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他的名字意味着硬新闻、调查新闻,意味着不回避、不退让、不妥协。他被称为“真相拷问者”。他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他是——迈克·华莱士(1918-201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思镇。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媒体界。1968年9月24日,50岁的迈克出现在后来成为电视史上著名的新闻节目《60分钟》的一期上,此后他主持这个节目近40年,成为美国头号记者。他辉煌的职业生涯采访了20世纪后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知名公众人物,如霍梅尼、马哈茂德·内贾德、普京、邓小平、江泽民等,赢得了咄咄逼人、充满自信和永不退缩的声誉。
他使新闻报道变得强硬而尖锐,让新闻节目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开创了隐藏式拍摄、伏击式采访等里程碑式的新闻技巧,奠定了调查式新闻的标准。但在光环背后,却是缠身的官司、失败的婚姻、意外丧子、自我怀疑、抑郁症的困扰,乃至企图自杀。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剖析迈克·华莱士的两张面孔——一方面,他是他那个时代令人敬畏的调查记者,世人瞩目的新闻界“当代英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对他而言,极具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他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他的成就与悲剧,也都来源于此。
作者简介
彼得·雷德(Peter Rader),毕业于晗佛大学。作为一名电影制作人和编剧,他曾为所有主要的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开发电影项目。现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在美国洛杉矶。
潘源,博士,副研究员。曾在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系任教近十年,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要译著有《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冷山》《梦锁危情》《天书》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他所作出的非凡贡献难以估量,是电视行业一直以来前进的推动力。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总裁,莱斯利·孟维斯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华菜十始终与腐败政治家、行骗老手以及官僚斗争。华莱士深谙作为老记者的职业精神:让受苦大众安慰,让富人权贵烦心。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特点:“爱管闲事,坚持不懈。”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第四等级”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迈克·华莱士的贡献所赋予。他赢得了业界咄咄逼人、充满自信和百折不挠的记者之一的声誉。但当我们将其表层剥去,会发现什么呢?一个孤独沮丧的人,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确定的“所谓”记者,一个仍为丧子哀痛不已、充满负罪感的缺席父亲,一个伤心的人,一个隐藏自己的人。
——彼得·雷德,本书作者
如果你认为你了解迈克·华莱士,请再想想。彼得·雷德发人省醒的传记细致刻画了一个在攀向高峰的旅途中留下一路破碎的心、背弃的誓言和毁灭的灵魂的形象。
——南希·克莱尔,《洛杉矶时报》杂志编辑
关于广播电视新闻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这个行业中一位迷人偶像令人惊奇的个人故事,放大了当前这个扭曲的媒介景观。
——凯西·奥赫恩,“每日野兽”网站副总裁
没人曾像彼得·雷德这般深入地,或带着如此理解力、洞察力和良好判断力地加以探索……一部捕捉了一位塑造其行业、体现该行业所有优势与不足的人一生的一流传记。
——蒂莫西·奥布莱恩,《赫芬顿邮报》执行编辑
这本书是说明一个人的一生如何代表了整个一代人的成就与磨难的极好范例。
——蒂莫西·斯坦利,《改革者:帕特·布坎南动荡的一生》作者
能够将所有这些研究结果整合成一位传奇人物的一部完整传记,我深感荣幸。他不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也阐明了生而为人的真义所在。
——彼得·雷德
目录
中译本序
引言 迈克·华莱土的两张面孔
第一章 绰号“中国佬”的男孩
第二章 开局不利
第三章 生活模仿艺术
第四章 进入冥思
第五章 拷问者找到节奏
第六章 两次诉讼与一次报复
第七章 挣扎
第八章 死亡与再生
第九章 广播电视网新闻
第十章 彩色电视上血看起来很红
第十一章 白脸,黑脸
第十二章 万事开头难
第十三章 让华莱士见鬼去
第十四章 束紧拳击手套
第十五章 滥用权力
第十六章 无处躲藏
第十七章 极端幸福?
