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真学术文库·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启真学术文库·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竹山 著
图书标签:
  • 人参
  • 清史
  • 医药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消费史
  • 贸易史
  • 中医药
  • 启真学术文库
  • 东北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29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32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启真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字数: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蒋竹山编著的《人参帝国》是对清代人参史展开的全面性研究。人参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制度史、政治史及经济史的课题,更是医疗史及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课题。本书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宫档案与东亚各国的人参医书史料,分别从生产、消费与医疗方面分析了人参对整个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表明了人参对清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一幅清代人参帝国的景象。

作者简介

  蒋竹山,台湾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会学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热门网站“新文化史工作坊”、“新文化史部落格”及“大众史学部落格”。著有《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五南,2012)、《岛屿浮世绘:日治台湾的大众生活》(蔚蓝文化,2014)等。

目录

第一章 植物、医学知识与消费文化:
人参史研究的新方向
第一节 人参政治的研究回顾
第二节 从制度的社会史到消费文化史
第二章 分类:人参文本与书写
第一节 清以前人参的物种生命史
第二节 清代人参的类别
第三章 边境:明末清初东亚边界的人参问题
第一节 边境社会的人参冲突
第二节 皇室的专职采参组织:打牲乌拉
第三节 八旗与人参:旗办采参制
第四章 人参政治:专卖与官参局
第一节 雍正时的采参制
第二节 延续还是断裂:
乾隆初期的招商刨采制(1736—1743)
第三节 国家直接管理:官参局的设立
第四节 参务管理的困境:
乾隆五十九年的吉林参务案
第五章 真伪:秧参与参务案
第一节 参禁制度下的变奏:秧参的崛起
第二节 国家权力与秧参:参务案的爆发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的角力:参务章程的论争
第四节 人参专采的取消:
从道光朝到光绪朝的转变
第六章 医药:江南的温补文化
第一节 “不怕病死,只怕虚死”:
清代江南的好服补药风气
第二节 明清的人参药用与医者论参
第七章 消费:人参的价格、贸易与流通
第一节 “中人十家产,不满一杯味”:
人参价格的变化
第二节 参斤变价:清代东北官参下江南
第三节 商参的流通
第四节 新知识、新消费:人参消费的指南书籍
第五节 礼物文化:人参的赏赐与赠礼
第八章 结论: 从人参史反思全球视野下的医疗史研究
第一节 全球视野下的人参帝国
第二节 全球视野下的医疗史
第三节 药物流通的全球史
第四节 疾病、环境与医疗的全球史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关于《启真学术文库·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阐述本书内容,同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启真学术文库·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 导言:一部超越“本草”的清代社会经济史 本书以清代(1644-1912年)为历史时段,深入剖析了人参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珍贵药材,如何在清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层面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本书摒弃了传统药学史或单纯的贸易史的单一视角,而是致力于将人参置于清代社会生态的宏观框架内进行考察。我们旨在揭示,人参不仅仅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更是一种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朝廷财政收支、塑造特定群体身份认同,并深刻嵌入清代医疗实践的核心物质载体。 清代人参的“帝国”属性,体现在其生产的地理垄断性、流通的制度化管理、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价值差异化体现。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地方志、医案、文人笔记以及商业记录的细致梳理,重构了人参从“野山”到“家参”,从“贡品”到“商品”的漫长演变路径。 第一部分:生产的地理与制度——人参帝国的根基 人参的生产是清代人参帝国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其核心聚焦于东北地区——盛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清代人参的两大主要来源:“野山参”与“家参”(园参)。 一、野山参的“国家化”管理与采伐争议: 野山参,因其稀有性和药效的传说而被赋予了极高的政治与经济价值。本书重点阐述了清廷如何将野山参的采伐权视为关乎国家主权的象征。我们分析了清初对采参活动的严格限制,特别是针对汉人“闯关东”的禁令,以及“采参局”或相关机构的设立如何试图将自然资源的开采纳入中央集权体系。 关键在于,本书细致还原了采参的社会组织形式。采参人多以血缘或地域关系构成的团体形式,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劳作。这种生产模式中,既有中央政权对资源的垄断意图,也存在地方豪强和采参家族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我们将探讨采参技术(如勘探、挖掘、初步处理)的演变,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野山参的品质和市场价格。 二、家参的兴起与技术革命: 随着对野山参的过度索取导致资源枯竭,以及商业需求的日益增长,人参的“人工化”种植——即家参的兴起——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本书认为,家参的成功是清代农业技术和市场经济互动的产物。 我们考察了家参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包括选址、搭棚遮阴、施肥(如使用“老烟土”等特色肥料)以及病虫害防治。特别要指出的是,家参种植是如何在特定的农业区(如山东、河北部分地区)逐步扩散,并与当地的种植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不同于东北的生产模式。