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三国

一本书读懂三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传军,金霞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
  • 古典
  • 战争
  • 权谋
  • 人物
  • 故事
  • 文化
  • 名著
  • 通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1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971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三国》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三国历史大势”,按时间先后顺序,全景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下编“三国历史专题”,从不同方面,全面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书中设置以下栏目:
篇章概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重大事件中的细节或人物,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历史演进线索,从中可以找到历史故事所处的地位;
知识链接:以名词形式阐释与历史故事相关的事件;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选择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

目录

上编:三国历史大势

王纲解纽,群雄割据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5
党锢之祸摧折士流9
黄巾起义动摇天下11
董卓之乱14
傀儡皇帝自身难保19
“四世三公”:袁绍的强盛23

合久而分,三国鼎立
“奸雄”与“能臣”:真实的曹操27
战胜袁绍,称雄北方30
赤壁之战33
得陇不复望蜀:曹操定汉中37
禅让名义下的闹剧:曹丕代汉41
魏明帝曹叡御臣有术44
曹丕父子抑制宗室48
“皇叔”刘备的发迹51
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策54
名借实夺取荆州58
刘备入蜀夺益州62
关羽“大意失荆州”65
猇亭之战火烧连营67
白帝托孤的历史真相69
七擒孟获定南中73
上《出师表》,诸葛亮北伐75
孙坚、孙策的相继兴起80
孙权继业巩固政权82
平服山越,消除内患85
暨艳案与吕壹事件87
陆逊之死89

乱由内生,三国衰微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佯病夺军权93
蜀后主刘禅96
姜维北伐虚耗国力99
孙权割据江东102
天灾人祸与政变乱局104
末帝孙皓的暴政107

分久必合,三国统一
曹髦之死与司马氏代魏113
钟会伐蜀116
西晋灭吴118

下编:三国历史专题

军事风云
地形对三国军事的影响125
三国初期的兵力对比128
远射兵器的发展:弩与霹雳车131
三国时期兵种的发展134
三国时期的水军136
三国时期的世袭领兵制138
栈道出奇兵140
“木牛流马”的真相142
诸葛亮“八阵图”144
三国统帅的用人之道145
曹操和诸葛亮的军事谋略147

经济发展
曹魏屯田153
三国时期的道路交通网络156
走马楼竹简惊天下159
诸葛亮发展蜀汉经济162
孙吴的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164

人物风流
曹操与黄巾军的关系169
曹植失宠172
孔融的人格魅力176
贤相诸葛亮178
关羽的生前与死后180
江东人杰周瑜186
吕蒙的晚学与成才190
周处除三害之后194

文化繁荣
三曹巨子与“建安风骨”199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202
正始之音与玄学兴起204
竹林清音207
孙吴的佛教211
书法大师钟繇213
佛教画的兴起与山水画的开端215
曹植与中国古代佛教音乐217
华佗与“麻沸散”219
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马钧221
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奠基人裴秀223
天才数学家刘徽225

民俗风韵
薄葬之风的兴起229
曲水流觞与上巳修禊231
曹魏的立后:“好自立贱”234
羽扇纶巾自风流:三国时期的服饰文化236
胡床的出现与古人坐姿的改变238
“馒头”与“饼赋”240
《广陵散》千古风流传遗韵243
三国时期的饮酒风尚245
三国时期的饮茶习俗248
一灯明暗复吴图:围棋在三国的盛行250

