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時代,過大日子》是新周刊總主筆肖鋒近年來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與記錄。新世紀的中國社會,已然進入瞭一個魔幻時代。老輩人與新世代,大城市青年與城青年,時時處處彰顯著這個時代的分裂。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行為準則都較之從前截然不同。如何評判這些變化,如何在這個變化的大時代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對於當代中國的社會萬象,作者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是從業多年的資深媒體觀察者,一個有深刻憂患意識的60後對中國社會的思考,給瞭解當今中國社會提供一種視角。每個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日子,大時代的變革纔會到來。
閆肖鋒,筆名肖鋒。祖籍天津,杭州齣生,北京長大,落草為寇到廣東;做過政府政策研究、大學老師、廣告人,最後定格傳媒人。現任《新周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著有雜文集《少數派》,編有《跨界營銷》,譯有《裸猿》。
序
宏觀的60後一聲長嘆:在大時代,過小日子。
蔫壞的70後冷嘲熱諷:認真你就輸瞭。
糾結的80後自言自語:就這樣吧。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新周刊》15 年來擰巴的那點事兒,竟如此奇妙地被它3個不同年齡段的主筆的書名給明喻瞭。
更奇妙的是:60後的肖鋒來自北京,提筆社論,言必國傢,編輯部內稱“國務院駐新周刊辦”的;70後的陳漠來自四川,沉迷亞文化,深析惡趣味,卻以“麵癱”著稱;而80後的黃俊傑來自中山,溫潤清澈,少年作傢自是少年世界觀。
所以,平日雜燴於《新周刊》鍋裏的文字,而今歸於個人名下結集成書,葷素歸位,原汁原味瞭。
3本書都好看,但你的喜好你做主。我隻是猜:喜歡《誰在中國過好日子》的,一定是過著好日子但依然憂國憂民的人;喜歡《認真你就輸瞭》的,一定是跟你討論認真是什麼的人;喜歡《就這樣吧》的,一定是不甘心讓中國就這樣的人。
我猜對瞭嗎?
《新周刊》執行總編 封新城
誰在中國過好日子?
導讀:無論精英或草根,當今中國人須自問,這份日子還能不能過下去。沒有均富與平權,包容與兼容,誰在中國都不會有好日子過。
1978年中國經濟麵臨崩潰,中國站在曆史的轉摺點上。時隔30餘年,中國道德麵臨崩盤,中國站在社會倫理的轉摺點上。中國下一個30年的關鍵詞必定是均富與平權,包容與兼容。
GDP不再是一塊遮羞布
全球最幸福國傢排名:丹麥等北歐四國進前5位,中國大陸位列第125名。該項“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2005至2009年),調查瞭來自155個國傢及地區數韆名受訪者,評齣各自生活滿意程度,從“生活如意”到“處身逆境”及“飽受摺磨”。
是否“處身逆境”或“飽受摺磨”,各自錶述,但“糾結”肯定是中國人當前的普遍心態。中國有誇耀於世的GDP,尤其在榮升全球老二之後,然而與其他新興國傢比,中國的GDP並不直接帶來幸福。靠低福利,靠高汙染、高能耗透支後世子孫得來的GDP,隻會導緻“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目前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著急、最沒耐心的人。有國傢高速發展的原因,但更主要是生活壓力大所緻。
中國有2000多萬精神病患者,潛在癥候群多達1億以上。社會神經綳得太緊導緻悲劇頻生。
經濟學傢陳誌武的命題揮之不去: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這纔是富士康連環跳問題的根源。為什麼韆韆萬萬人隻能做GDP機器的螺絲釘,一天工作12 小時收入卻少得可憐?
在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之後,有誰計算過中國人付齣瞭多少製度成本?
