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以具体的案例和会谈作为例证,将各种不同的提问技术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讲解。从内容编排的顺序上来看,本书首先对治疗的北京进行澄清,其次确定治疗的目标,然后说明问题出现的机制以及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最后是所谓的“结尾干预”。“结尾干预”由评论、制定干预程序等内容组成。《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通过对治疗会谈的再现,本书为读者们清晰地呈现了会谈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环节;借助附带的评论,本书还展现了治疗师针对不同会谈环节所做的理论上的思考。除了治疗技术以外,家庭动力的视角也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例如,父母的角色经常会违背情理地制造出悲剧,善良美好的意愿有时竟会是灾难滋生的温床。对于那些对系统式治疗感兴趣的人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热衷于将系统式治疗在实践层面上运用的人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
1.前言
Ⅰ.访谈
2.治疗的意义/澄清背景/治疗师的中立(施耐德一家)
3.治疗的目标(巴斯蒂安一家,第一部分)
4.解释/解构和建构/“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巴斯蒂安一家,第二部分)
5.互相制约/“黑色的想象”/作为权力工具的症状(格拉赫一家,第一部分)
6.问题的外部化和拟人化/对改变保持中立(卢卡斯一家,第一部分)
7.过错的分解/具体化/“奇特的结”(迪茨一家)
8.精神病院的角色/机构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弗洛林先生)
9.个别治疗的问题/治疗师的帮助导致的慢性化(比格女士)
10.医生会诊/陷入僵局的个别治疗(福克斯女士)
11.夫妻治疗/症状行为对二人关系的影响(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一部分)
Ⅱ.暂停
12.中期评语:干预或交谈?
Ⅲ.结尾干预
13.改释/针对问题模式的治疗处方(格拉赫一家,第二部分)
14.“关心的围攻’’(卢卡斯一家,第二部分)
15.仪式(巴斯蒂安一家,第三部分)
16.“我的酸奶,你的酸奶”(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第二部分)
Ⅳ.指导帮助——工具
17.治疗会谈的理想流程
18.提问原则和提问类型
19.干预的原则和形式
20.后续说明(施耐德一家,第二部分/迪茨一家,第二部分/弗洛林先生,第二部分/比格女士,第二部分)
译后记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我从业生涯中投入的一束光,照亮了许多曾经让我感到迷茫的角落。我一直认为,心理治疗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与来访者深度联结、共同探索生命旅程的艺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来访者僵化的思维模式,或是治疗关系中的阻抗。这时候,我总是在寻找更有效、更具启发性的方法。当我翻开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时,我仿佛找到了那个失落已久的“秘籍”。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话术”,而是教我如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介入来访者的叙事。循环提问,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它不是简单的追问,而是引导来访者在自我对话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解构固有的标签,重新构建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往的案例,思考如果在当时运用了书中所倡导的提问方式,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那些详尽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治疗现场,亲身感受提问的力量是如何一点点瓦解困境,带来改变的。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急于提供答案,而是要学会提问,让来访者自己成为自己问题的解答者。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临床的细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问”与“答”的全新启蒙。我过去在咨询中,总觉得需要不断地去“解释”和“分析”,试图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传递给来访者,但效果往往是有限的,有时候甚至会引起更多的防御。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让我看到,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灌输,而是来自于来访者内在的觉醒。循环提问,正是激发这种内在觉醒的有力工具。它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改变”来访者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是多么的微妙而强大。书中对不同类型循环提问的分类和应用场景的讲解,让我有了清晰的指引。我开始尝试在咨询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提问方式,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感受提问所带来的细微变化。我发现,当我去问“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时,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或者“如果你的父母听到你说这些,他们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来访者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开始与自己的内在体验产生联结,开始从多角度审视自己的困境。这种从“为什么”到“怎么样”的转变,从“是谁的错”到“我们如何处理”的转变,是如此的关键。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我探索系统式治疗的道路上,给予了我至关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评分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知识之旅,更是一次关于“看见”和“联结”的深度体验。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触及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困扰,如何才能在咨询中,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联结。这本书所倡导的循环提问,恰恰提供了这个答案。它不是简单地问“为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怎么样”的提问,引导来访者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模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系统”的强调,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家庭、社会等系统息息相关。循环提问,正是通过探索这些系统性的互动模式,来引发来访者的深刻洞察。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咨询场景,看到了不同来访者在循环提问的引导下,如何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困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例外”和“资源”的关注,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希望的火苗存在,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和点燃它们。
评分我一直认为,心理治疗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而《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无疑为这门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看到了过去从未触及的风景。循环提问,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流动”的美感,它不像传统的提问那样,追求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导来访者在自我探索的河流中,不断发现新的岸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提问”背后的“逻辑”和“意图”的清晰阐释。每一个循环提问,都不是随意抛出的,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旨在触碰来访者的认知盲点,激发他们的内在反思,或是帮助他们重新连接被遗忘的资源。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巧妙的循环提问,来帮助来访者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如何帮助他们从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关系。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治疗师的价值,不在于掌握多少“理论”,而在于他能够提出多少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反思。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在咨询中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如何让他们真正地“看见”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所倡导的循环提问,恰恰提供了这个答案。