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代(1644—1911),既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迫国门大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尚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近代、开放、时尚化的新特色。《清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 》以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详细介绍了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和变化。
内容简介
《清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以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不仅详细介绍了清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和变化,解析了引起清代衣、食、住、行变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不同阶层和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详细解读了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传统衣、食、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者简介
林永匡,四川三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利用满汉文档案资料、文献、地方志、文物、实地考察材料,进行清代经济史、盐政史、民族贸易史、屯垦史、区域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风俗史研究。先后出版《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长江文化史》、《中华文明史》、《中国节令史》、《中国饮食史》、《中国服饰通史》、《清代社会风俗史》、《北疆通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衣
龙袍箭衣与帝王服饰
补服图案与官服等级
马褂素服与民间衣饰
花样旗袍与妇女服饰
瓜皮帽与礼帽
妇女头饰与男式发型
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
西风东渐与服饰变迁
食
“千叟宴”与宫廷饮食
孔府家宴与祭食
饮茶品茗
茶和咖啡与中西饮食文化“交响”
酒酣耳热说“三场”酒趣
色香味美的地方菜系与名食
绿野边疆与民族食品
饮食审美与科学养生
住
皇宫选址与紫禁城规划
宫廷建筑与居住礼仪
衍圣公府与王府建筑格局
小胡同、四合院与各地民居特色
生活用具及演变
宫廷家具,堂皇陈设
民族居合与居住风尚
“西洋楼”与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行
帝后官员的出行与礼仪
帝后辇舆与官员车轿
民间的舟船车轿
西式交通工具的传人
帝王宫员的行旅风尚
行旅风尚
民族地区的交通与交游
邮驿变迁与电信兴起
后记
精彩书摘
服饰,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如果说人类的第一层“皮肤”是为了保护自身的话,那么,作为第二层“皮肤”的服饰,则是为了实现人类美化自然、美化空间、创造社会、美化人生的功能,是审美与道德观和谐统一的体现。从社会文化学来考察,服饰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价值“符号”,是不同社会群体权力、地位、职业差异的标识物。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装饰性造型艺术,处于“显”文化的层次上,必然受到时代思潮、审美情趣等元素的影响。
清代的服饰,不仅色彩缤纷、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规制性、民族性、多元性、实用性与时尚性等特色。
龙袍箭衣与帝王服饰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京师)以后,顺治九年(1652),顺治帝便命礼部制订《服色肩舆永例》,经皇帝“钦定”后颁行天下。其中,对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文武官员、士庶人等,以及皇后(含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子等(含亲王、世子、郡王)福晋与贝勒贝子夫人、官员命妇的服饰,对其冠、服、袍、罩、褂、裳、衣等,以及各种饰物的颜色、质料、数目,均有具体而详实的规范,如有违制,则以“僭越”治罪。现根据《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清史稿》等文献,以及现存遗物,加以介绍。
清代统治者起兵于关外东北地区,冬季较长,气候严寒,为便于防寒与马上骑射,故其帝王服式与明代不同。皇帝多穿紧身窄袖(马蹄袖)的“龙袍箭衣”。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专家周锡保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的研究认为,这种服饰的形成,源于北方寒冷冻手,马蹄袖可卷上、掩下,卷上时便于在马上弓射及灵活操作,掩下则可保护双手免受寒气侵袭。因此,它是生活方式与生活实践的产物。其他如衣服上都用钮扣(明代虽有,但非全部施用),使衣服使用时更为方便、快捷,而且衣襟的形式有所变化。尤其衣领部分,使得服饰在形式上随时代变化较多。
一清代皇帝的服饰清代皇帝服饰,包括饰物、冠、裳、甲胄等。
1.皇帝冠制朝冠,又分为冬朝冠(暖帽)、夏朝冠(凉帽)两种。冬朝冠用黑狐皮毛制作。檐上仰,上缀朱纬,长出檐,顶三层,每层有四条金龙,每条龙口含东珠一颗。夏朝冠,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质,表(外表)以罗,缘(滚)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檐敞(不折向上),上缀朱纬,内加圈。前缀金佛,饰以东珠十五颗,后缀合林,饰以东珠七颗,冠顶与冬朝冠相同。
吉服冠,也分冬、夏两种。冬吉服冠,分别用海龙、熏貂、紫貂皮制作。夏吉服冠,则用玉草或藤丝、竹丝制作。
