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竹山编著的《人参帝国》是对清代人参史展开的全面性研究。人参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制度史、政治史及经济史的课题,更是医疗史及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课题。本书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宫档案与东亚各国的人参医书史料,分别从生产、消费与医疗方面分析了人参对整个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表明了人参对清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一幅清代人参帝国的景象。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不错,即便涉及到大量的史料考据和数据分析,读起来也并不感到枯燥。作者似乎成功地将枯燥的档案和地方志信息,转化为了生动的故事。特别是关于人参贸易路线和走私活动的描述,读起来颇有惊心动魄之感,仿佛能看到当年在关口或秘密市场中发生的利益博弈。这种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起来的能力,是非常难得的。我个人认为,对于希望了解“非主流”经济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它没有停留在对人参本身的药效讨论上,而是将人参视为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探讨了它如何影响了官僚体系的腐败程度、地方的经济结构乃至清廷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这种系统性的论述,让我对清代复杂的内部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农产品——人参,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进行剖析。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其他具有类似地位的战略资源。作者在论述中对不同时期政策的微调如何影响人参产区的生态和农民的生活,这一点特别引人深思。例如,对产地的过度开发与后来的保护政策之间的张力,是历史研究中永恒的主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复原了历史的“人参帝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经济现象的框架:即资源的稀缺性、政府的干预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的波动如何共同塑造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面貌。我感觉读完之后,我对“物产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细致的体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作者在材料的搜集和梳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我不是专业历史学者,但从文字的严谨性来看,它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书中对人参生产环节的描述,比如种植技术的演变、不同产地的品质区分,以及背后的劳动力组织形式,都显得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将“消费”和“医疗”两个层面并置的结构安排。在医疗方面,人参的药理地位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塑造和神化的?它在宫廷医案和民间验方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背后蕴含着清代中医药理论的变迁。而在消费上,它如何从奢侈品逐渐走向大众化(或者说,不同层次的大众化)?这些探讨都揭示了物质文化如何反映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风尚与禁忌。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显然是值得肯定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口,去理解宏观的清代社会经济图景。
评分这本《启真学术文库》里的书,光看书名我就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历史研究著作。我个人对清代社会经济史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商品。这本书似乎聚焦于“人参”这个特殊的经济命脉,它不仅仅是一种药材,更可能是一种权力象征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人参的种植、采摘、贸易流通,背后一定牵扯着复杂的官府监管、地方豪强以及普通百姓的生计。我很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出人参帝国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它对清朝的财政收入和边疆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能有关于人参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消费差异的分析,那就更好了,比如皇宫贵族与普通百姓对人参的使用方式有何不同,这会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来审视清代一个关键经济支柱的兴衰与社会影响。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作为“启真学术文库”的一员,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自然是无可挑剔的,细节之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它拓展了我对清代社会生活史的认知边界。过去我可能更关注朝廷的政治斗争或疆域变迁,但这本书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基础的物质层面——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和政府的财富来源。人参的“医疗”价值和“消费”属性的交织,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利益相互渗透的缩影。它不仅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关于“稀缺品社会学”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关于人参包装、等级划分的描述,这些微小的细节,恰恰是构建起一个庞大“帝国”的砖石。这本书的细节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本书是对清代人参史展开的全面性研究。人参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制度史、政治史及经济史的课题,更是医疗史及物质文化史的重要课题。本书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宫档案与东亚各国的人参医书史料,分别从生产、消费与医疗方面分析了人参对整个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表明了人参对清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展现了一幅清代人参帝国的景象。
评分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1]
评分掐皮参:加工法与糖参相似,一般将参体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钟,约三成熟时,再将支根置沸水中约20分钟。参体经扎孔后放入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与内部分离,再用竹刀轻扎外皮,使成点状即成。[1]
评分三、乌桓的奴隶和母系社会的遗迹
评分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
评分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评分第二章 乌桓的社会制度
评分人参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1]
评分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