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

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楠楠 著
图书标签:
  • 纳兰容若
  • 清朝文学
  • 爱情诗歌
  • 古典诗词
  • 情感
  • 文学
  • 诗歌
  • 悲情
  • 人生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436966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0917
品牌:悦读纪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纳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一千人心中会有一千个纳兰,也许,只有他最后的伴侣——沈婉最清楚。纳兰,沈婉,这两个在一起却始终得不到爱情的人,就想两朵风雨中相互依偎的莲花,却成不了并蒂莲。传说中沈婉跟纳兰生了一个孩子,陪纳兰度过了最后的时间。然而,纳兰到底爱不爱她,可能她自己心里最清楚……《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从沈婉的角度,叙述纳兰悲戚深情的一生,也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纳兰。

内容简介

  《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从沈婉的角度,叙述纳兰悲戚深情的一生,是妻子却不是他的最爱,相伴却始终无法相守,才女沈婉用散文的笔调叙写纳兰容若的词与情,还有纳兰容若的整个人生。

作者简介

  杨楠楠,80后;以写作为生。曾为生存蝇营狗苟,也曾为理想不离不弃。生平没有大志,最执著莫过于“只且将一枝秃笔长相守”。
  其文刻薄彪悍、刁钻成性,偶有淡淡的温情忧伤。作品有《舒展!舒展!》、《记得当时不爱你》、《林徽因的会客厅》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者纵古论今,把纳兰这样一个人放在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千年不变的道德传统下,细腻地写出了纳兰的心思和无奈,纵观21世纪的今日中国,我们每个人处境,又有多少与纳兰不同之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轮回。比起纳兰,你我可能会有更多的无力感。只是纳兰最后坚守了他的内心。

  ——纳兰性德1988

  沈婉的深情和纳兰的深情一样的深,却是不一样的爱,沈婉之爱纳兰,那是完全的崇拜,纳兰挚爱表妹,那是心心相印。爱情其实千古不变,沈婉的故事里,有你我的影子,而纳兰,确是无可比拟的。

  ——陶子爱桃子

  看过多少纳兰,这本纳兰最好。明显地,作者把纳兰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挖了个遍,每个人都那么形象,那么生动,作者别出心裁,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沈婉的视角去写纳兰,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最爱海子诗

目录

前言:惟天真者善钟情

楔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后人的视界里,纳兰容若这个异类,却生生地搅乱了那个时代的一池春水。马上得天下的大清帝国,唯一的柔情似水,似乎都让这个忧伤的男人写尽了。

第一章 终将走出的,无罪的童年

每个孩子的第一个偶像,都是父亲

明珠毁于筹谋,容若殇于单纯。在结局惨烈无匹的时刻,我们或许都忘了:在很久以前,他们也曾有过融洽孺慕的时光。

初恋:内家富贵,何如林下隐偕?

他生命中的第一次挫败与痛苦,来自一次不能启齿的爱情。他是富有的,也是贫穷的;他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他是热闹的,也是孤独的。一个秘密,一次失去,就足以压垮人一生的自由。

莫疑情真,奈何缘浅

"他们是儿童,而且还将继续过儿童的生活,/他们原本不是为了在现实世界中/在沉闷的一幕里充当忙碌的角色……只知隐没/在花丛和清泉间,度着好时光,/而不想知道尘世的生活的重量。"那个黄昏,那样清凉的、从回廊里吹过的风,那样平静的相伴,在多年以后每每忆起,都清晰得一如昨天。

乌衣门第里的优雅叛徒

而他又总是温柔的,毫无敌意的。与世俗的期望相悖而行已是不易,而最最难得莫过于叛逆又不失温柔,不因对抗而让心中充满恨意,生生地扭曲了自己的面目。

青眼高歌俱未老

他徘徊在秋水轩,看繁花宝树,看人潮如织,看词句高妙,心里鼓噪许久的冲动终于破茧而出。他知道:他一直期待的那个机会来了,那种纯然的欢乐与兴奋,那种思想碰撞、才华交流的快感。