精彩书摘

东汉末年的乱政,主要表现在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两个方面,这两股力量,是中国古代最为人诟病的腐朽政治势力,他们的交替擅权,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王纲解纽,政治黑暗,是其后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乃至三国分裂割据发生的直接原因。
外戚是汉朝皇帝巩固专制集权而催生的一支政治力量。东汉末年,继位的皇帝年龄都很小,为防止朝臣觊觎皇位,以皇太后为代表的皇室就要寻找可靠的外部力量,而皇后的兄、弟等娘家人自然成为辅政的首选。东汉外戚势力之庞大和嚣张者,无过于梁冀。
梁冀字伯卓,大将军梁商之子,他长着鸢一样的肩、豺一样的眼睛,目光有神而斜视,说话含糊不清,擅长书写、计算。年少时因是贵戚,四处游玩随心所欲。他生性好饮酒,能拉强弓、玩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类的游戏,又喜好臂鹰走狗,跑马斗鸡。最初任黄门侍郎,后转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兼任越骑、步兵校尉以及执金吾。
永和元年(136年),梁冀官拜河南尹。他为官残暴,做了许多违法事。梁商死后,顺帝拜梁冀为大将军,梁冀弟弟侍中梁不疑为河南尹。到了顺帝驾崩时,冲帝还在襁褓之中,太后掌权,下诏让梁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与总领尚书事。梁冀虽然推辞不干,可是越发骄奢残暴。冲帝又崩,梁冀立质帝。质帝少而聪慧,知道梁冀骄横,曾经在朝上当着群臣,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听到了,非常痛恨质帝,于是命令质帝左右的人在煮饼中加入毒药,质帝当天就驾崩了。梁冀又立桓帝,并枉杀李固和前太尉杜乔。建和元年(147年),桓帝加封梁冀一万三千户,增大将军府推举高第茂才的权限,官属人数比三公府多一倍。桓帝又封梁不疑为颍阳侯,梁不疑的弟弟梁蒙为西平侯,梁冀的儿子梁胤为襄邑侯,各赐万户。和平元年(150年),又增封梁冀一万户,加上以前所继承的共三万户。桓帝还封梁冀的妻子孙寿为襄城君,兼受阳翟的租税,每年收入五千万石,加赐红色丝带,与长公主服饰相同。孙寿长得很美而且善于作媚态,能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极为迷人。孙氏宗亲假冒梁姓之名而当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的有十几个人。梁冀一伙贪婪凶狠,各自派遣自己的门客记录自己属下县中有钱的人,安上别的罪名,把他们关在监狱中拷打,让他们的家人用钱来赎,给钱财少的甚至被打死或迁移到别的地方。扶风人士孙奋富有而生性吝啬,于是梁冀将马车给他,从他那里贷款五千万,而士孙奋仅给他三千万,梁冀大怒,告诉郡守,将士孙奋的母亲认作他的看守财宝的婢女,说她偷了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之后逃走,于是士孙奋及兄弟被收捕拷打,都死在牢中,一亿七千多万的家财全被没收。
永兴二年(154年),桓帝封梁不疑之子梁马为颍阴侯,梁胤之子梁桃为城父侯。梁冀一家前后有七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夫人、女儿赐食邑称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的有三人,其余为卿、将、尹、校的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多年,大权独揽,百官不敢违抗他的指令,天子成为傀儡,无法参与政事。
与外戚相比,宦官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政坛上更为腐朽的力量。但汉帝之所以宠信宦官,也是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事实上,宦官的崛起是东汉皇帝与外戚贵族权力斗争的产物。比如汉桓帝时,梁冀擅权,桓帝是借助宦官的力量诛杀了梁冀及其党羽。
《后汉书·宦者传》记载说,起初,梁冀的两个妹妹做顺帝、桓帝的皇后,梁冀接替父亲梁商担任大将军,作为两代掌权的外戚,梁冀威震天下。梁冀自从杀害太尉李固、杜乔等人,更加骄横。皇后借助梁冀的势力恣意忌妒,用毒药毒死许多妃子,朝廷上下都闭口不敢说话。皇帝长期受到逼迫,心中经常不平,但怕言语泄漏,不敢设谋对付。延熹二年(159年),皇后崩。汉桓帝到厕所里面,单独叫来宦官唐衡,问他:“身边都有谁同皇后家不和呢?”唐衡回答说:“单超、左悺以前去见河南尹梁不疑,礼数尊敬方面稍有不到,梁不疑就将他们的兄弟抓起来送到洛阳监狱,单超、左悺二人上门道歉,这才作罢。徐璜、具瑗痛恨皇后家中的人放纵凶暴,嘴上不敢说。”桓帝将单超、左悺叫到内室,对他们说:“梁将军兄弟专擅国家朝政,胁迫宫廷内外,公卿以下官员都跟着他们的旨意做事。现在想要杀掉他们,你们认为怎么样?”单超等人回答说:“他们实在是国家的奸贼,早就应该杀掉了。但我们力量弱小,不知道圣上怎么考虑的。”桓帝说:“真是这样的话,你们秘密对付他们。”单超回答说:“对付他们不难,但担心陛下又陷入犹豫不决。”桓帝说:“奸臣威胁国家,应当让他服罪,有什么犹豫的!”于是又召徐璜、具瑗等共五个人,将计策决定下来,桓帝将单超的臂膀咬出血来,歃血为盟。桓帝下诏书将梁冀及其宗族亲戚党羽全部逮捕处死。左倌、唐衡升为中常侍。桓帝下令封单超为新丰侯,食邑二万户;封徐璜为武原侯,具瑗为东武阳侯,食邑各一万五千户,每人各赏赐一千五百万钱;封左怕为上蔡侯,唐衡为汝阳侯,食邑各一万三千户,每人赏赐一千三百万钱。五个人在同一天受封,所以当世称为“五侯”。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个人为乡侯。自此权力集中到宦官手中,朝廷日益动乱了。
五位宦官中,单超生病早死,后来四侯变得凶暴,天下人说他们是:“左倌转动上天,具瑗骄贵无双,徐璜像趴着的老虎,唐衡胡作非为。”他们都比着建造住宅,楼宇台榭雄壮华丽,穷尽天下的精巧技艺。他们弄来许多良家美女作为姬妾,都用珍宝打扮,华美奢侈,像宫中的宫女一样。他们的仆人随从都乘坐牛车并且在后面跟一队骑兵。另外,他们还供养旁系亲属,有的要来别人家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有的买来奴仆作为儿子,都可以继承封国,袭封爵位。他们的兄弟及姻亲都在州郡担任长官,他们剥削百姓,同盗贼没什么分别。
东汉末年,外威与宦官的政治争斗不断发生,公卿贵族也参与进来。外戚宦官多来自社会中下层,他们与公卿贵族等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出身不同,文化水平也有天壤之别。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互相排斥的情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清流士人李膺等联合太学生发动清议,抨击朝政,最终导致许多大臣和文士被诛杀和禁锢,不许做官,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宦官集团垄断政权,而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清流士人则被彻底边缘化。
……

