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从内容编排的顺序上来看,本书首先对治疗的北京进行澄清,其次确定治疗的目标,然后说明问题出现的机制以及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最后是所谓的“结尾干预”。“结尾干预”由评论、制定干预程序等内容组成。《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们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除了治疗技术以外,家庭动力的视角也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例如,父母的角色经常会违背情理地制造出悲剧,善良美好的意愿有时竟会是灾难滋生的温床。对于那些对系统式治疗感兴趣的人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热衷于将系统式治疗在实践层面上运用的人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
1.前言
Ⅰ.访谈
2.治疗的意义/澄清背景/治疗师的中立(施耐德一家)
3.治疗的目标(巴斯蒂安一家,第一部分)
4.解释/解构和建构/“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巴斯蒂安一家,第二部分)
5.互相制约/“黑色的想象”/作为权力工具的症状(格拉赫一家,第一部分)
6.问题的外部化和拟人化/对改变保持中立(卢卡斯一家,第一部分)
7.过错的分解/具体化/“奇特的结”(迪茨一家)
8.精神病院的角色/机构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弗洛林先生)
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比格女士)
10.医生会诊/陷入僵局的个别治疗(福克斯女士)
11.夫妻治疗/症状行为对二人关系的影响(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一部分)
Ⅱ.暂停
12.中期评语:干预或交谈?
Ⅲ.结尾干预
13.改释/针对问题模式的治疗处方(格拉赫一家,第二部分)
14.“关心的围攻’’(卢卡斯一家,第二部分)
15.仪式(巴斯蒂安一家,第三部分)
16.“我的酸奶,你的酸奶”(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二部分)
Ⅳ.指导帮助——工具
17.治疗会谈的理想流程
18.提问原则和提问类型
19.干预的原则和形式
20.后续说明(施耐德一家,第二部分/迪茨一家,第二部分/弗洛林先生,第二部分/比格女士,第二部分)
译后记
在读完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后,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兴奋和对未来临床实践的强烈期待。我曾经在咨询室里,面对那些似乎无解的困境,感到无能为力,总觉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不够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循环提问,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它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问题,然后等待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来访者在自己的叙事中发现新的维度,看到新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提问”的“目的性”的阐述,每一个提问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治疗目标,比如“激活资源”、“探索例外”或者“引发反思”。书中详尽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些提问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如何一点点瓦解来访者的防御,如何帮助他们重构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来访者长期处于焦虑之中,无法自拔,而治疗师通过一系列循环提问,帮助来访者看到了焦虑背后的“保护性”功能,以及在焦虑中依然存在的“弹性”。这种“理解”和“赋权”的过程,是多么的深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治疗师最强大的武器,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提问的力量。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深度对话,不仅是与书中的文字对话,更是与自己过往的临床实践对话,与那些我曾经服务过的,怀揣着各种困境和期待的来访者对话。我一直深信,心理治疗的核心在于“看见”和“联结”,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看见”的绝佳工具。系统式治疗的理念,本身就强调了关系的动态性和环境的影响,而循环提问,则是在这个动态系统中,巧妙地植入了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让来访者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弹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提问”背后逻辑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问句,更是一种对来访者认知模式、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模式的深度探索。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运用循环提问来打破僵局,如何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内在的资源和力量,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来访者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看似平淡实则巧妙的循环提问,逐渐帮助来访者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韧性。这种“赋权”的过程,是如此的震撼人心。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治疗师的价值不在于“懂”来访者多少,而在于如何帮助来访者“懂得”自己。
评分我一直认为,心理治疗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而《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无疑为这门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看到了过去从未触及的风景。循环提问,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流动”的美感,它不像传统的提问那样,追求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导来访者在自我探索的河流中,不断发现新的岸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提问”背后的“逻辑”和“意图”的清晰阐释。每一个循环提问,都不是随意抛出的,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旨在触碰来访者的认知盲点,激发他们的内在反思,或是帮助他们重新连接被遗忘的资源。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巧妙的循环提问,来帮助来访者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如何帮助他们从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关系。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治疗师的价值,不在于掌握多少“理论”,而在于他能够提出多少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时,我内心是带着一份期待,也可能有一丝疑虑。毕竟,心理治疗领域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技术,有时候反而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务实和深刻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系统式治疗的魅力,特别是循环提问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一直认为,治疗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催化剂”,而非“工程师”。我们不能强行去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让来访者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循环提问,正是这种“催化”过程的绝佳体现。它不是直接指向问题,而是通过引导来访者观察和反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模式,来触发内在的洞察。书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案例,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循环提问如何在不同的困境中发挥作用,如何帮助来访者打破僵局,找到新的出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例外”和“资源”的关注,这与我一直以来所秉持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不谋而合。当来访者陷入绝望时,能够从被忽视的“例外”中看到希望,从被遗忘的“资源”中获得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疗。这本书让我更加确信,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解决方案”,而是更多能够启发来访者自我发现的“提问”。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我从业生涯中投入的一束光,照亮了许多曾经让我感到迷茫的角落。我一直认为,心理治疗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与来访者深度联结、共同探索生命旅程的艺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来访者僵化的思维模式,或是治疗关系中的阻抗。这时候,我总是在寻找更有效、更具启发性的方法。当我翻开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时,我仿佛找到了那个失落已久的“秘籍”。