第二章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动荡的十九岁

那一年其实过得很快。从与殿试失之交臂,到通志堂落成,快得连他自己都回不过神来。大抵是生活比从前密实了……他只有十九岁,却是学识才气俱已丰盈,遍身光华,旁人望之无不惊羡而生敬慕。他也喜欢这样的自己。

由寻常的遇见开始,痴缠一生

他是一个困顿的旅人,越往前走就越感孤寒,关于她的回忆是现世难寻的光源与热源。他又是如此痴念深重之人,只能执着于一个形影,不懂"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道理,更不懂拿"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来宽慰自己,注定落入困局。

被汉化了的边缘贵族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渌水亭的春天

这就是17世纪北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沙龙的主人名叫纳兰容若,是权相纳兰明珠的公子,清贵无双。它起自所谓的上流社会,却吸纳了大批的落魄书生、不得志者,"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

那漫山的荼,即将谢尽

不管是谁,当他的名气已经上升为图腾,就势必会被整个社会所绑架……当一切都失了秩序,事态就远非人力所能控制,而那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人,则成了马戏团的小丑,只是娱乐了大众而已。

第三章落寞的天子近臣

瞬息浮生,皆在她的笑里

她用一种烧灼一般的热度,贪婪地、眷恋地看着他,仿佛连眨眼都舍不得。一边看,一边流泪,生命如同行将枯萎的花,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容若面前一点一点地黯淡下去。

隐于剑鞘里的无双风流

他虽说不上哪里不对,却知道他的儿子跟从前不一样了。不是那若有若无的忧郁,也不是让他反感的多情,更不是与汉人折节下交的"不得体",而是幻灭。这种无用而可恨的情绪,是最不应该出现在纳兰容若身上的。

你的盛世,我的荒年

明珠有才,却不是安分的苗子。康熙对他有戒心几乎是注定的。所以,哪怕容若是不世出的奇才,身为一个君王,康熙也不可能放心大胆地重用他。他虽不善钻营,却有一颗玲珑心,跟在皇帝身边久了,自然就看明白了。正是因为明白,才觉得悲哀。

明澈与痴迷之间

人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很难被度化。他此生仅有的固执,在他还尚未察觉的时候,已经成了他的心魔:既痛苦,又甜蜜,根本搞不清该"堕落",还是该沉醉。

第四章天下第一绝情之人

须知道,福因才折

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很显然,与顾贞观的交往,是容若一生中最重要、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知我者,梁汾耳。

风华正茂,却是穷途

"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尚未谋面的时候,沈宛读到这首诗,就生了怜惜之心。她自知没有资格去怜惜一个应有尽有的天之骄子,可作为一个女人,她却可以保留本能的心疼。

解道醒来无味

别人犹在仰望,而他,却时常计算起衰败的时间。这样一位君王,怎么可能容忍臣子们乱了规矩?父亲那么聪明,怎就想不明白呢?

那三百年里,只有一个纳兰

人间的烟火千年如一日地俗气而热烈,却偏偏引得人们沉溺其间,无法自拔。谁都没注意到:一个绚烂而寂寞的生命即将陨落。他虽有不舍,却不会不安心。因为他牵挂的人,都有不同于他的生存规则和标准,所以,他们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生活下去,或成功或失败,各安天命而已。

