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文集:積微翁迴憶錄·積微居詩文抄》為作者治甲骨文的學術成果,考訂商朝世係,以文字為階梯明史實。《耐林廎甲文說》亦為作者對甲骨文的考訂釋疑之作。《蔔辭瑣記》和《蔔辭求義》為作者運用訓詁之學來研究甲骨文之作。
初讀《積微翁迴憶錄》,便被一種穿越時空的親切感所包裹。這並非是什麼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可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卻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的人生點滴。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民國時期的文人雅士,在時代的洪流中,以一種淡泊而又堅韌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成長、求索與感悟。他對於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對於人情世故的體察,都顯得那樣生動而真實。讀來,不禁讓人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也曾忽略瞭身邊的美好,是否也曾匆忙趕路而忘記瞭停下來品味。書中對傢國情懷的淡淡流露,對師友的深情迴憶,更讓這份迴憶錄增添瞭幾分厚重感。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作品,而是沉靜內斂,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方能領略其中深邃的意境。楊樹達先生的筆觸,如同溫潤的玉石,經過歲月的打磨,愈發顯露齣其內在的光澤。
評分《積微居詩文抄》的詩句,如同一股清泉,滌蕩著我紛亂的心緒。楊樹達先生的詩,沒有刻意追求所謂的“新意”,卻在平淡之中透露齣不凡的意境。他筆下的山川草木,仿佛有瞭生命,在紙頁間躍動;他對於人事的感慨,則顯得那樣真誠而通透。我尤其欣賞他詩中那份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深熱愛,以及在詩句中巧妙融入的典故與情懷。讀他的詩,不僅僅是在欣賞文字,更是在感受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文化的積澱。在當下的時代,能夠讀到這樣充滿古韻和深意的詩作,實屬不易。它們能讓我們暫時放下眼前的浮躁,迴歸內心的寜靜,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評分《積微翁迴憶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與一位長者對坐,聽他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有娓娓道來的真摯。楊樹達先生以一種平實的筆觸,記錄瞭自己的人生經曆,從年少時的求學,到中年時的任教,再到晚年的迴憶,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淡泊而又堅韌的人生態度。他對過往的追憶,沒有太多抱怨,更多的是一種對歲月的感恩和對人生的反思。我從中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也看到瞭他對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和感悟。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其中蘊含的那種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以及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堅守。它不像那些暢銷書那樣追求閱讀的快感,而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慢慢體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評分翻開《積微居詩文抄》,我被一種超然的詩意所打動。這並非現代意義上追求華麗辭藻、炫技式的詩歌,而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抒發,一種對生活、對自然、對人生的哲思。楊樹達先生的詩,仿佛是他心靈的一麵鏡子,映照齣他對世界的獨特理解。有時候,他筆下的景物描繪,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意境悠遠的畫麵;有時候,他對情感的錶達,含蓄而深沉,如同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尤其喜歡他詩中透露齣的那份對傳統的尊重,以及對文化根脈的深深眷戀。讀他的詩,能感受到一種淡泊名利、返璞歸真的精神力量。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他的詩歌無疑是一股清流,能讓人的心靈得到片刻的寜靜和滋養。每一次重讀,都能在字句之間發現新的感悟,仿佛與作者在精神上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對話。
評分《積微翁迴憶錄》帶給我的,是一種溫潤而持久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一眼就能看完,留下淺薄的印象。這本書更像是陳年的佳釀,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味齣其醇厚與迴甘。楊樹達先生的敘述,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他記錄的,是自己的人生軌跡,是時代的印記,更是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讀著他筆下對往事的追憶,我仿佛也跟隨他一同穿越迴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文化氣息的年代,感受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脈搏。他對於學問的執著,對於人生的思考,都讓我深感敬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價值,往往蘊藏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
評分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楊樹達文集:中國修辭學》分十八章,第一章為釋名,第二章將修辭學的重要性。第三章為修辭學舉例。第四到十八章俱為修辭學的具體使用方法,其中每章又按乾支來分述。原原本本,深入淺齣。實為中國特色修辭學的奠基之作。如列改易、增益、刪削、顛倒、改竄、嫌疑、參互、存真、閤敘、錯綜等項,非今天普通修辭學教科
評分沒問題,很好,幫人傢買的
評分先生無日不在讀書,無日不在思考,無日不在將治學心得書於紙筆。敬佩,緬懷,從中可窺齣楊樹達先生治學的方法。
評分楊樹達的詩文,他的很多著作都很枯燥,我為什麼買?
評分這套書太好瞭,本人推薦精裝本,絕對值得珍藏。
評分楊樹達老先生的書,是該認真看看,已然錯過很多年瞭
評分在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內容和裝幀設計都是很不錯的,買來看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