常服冠,可分为冬、夏两种。冬常服冠,红绒结顶。夏常服冠,也是红绒结顶。余制与冬夏吉服冠相同。
行冠,也分为冬、夏两种。冬行冠,用黑狐皮制作,或用黑羊皮、青绒、青呢制作,余制则同于冬常服冠。夏行冠,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等物编织而成,红纱里,边饰亦为红色,上缀以朱牦,顶及梁缘用黄色,前缀珍珠一颗。
雨冠,也分为冬、夏两种。冬雨冠,高顶,前檐深,明黄色,有毡,羽缎,皆月白缎里,有油绸而不加里,皆用蓝布带。夏雨冠,顶平,前檐敞,余制与冬雨冠同。
2.皇帝服制衮服,此为祭圜丘、祈谷、祈雨时的专用服饰。
服为石青色,上绣五爪正面金团龙四,两肩及前后各一。左肩绣日,右肩绣月,前后篆文寿字并搭配以五色云纹。
朝服,分为冬、夏两种。均为上衣连下裳制。冬朝服又分二式,俱用明黄色,但祭圜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一式冬朝服为自十一月初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上元)间使用。披领及裳,表面用紫貂皮,袖端用熏貂皮,两肩及前后绣正龙各一,襞积(打裥)处行龙六,衣前后绣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花纹,间以五色云纹。二式冬朝服为披领及袖,用石青色片金加海龙边饰,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衣襟)正龙一,襞积处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前后衣裳绣以十二章花纹(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相间以五色云纹,下幅绣八宝平水(八宝为象征吉祥的纹饰,一和合,二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磬,八松)。夏朝服也用明黄色,但常雩祭祀时用蓝,夕月时用月白色,余制与冬朝服二式相同。
……
前言/序言
清代(1644—1911),既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迫国门大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尚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近代、开放、时尚化的新特色。
因此,清代的社会生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因皇朝更替。由明入清,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有别于明代社会生活与行为规范、礼仪、舆服、禁忌的法令,并将其强制性地推行于全国,使得当时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尤以“薙发易服”法令的强制推行最具代表性。但这实质上只能称之为“演变”,因为皇朝的更迭、法令的变化,并未改变封建社会经济与政治延续的基本走向。第二次发生于清后期,即近代(1840—1911)。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巨变的一个历史阶段,被迫的社会转型,导致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近代工、商、交通业等的逐步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与风俗的传播,使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等得风气之先的地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生活风俗率先发生变化,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在清代,社会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观念,既受统治者政策的制约影响,同时更有从自身生产、生活实践,以及伴随时代演变而总结、衍生出来的。其最大特色:一是“守本”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二是“趋变”思想观念的衍生与形成;三是“时尚”观念的革新与追求。表现形式有:一、通过乡规、民约、族规、宗法,以约定俗成的“守本”方式,由城乡社会对传统礼俗共同遵守。而帝王、官员,则通过法规、礼仪加以规范、制约;二、通过移民、迁徙等方式,在逐步适应新的生态、自然、人文、生产、社会、风俗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旧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三、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巨大变革,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因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差别,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时尚”追求,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观念与时尚模式,进而构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随时运变,俗遇境则迁”活鲜的生动历史画面。