后记:生于繁华,终于孤独

精彩书摘

  楔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沈宛的记忆中,很久都没有见过那样晴好的阳光了。可惜,她只来得及惊鸿一瞥,就被一阵阵突如其来的阵痛拽入了无边的黑沉中。
  清醒过来的时候,天光已经黯淡下去了,屋子里点上了灯,却照不亮她心里的阴郁。她只觉一身的滞重与酸痛,整个人像是死过了一回。甫一睁眼,一串泪珠就滚了下来。
  她知道,她马上要面对的是什么。她既不想醒来,又不敢不醒来。
  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啊!正伤痛间,一个刻板而严肃的声音响起,“恭喜姑娘,是位少爷。”沈宛愣愣地抬起头,看向那个近在眼前的襁褓,目中尽是哀恳之色,良久,才道:“苏嬷嬷,我能不能喂喂他?”那个面容严肃的妇人似乎有些为难,叹了口气说:“姑娘这又是何苦!”沈宛却很固执,“好歹母子一场,难道明相连这点念想都容不得吗?”苏嬷嬷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她怀里。那小小的孩子或许也感知到了即将到来的离别,放声大哭起来。沈宛小心翼翼地抱着他,一任那凄楚的情绪绝望地淹没了自己。
  这个孩子还那么小,五官都没有舒展开,看不出来日的样子。等他长大了,会像他的父亲那样英气俊朗吗?从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沈宛近乎虔诚地希望他长成他父亲的样子。他已经失去了父亲,又要失去母亲,在那个豪华而冷漠的家里,或许,只有与父亲酷似的容貌,才能成为他必然孤独的生命里最大的依恃。
  儿子,对不起,我不能陪着你长大了。从这一刻起,我祈求上苍把我余生所有的福气与运气都给你。如果你注定一生难得自由,那么,我只求你平安。
  “好了。”苏嬷嬷上前半强迫地抱走孩子,语气和表情始终不变,“姑娘善自保重。”
  沈宛默然。她无力地垂下瘦而虚弱的臂弯,用尽剩下的力气挺直脊背,做出一个孤绝而骄傲的姿势,让人不忍回望。只是,怀里空了,像是心里也空了一样。
  既然再多的泪水和呼唤都留不住他,又何必徒惹难堪?名妓不论如何闻名,都终归是“妓”,不配迈进那个高贵的门槛。而她的孩子,却是叶赫那拉的子孙。明珠瞧不上她,却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他的孙子流落在外。孩子抱走,而她,永远都是和那个家不相干的人,连半点痕迹都不会留下。甚至于她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将来也不会知道她这个人的存在。
  她虽在贱籍,却一生自负。那个显赫的门第于旁人而言,或许是通天的机会,可她却全不放在心上。然而,她自是不在意那些显赫与富贵,却终是不甘。她失去了她一生中最爱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容若,你知道吗?我一生不悔不怨。若是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依然愿意义无反顾地奔向那个虽身处繁华中却无比落寞的男子。沈宛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束了。从此,即便容颜如旧时,风采更胜往昔,她最光彩动人的生命,也都已埋藏在了那个酷烈的夏日。她真实地疼痛着,而那个时代,则兀自茫然着,尚不清楚有什么已擦肩而过。
  那时候,还没有“偶像”这个说法。即便有,天下人的“偶像”也应该是皇帝。可是,在后人的视界里,纳兰容若这个异类,却生生地搅乱了那个时代的一池春水。马上得天下的大清帝国,唯一的柔情似水,似乎都让这个忧伤的男人写尽了。
  尽管他的忧伤与情深从来都与她无关,可沈宛还是做好了为他一生献祭的准备。那一日,皇皇京都,长空如醉,他立于夭夭灼灼的桃树下,一身飘逸的长衫随风招摇,眉间眼角的笑意温醇如酒,“沈姑娘,你来了。”君子一诺,万山难阻。明知道他的温柔清澈无私,明知道他迎接的只是一个知己的约定,她还是决定义无反顾。她一生求而不得,他一生追悔莫及。一个追得太累,一个走得太远,终究无缘。