它不是直接告诉来访者“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发现解决之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系统”的强调,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的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家庭、社会等系统息息相关。循环提问,正是通过探索这些系统性的互动模式,来引发来访者的深刻洞察。书中那些丰富的案例,更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不同来访者在循环提问的引导下,如何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困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例外”和“资源”的挖掘,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放大”那些已经存在的,但被忽视的力量。这种积极的视角,让我在面对来访者的绝望时,也能找到希望的火种。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精巧的迷宫中,一边小心翼翼地探索,一边又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吸引。我并非第一次接触系统式治疗,但对于“循环提问”的系统性、操作性和深刻性,却是在这本书中才有了真正的领悟。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好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一种关于“关系”和“系统”的全新理解。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来访者会如此固执地陷在某个模式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似合理的建议,却得不到回应?这本书告诉我,问题往往不在于“个体”,而在于“个体所处的系统”。循环提问,正是打破这些系统性僵局的钥匙。它通过观察和描述系统中的互动模式,来引发来访者对自身处境的重新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外化”概念的运用,将问题“客体化”,让来访者能够从与问题的斗争中解脱出来,转而与问题“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是多么的巧妙而富有力量。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心理治疗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尊重来访者主体性,更加强调“共建”而非“独创”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为我在心理治疗的道路上,提供了急需的养分和方向。我一直深信,治疗的真正力量,来自于来访者自身的觉醒,而不是治疗师的“指导”。而循环提问,正是激发这种内在觉醒的绝佳方式。它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提问,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症结,去探索解决的可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系统”的强调,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个体都置身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而我们的困境,往往也与这个网络息息相关。循环提问,正是通过观察和反思这些系统性的互动模式,来帮助来访者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咨询场景,看到了循环提问是如何一步步瓦解来访者的防御,如何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更加积极的改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例外”和“资源”的关注,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希望的火苗存在,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和点燃它们。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深度对话,不仅是与书中的文字对话,更是与自己过往的临床实践对话,与那些我曾经服务过的,怀揣着各种困境和期待的来访者对话。我一直深信,心理治疗的核心在于“看见”和“联结”,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看见”的绝佳工具。系统式治疗的理念,本身就强调了关系的动态性和环境的影响,而循环提问,则是在这个动态系统中,巧妙地植入了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让来访者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弹性的方式审视自己的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提问”背后逻辑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问句,更是一种对来访者认知模式、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模式的深度探索。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运用循环提问来打破僵局,如何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内在的资源和力量,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来访者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看似平淡实则巧妙的循环提问,逐渐帮助来访者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韧性。这种“赋权”的过程,是如此的震撼人心。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治疗师的价值不在于“懂”来访者多少,而在于如何帮助来访者“懂得”自己。
评分在读完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后,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兴奋和对未来临床实践的强烈期待。我曾经在咨询室里,面对那些似乎无解的困境,感到无能为力,总觉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不够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循环提问,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它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问题,然后等待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来访者在自己的叙事中发现新的维度,看到新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提问”的“目的性”的阐述,每一个提问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治疗目标,比如“激活资源”、“探索例外”或者“引发反思”。书中详尽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些提问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如何一点点瓦解来访者的防御,如何帮助他们重构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来访者长期处于焦虑之中,无法自拔,而治疗师通过一系列循环提问,帮助来访者看到了焦虑背后的“保护性”功能,以及在焦虑中依然存在的“弹性”。这种“理解”和“赋权”的过程,是多么的深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治疗师最强大的武器,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提问的力量。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心理治疗译丛: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时,我内心是带着一份期待,也可能有一丝疑虑。毕竟,心理治疗领域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技术,有时候反而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务实和深刻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系统式治疗的魅力,特别是循环提问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一直认为,治疗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催化剂”,而非“工程师”。我们不能强行去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让来访者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循环提问,正是这种“催化”过程的绝佳体现。它不是直接指向问题,而是通过引导来访者观察和反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模式,来触发内在的洞察。书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案例,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循环提问如何在不同的困境中发挥作用,如何帮助来访者打破僵局,找到新的出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例外”和“资源”的关注,这与我一直以来所秉持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不谋而合。当来访者陷入绝望时,能够从被忽视的“例外”中看到希望,从被遗忘的“资源”中获得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疗。这本书让我更加确信,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解决方案”,而是更多能够启发来访者自我发现的“提问”。
评分,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
评分商品非常给力
评分十分需要十分好的书,送货也快!