前言/序言


权谋的盛宴:一部洞察乱世兴衰的史诗 本书并非对《三国演义》的浅尝辄止,也非对历史教科书的枯燥复述。它是一部深度剖析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这一波澜壮阔历史时期的思想史和权力运作指南。我们聚焦于那个群星闪耀、英雄辈出,同时又暗流涌动、权术交织的时代,力图揭示隐藏在著名战役和英雄传说之下的深层结构。 第一部分:土崩瓦解的帝国——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势力的崛起 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回到东汉末年的权力真空地带。我们不会过多赘述黄巾之乱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矛盾——土地兼并的极端化、宗室的腐化以及边疆危机的连锁反应。 一、士族政治的僵局与儒家思想的异化: 汉代中后期,“举孝廉”制度如何演变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资源的温床?我们分析了儒家经典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被用作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以及这种僵化如何削弱了中央集权的有效性。诸如曹氏、袁氏、孙氏等地方豪强,他们的崛起并非单纯的军事力量,更是对地方资源和士人网络的成功整合。 二、军阀时代的权力逻辑: 董卓乱政并非偶然,而是中央权力衰弱的必然结果。本书详细梳理了“十八路诸侯”的松散联盟如何迅速瓦解,揭示了在缺乏中央权威时,个人威望、军事实力与地方资源如何共同构建起军阀的“合法性”基础。我们对比分析了地方实力派如陶谦、刘表这类“守成型”人物与曹操、袁绍这类“扩张型”势力的内在区别。 三、人才观的颠覆与“唯才是举”的实践: 曹操的用人哲学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我们深入分析了“唯才是举”背后所蕴含的时代需求:传统门阀观念对实用主义的挑战。通过剖析荀彧、郭嘉、贾诩等人的入仕之路和他们在决策层中的独特作用,我们试图描绘出一种以能力和忠诚度为核心的新型政治精英的诞生轨迹,这对于理解后世的选官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战略的博弈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的演变,是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和外交手腕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将重点解析几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但侧重点在于“决策背后的逻辑”而非单纯的战术描写。 一、官渡之战的深层解读: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兵力的悬殊对比,更是对战略纵深、后勤保障和情报网络的全面较量。我们探讨了袁绍集团内部决策的失误(如对孙策、刘表的错误判断),以及曹操集团在劣势中如何通过精准的情报(许攸献计)和坚决的战略执行(焚烧粮草)实现翻盘。这不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案例研究。 二、赤壁之战:技术、政治与天时的交汇: 赤壁之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军事胜利,更是孙刘联盟这一特殊政治产物的完美体现。本书细致分析了周瑜的战略构思、黄盖“苦肉计”背后的政治风险评估,以及曹操在长江流域面临的后勤、瘟疫和水土不服等非传统军事挑战。重点分析了外交(诸葛亮出使江东)如何成功地将一场可能避免的会战,转化为了对曹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歼灭战。 三、荆州的战略价值与争夺的必然性: 荆州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的地位是本书探讨的基石之一。它连接着曹魏的北方腹地、东吴的江淮核心以及刘备集团的潜在根据地。我们分析了刘备集团如何通过“隆中对”将自身定位为具备统一天下的潜力股,以及荆州失陷(关羽之死)如何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固化。 第三部分:权力的巩固与意识形态的构建 在军事对抗的表象下,是三方势力在各自领地内进行的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重塑。 一、曹魏的法家实践与制度化建设: 曹操集团在北方建立的屯田制,是应对战争时期粮食短缺的革命性经济政策。我们分析了屯田制如何有效地将流民转化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农业劳动力,以及曹丕、曹叡时期,曹魏如何从一个军事实体逐步过渡为具有成熟官僚体系的政权。对《九品中正制》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入批判,指出其如何为后来的门阀政治复辟埋下了伏笔。 二、蜀汉的“汉室正统”叙事与内生矛盾: 刘备集团的合法性构建是围绕“匡扶汉室”这一意识形态展开的。本书探讨了蜀汉政权如何依赖于荆州旧臣、益州本土派和北伐集团这三股势力的微妙平衡。诸葛亮在治理蜀地时所展现出的严苛法治精神,与其“仁德”的政治形象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三、东吴的江东本土化与海洋战略: 孙吴政权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占据江东的本土士族纳入统治体系,以及如何在不依赖北方传统士人的情况下建立稳定的官僚机构。我们分析了东吴如何依托长江天险和对南方水域的控制力,发展出独特的军事和经济体系,以及孙权在维护集团内部稳定方面所展现出的高超政治手腕。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人性的洞察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简单地回顾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三国时期一系列精英决策的还原和剖析,为我们理解权力运作、组织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一套基于历史经验的分析框架。