  我是被天上的彩虹罚下地狱,
  幸福曾是我的灾难,
  我的忏悔和我的蛆虫:
  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会仅仅献身于力与美。
  我永远都走得不够远……
  我需要太阳,你明白吗?
  我需要太阳……*
  ——出自法国诗人兰波《地狱一季?言语炼金术》,王道乾译。
  如果生命真的可以轮回,希望他的来生不要那么孤单。但愿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自由,可以一生守护他珍爱的女子,可以呼朋唤友、平安喜乐。
  沈宛看了那孩子最后一眼,含泪偏过了头。他要回到他父亲长大的地方去了。他会锦衣玉食,享尽富贵。只是,如果他的父亲还在,一定不喜欢这样的归宿。
  那个辉煌却落寞的宅子里,埋藏着他一生的渴求。沈宛不知道许多许多年以后,后人会如何评价她一生的爱人。站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她看到的是不尽的崇拜与哀思。因为那个男人实在太让人感佩与心疼了。可是,如果容若还在,一定会笑着摇头。众生平等,何必强求偏执的慈悲与恋慕?
  可惜,他也只是懂得罢了,终究无法勘破。而她,又何尝不是?她永远记得读到那阕词时,他脸上的忧伤。“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他无限惆怅地说:“宛儿,世间的‘情’字,可悲与可敬之处,皆在一个‘不怨’上。”
  她从前不明白,如今,却是明白了。
  第一章终将走出的,无罪的童年
  “凡人都生而有青春的感情,有的人/却一闪即逝,而他们却能永葆;/这气质,世俗会称之为‘浪漫’,/我们赞叹它,却在暗中嫌它疯癫。”拜伦吟咏的正是纳兰这种人。用现在的话来说,纳兰容若是个地道的钻石级高富帅,还善钟情,好风雅,才具高,一肚子的梦想与情怀,再加上剂量恰到好处的不合时宜,着实让人喜欢到心疼。他的悲剧,不是源自命运的无常作弄,而是因为在那样一个最看重仕途经济的传统中,尤其又是在一个如此注重权谋地位的家庭里,他却紧紧抓住一些最最无用的东西,不肯放手。生活在别处,不该是纳兰容若应有的情结。就如同一个固执的不愿拿刻板的教科书来替代漫画书的小孩,捂住眼睛不去正视粉笔灰的辛辣与课堂的规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望向窗口,回望弥漫着青草香和阳光味道的欢乐童年。可是,越长大,越遥远,当距离拉长到连目光都无法追随时,就只能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每个孩子的第一个偶像,都是父亲
  别人都道纳兰公子与父亲明相的关系乏善可陈,可沈宛却明白:那样倔强的沉默,绝不是缘于漠视,而是因为失望。
  事实上,他也确实很少谈及他那位高权重的父亲。偶尔兴之所至,说起的也不过是童年时无忧单纯的时光。他满腹诗书,却从不用一个确定的词定性那段往事。他兴致勃勃的,也从不是父亲的飞黄腾达与自己的声名鹊起。他真心怀念的,只是一个用无边的忍耐来滋养野心的男人,和对妻儿充满细致关怀的父亲,以及尚未伤于时俗、天真而快乐的自己。
  昔年素时,冬郎也曾不憔悴
  那时候的明珠,还是一位严厉中不乏慈爱的父亲。忙碌而焦心的公务之余,最大的安慰就来自自己那聪慧过人的儿子。继承了他们夫妻俩所有优点的纳兰容若,在明珠精心打造出来的温软环境里过得恣意而快乐。
  那时候,他还叫成德。因为生在腊月,故而有一个小名,叫冬郎。这两个名字隐藏了明珠对儿子的希冀。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在中国人的道德体系里,“君子”永远都是一个标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成为君子、接近君子为荣。接受了汉文化熏陶的明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他希望流淌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血液的儿子,能成为一个谦谦君子。那一刻,他只是一位父亲,眉眼柔和,表情温暖,满心希望他的儿子将来能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
