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史记探源(繁体竖排版)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史记探源(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适 著
图书标签:
  • 史记
  • 二十四史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史学
  • 文献
  • 繁体
  • 竖排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0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89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字数:1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史记探源》是据今文经学观点,考证辨析所谓《史记》为刘歆所窜改者。以为《史记》原属今文经学,太史公时尚未有古文,后由刘歆据古文经学窜改,而杂有古文学。认为刘歆既伪造《左传》,则不得不波及《史记》以为佐证。此外尚有后世妄人所增及钞婿所脱,以及传钞过程中出现的衍、倒、改、解之误,对此皆一一进行深入仔细之考辨,以“证其所本有,辨其所本无”(朱祖谋“序”),志在恢复《史记》原貌。

作者简介

  崔适(1854—1924),近代经学家,受教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与章太炎是同门兄弟。他的主要著作有《春秋复始》、《史记探源》、《五经释要》、《论语足徵记》等。
  这本《史记探源》的核心思想,就是崔适的学术倾向——“今文经学”。他认为《史记》本为今文学,由于刘歆和后人的篡改,乃杂有古文。
  他的学术影响了课堂上的一位学生:顾颉刚,顾颉刚成为疑古史派的领袖,崔适功不可没。
  胡适曾经开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里面不含司马迁的《史记》,但有崔适的这本《史记探源》。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序证
要略
窜乱
春秋古文
终始五德
十二分野
变象互体
告则书
官失之
古文尚书
书序
古文
传记寓言
漠书
麟止后语
补缺

卷二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第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卷三 十二本纪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帝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后人依汉害补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妄人录汉书郊祀志

卷四 十表
三代世表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六国表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褚先生补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同(一)
惠景问侯者年表第七同上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同上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同上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妄人所绶
……
卷五 三十世家
卷六 三十世家
卷七 七十列传
卷八 七十列传