那个时代,英雄与枭雄并存,忠诚与背叛交织,它以最残酷的方式展现了在结构性危机下,个体选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阅读此书,是与那个时代最顶尖的谋略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颇有偏好的读者,我非常注重阅读体验中的文字韵味和节奏感。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非凡的功力。它知道何时该放慢速度,聚焦于某个历史人物的内心挣扎或关键性的谈判场景,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也知道何时该加速,用密集的排比句和快速的场景切换来描绘宏大的战役场面。这种叙事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极为流畅,让人沉浸其中,很难停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遣词造句颇具文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文笔老练而不卖弄。它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古语,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极高,但其语言的质感又远胜于一般的白话历史普及读物。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欣赏一出精心编排的史诗剧,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我甚至会偶尔停下来,回味某段描述中那种恰到好处的文学张力,不得不赞叹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给一本书打出如此高的评价,但这本《一本书读懂三国》确实做到了“化繁为简而不失其真”。我曾经尝试阅读过其他几本所谓的“速成”三国读物,它们要么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了细节,读起来像一份新闻摘要;要么就是过度依赖《三国演义》的虚构元素,让历史观变得模糊不清。然而,这本书明显采用了更严谨的态度,它在讲述精彩故事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它会适当地指出《演义》与史实的差异,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框架。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三国故事的魅力,又提供了可靠的历史参照。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对许多过去感到困惑的历史人物,比如司马懿的隐忍、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中的局限性,都有了更成熟、更立体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可靠的钥匙,去开启那扇宏伟而复杂的三国之门,而且这把钥匙设计得极其人性化,握持感极佳。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非常注重“系统性”的构建。很多人读三国,往往只记住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这些高光时刻,但对于三国时代背后的政治生态、士族门阀的兴衰、以及中央权力如何一点点瓦解的过程,却往往是一知半解。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有意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它不仅仅讲述了“谁做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那样做”。例如,对于汉末的土地兼并、州牧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社会经济基础如何直接影响了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抗,都有着非常清晰的梳理和解释。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历史事件的可理解性。它让你明白,曹操、孙权、刘备的崛起,并非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顺应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事件、人物命运与宏大的社会背景熔铸在一起,让读者在享受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获得了对历史规律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之前其实有点犹豫,因为“读懂”这个词在图书市场里往往意味着过度简化或故作高深。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平衡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和人名,更重要的是,它尝试去解析历史人物背后的动机和战略意图。比如,对于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态剖析,或者刘备“仁义”旗帜下的现实考量,作者的解读颇具洞察力,避免了脸谱化的描写。书中对军事战略的讲解也极其到位,那些著名的阵法和计谋,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记录,而是被还原成了一幕幕充满博弈的棋局。我特别喜欢它在人物侧写上花费的心思,即便是二三流的人物,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鲜明的个性被勾勒出来。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三国不再是魏蜀吴三家的独角戏,而是整个乱世中芸芸众生的命运交响。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力量感的,读起来非常过瘾,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宝石。