  而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叫冬郎,他就是唐代大诗人韩偓,李商隐笔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天才,被尊为“一代词宗”。此人进士及第,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职。才华横溢、仕途通达,在那样的社会机制下,这几乎是所有父亲对儿子最极致的祝愿与要求。明珠为儿子取这样的乳名,未必不是有意为之。
  在中国,取名不单单是一种习惯,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代的要求、父母的寄望、出身的符号……常在短短的几个字里得到展现。而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缔造者——满人,也有他们独特的取名习惯,常以动物、属相、器物、矿物、山河、排行、体态特征、品格命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意思为“野猪皮”,历事康、雍、乾三朝的大学士马齐的名字的意思为“拴鞧的铁钩子”,明珠的岳父阿济格的名字的意思为“小儿子”……这样的命名方式,常体现出满人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及至入关后,受到汉文化的滋养与熏陶,满人取名的习惯也渐有变化。尤其是熟知汉文化的满族亲贵,更是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即便如此,他们也甚少像汉人一样,取一个表象与内里都充满无穷象征意义的名字。
  明珠为嫡长子取名为成德,可说是在整个满族亲贵中绝无仅有的。如此大雅的名字,别说满人,就是汉人也要叫一声好。而乳名冬郎,更是不露声色地表达着一种诗意的情怀与企盼。或许,他希望他的儿子也如几百年前的韩冬郎一样,“十岁裁诗走马成”,文采飞扬、为国栋梁。
  许多年后,纳兰公子名动天下。昔日慈爱的父亲已成了威严的权相,而那个偎在父亲怀中撒娇的小小孩童,纵使已被严霜一般寒冷的岁月催逼得心碎神伤,也愿意认真而虔诚地一遍又一遍写下自己的名字。于他而言,这个名字或许是他生命中唯一一个永远不会对父亲失望的符号。他们父子间温情的一切,都在成长中渐次烟消云散,唯有最初的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一生,见证着他一切的得意与伤怀。
  也许“冬郎”这两个字真的得天独厚,在韩冬郎十岁走马裁诗、技惊四座之后,十岁的纳兰成德也信笔挥就,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从这一刻起,一个新的传说开始生成。即使后来的种种背离了明珠最初的愿望,可他的儿子,毕竟确实成了一代才子。
  每一个生命或许最终都着落于一个诅咒一般的谶语上,明珠毁于筹谋,容若殇于单纯。在结局惨烈无匹的时刻,我们或许都忘了:在很久以前,他们也曾有过融洽孺慕的时光。
  “阿玛,阿玛,看看我写的诗!”
  康熙三年,十岁的冬郎已长成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公子,活泼聪颖,玉雪可爱,是明珠夫妇的掌中宝。他正享受着父亲苦尽甘来的一切:名望、地位、富贵,全然不谙世事,只安心在父母的栽培与疼爱里,过着他无忧的童年。
  明珠显然是意外的。就算他私下里有过太多的期许,却也不曾想过:他的儿子,在以弓马骑射为重的成长环境下,仅以十岁稚龄就写出了这样的诗!
  夹道香尘拥狭斜,金波无影暗千家。
  姮娥应是羞分镜,故倩轻云掩素华。——《上元月蚀》
  那年的正月十五,发生了月食。繁华的京城没有等来满月的霜华如醉,却等来了纳兰公子的处女诗作。富贵温柔乡里长大的冬郎,以一种与纨绔毫不相干的姿态,落笔成让人惊喜与期待的轮廓,初露峥嵘。