总起来说,清代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尚的形成,主要是社会人文、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军事制动、法制规范、科技促变、宗教文化、岁时年节、历史传承、变革创新、禁忌回避等诸多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盛世风华:明清之变中的社会生活全景透视 本书聚焦于明末清初至清代中晚期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以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为切入口,深度剖析了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观念的演变以及物质生活的图景。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服饰史或风俗志,而是通过对衣、食、住、行四大核心要素的精细描摹与比较研究,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清代社会生活画卷。 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究在“天朝上国”的表象之下,中国社会是如何应对内部的结构性压力与外部世界的冲击,并最终定型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传统中国晚期的社会形态。 第一编:锦绣的表层与底层的衣冠——服饰的政治与审美 本篇着重于解析清代服饰制度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权力逻辑。我们摒弃了仅仅罗列官服等级或民间服饰款式的做法,而是将其置于“满汉合流”与“文化认同”的宏大叙事中加以审视。 1. 礼制与禁令下的服饰变迁: 详细考辨了“剃发易服”政策对社会心理和日常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从清初强行推行的服饰规范,到后期地方官员在维护满洲传统与迎合汉族士绅审美之间的微妙平衡,展现了服饰作为政治符号的双重性。清代宫廷服饰(如朝服、吉服、常服)的形制演变,不仅是等级的体现,更是对皇权神圣性的视觉巩固。 2. 纺织技术的进步与面料的阶层划分: 深入探讨了江南、福建等地丝绸业的繁荣,特别是漳缎、宋锦、缂丝等高档织物的生产技术及其垄断性。同时,本书对比了这些奢侈品与平民阶层日常所穿的葛、麻、棉布的生产方式、成本核算及流通路径,揭示了物质生产领域中剪刀式的贫富差距。 3. 民间时尚的暗流涌动: 关注清代中后期,特别是江南城市中新兴市民阶层对服饰的个性化需求。旗装与汉装的互相渗透,戏曲审美对日常穿着的影响(如褶子、坎肩的流行),以及对“新奇”饰品(如玻璃珠、西洋镜片)的追捧,都反映了传统礼制在日常实践中的松动与重构。女性服饰中,对刺绣工艺的精湛表现,以及旗装、马褂等特定款式的普及,构成了独特的清代“尚美”文化景观。 第二编:从祭祀到日常——饮食的文化地理学 饮食是理解一个时代社会心态最直接的窗口。本书将清代的饮食文化视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地理学现象,探讨了地理、经济与民族交融如何塑造了“民以食为天”的具体形态。 1. 粮食结构的转型与人口压力: 详述了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引入对清代底层社会生存模式的革命性影响。分析了这些“救命粮”如何在不同地域(如山区、沿海平原)的推广速度与接受程度,以及它们如何支撑了人口的空前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地力衰竭等潜在的生态危机。 2. 地方风味的形成与商帮的推动: 重点剖析了以“四大菜系”(鲁、川、粤、苏)为代表的地方饮食在清代的成熟与传播。这种成熟并非孤立的,而是与晋商、徽商等商业集团的长途贩运、客栈网络以及对宫廷和官府的供应密不可分。例如,徽商的崛起如何将皖菜的烹饪技艺带到京城,并影响了官府宴席的风格。 3. 茶与酒的社会功能: 对比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不同阶层中的消费模式。绿茶在北方文人间的清雅格调,红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如“花茶”的出现),以及南方地区对茶馆文化的构建。酒类方面,则探讨了白酒酿造技术的进步,以及酒在民间礼仪、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象征意义。 第三编:定居与流动——人居环境的秩序与变迁 居住空间是社会秩序在物理上的投射。本书细致地描绘了清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居住形态,并探讨了流动性对传统定居观念的冲击。 1. 宗族与家庭的院落: 深入分析了汉族传统民居(如四合院、天井式院落)的规划理念,重点讨论了宗族祠堂的布局在居住群落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规范是如何被固化在砖瓦之间。 2. 城市格局与商业空间的崛起: 考察了京师、府城等大城市在清代中期的商业化扩张。城内“街坊”与“里巷”的区分,商业店铺的临街化趋势,以及沿河码头、漕运中心周边聚集的临时性居住形态,展现了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 3. 边疆与特殊环境的适应: 关注了客家土楼、北方窑洞、西南吊脚楼等适应特定地理环境的建筑类型。这些独特的居住形式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就,更是特定族群在生存压力下形成的文化遗产。同时,本书也涉及对园林建筑的研究,将其视为士大夫阶层在喧嚣尘世中寻求精神自洽的“微缩宇宙”。 第四编:速度与阻碍——清代交通网络的重构 交通是经济与文化流通的血脉。本篇旨在超越简单的驿站或船运描述,探究清代交通网络的韧性、脆弱性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1. 陆路:官道、漕运与民间足迹: 全面梳理了清代官府对“正途”的维护投入,特别是对黄河、大运河沿线堤坝、桥梁的修缮管理。重点分析了民间长途跋涉的艰辛,普通百姓对“渡口”、“脚店”的依赖,以及“流民”现象背后潜藏的交通与就业矛盾。 2. 水路:商船与海禁的张力: 详述了内河航运(帆船、驳船)的成熟技术,以及漕粮运输对国家政治的决定性作用。在沿海部分,则细致描述了清初严格的“片板不许出海”政策如何被走私贸易绕开,以及沿海居民在官方禁令和实际生存需求之间的两难处境,为理解后续的通商开埠提供了历史铺垫。 3. 速度的感知与社会心态: 探讨了在没有现代动力的情况下,信息和货物传递的“速度感”如何塑造了清代人的时间观念。一场远距离的问候或货物的到达,其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如何影响了商业决策和情感维系,是理解传统社会运行节奏的关键。 总结: 本书力图提供一种“生活史”的视角,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为日常的细节,在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挖掘出清代社会在制度更迭与文化融合中的真实脉搏。它展现了一个既遵循传统礼制,又在物质需求和商业活力下不断寻求变通的、充满生命力的庞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