评分

这本《一本书读懂三国》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对三国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那些厚重的史书和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总是让我望而却步。我渴望的是那种能快速抓住核心脉络、又能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彩的战役讲得清晰明了的入门读物。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称道,他没有陷入过多繁琐的史料考证中,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东汉末年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从黄巾起义的星星之火,到董卓乱政的惊心动魄,再到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波澜壮阔,整个历史进程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节点的转折描述,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作者总能用非常凝练却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英雄豪杰们的智谋与勇气。读完后,我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有了清晰、宏观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记忆,而是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历史长卷。对于我这种想在短时间内建立三国知识体系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敲门砖。

评分

书不错,可以了解一下三国的历史知识

评分

经典的入门之作!内容丰富!可以以后慢慢看了!中华书局的书都很棒而且印刷精美!制作精良!是学习中国历史的最好途径!买了一套慢慢学习!搞活动时更实惠!希望多点搞活动!让大家都买到心仪的书!以后买书就在京东买了!实在太棒了!

评分

孩子喜欢历史,这样的风格是他最爱。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学习春秋的书,很值得一看

评分

孩子喜欢历史,这样的风格是他最爱。

评分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了解三国历史必不可缺的历史读物,适合小学初中学生阅读。

评分

可以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这和三国演义不同。

评分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像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图片传真:选择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不错,还是两色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