家参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人参的流通成本,推动了人参的“去神圣化”,使其从宫廷贡品逐渐走向更广阔的民间市场。 第二部分:流通与消费的变迁——人参帝国的市场脉络 人参的价值实现依赖于高效且规范的流通体系。本部分将描绘清代人参市场的网络结构、定价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消费图景。 一、官方流通体系:贡品、税收与转运: 人参的“贡品”属性是其政治价值的直接体现。本书详细梳理了清代向朝廷进贡人参的种类、数量、规格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进贡标准”如何反向约束了东北地区的生产。此外,我们分析了“榷卖”或“专卖”制度在特定时期对人参贸易的干预,以及人参税赋在地方财政中的比重。人参的转运过程,常常涉及复杂的官方文书和保卫措施,揭示了其作为战略物资的特殊地位。 二、民间商业网络与“坐商”的崛起: 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药材行会和专业药商成为人参流通的主导力量。本书重点关注以北京、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药材集散地。 我们探讨了人参的等级划分标准(如“芦头”“须子”“皮色”等),这些标准如何被商业行会所确立和维护,并成为跨区域交易的通用“语言”。同时,本书也考察了人参在民间消费中的“身份标记”作用。上层士绅阶层消费的精良野山参,常用于社交馈赠或自我调养;而平民百姓则更多依赖于家参或质量稍逊的边角料。人参的流通,反映了清代社会阶层之间对“稀缺性资源”的不同占有能力。 第三部分:人参的医疗化与社会功能——帝国的“滋补”逻辑 人参的“帝国”性,最终体现在其在清代主流医疗体系,特别是中医理论中的不可替代性。 一、药典中的人参:理论基础的巩固: 本书追溯了人参在历代《本草》中的地位演变,尤其关注清代医家(如叶天士、吴鞠通等)如何将人参的补气、生津、安神功能,系统地融入温病学派和补益学派的理论框架中。人参的“君药”地位,使其成为诸多经典方剂(如八宝丹、人参养荣丸等)的核心。我们分析了清代医案中,人参使用频率的激增,以及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如红参、白参、蒸晒等)的人参,如何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被区别对待。 二、宫廷医疗与“延年益寿”的追求: 清代皇室对人参的消费达到了历史巅峰。本书参考《起居注》和宫廷医药档案,揭示了皇帝、后妃乃至宗室成员日常用药中对人参的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仅是基于医疗需要,更承载了维系“天子之气”的政治寓意。人参在宫廷中的使用,是官方意识形态对“健康”和“长寿”追求的极致体现,同时也为民间树立了模仿的典范。 三、民间信仰与人参的“超验”价值: 在民间,人参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药物范畴,它被赋予了趋吉避凶、延寿祈福的文化内涵。本书考察了在丧葬、婚嫁或重大庆典中,人参与礼仪的结合。此外,我们也探讨了人参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作为“仙草”的形象构建,以及其与特定地域、特定家族的联系,这些因素共同强化了人参的社会象征意义。 结语: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遗产 《人参帝国》最终旨在呈现,清代的人参活动是如何从边疆的生态实践,一步步演化为影响国家治理、牵动巨大商业资本、并渗透到个体生命观念中的复杂体系。对人参的考察,为我们理解清代社会如何处理自然资源、经济扩张、以及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本书认为,清代人参的兴衰轨迹,折射出帝国晚期在现代化转型前夕,传统资源管理模式所面临的内在矛盾与挑战。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不错,即便涉及到大量的史料考据和数据分析,读起来也并不感到枯燥。作者似乎成功地将枯燥的档案和地方志信息,转化为了生动的故事。特别是关于人参贸易路线和走私活动的描述,读起来颇有惊心动魄之感,仿佛能看到当年在关口或秘密市场中发生的利益博弈。这种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起来的能力,是非常难得的。我个人认为,对于希望了解“非主流”经济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它没有停留在对人参本身的药效讨论上,而是将人参视为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探讨了它如何影响了官僚体系的腐败程度、地方的经济结构乃至清廷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这种系统性的论述,让我对清代复杂的内部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农产品——人参,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进行剖析。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其他具有类似地位的战略资源。作者在论述中对不同时期政策的微调如何影响人参产区的生态和农民的生活,这一点特别引人深思。例如,对产地的过度开发与后来的保护政策之间的张力,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主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复原了历史的“人参帝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经济现象的框架:即资源的稀缺性、政府的干预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的波动如何共同塑造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面貌。我感觉读完之后,我对“物产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细致的体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作者在材料的搜集和梳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我不是专业历史学者,但从文字的严谨性来看,它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书中对人参生产环节的描述,比如种植技术的演变、不同产地的品质区分,以及背后的劳动力组织形式,都显得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将“消费”和“医疗”两个层面并置的结构安排。在医疗方面,人参的药理地位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塑造和神化的?它在宫廷医案和民间验方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背后蕴含着清代中医药理论的变迁。而在消费上,它如何从奢侈品逐渐走向大众化(或者说,不同层次的大众化)?这些探讨都揭示了物质文化如何反映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风尚与禁忌。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显然是值得肯定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口,去理解宏观的清代社会经济图景。