评分人生短么?有那么多帝王将相、或无名小卒历经过人生漫长的辛酸和苦难。人生长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评分读书改变认知,提高认知水平!
评分专业书籍,很好,很实用,商务出版社书挺好。唯一封皮有点小瑕疵。
评分快递破损了,里面内容没问题
评分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评分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四川省荣县人。代表作《现代化新论》、《美洲史论》。他所撰写、编著、翻译的著作共1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1996年4月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妻子周颖如是英语翻译家。目录 1人物概述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3在学术自由的北大成长 4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先驱 1人物概述 1927年8月29日生于成都。1941年春入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七中)读书,1943年秋考入成都树德中学高中部。1945年秋考入西南联大。 1946年夏,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回迁原址,罗就读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9年秋毕业,就职于中苏友好协会总会。 1956年冬调回北大历史系任教员。随后主攻拉丁美洲史、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多年里既下过农村,受过批斗,编写过京郊某村村史,也授课不辍,苦钻学术。 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0年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学术研究,1982年初返京。1985年冬晋升教授,次年为博士生导师,而后兼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会长等。罗先生治学领域广泛,著述宏富,其中尤以现代化、美洲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等学科的研究见长。曾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等,著有《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等。罗先生的文集《罗荣渠文集》(4卷本)正在编纂之中,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罗荣渠教授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曾任燕园书法会会长,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他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罗文谟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受到熏陶,在书法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造诣。他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学者型的书法特色。部分作品是他个人自赋的诗词,如《返乡吟》等,多幅作品曾选送到海外展览。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罗荣渠出身名门,父亲罗文谟乃刘海粟弟子,为当年四川书画界祭酒,与徐悲鸿、张大千等交友,母亲许子睿也出身新津书香门第。罗荣渠自幼有志于学,其胞弟罗荣泉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大哥满一周岁时,家里按风俗让他“抓周”,结果许多生活用品摆在面前,他只抓了一本书和一支笔。这事与他后来的人生似乎是巧合,但母亲认为,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因为当时父亲经常看书备课,握笔写稿,使未满周岁的大哥对书和笔印象深刻。罗荣渠生于成都这座文化底蕴不薄的城市,上中学进的是成都县立中学与树德中学这类名校。读初中时,他便与另外两位同学出版手抄本刊物《劲草》,刊物请巴金过目后,巴金在空白页上题词:“好好学习”。罗荣渠进入高中后,即向胞弟推荐冯友兰、张东荪、钱穆、熊十力等人的著述。一天,他在西玉龙街旧书店购得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便如获至宝。他的这种志趣,既超越了他的年龄,也为他后来做一名良史,奠立深厚学养。1944年,罗荣渠才17岁,暑假中见重庆《中央周刊》以民族文化为题征文,竟从图书馆借来参考书咀嚼后,结合平时的文史知识,著文投去。征文揭晓时,第一名空缺,他获第二名,收到的奖金,不是用去吃喝,却买了一部钱穆的《国史大纲》。而且他在校中写一手仿米芾书法,被误为书家之墨;与同学吴兆民等演话剧《桃李春风》等,饰一老教授。在中学时期,罗荣渠受梁启超倡“少年中国学会”之影响,从阅读课外哲史典籍中,倾服北宋张载之说,也效先贤首倡一个学生社团,命名为“四为学会”,取张载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精神为旨意。这学会,是他们互励互助的纽带,这种精神境界,颇值得今日学子参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