溫傢寶曾說:“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19世紀是恥辱時期,20世紀是恢復時期,21世紀將成為展現我國風采的時期。”國民的風采比國傢的風采重要得多。沒有國民的安康,豈有國傢的安定?以人為本,以國民為本,而不是以國傢麵子為本。
一個個體深感失敗的國傢難稱大國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國傢崛起帶來的自豪感,近年來正被無處不在的失敗感衝淡。
政府有關機構公布的CPI難與現實生活相符。豆你玩、蒜你狠、薑你軍、糖高宗,中國特色的通脹正蠶食民眾的錢袋和幸福感。
中國房地産學會執行會長陳貴稱,要用高房價控製北京人口:“北京這樣一個城市,想要兼顧富人、窮人、北京人、外地人各類人群的利益,是絕對不可能的。”新浪調查結果顯示,58.6%的人不同意,但仍有38.2%同意。所謂既得利益者,就是先上車的人不想再讓彆人上車。
國傢電網公司在全國660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有6540萬套住宅電錶連續6個月讀數為0,這些空置房足以供2億人居住。這些空房如何而來?每一套空房背後都潛藏著一個難以告人的秘密嗎?房價正消磨一代中國年輕人的誌氣,他們不再有所謂人生理想。
中國的中産正淪為僞中産。他們從“敏感中産”被逼為“憤怒中産”,而“平和”本應該是這個階層的普遍描述。他們在網上的言辭正日趨激烈或無助感。
中國500傢最大的民營企業的利潤加起來還不如兩傢最能賺錢的央企——中國移動淨利1458億元,中國石油淨利 1033億元,兩者相加已經超過這500傢民企的淨利總和。中國的民企老闆也有相對剝奪感:“我不是既得利益者,我隻是努力掙點錢,養傢糊口,我們真是不容易啊。”挫敗感令他們選擇移民。
一些壟斷集團不過是打著國企的名義行私利之實。這些年,“企業傢精神”或“創業精神” (Entrepreneur-ship)正在流失。隻有企業傢能夠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探尋機會和創新,打破現狀,尋求發展,這纔是中國經濟的希望。
中國官民比例是日本的27倍,行政管理費用是美國的3倍,印度的4 倍;用於教育、醫療的費用是日本的1/6,是印度的2/5;工人1 小時的收入是德國1/37,是美國的 1/27;三公消費2009年達9000個億(以上為2000年數據)。近年財政收入連年兩倍於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而政府仍缺錢發債券,仍是土地財政。如何建設一個人民養得起的政府?
在中國三四綫城市,最排場的建築不是法院、檢察院就是公安局。但堂皇的大樓不等於堂皇的工作,並不能阻止冤案頻發和弱勢群體上訪。
時過30餘年,我們不得不問,誰是改革開放的既得利益者?精英聯盟是如何産生的,寡頭通吃是如何發生的?權貴階層的大言不慚是如何說齣口的?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納什均衡:所有參與者利益得到權衡之後,總能找到綜閤結果最優方案。而這些年的情況是,隻有利益集團利益最大化,其他階層均有不同程度的被剝奪感。
一個兩極對峙的社會難稱和諧社會
形勢大好,人心大壞。權貴者專橫跋扈,草根者百般惡搞,這似乎是當下社會的對擰局麵。社會學傢孫立平管這叫“社會潰敗”。社會潰敗可以是錶麵光鮮卻內心腐爛。
“10萬以下的車不能在北京上牌照瞭,外地低收入、低素質和低學曆等群體數量不能再增加瞭。”你可以罵言者腦殘,但他卻道齣既得利益者的心底話。一位縣委書記嚮學者於建嶸大喊:“發展就要強拆,不然你們吃什麼?”
清華大學社會學孫立平課題組稱,目前政府是花錢買穩定,民眾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報紙上人們看慣瞭跳樓討薪、持刀討薪、聚眾下跪式的“鬧事”,反腐則靠二奶造反、小偷行竊、內部互掐。這不是“維穩”的長久之計。而新思路是:利益錶達製度化,實現長治久安,即人人有說話渠道。
中國式解決之道就是把事件搞大。抗拆不成就上訪,上訪不成就自焚。提價不成就施壓,施壓不成就鬧油荒。無論釘子戶還是中石化,都選擇瞭“把事情搞大”。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討價還價的平颱,離中國人尚遠。
八十高齡的經濟學傢茅於軾撰文稱,中國一半多人口還處於文革狀態。我們理解老先生的悲觀,因為在現實社會中你能看到太多文革式的手法。和諧社會,豈可輕言?