  ……

前言/序言


《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 一、 历史的尘埃与文人的风骨 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虽然时光荏苒,却依旧熠熠生辉,触动着后世无数的心弦。纳兰容若,便是这样一位在清初文坛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词人。他的一生,短暂却如流星般划过,留下的,是那一段段缠绵悱恻、真挚动人的词篇,以及一个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美的永恒追问。 本书旨在深入探寻这位旷世才子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剥离历史的浮尘,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纳兰容若。我们并非简单罗列他的生平事迹,而是试图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背景、政治格局、文化思潮的细致梳理,来理解纳兰容若的成长环境与精神底色。从他显赫的家世,到身为贵胄的身份,再到身不由己的政治漩涡,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在他敏感而细腻的心灵中投下深沉的影射。 我们不回避他作为满洲贵族的身份,也不回避他身处康乾盛世初期所面临的复杂局面。相反,我们将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考察士大夫阶层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与出路,以及纳兰容若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才情与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命图景。他的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怀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集体情感的折射,是他们对人生价值、社会责任、以及个体情感与宏大叙事之间张力的深刻思考。 二、 词风的演进与艺术的精粹 纳兰容若的词,以其“清新”与“本色”而独树一帜,被誉为“清代词之集大成者”。本书将以精雕细琢的艺术分析,带您领略其词风的形成与演进。我们将从他早期深受《花间集》影响的婉约之风,逐渐转向更为深沉、更为个人化的情感表达,直至形成其独有的“纳兰风骨”。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便是他情感世界的一扇窗口。我们将深入剖析他词作中反复出现的几个核心意象:如“落花”、“飞雪”、“晓寒”、“残月”,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承载了他对人生无常、青春易逝、情感难全的深刻体悟。每一个字词的选择,每一句语气的转折,都蕴含着他精准的艺术把握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本书将着重探讨纳兰容若词中的“情”与“理”的结合。他并非一味沉溺于伤春悲秋的感伤,而是在细腻的情感抒发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词,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情感的脆弱,以及生命的美好与残酷。我们将辨析他词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的痕迹,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解析他词作的“本色”之源。什么是“本色”?它不仅仅是指语言的质朴自然,更是指情感的真实不虚,思想的纯粹独立。在那个矫揉造作、追求辞藻的时代,纳兰容若以一颗赤诚之心,写下了最动人的篇章。他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忠诚,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三、 情感的羁绊与生命的印记 “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这句话,或许是理解纳兰容若情感世界的核心。他一生中的情感纠葛,无论是对亡妻卢氏的思念,对“若兰”的深情,还是与其他女性的复杂关系,都构成了他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本书将秉持审慎的态度,依据史料,梳理这些情感线条,力求还原其复杂性与真实性。 我们不进行无端的揣测与猎奇,而是试图理解情感在纳兰容若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他并非一个纯粹的政治人物,更非一个游离于世俗之外的隐士。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男人。他的情感,是驱动他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他人生中无法摆脱的羁绊。 我们将探讨他对“情”的理解,这种情,或许是男女之爱,或许是君臣之义,或许是朋友之情,或许是对家国的眷恋。他能够在细微之处捕捉情感的流动,能够将刹那的情绪凝固成永恒的词句。他的词,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正是因为他触及了人类最普世的情感共鸣。 本书也会关注他与周遭人物的关系,如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他的老师顾贞观,以及他在政治生涯中的合作伙伴。这些关系,同样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心境。我们相信,一个完整的纳兰容若,必然是置于其具体的历史语境与人际关系之中才能得以清晰呈现。 四、 思想的深度与人文的关怀 纳兰容若的词,除了情感的细腻,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他并非止步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通过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对社会现实的体悟,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本书将深入挖掘他词作中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他笔下的“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并非消极避世的感叹,而是对生命真相的直面。他能够以一种清醒的姿态,审视生命的短暂与虚幻,但同时,他也并未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真的渴望。他的词,在悲凉中透着一丝超然,在忧愁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们将分析他词中对“时间”的独特感知。时间,在他笔下,不再是简单的流逝,而是充满了情感的重量。他对时光的珍视,对年华的感叹,正是源于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他试图在有限的生命中,抓住那些永恒的美好,尽管他深知,许多美好的事物,终究是难以留存的。 本书也会探讨他词作中蕴含的“士大夫精神”。在那个时代,许多士大夫面临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困境。纳兰容若虽然身处权力中心,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敏感而独立的心灵。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文人的风骨与良知。 五、 传承与回响 纳兰容若的词,不仅在清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后世不断被解读、被传唱。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华古典诗词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追溯纳兰容若的文学遗产,以及他如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我们将探讨后世学者对他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时代对他的不同解读。从晚清的尊崇,到民国时期的学术考证,再到当代对情感世界的重新发掘,纳兰容若的形象与作品,始终在 evolving and resonating with new generations. 本书的目标,是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探究与细腻的文学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丰满、真实的纳兰容若。我们希望,在阅读本书之后,您能够不仅仅记住他那些优美的词句,更能理解他背后的生命体验、情感纠葛、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美的深刻思考。 