第十八章 无可指责的生活
第十九章 迈克·华莱士在此
第二十章 三个打击
第二十一章 生活的磨难
第二十二章 呼救
第二十三章 通俗禅悟
第二十四章 噢,糟了,他死了!
第二十五章 新闻实践失当
第二十六章 风云变幻
第二十七章 这个老人糊涂了
第二十八章 强硬但公平
致谢
后记
精彩书摘
当总统召见的消息到达西57街时,迈克感到出了一口气。塞弗或许得意当场抓住了这个越南报道,但到了大型采访,迈克仍是王者。休伊特兴高采烈地加入战斗,宣布将陪同迈克前往德克萨斯。然而,约翰逊因“东京湾”报道而对休伊特另有打算,且将很快找到一个有趣的方式羞辱他。
在当总统期间,这位6英尺4英寸的德克萨斯人开发出一种特定品牌的说服方法,被称为“约翰逊手段”——纠缠、哄骗、威吓和讨价还价的炫目组合,其用途只有一个:达到他的目的。约翰逊计划对即将到来的《60分钟》代表团充分施展这个“手段”,以使他们的报道转而对他有利。但约翰逊的计划遇到了他没有想到的东西,且无法抵御:“华莱士手段”。迈克的手段与约翰逊的手段没有什么不同,即将令人消除敌意的奉承与突如其来的攻击相结合。
约翰逊带着大剂量的德克萨斯魅力控制了第一回合。他和妻子亲自到奥斯汀机场去接《60分钟》小组。迈克和休伊特虔敬地坐到总统豪华轿车中,就在约翰逊夫妇对面的折叠式座椅上。迈克知道将为这种大度的款待付出代价,而这很快到来:约翰逊宣布,一个特定的话题将为禁区。
“我不想谈论越南。”他对休伊特咆哮道。然后,知道迈克挑战极限和超越界限的声誉,他转向这位记者,以确认他明白他的意思。正如迈克回忆的那样:“他说如果我在摄像机运转时提到越南,他就当场中断这次采访,‘让(我们这些)小子打包走人’。”迈克和休伊特交换了一下眼神——不提越南,这次约翰逊访谈将毫无价值。知道休伊特依赖他去扭转局势,迈克便退回到自己的角落,准备第二回合。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正如迈克解释的那样:“在华盛顿的漫长职业生涯中,林登·约翰逊以其‘施展权威和控制眼前所有人’的强迫性需求闻名遐迩。”!
第二天清晨开始得既明朗又很早。据休伊特回忆:“大约早晨6点,我听到公鸡打鸣和敲门声。那是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本人,准备带迈克和我去参观他的‘地盘’。果然,外面停的是那辆白色大林肯敞篷车,它跟他戴的‘斯泰森’牛仔帽一样成为他的标志。”
迈克和休伊特爬到后座上。约翰逊抓住方向盘,踩下油门。“我们以一种惊人的高速开始观光之旅。”迈克回忆道。2当约翰逊开始用一只手在储物箱中摸索着剥掉一块糖的包装纸时,这位前总统冲劲十足的驾驶变得更加鲁莽。
“当时是早晨6点,”唐·休伊特回忆道,“但美国第36届总统想吃一块糖。”
一把他的零食放到口中,约翰逊便在一个户外垃圾桶旁踩下刹车。他转向唐·休伊特,将糖纸递给他。
“你,”他说道,“把它扔进那个桶里。”
“先生?”休伊特喘着气说道。
……
前言/序言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 简介 这部宏伟的传记,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最深刻、最复杂的人物之一——迈克·华莱士的传奇一生。它并非仅仅是关于一个电视新闻界标志性人物的成长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变迁、政治风云、以及新闻伦理在时代洪流中不断碰撞与演进的恢宏史诗。作者凭借扎实的考证、大量一手资料的挖掘,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充满矛盾的迈克·华莱士。 从他出生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犹太移民家庭,到成长为一个在媒体界呼风唤雨的巨擘,再到晚年为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而挣扎,这本书带领读者穿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它深入剖析了华莱士那些标志性的采访,那些挑战权威、直击人心、甚至引发轩然大波的瞬间。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采访背后,一个媒体人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真相、权衡责任、并与自身的道德困境进行搏斗。 第一部分:初露锋芒与媒体的黄金时代 传记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到20世纪初期,一个充满机遇与变革的美国。迈克·华莱士,这个充满智慧与野心的年轻人,如何在广播和早期电视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本书详细描绘了他在CBS电台和电视台的早期职业生涯,如何从一名普通播音员,一步步磨练出他对新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对听众、观众心理的深刻理解。 在媒体的黄金时代,电视机如同新生的魔法盒子,迅速改变着美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华莱士,凭借其独特的嗓音、犀利的提问和不畏权贵的勇气,迅速在新闻界崭露头角。《迈克·华莱士报告》等节目,成为了当时收视率的保证,也奠定了他作为“严肃新闻”代表人物的地位。