精英與草根和解的可能
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組織,如果失去製約,必然導嚮惡。天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逆之則必遭報應。天道是提倡物種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競爭方有新生,壟斷必緻退化和消亡。
權力集中,人心失衡,多數人強烈的挫敗感和絕望感就會油然而生,戾氣油然而生。
精英與草根有和解的可能嗎?答案或許是:靠雙方的剋製和良心發現。
民主法製是一種解決,打官司是一種解決。而另一種中國式解決方案,就是談判或協商。有人會說,讓既得利益者讓利是與虎謀皮。仇富與仇貧都是鬥爭思維的變種。即是說,他們擁有同一個導師。
真正的中國模式是鄉土社會的解決之道,鄉裏人情的破壞,是中國之亂的根源。比如,中國的居委會重調解,李澤厚先生稱這就比西方好,西方夫妻吵架,各找各的律師去,而中國則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瞭。中國講愛跟西方不一樣,中國講親子之愛,父母親對兒女,兒女對父母親。中國講的是恩愛。
李澤厚建議,把中國傳統思想,特彆是儒傢思想裏的政治學這一套抽離去,隻留下倫理。而當下中國是個缺倫理也缺價值觀的社會。
但中國模式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要建立在社會公正、政治昌明的基礎上。否則和諧社會就成瞭和稀泥社會。民主法製為本,中國倫理為用。
嚮現代社會轉型,打破“兩暴怪圈”
有一種簡單比喻,中國曆史上是“兩暴文化”:一個叫暴君,一個叫暴民,輪流坐莊。暴君對大眾壓榨得太厲害,原來的順民就成瞭暴民,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暴民掌權後不消多久,自己也成為暴君。於是,就形成瞭“暴君壓迫—暴民起義—新暴君誕生”的循環。這種“打倒皇帝做皇帝”的曆史在中國重復瞭幾韆年。
吳敬璉在《財經》上稱,中國的希望在新興中産階層,他們是社會穩定力量,講改良,不推翻,使中國有可能走齣“打倒皇帝做皇帝”的怪圈。
而現實情況與老先生的願望相違,中國中産正在塌陷。社會學傢李強呼籲國傢不應再剝奪中産者,隻有到2040年一個現代型民主社會方可達到成熟,而目前中産階層還很脆弱。
當然,中産自身不乏弱點:一是利益自覺不夠,二是公民意識缺乏。有些人走捷徑,個彆地解決問題,結交官府、取得政策優惠,在權貴的大鍋中分一小杯羹。吳老提醒說,如果不能把國傢的體製搞好,個人的改善是完全沒有保障的。
知識分子是變革的喇叭手。權貴最懼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這個國傢的免疫細胞。如同白血球幫助身體抵抗傳染病和外來細菌。
當然,對中國社會轉型影響最大的還是權力精英。然後是“男三號”中國企業傢。慈善將使整個民族轉運。鬍潤百富榜錶明,中國擁有 10億元人民幣的有4000多人,其中200多位富豪個人資産達到100億元——據前民政部王振耀司長估算,中國隻需2000億就能基本解決貧睏和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中國需要外壓,以對抗內耗?畢竟,中國人內耗,有著悠久的內耗曆史。中國人在沒有外敵的時候能否團結?
中國社會進入一個非常調整時期,一個盛與衰的節點上。拉長曆史視角看,曆史進程進入彎道,最危險的時刻不需要速度,需要剋製與調整。
聯想掌舵人柳傳誌在2006年說,讓社會空氣濕潤一些吧。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是你如果想要幸福,首先要讓彆人幸福。
“傑夫,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這是亞馬遜總裁貝索斯的祖父對他的教誨,可拿來與既得利益者共勉。
無論精英或草根,當今中國人須自問,這份日子還能不能過下去。沒有均富與平權,包容與兼容,誰在中國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權貴者不要摺騰百姓的小日子,普通民眾也不必因仇富、仇官而失去生活的情趣。畢竟,誰都不願生活在一個戾氣十足的社會。假如你不想離開這個地方,就讓它變得好一點吧。大傢的祖墳都在這裏。
《小時代》雖然票房意外的好,豆瓣評分卻並不高,5分,多數評價為浮華、空洞、意淫。豆瓣文藝青年與二、三、四綫城市龐大的絲群體比是絕對的小眾。龐大的絲群體需要勵誌,需要浮華而摩登的成功人生。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就叫《在大時代,過小日子》。我拿到它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我總覺得這種名字的書,要麼就是格局宏大,要麼就是過於平淡。但讀瞭之後,纔發現它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預期。作者筆下的那個時代,不是那種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年月日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仿佛我就是那個時代裏一個普通的參與者。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也看到瞭他們如何在巨大的變革中,努力抓住屬於自己的那份微小幸福。這種“小日子”並非逃避,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內心安寜與滿足的能力。書裏的人物,不是那種完美無缺的英雄,他們有缺點,有迷茫,甚至會犯錯,但正是這種真實,讓他們躍然紙上,讓我感同身受。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情節而失神,仿佛看到瞭自己的過去,或者未來的影子。作者的文字功底很紮實,很多段落都寫得極為細膩,能夠準確地捕捉到人物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波動,又不會顯得矯揉造作。這種對人性的洞察,以及對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深刻描繪,讓我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在大時代,過小日子》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程。我很少看那種格局特彆大的書,總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太遠。但這本書,雖然也涉及瞭“大時代”的背景,卻用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把我帶入瞭進去。我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像一個置身其中的見證者,親眼看著那個時代是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又如何塑造著每一個普通人的命運。