前言/序言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史记探源》书八卷,先为序证,论说贯串全书之问题,如春秋古文、尚书古文、书序、终始五德、十二分野等事,然后分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一进行考辨,除《管蔡世家》等十篇外,全部都有仔细深入之辨析。在对《史记》原文的勘误论证大都可从,唯所论刘歆窜改之事多有主观臆断之嫌,如谓刘歆偽造古文经传,须广树证据,此非歆一人之力所能胜任,故徵天下有通古文经传及天文、图讖、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者数千人至京师,“正乖谬、一异说”,统一经传史书的记述,於是群经及《史记》皆被窜乱。尽管如此,崔氏能以怀疑精神对《史记》全书进行深入考辨,对于中国古史的记述提出独到的分析,对于古史研究以及《史记》本身内容的认识,确有重要价值。
汉代简牍文书研究新论 ——兼论出土文献与史学范式的重构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汉代简牍文书的深度挖掘与解读,旨在超越传统文献学对传世文本的依赖,通过对敦煌、悬泉、居延等地出土的各类竹简、木牍的细致考察,重建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本书立足于“新史学”的视角,探讨出土文献如何挑战、修正乃至彻底颠覆既有的汉代史研究范式,尤其关注简牍中所蕴含的鲜活的语言实践和制度细节。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为汉代史研究提供一套更新、更可靠的材料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一编:出土文献的本体论与方法论革新 第一章:简牍文书的“非经典”性与史料价值 本章首先界定了汉代简牍文书的范畴,将其区分为官府档案(如行政命令、户籍、田曹簿、律令文书)与私人信札、遣册、医方等。重点论述了这些文书的“非经典”性质——它们多为日常、功利性或临时性的记录,极少经过后世士大夫阶层的筛选、编辑或润饰。正因如此,简牍为我们提供了“去精英化”的史料视野。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零碎、残缺的材料,通过文献类型学(Document Typology)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断代和情境重构。特别是对书写载体(竹、木、麻纸)、墨质、装订方式等物质特征的考察,如何反过来佐证文书的产生环境与功能。 第二章:语言考古学与汉代口语的复原 传统汉代史研究主要基于“古奥难懂”的传世文献,其语言面貌往往被文人化的笔法所遮蔽。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简牍文书中的“活语言”。我们系统梳理了简牍中大量出现的“异体字”、“通假字”、“同音代用字”以及罕见的语法结构。通过对比《说文解字》、张衡的铭文与简牍的实际用法,本书提出了“汉代口语层”的复原模型。例如,对“使”、“属”、“曹”、“部”等核心行政术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语义浮动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汉代行政效率和层级关系的微观运作机制。本章认为,简牍的语言特征是理解汉代社会沟通模式的关键。 第二编:行政实践与国家治理的微观透视 第三章:郡国行政的流程与“文字暴政”的瓦解 本书深入分析了悬泉汉简中的《亭吏传行文书》和居延汉简中的《边塞行政档案》。我们不再将汉代行政视为一个均质的、自上而下的体系,而是展现其在边郡地区的实际运行流程。重点讨论了公文流转中的“时差”与“信息损耗”,即一道命令从京师发出到边塞执行之间,地方官吏如何进行“再解释”和“弹性执行”。通过对多份相互印证的户籍簿册(如田曹簿、传簿)的交叉比对,本书精确重建了特定年份某郡的人口、耕地与赋税征收的实际数字,揭示了中央财政数字与地方实际情况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汉代法律的实践与“情状”的介入 居延汉简中的律文部分是研究汉代法律史的无价之宝。本书超越了对《九章律令》条文的简单解读,聚焦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我们分析了大量涉及“律例不符”、“情有可原”的判词和司法奏报。探讨了地方官员在适用法律时,如何引入“情状”和“事态”来调整刑罚的幅度,以及中央如何通过“上计”和“案验”来制约这种地方自由裁量权。我们认为,汉代的法律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在官僚体系的持续互动中被动态地诠释和应用。 第三编: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与制度的张力 第五章:汉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后勤补给链 以居延汉简为主体,本书对汉代边塞的后勤保障系统进行了全面梳理。这包括对“屯戍户”的兵役义务、粮秣的转运路径、烽燧维护的人员调配等。通过对《簿记》类文书的研究,我们得以计算出单个戍卒的每日标准给养量,以及物资在不同级别军官手中的克扣与损耗率。这些数据清晰地描绘出一个庞大而低效的军事机器的日常运转成本,极大地丰富了对汉代军事史的物质基础认知。 第六章:私人经济活动中的债务关系与信誉构建 敦煌和里耶简牍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民间借贷、土地典当、契约订立的文书。本书利用这些原始契约,研究了汉代社会中信用的构建机制。不同于后世成熟的金融体系,简牍显示的债务关系往往与家族、地域关系紧密捆绑。我们分析了契约的格式化程度、担保人的角色,以及违约后的追索程序。重点探讨了“义助”与“强索”之间的模糊地带,揭示了在缺乏强有力司法干预时,社会伦理在维持经济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第七章:宗教信仰与丧葬仪制的实物证据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非政治领域。通过对遣册和埋藏学资料的结合分析,探讨了汉代中下层社会的生死观。详细解读了出土的遣册文书,揭示了这些随葬品清单是如何体现逝者生前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对来世的期许。与传世文献中对“大葬”的描述相比,简牍材料提供了更多关于普通百姓丧葬仪式和冥界想象的务实信息,呈现出一种更为世俗化、也更具地方色彩的信仰图景。 总结:简牍时代对汉史研究的永恒启示 本书最终总结,汉代简牍文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新的皇帝故事”或“新的战争记载”,而在于它们强制我们回到历史发生的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制度与社会。每一次对简牍的解读,都是对既有史学叙事的一次细微矫正,引导研究者从宏大叙事转向对历史“毛细血管”的关注。本书的成果,期待能成为未来汉代史研究中,重视“材料本真性”和“语境还原”方法的典范。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篇书评:研究的起点与广阔的前景 如果说《史记》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峰,那么这套丛刊就是攀登这座高峰的专业工具和详尽地图。它没有试图重述《史记》本身的故事,而是将焦点完全放在了“探源”上,即考察这些记载是如何形成、它们的原始形态是什么、以及历代学者如何解读它们。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终点,而是无数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读完它,我立刻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的灵感:比如某个地方志的记载与《史记》的关联性、某个家族谱系在不同史料中的演变等等。它就像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索引”,为你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史学领域的大门。它给读者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刻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性资料所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