本书将细致地勾勒出他在那个时代,如何与同时代的记者、制片人一同塑造着电视新闻的形态,如何将深度报道和嘉宾访谈带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部分:60分钟的挑战与新闻的巅峰 《60分钟》的诞生,无疑是迈克·华莱士职业生涯的巅峰,也是美国电视新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将投入大量笔墨,讲述这个传奇节目的孕育、成长与辉煌。华莱士与他那些才华横溢的同事们,如何挑战传统的采访模式,如何深入那些鲜为人知的领域,去揭露社会阴暗面、揭示权力的运作、倾听边缘人群的声音。 本书将聚焦于华莱士最令人难忘的几次采访:他如何一步步逼近那些心怀鬼胎的政客、商界巨头,如何让那些习惯于闪躲的公众人物无处遁形。从伊莱·休伊特对美国政府隐瞒越战真相的揭露,到他与各种社会名流、政治领袖的针锋相对,每一次的采访,都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作者将通过对大量档案资料、采访录音、以及当事人回忆的梳理,还原这些历史性时刻的细节,展现华莱士那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精准的提问艺术,以及他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然而,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它也将深入探讨《60分钟》在追求轰动效应和收视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华莱士是否有时会过于咄咄逼人?他的采访是否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对被采访者的一种“审判”?作者将客观地呈现这些争议,引发读者对新闻伦理和媒体责任的深刻思考。 第三部分:权力的游戏与时代的烙印 迈克·华莱士的职业生涯,与美国的政治格局紧密相连。他见证了冷战的兴衰,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本书将深入分析,华莱士的报道如何影响了公共舆论,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权力运作的见证者,甚至是参与者。 作者将特别关注华莱士与政治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既是挑战者,有时也是被权力机构所关注的对象。他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独立?他的报道是否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影响?本书将试图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展现新闻记者在权力场域中的挣扎与抉择。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华莱士的个人经历如何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他的犹太移民背景,他对社会不公的敏感,以及他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所经历的个人生活中的起伏,都将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独特的视角。 第四部分:晚年反思与历史的审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迈克·华莱士也进入了职业生涯的晚期。这本书不会止步于他辉煌的成就,更会深入探索他在晚年所经历的精神转变和对过往的审视。他是否会对某些过去的采访方式感到遗憾?他对新闻的定义是否在不断演变? 本书将细致地描述华莱士晚年的一些访谈,那些关于他职业生涯的回顾,以及他对当下媒体环境的看法。他对自己作为一名新闻人的身份,对真相的理解,以及对道德的坚守,是否经历过深刻的挑战?作者将通过对他晚年言论的梳理,以及对他周围人的采访,呈现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复杂的晚年华莱士。 最后,本书将引领读者对迈克·华莱士的整个职业生涯进行一次全面的历史审视。他是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他的新闻理念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功过是非,又该如何被历史所评价? 总结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并非一本简单的名人传记,它是一部关于新闻、关于权力、关于真相、关于时代的史诗。它用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能深入了解迈克·华莱士这个人,更能深刻理解20世纪美国社会的演进,以及新闻业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这本书将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历史、关心媒体、关心真相的读者细细品读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