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话术”,而是教我如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介入来访者的叙事。循环提问,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它不是简单的追问,而是引导来访者在自我对话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解构固有的标签,重新构建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往的案例,思考如果在当时运用了书中所倡导的提问方式,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那些详尽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治疗现场,亲身感受提问的力量是如何一点点瓦解困境,带来改变的。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急于提供答案,而是要学会提问,让来访者自己成为自己问题的解答者。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临床的细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精巧的迷宫中,一边小心翼翼地探索,一边又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吸引。我并非第一次接触系统式治疗,但对于“循环提问”的系统性、操作性和深刻性,却是在这本书中才有了真正的领悟。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好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一种关于“关系”和“系统”的全新理解。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来访者会如此固执地陷在某个模式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似合理的建议,却得不到回应?这本书告诉我,问题往往不在于“个体”,而在于“个体所处的系统”。循环提问,正是打破这些系统性僵局的钥匙。它通过观察和描述系统中的互动模式,来引发来访者对自身处境的重新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外化”概念的运用,将问题“客体化”,让来访者能够从与问题的斗争中解脱出来,转而与问题“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是多么的巧妙而富有力量。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心理治疗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尊重来访者主体性,更加强调“共建”而非“独创”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反思。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在咨询中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如何让他们真正地“看见”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所倡导的循环提问,恰恰提供了这个答案。它不是直接告诉来访者“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发现解决之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系统”的强调,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家庭、社会等系统息息相关。循环提问,正是通过探索这些系统性的互动模式,来引发来访者的深刻洞察。书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更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不同来访者在循环提问的引导下,如何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困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例外”和“资源”的挖掘,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放大”那些已经存在的,但被忽视的力量。这种积极的视角,让我在面对来访者的绝望时,也能找到希望的火种。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问”与“答”的全新启蒙。我过去在咨询中,总觉得需要不断地去“解释”和“分析”,试图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传递给来访者,但效果往往是有限的,有时候甚至会引起更多的防御。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让我看到,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灌输,而是来自于来访者内在的觉醒。循环提问,正是激发这种内在觉醒的有力工具。它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改变”来访者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是多么的微妙而强大。书中对不同类型循环提问的分类和应用场景的讲解,让我有了清晰的指引。我开始尝试在咨询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提问方式,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感受提问所带来的细微变化。我发现,当我去问“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时,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或者“如果你的父母听到你说这些,他们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来访者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开始与自己的内在体验产生联结,开始从多角度审视自己的困境。这种从“为什么”到“怎么样”的转变,从“是谁的错”到“我们如何处理”的转变,是如此的关键。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我探索系统式治疗的道路上,给予了我至关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为我在心理治疗的道路上,提供了急需的养分和方向。我一直深信,治疗的真正力量,来自于来访者自身的觉醒,而不是治疗师的“指导”。而循环提问,正是激发这种内在觉醒的绝佳方式。它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提问,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症结,去探索解决的可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系统”的强调,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个体都置身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而我们的困境,往往也与这个网络息息相关。循环提问,正是通过观察和反思这些系统性的互动模式,来帮助来访者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咨询场景,看到了循环提问是如何一步步瓦解来访者的防御,如何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更加积极的改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例外”和“资源”的关注,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希望的火苗存在,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和点燃它们。
评分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知识之旅,更是一次关于“看见”和“联结”的深度体验。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触及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困扰,如何才能在咨询中,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联结。这本书所倡导的循环提问,恰恰提供了这个答案。它不是简单地问“为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怎么样”的提问,引导来访者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模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系统”的强调,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家庭、社会等系统息息相关。循环提问,正是通过探索这些系统性的互动模式,来引发来访者的深刻洞察。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咨询场景,看到了不同来访者在循环提问的引导下,如何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困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例外”和“资源”的关注,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希望的火苗存在,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和点燃它们。
评分服务挺好,书挺实用,速度挺快
评分经典的提问,虽然不一定符合中国现实,但参考价值不错
评分纸质差劲,买回来直接是拆开的,没有塑膜塑封,上面脏脏的,像是被脏手弄过,还有手印。这本书好像被用过似的!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可以引发思考,推荐学习家庭治疗的小伙伴阅读!
评分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
评分强烈推荐该书,学习系统家庭治疗的好书,5星。
评分书是正品,挺好的,送货快,
评分本书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系统式心理治疗中一项重要的访谈技术循环提问的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适合专业人员阅读学习。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