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英国革命史

1640年英国革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基佐 著,伍光建 译
图书标签:
  • 英国史
  • 17世纪
  • 革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军事史
  • 斯图亚特王朝
  • 清教徒革命
  • 英国内战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33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68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汉译学术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4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640年英国革命史》主要叙述了8卷的内容,分别从1625-1949年。我是不怕英国革命的重要性被贬低的;法国的革命,尽管是后来居上,但并没有使英国革命本身的伟大少了一些;它们都是同一个战争的胜利;它们都使同一个事业得到好处;胜利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并没有彼此使对方失色,反而交相辉映。我只怕它们的真正性质会被弄错了,只怕世界不给予它们在世界史中应由它们占有的地位。

目录

英译者黑兹利特的说明/1
第一版著者前言/3
1841年版著者序/17
第一卷1625至1629年/1
第二卷1629至1640年/37
第三卷1640至1642年/91
第四卷1642至1643年/169
第五卷1643至1645年/213
第六卷1645至1646年/271
第七卷1646至1647年/304
第八卷1647至1649年/364

精彩书摘

但是必须有所行动,若使改革不致退步,就得动手改革政府,因为只有政府阻碍了宗教改革的进展。人心逐渐在变得更加勇敢,道德的力量在给理想与计划以勇气;宗教信仰要求有政治权利;人民开始自问,他们为什么不能享受这些权利?是谁夺走了这些权利?而且凭什么权利将它们剥夺走?有什么方法可以恢复这被夺走的权利?默默无名的市民,不久以前还是一听到伊丽莎白的名字就低头表示恐惧敬畏;当主教们施行暴虐的时候,假使他不曾看出这就是女主的暴虐,很可能绝不敢大胆地看女王一眼。而现在却不然啦,他们为了保卫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得不严厉地诘问主教和女王,追究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权力。这种在政治和宗教上的询问与反抗的情绪,散播于民间绅士、地主、市民与平民中间,因为宗教改革,原是他们所酝酿与推动的。宫廷与下级贵族,对亨利八世与他的继位者们的维新感到满意,就不甚关心宗教信仰,他们支持英国国教会,或出于信念,或出于漠不关心,或出于自私自利,或出于忠君。英国平民与这些利益很少关连,但受到有权的人的暴行之苦却很多,从此以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们对于君主的态度与思想。日复一日,他们的怯懦减少了,他们的雄心增长了。市民们的眼界,地主们的眼界,甚至于村农的眼界,都提高了,高过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了。他是一个基督徒;他在他自己家里,在朋友群中,大胆地探查天赋权力的秘密。究竟有什么尘世的权力,是高超到不容许探查的呢?他在他的《圣经》里头读上帝的法律;他因为要服从上帝的法律,就必须违抗其他法律;因此,他必得确定别的法律所应该止步的地方。一个人要晓得一个主人的权利的限度何在,不久就得要追寻君权的起源:现在整个英格兰所探查与谈论的,就是君权的性质以及一切权力的性质,这些权力在古代的限度,新近是怎样掠夺他人的权利的,如何才能认它为合法,以及合法性的来源;这种探查开始时是战战兢兢的,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出于需要才这样做的。他们的谈论,在长时期中,都是秘密进行的,而且不敢谈论得太深透。但是这些谈论给了他们更大的自由和勇气,这是从前所没有的。虽然伊丽莎白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但她也已感觉到这种日益增长的倾向的影响,而竭力加以抗拒,但是以不产生真正危险为限度。等到詹姆斯在位的时候,情况变得更不妙了。他这个人素来是懦弱而且被人轻视的,他却要求人家当他是一个专制君主;他一意孤行地要显示自己的不起任何作用的虚荣,这恰恰激使人们更大胆。对于这些,他只是恼怒而不能对人民加以抑压。群众的思想越来越提高,越来越无拘无束——因为不复有任何制约了。君主变成人们嘲笑的对象,他的宠臣们也更犯众怒,变成了众矢之的。在宝座上的人,在宫廷里的人,尽管骄纵无礼,却既无权力,甚至也不起任何作用,他们的下流无耻,贿赂公行,激发了有思想的人们的深刻憎厌,使位居极峰的人不能免遭广大平民的唾骂。
……

