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代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瓷窑星罗棋布,遍于全国南北各地。宋代瓷窑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北宋和南宋时期,宫廷所需瓷器由官办瓷窑进行生产,这种官办瓷窑,一般简称为“官窑”。
官窑是从烧“贡瓷”发展而来的。唐代的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资料证明,在当时就大量向朝廷进贡瓷器。宋代由于宫廷的特殊需要,“贡瓷”已经满足不了宫中的需要。所以一种专门为宫中需要而生产的官窑就应运而生了。“民窑”则不受宫廷的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所产瓷器均供城乡民众所需。这是“官”、“民”两窑的根本区别。这两种瓷窑的共存,不仅是宋代瓷器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促进这时期瓷器发展的重要原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宋代官窑瓷器概说
(一)官窑及其特征
(二)官窑的建立及其对民窑的影响
(三)清宫旧藏的官窑瓷器
(四)清宫旧藏官窑瓷器的鉴定
(五)发掘官窑遗址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北宋官窑
(一)汝窑
1. 汝窑的正名及文献记载
2. 北宋官窑应是汝窑
3. 清宫旧藏汝窑瓷器的产地
4. 民汝窑瓷器的出土
5. 官汝窑与民汝窑
6. 汝窑烧瓷的历史
(二)钧窑
1. 宋徽宗与钧窑
2. 钧窑的建立以及对南北瓷窑的影响
3. 清宫旧藏钧窑瓷器的产地
4. 钧窑的窑炉与高超的烧瓷技术
5. 钧窑瓷器的造型与釉色
6. 钧窑瓷器上的铭文
7. 钧窑烧瓷的历史
南宋官窑
(一)修内司窑
1. “袭故京遗制”的修内司窑的建立
2. 清宫1日藏的哥窑器应为修内司窑器
3. 修内司窑与龙泉哥窑的区别
4. 修内司窑的烧造年代
(二)郊坛官窑
1. 清宫旧藏郊坛官窑瓷器的产地
2. 老虎洞窑应属于郊坛官窑
3. 郊坛官窑烧瓷的历史
插图索引
图版索引
结语
精彩书摘
(一)修内司窑
1.“袭故京遗制”的修内司窑的建立
多年来,北宋汴京官窑与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均未发现。所谓北宋汴京官窑就是汝窑,这一问题根据前文“汝窑”一节的分析已经明确。修内司窑遗址尽管尚未发现,但它与所谓汴京官窑情况不同。修内司窑在《坦斋笔衡》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窑器,名日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至于两窑如何大不一样,并无叙述。对于郊坛官窑的情况除了其窑址位置外,我们就别无所知了。
修内司为官署,隶属于将作监,北宋始置。据《宋史·职官志》载,将作监“所隶官署十”首列“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第六是“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可见,窑务本来非修内司所管辖。可能由于南宋初年,战事频仍,官署多有裁并。此时,修内司除营缮宫城太庙本职之外,还兼统宫廷窑务,所以“置窑于修内司”当是可信的。
近来,沙孟海先生根据《宋史·宦者列传》记载:“邵成章,钦宗朝内侍也……建炎二年(1128年),内侍邵成章坐辄言大臣除名,南雄州编管。”又,“久之,帝思成章忠直,召赴行在。其徒忌之……遂止之于洪州”。据此以为,“邵成章除名后一直下放在外,不曾还朝。所以‘中兴渡江,提举后苑’纯属误传,不合历史事实”。因而得出“南宋官窑窑址应该只有凤凰山南麓郊坛左右一个地带,别无所谓‘修内司’窑址”的结论。
1因此,《咸淳临安志》有关“青窑器条”中,只记圆坛一处。然而,沙先生在此立论的同时,对另一种可能性也作了充分的分析,他认为:“由于战时机关裁并,人事异动,原定职掌,因时改易,并不固定。例如建炎三年(1129年)诏将作监并归工部,修内司除营缮宫城太庙本职之外,还曾兼管烧造瓷器,在某一时期内自属可能,但绝非邵成章所领导。可以断言,最大可能是当年在汴京烧造官窑的一批技工,南渡之顷,随驾南来,继续建窑烧造。这批技工或者就是邵成章的旧部,所以有‘邵局’传说。”笔者认为沙先生的这一分析,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修内司官署北宋时已置,南宋时由于历史原因,“置窑于修内司”应属实情。又据陆友《研北杂志》云:“绍兴中,秦桧粉饰太平,用内侍邵谔主修礼乐器,百工隶之,谓之邵局。”看来,“邵局”的存在,殆非“传说”。文中的邵谔,根据傅振伦先生的考证即邵成章。
2所以,不能因邵成章因故不曾还朝,就否定修内司机构的存在以及置窑于修内司的史实。以上应属两回事。
……
前言/序言
宋代官窑瓷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