评分

这本《启真学术文库》里的书,光看书名我就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历史研究著作。我个人对清代社会经济史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商品。这本书似乎聚焦于“人参”这个特殊的经济命脉,它不仅仅是一种药材,更可能是一种权力象征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人参的种植、采摘、贸易流通,背后一定牵扯着复杂的官府监管、地方豪强以及普通百姓的生计。我很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出人参帝国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它对清朝的财政收入和边疆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能有关于人参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消费差异的分析,那就更好了,比如皇宫贵族与普通百姓对人参的使用方式有何不同,这会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来审视清代一个关键经济支柱的兴衰与社会影响。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作为“启真学术文库”的一员,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自然是无可挑剔的,细节之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它拓展了我对清代社会生活史的认知边界。过去我可能更关注朝廷的政治斗争或疆域变迁,但这本书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基础的物质层面——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和政府的财富来源。人参的“医疗”价值和“消费”属性的交织,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利益相互渗透的缩影。它不仅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关于“稀缺品社会学”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关于人参包装、等级划分的描述,这些微小的细节,恰恰是构建起一个庞大“帝国”的砖石。这本书的细节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本书是对清代人参史展开的全面性研究。人参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制度史、政治史及经济史的课题,更是医疗史及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课题。本书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宫档案与东亚各国的人参医书史料,分别从生产、消费与医疗方面分析了人参对整个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表明了人参对清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一幅清代人参帝国的景象。

评分

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1]

评分

掐皮参:加工法与糖参相似,一般将参体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钟,约三成熟时,再将支根置沸水中约20分钟。参体经扎孔后放入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与内部分离,再用竹刀轻扎外皮,使成点状即成。[1]

评分

三、乌桓的奴隶和母系社会的遗迹

评分

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

评分

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评分

第二章 乌桓的社会制度

评分

人参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1]

评分

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