前言/序言

  我出版过关于英国革命的原始的回忆录;我现在出版英国革命的历史。在法国革命以前,这肯定是欧洲必须进述的最伟大的事件。
  我是不怕英国革命的重要性被贬低的;法国的革命,尽管是后来居上,但并没有使英国革命本身的伟大少了一些;它们都是同一个战争的胜利;它们都使同一个事业得到好处;胜利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并没有彼此使对方失色,反而交相辉映。我只怕它们的真正性质会被弄错了,只怕世界不给予它们在世界史中应由它们占有的地位。
  依照目前流行很广的一种看法,好像这两个革命都只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件,这些事件是从前所未闻的原则中产生出来,从前所未闻的筹划中孕育出来的,它们竟然导致社会脱离它的古老而自然的轨道;总之,它们像飓风、地震等完全脱离自然规律的神秘现象一样;它们就像造物之神的打击一般,突如其来,也许是进行破坏,也许是进行创新,不论是朋友或敌人,不论是对革命颂扬或诽谤的人们,都采取这种看法。在前一类人看来,革命是光荣的事件,它们第一次为人们发扬光大了真理、自由和正义,而在它发生以前一切都是荒谬、不平与暴政;人类只有依靠它才能获得尘世的拯救。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兴衰与文化革新》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大陆的腹地,意大利半岛上那些拥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特政治生态的城邦的复杂历史。我们聚焦于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以及教皇国等核心区域,剖析它们在政治结构、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层面经历的深刻变革。全书旨在描绘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创造力的时代,理解城邦如何从封建残余中脱胎换骨,成为现代欧洲政治和商业的试验田,并最终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运动之一——文艺复兴。 第一部分:城邦的诞生与早期权力结构(约14世纪) 第一章:中世纪晚期的经济复苏与阶层分化 本章首先梳理了13世纪末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在十字军东征的余波和地中海贸易网络的重塑下,所出现的商业繁荣景象。详细考察了羊毛、丝绸、香料和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如何催生了强大的商人阶层(Magnati)。同时,分析了行会(Guilds)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以及手工业者和平民阶层(Popolo Minuto)对政治参与的渴望。我们对比了北部(如伦巴第联盟的遗产)和中部(托斯卡纳的特殊性)在经济基础上的差异。 第二章:共和国的形态与内部斗争 重点分析了佛罗伦萨的“共和主义实验”。书中详细描述了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如“公会执政团”(Signoria)的运作模式,以及大、小公会之间的权力博弈。我们考察了白圭尔夫(Guelphs)和吉伯林(Ghibellines)冲突的遗留影响,以及此后“平民党人”(Popolani)试图建立更广泛政治包容性的尝试,包括1293年通过的“旨在保证法律秩序的法令”。同时,探讨了威尼斯如何通过其贵族委员会和世袭的“总督”(Doge)制度,成功地将商业精英的利益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寡头统治。 第三章:僭主制的崛起与权力集中 本章探讨了在14世纪中叶的经济危机、黑死病冲击和内部社会动荡背景下,许多共和国走向集权的必然性。我们详细分析了米兰维斯孔蒂家族(Visconti)以及后来的斯福尔扎家族(Sforza)如何利用军事实力和民众对秩序的渴望,逐步取代共和体制。书中对比了这些“僭主”(Signori)政权与传统贵族统治的区别,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雇佣军(Condottieri)来巩固权力,将城邦转变为事实上的君主国。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的文化熔炉(约15世纪) 第四章: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与教育革新 本章深入剖析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Humanism)。我们不再将之视为简单的“复古”,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对人类潜能的肯定和对古典学问(Studia Humanitatis)的系统性回归。考察了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先驱者对拉丁文和希腊文文本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重点分析了“人文主义教育”如何改变了贵族和新兴商人的子弟的培养模式,强调修辞学、历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要性,为政治精英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范式。 第五章:美第奇家族与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 聚焦科西莫·德·美第奇和洛伦佐·美第奇时代,探讨了金融资本如何转化为文化赞助(Patronage)。我们详细研究了美第奇家族如何巧妙地维持着“隐性统治”(Principate without a Prince)的表象,同时在艺术、建筑和学术领域进行空前的投入。书中分析了布鲁内莱斯基的圆顶、多那太罗的雕塑,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学院的成立,如何共同构建了佛罗伦萨作为“新雅典”的声誉。 第六章:艺术的革命:透视、自然与世俗化 本章从艺术史的角度审视城邦文化的成就。探讨了线性透视法(Linear Perspective)的发明及其对绘画空间感的颠覆性影响。对比了早期文艺复兴(如马萨乔)对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与盛期文艺复兴(如达芬奇)对自然解剖学的精确描摹。分析了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以及肖像画和神话主题如何成为城邦精英彰显自身地位和学识的载体。 第三部分:城邦间的地缘政治与最终的整合(约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第七章:意大利战争的爆发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本章详细记录了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半岛的标志性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意大利战争”(Italian Wars)。分析了城邦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碎片化和军事弱点如何使其轻易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等新兴民族国家干预的目标。重点考察了萨伏那罗拉在佛罗伦萨的短暂统治及其对文化享乐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第八章:威尼斯共和国的海洋霸权与外交策略 将威尼斯置于更宏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考察。分析了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如何支撑其在亚得里亚海和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深入研究了威尼斯元老院(Senate)如何利用复杂而精妙的外交体系,平衡奥斯曼帝国的压力、教皇国的干预以及意大利大陆强权的觊觎。本章阐释了威尼斯为何能在意大利陷入战乱时,相对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和独立。 第九章: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与城邦的终结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通过分析其流亡期间对佛罗伦萨衰落的反思,深入解读《君主论》和《李维史论》。本书认为,马基雅维利的著作是对城邦政治经验的系统性总结,他试图在混乱的现实中寻找“有效真理”,探讨在力量政治时代,一个城邦领袖如何才能获取和维持权力,无论手段如何。最终,通过1527年“罗马之劫”的悲剧,总结了意大利城邦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历史周期性终结,它们最终被纳入欧洲主要王国的势力范围,但其文化遗产却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未来。 全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文艺复兴视为单纯艺术史的倾向,而是将其置于城邦独特的政治经济结构中进行考察。侧重于分析精英阶层的代际更迭、金融资本的运作、共和理想与现实统治之间的张力,以及城邦间复杂的军事同盟与背叛网络。通过对一手档案(如外交使节报告、银行账目和市政决议)的细致梳理,力求展现一个复杂、充满矛盾、却又无比辉煌的意大利城邦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最终的总结性章节来看,作者对现代性的起源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并未将1640年的事件简单地视作一次君主制的失败或议会民主的开端,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现代性碎片化”的进程中去考察。作者深入剖析了清教徒精神如何渗透到商业伦理和个人责任感的构建中,以及这一转变如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潜在的文化土壤。这种超越了单纯政治史范畴的视野,将思想史、社会史与经济史进行了完美的熔铸,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用以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层密码。读完此书,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了解,更像是在思想上被重新校准了一次,对“权力”、“自由”和“社会秩序”的理解被拓宽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的初稿时,我立刻被作者那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摒弃了传统史学著作中常见的宏大叙事和道德评判,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无论是对查理一世宫廷中那些繁复的礼仪细节的描摹,还是对普通农民在圈地运动中的生活状态的侧写,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特别是作者在描述议会与王室之间那些冗长而充满张力的辩论时,仿佛能听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人物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妥协或强硬,都建立在扎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分析之上,绝非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复杂人性的真实展现。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可信度和现场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丰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在阐述涉及宪法法理和神学争论的核心章节时,作者的用词变得极其严谨和古典,仿佛能让人听见当时律师们在法庭上的铿锵之语,文字密度极高,需要放慢速度去细嚼慢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然而,当叙事转向描写如“长期议会”时期伦敦市民的骚动,或是农民起义军的行军路线时,语言风格又会立刻变得生动、口语化,充满了对底层生活动态的捕捉,节奏明快,甚至带着一丝戏谑和批判的色彩。这种语言的“变焦”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斗争史,拥有了如同小说般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作者精准地掌握了不同主题下的“语境”,让读者在严肃的学术探讨和鲜活的场景再现之间自如切换。