首篇书评: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立刻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种带着些许油墨香的厚重感,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翻开扉页,繁体竖排的排版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让人不由得放慢了阅读的速度,仿佛在小心翼翼地触摸历史的脉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部普通的史学资料汇编,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考据功夫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料,更像是在与司马迁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每一个注释、每一处引文的溯源,都体现出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那种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看得人酣畅淋漓。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和广度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面向对古代文献有深度兴趣的读者的“干货”。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悄悄地打磨和刷新了一次,那种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第三篇书评:排版的艺术与阅读体验 必须点赞的是这套书的“竖排繁体”设计。在如今这个习惯了横排数码阅读的时代,这种传统的排版方式提供了一种极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竖排时,视线自然的由上而下,配合着毛笔字风格的字体,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缓慢而专注的冥想。虽然初看时会有些许不适应,但很快,你就会被那种古典的韵律所吸引。它迫使你的思维也跟随这种节奏慢下来,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而不是像读现代快餐读物那样一扫而过。对于那些痴迷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它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文献应有的敬意,让研究工作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种对传统的致敬和传承。

评分

第四篇书评:细节中的史学精神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比如,它对某些古籍版本的比对,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或一个异体的校勘,背后可能就牵扯到数十年的学术争论。我注意到一个段落,专门澄清了某个流传已久的“常识性错误”,作者通过层层剥茧的文献对比,清晰地指出了误传的源头和传播路径。这种对学术纯洁性的执着追求,让人肃然起敬。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资料整理,而上升到了一种对历史真相负责的学术伦理高度。对于那些致力于进行高阶研究的人来说,这些“边角料”恰恰是打破僵局、取得突破的关键钥匙。它教会我,要质疑一切,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无比坚实的基础。

评分

第二篇书评:学术的深度与挑战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绝非适合茶余饭后的消遣。它的内容密度极大,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复杂的史料链条。对于没有扎实先秦史基础的读者来说,前几章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需要频繁地查阅背景资料。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才彰显了其作为“研究资料丛刊”的真正价值。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某些争议性论断的平衡处理,作者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多方观点和原始材料并陈,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探讨,远比那种灌输式的结论更让人信服。我花了比预期多一倍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内容,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史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解,让我明白,真正的探源工作需要多么细致入微的耐心和不懈的求证精神。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北大那本便宜,没了,就买这本了。看到新的图书评价政策:图书类商品评价必须超过100字才享有获得京豆的资格。没办法只好凑100字数。这个政策还算有点儿进步,比之前的五百字、一千字强一点儿。如果以后评论政策改成五十个字,那就更好了。废话完毕。

评分

崔适(1854—1924),近代经学家,受教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与章太炎是同门兄弟。他的主要著作有《春秋复始》、《史记探源》、《五经释要》、《论语足徵记》等。

评分

书还没看,拼单。

评分

春读雪莱,夏读拜伦。秋读波德莱尔,冬读艾略特。

评分

(1852—1924) 浙江吴兴人,字怀瑾,一字觯甫。初受学于俞樾,与章太炎同门,治校勘训诂之学。

评分

单位图书室配书。

评分

解剖自我宜读弗罗依德,磋磨他人宜读弗洛姆。分析群体宜读荣格,现代禅学宜读铃木大拙,认知人类宜读列维。斯特劳斯。受伤后读毛姆,得意处读惠特曼。忧郁时读川端康成,寂寞时读《鲁宾逊》。

评分

他的学术影响了课堂上的一位学生:顾颉刚,顾颉刚成为疑古史派的领袖,崔适功不可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