悟佛经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众生平等”的真理,培养他圆融、成熟、沉稳的处世态度,僧团固有的民主特质对于他日后的治国理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冥想者日记》:一段寂静的探索之旅 在这纷扰的世界中,心灵的宁静仿佛成了奢侈品。我们被信息的洪流裹挟,被欲望的潮水拍打,在无尽的喧嚣中,我们常常遗失了与自己最真实的连接。《冥想者日记》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冥想”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窗,邀请读者一同踏入一段深入内在的探索旅程。这本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也不推崇任何特定的冥想流派,而是以一种真诚的、不加修饰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片刻的安宁,体悟生命的深度。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平缓而内敛的,如同溪流潺潺,缓缓流淌,没有激烈的起伏,却在不经意间触及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作者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他在不同情境下的观察与感受。清晨窗边透进的第一缕阳光,午后街头偶然瞥见的一幕,夜晚独自一人时的思绪纷飞,这些平凡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他并非是想要通过这些片段来表达什么深刻的哲理,而是通过对这些微小细节的捕捉,展现了生命本身的丰富与微妙。 《冥想者日记》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做”冥想,而在于“为何”以及“在做什么”。它没有列出具体的冥想练习步骤,也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冥想体系。相反,它通过日记体的形式,将一个过程呈现出来——一个关于自我觉察、关于情绪的观察、关于心念的流转,以及关于如何在看似琐碎的日常中,寻找到与内在的连接。读者会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经历那些微小的顿悟,那些闪烁的灵光,以及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关于存在本身的微妙体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看世界、观看自己的新视角。作者并不回避那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怀疑,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面对它们,去观察它们如何生起,如何影响自己,又如何消散。他没有试图去“压制”或“否定”这些情绪,而是以一种接纳的姿态,去理解它们,去与它们共处。这种坦诚,是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在追寻内心的平静的过程中,我们依然是完整的、真实的个体,带着所有的优点和缺点。 读者在翻阅《冥想者日记》时,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影子。那些困扰我们的烦恼,那些让我们陷入沉思的时刻,那些在不经意间浮现的喜悦,在书中都可能找到回响。作者的文字,并非是为了指引读者走向某个既定的方向,而是为了点亮一盏盏心灯,让读者在自己的探索之路上,不再感到孤单。它鼓励读者去信任自己的内在体验,去发现属于自己的节奏,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与内在的对话。 书中的许多段落,都散发着一种静谧而温柔的力量。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往往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生机与宁静。“看一朵花开,听风拂过树叶的声音,感受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在作者的细致观察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它们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美好,往往就存在于这些最平凡的瞬间。而通过对这些瞬间的专注,我们便能逐渐将注意力从外在的纷扰,引回到内在的当下。 《冥想者日记》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评判,放下期待,纯粹地去感受,去体验。它不要求读者成为“冥想大师”,也不承诺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它所 oferecers 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通往更深层自我理解的可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或许会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加觉知的方式去生活。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作者在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时,没有夸张或煽情,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察生命中的起起伏伏。他明白,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迷茫,有困惑,但同样也有惊喜,有发现。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冥想者日记》并非一本理论性的读物,它也没有复杂的理论框架。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化的、实践性的体验。作者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内心世界时,可能经历的种种。他没有将冥想描绘成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回归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的方式。通过对内在的觉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能够更加智慧地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本书的结构,也如其内容一般,是自由而灵活的。它没有严格的章节划分,而是以散文的形式,将一个个片段串联起来。这种结构,恰恰符合了日记的特质,也鼓励读者以一种随性的、放松的心态去阅读。读者可以随时翻开任何一页,从任何一个片段开始,去感受作者所传递的意境。 《冥想者日记》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关于“存在”本身的温柔觉醒。它鼓励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它并非要求我们去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人,而是帮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这种宁静,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接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可能会惊讶于作者对日常细节的敏感,以及他将这些细节升华为一种内在体验的能力。他并非刻意去寻找“意义”,而是通过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生命赋予的一切。这种接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化解焦虑、带来平静的力量。 《冥想者日记》是一本能够陪伴你静心阅读的书。它或许不会让你立刻成为一个“冥想高手”,但它一定会让你开始思考,开始感受,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它像一位老朋友,在你的心灵深处,悄悄地播下一颗种子,等待着它在你心中生根发芽,开出属于你自己的智慧之花。 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渴望在喧嚣中寻找到片刻宁静的灵魂的。它不是一剂速效药,而是一场漫长的、充满惊喜的内在旅行。在旅途中,你会遇见那个更真实、更宁静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