评分

关于本书的史料运用和论证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档案库中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地方行政记录甚至是遗嘱清单。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网,用来支撑其核心论点。比如,在分析爱尔兰起义的经济动因时,他引用了几份当时都柏林商会的账目记录,这些微观的数据与宏观的政治走向形成了有力的交叉验证,使得“经济压力导致政治激化”的论断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现实。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面对存疑的史料时,保持了罕见的审慎态度,他会明确指出某一证据的局限性,并提出不同的解释可能性,这种学者的坦诚,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让人愿意跟随他的思路一步步探索历史的迷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质感和泛黄的内页仿佛真的能将人带回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仅仅是把书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股庄严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书本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阅读,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不拥挤,即便是面对篇幅浩瀚的史料,也不会感到阅读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烫金工艺精致,即便频繁翻阅,也不会有松散的感觉,显示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和用心。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本身就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致敬,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肯定。拿到手的瞬间,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是通往遥远历史的一扇厚实木门。

评分

了解英国革命的好书

评分

★不可否认,米什金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评分

历史

评分

研究历史的大家,很有洞察力,一个法国人如何看待英国革命,可以与伯克看待法国革命对观。

评分

社会史

评分

京东的东西不错,速度快。

评分

总体而言还不错,五星好评!

评分

一张纸,一双手,创造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

评分

包装妥当 围观下资产阶级的内外部矛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