《纳兰容若: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词人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艺术的深度对话。它试图剥离那些冰冷的史实,走进纳兰容若那颗敏感而炽热的心灵,去感受他生命的脉搏,去理解那“永远无法解释的根”——爱,如何在他的生命中生长,如何在他笔下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心中涌起无数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与其说是关于纳兰容若的生平,不如说是关于一种深刻而永恒的情感探索。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纳兰词中那种化不开的愁绪,那种无可奈何的深情。我仿佛能看到,他在落花飞雪中,在孤灯残月下,倾诉着内心的波澜。那些看似简单的字句,却蕴含着最复杂的人心,最深沉的爱恋。它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执着于某一个人,又是什么,让我们在失去后,依然耿耿于怀?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古代词人的追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宁静,却又在平静中暗流涌动,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那些关于“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的句子,如同咒语般萦绕在我脑海,让我不禁去探寻,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根”,究竟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深深地扎入我们的生命之中。它不是浮于表面的欢愉,也不是歇斯底里的悲痛,而是一种沉淀,一种融入骨血的羁绊。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解构了纳兰容若情感的复杂性。我一直对纳兰词中的忧郁气质感到好奇,这本书则试图去探寻这种忧郁的根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或事,而是深入到更广泛的哲学层面,探讨了生命、时间、离别等这些人类永恒的命题。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关于“爱”的另一种诠释,它不是占有,也不是索取,而是一种奉献,一种融入。当爱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无法触及,即使注定分离,它依然会以某种方式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书中的文字,既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哲人的深刻洞察,两者完美地结合,使得这本书既富有文学性,又具有思想深度。我被作者那种对情感的敏感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所打动,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理解和面对情感的启示。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微苦,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回甘,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沉思的书,它不仅仅是对纳兰容若其人其词的解读,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作者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探讨了“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并将其与纳兰容若的生命经历巧妙地融为一体。我从中看到了,真正的爱,并非是瞬间的激情,也不是短暂的占有,而是一种渗透进生命肌理的羁绊,一种即使在分离后,也依然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的力量。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句句戳心。它让我明白,有时候,那些最深沉的情感,反而最难以言说,最难以解释。它们就如同隐藏在土壤深处的根,默默地支撑着生命的成长,也承载着所有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即使付出一切也无怨无悔的投入。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也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仿佛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对爱的渴望与追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事无巨细地梳理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更侧重于挖掘纳兰容若情感世界的深邃。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以一种近乎灵魂对话的方式,去体察纳兰容若的心境。我常常会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词人的内心深处,感受他那份纯粹而炽烈的爱,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落与无奈。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让我觉得,仿佛纳兰容若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古代人物,而是我身边一个有着丰富情感世界的友人。书中所探讨的“爱”,并非狭隘的男女之情,更包含着对人生、对故土、对家国的眷恋。它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得失的追求,一种即使付出一切也心甘情愿的投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纳兰词的解读,那些诗句在书中的阐释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这位才子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洗礼,对“爱”这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鲜活的存在,一种驱动我们生命的力量。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纳兰容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理解这位词人的全新维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爱是永远无法解释的根”这一主题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爱情,更关乎生命的本质,关乎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存在感。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诗意的栖居感,让我仿佛置身于纳兰容若的词境之中,去感受他那份深沉的爱恋,那份无法言说的孤独。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并非因为失去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存在着无法被完全理解和满足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或许正是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驱动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去思考,我的“根”又在哪里?我的爱,又将以何种形式,永远地存在下去?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探索,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评分

刚收到,还没来的急看,应该还可以的吧!

评分

很不错,是正版,快递很快,服务也很好

评分

书看完了,质量不错,没有错别字,值得一看。

评分

书看完了,质量不错,没有错别字,值得一看。

评分

质量好,京东非常值得信赖哈,还会再购买常关注

评分

好,孩子喜欢,,,,,,,,

评分

好书 值得一看的好书 很不错

评分

封面不错,还未来得及看。

评分

用塑料包装起来的,纸质不错,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