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或者升華主題,他隻是平靜地講述著那些故事,那些關於“小日子”的故事。這些故事裏有辛酸,有不易,但更多的是一種堅韌,一種在睏境中依然能夠找到希望的力量。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的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堅持。我發現,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代,人們依然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追求,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魔力,它能夠穿透錶象,直達人心,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暖和共鳴。我能從中看到很多社會現象的影子,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輝和弱點。
評分《在大時代,過小日子》這本書,確實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觸動。我一直以為,“大時代”和“小日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一個宏大、一個渺小,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它們是可以完美融閤,甚至相輔相成的。作者並沒有把“大時代”寫成冰冷的宏觀敘事,而是將它融入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細節之中,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和呼吸。我看到的是,在時代的洪流中,每一個平凡的個體是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愛,如何去失去,又如何在一次次的跌倒中爬起來。而所謂的“小日子”,更是被描繪得有聲有色,它不是一種狹隘的自我封閉,而是在時代的巨變中,依然能夠堅守內心那份寜靜與溫暖,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書中的人物,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選擇,都讓我覺得如此真實,仿佛他們就生活在我身邊。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用最樸實無華的文字,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讓我讀完之後,心中充滿瞭力量和感動。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叫做《在大時代,過小日子》的書,說實話,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講傢長裏短、細水長流的小說,畢竟書名就透露著一種“安穩”的氣息。但萬萬沒想到,它卻給瞭我一場意想不到的視聽盛宴!作者的筆觸極其老辣,他並沒有把“大時代”塑造成一個模糊的背景,而是用極其生動、富有衝擊力的筆觸,將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社會圖景一點點地展現在我眼前。我能感受到那種變革的浪潮,感受到時代前進的腳步,甚至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特殊氣息。然而,在這樣的宏大敘事之下,作者又巧妙地將“小日子”融入其中。他沒有忽視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普通人,而是將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守與妥協,寫得淋灕盡緻。這些“小日子”不是被時代壓垮的無奈,而是在時代的巨浪中,依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港灣,那份溫暖。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人物關係的方式,那種復雜而又真實的糾葛,那種看似波瀾不驚卻暗流湧動的親情、友情、愛情,都讓我覺得仿佛置身其中。書中的很多細節描寫都非常到位,讓我能清晰地想象齣人物的神態、動作,甚至聲音。
評分說實話,拿到《在大時代,過小日子》這本書時,我對它的期待值並不高,我總覺得這種名字的書,很容易落入俗套。但讀過之後,我必須承認,我被打臉瞭,而且是心甘情願地被打臉。作者的敘事能力簡直是爐火純青,他能夠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個體微觀的生活細膩地融閤在一起,既有時代的磅礴氣勢,又不失人性的溫度。我能感受到那種時代特有的脈搏,那種在大浪淘沙中,個體如何努力生存、如何尋找歸屬的掙紮。但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對“小日子”的描繪。那不是一種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積極的智慧,一種在變幻莫測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立足點,享受當下,珍惜眼前的情感。書中的人物,塑造得極富生命力,他們不是完美的,有血有肉,他們的情感變化,他們的成長軌跡,都讓我覺得真實可信。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情節而心頭一緊,又或者因為一句樸實的話語而熱淚盈眶。作者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力量,能夠直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評分不是小清新,直擊時弊,偶爾看看不錯
評分新周刊的總主編的寫的,應該很不錯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肖鋒的文字,閑時可以讀讀。不錯的。
評分內容還好吧。
評分打摺很實惠 比在書店裏買好多瞭
評分很有時代感的一本書,新周刊
評分比實體店實惠,送貨及時
評分是正版書。但是內容一般吧
評分新周刊主筆肖峰之作,根據社會的問題,針砭時弊,分析當代社會存在的各種隱患和弊端,但本書也僅止於批判。時評的文章也隻能哀嘆當今中國社會之現實,卻較少涉及到具體的措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