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父母不能祈求孩子的命运会自己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改变孩子的性格,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成功取决于一个人对自身性格的完善,而性格就是改变命运的舵手。
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塑造的,因此只要父母选对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够让孩子拥有健康良好的性格。千万别让孩子败在坏性格上!
内容简介
[告别溺爱:放开手.孩子才能自己站稳]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是溺爱会培养出孩子各种各样的不良性格,可是许多父母还是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着这个错误。
[防微杜渐:点滴抓起,培养孩子良好品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在这个时期一定要严执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姑息了孩子的小毛病。严管同样是爱的表现。
[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改变孩子的不良性格]
不良性格会给孩子挂上隐形的锁链,拖着孩子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只要家长们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好性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告别溺爱:放开手孩子才能自己站稳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是溺爱会培养出孩子各种各样的不良性格,可是许多父母还是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着这个错误,放开手吧!不要给孩子太多呵护,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训练孩子独立、勤俭,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1.太多呵护会让孩子形成不良性格
2.不妨让孩子经经风雨
3.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4.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5.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艺术地拒绝
6.溺爱孩子就是在害孩子
7.让孩子从小学着吃点苦
第二章 春风化雨:沟通引导是培养好孩子的关键
要帮孩子培养好性格,父母就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一方面要努力促使孩子把所想所感都倾诉出来,然后通过循循善诱,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另一方面,父母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问题变化做细致处理,避免孩子养成不良性格。
1.让贪玩厌学的孩子养成学习型性格
2.耐心疏导化解孩子的逆反
3.与孩子的沟通要真诚且平等
4.不要打断孩子的诉说
5.注意倾听孩子的“潜台词”
6.做“大耳朵小嘴巴”的家长
7.给孩子一个发言的机会
第三章 防微杜渐:点滴抓起培养孩子良好品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在这个时期一定要严执对孩子的教育。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有些小毛病,比如霸道、无礼、懒惰等,这时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问题虽小,但也要严管,防微杜渐,否则这些小毛病会变成大问题。不要姑息了孩子的小毛病,严管同样是爱的表现。
1.严管不良行为才不会形成不良性格
2.小偷小摸不能姑息
3.用合理的规则帮助孩子学会自控5l
4.细化家规来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
5.性格养成无小事
6.从小形成的好性格坚不可摧
7.慎始才能善终
第四章 尊重赞赏:赏识教育成就孩子的完美性格
第五章 激发鼓励:父母的态度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外在力量
第六章 泼点冷水:让孩子理性正确地认识自己
第七章 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改变孩子的不良性格
第八章 批评点拨:永远不要让管教缺位
第九章 宽严有度:赏罚分明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第十章 宽容谅解:高压管制会让孩子远离你
第十一章 熏陶教育: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
精彩书摘
据调查统计,目前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不少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沾染上了花钱如流水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经济拮据、无以为继时,从小偷小摸开始,逐步沦为罪犯。这些事例足以使我们深思!
教育学家告诫父母们: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只要是孩子看到的和喜爱的东西,当父母的无条件地给孩子去买,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父母们应当教育孩子不能只想到他自己,还应该想到别人,至少应当想到家庭中的成员。这一点看起来很简单,却常为许多父母所忽视。不少当父母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生怕孩子不高兴,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不但自己主动地让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还要求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都让出应有的一份给孩子。这样的父母,往往没有想到孩子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你今天满足了他这个要求,他觉得有求必应,于是明天又提出新的要求。这样做无意中纵容了孩子,培养了孩子的利己主义思想。时间长了,不但养成了孩子不尊重别人和不尊敬长辈的坏习惯,而且,在达不到目的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还可能由失望转变为消沉。
另外,当父母的以身作则,厉行勤俭,也是“训俭”的一个好办法。
在童年的撒切尔夫人眼里,父亲罗伯茨是个极其吝啬的人。有一次,11岁的撒切尔夫人求父亲给自己买辆自行车骑着玩,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商店生意很好,家里也很富裕,但他认为女儿还没上中学,不需要自行车代步,不是非花不可的钱,一分也不花。
罗伯茨经常对女儿讲自己是如何勤俭节约的,他说起自己年轻时找到的第一个工作每周只能赚十四个先令,其中十二个先令交给房东,其余两个,他自己只用一个,存起一个。
……
《品格的力量:塑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本书并非直接针对“坏性格”的负面概念进行剖析,而是从一个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引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优良品格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自然而然地绽放出独立、自信、善良、坚韧等可贵的品质。我们相信,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并非仅仅来自于学业成绩或物质财富,更源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健全的人格。 一、品格教育的深远意义:为何如此重要? 在信息爆炸、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们往往将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业和技能培养上,似乎“好成绩”是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未来并非只由智商决定,情商、逆商、德商,这些与品格紧密相关的内在素质,才是决定他们能否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立足,能否获得长久幸福的关键。 品格,如同人生的罗盘,指引着孩子前行的方向。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反之,如果忽视了品格的培养,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也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内在支撑而面临各种困境。 本书致力于引导家长们重新审视品格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为何尽早、系统地关注孩子的品格发展,能够为他们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并非要“改正”孩子所谓的“坏性格”,而是要教会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好品格”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科学的引导、恰当的示范以及持之以恒的实践,逐步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 二、品格培养的黄金法则:具体而可操作的指南 本书将品格培养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法则,每一条都饱含着教育的智慧和对儿童心理的深刻洞察。 1. 尊重与同理心:理解孩子世界的钥匙。 看见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节奏、兴趣和天赋。家长需要学会放下成人世界的期待,真正看见并接纳孩子的“样子”。这包括理解他们在特定年龄阶段的行为特点,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苛责。 倾听与回应: 孩子需要被听见。学会放下手中的事情,用专注的眼神、肯定的点头、耐心的倾听来回应孩子。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重视时,他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换位思考的艺术: 鼓励孩子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处理冲突时,引导他们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培养同理心。例如,当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可以引导他想象玩具主人的心情。 2. 责任感与独立性:从小事中塑造担当。 任务分配的智慧: 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这可以是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书包、帮助摆放碗筷等。通过完成任务,孩子能体验到成就感,并逐渐形成“这是我的责任”的意识。 放手与支持: 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去解决问题,即使可能会犯错。家长要学会做孩子坚实的后盾,适时提供帮助和指导,而不是包办一切。每一次独立的尝试,都是孩子独立性成长的阶梯。 承诺的履行: 教导孩子学会信守承诺,无论大小。当孩子答应做某件事时,要引导他们努力去完成,并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坚韧与毅力:拥抱挑战,不轻易放弃。 正视挫折: 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教会孩子将挫折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终点。分享自己面对困难的经历,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挑战。 过程的重要性: 强调努力和过程的价值,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当孩子在某个项目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肯定他们的付出和坚持,从中吸取经验。 分解目标: 对于较大的挑战,帮助孩子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力。 4. 诚实与正直:品格的基石,信任的源泉。 言行一致的示范: 家长自身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以身作则,做到诚实守信,就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正直的种子。 鼓励坦诚: 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敢于说实话,即使是犯了错误。当孩子诚实地承认错误时,要给予理解和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鼓励他们持续坦诚。 区分善意的谎言与欺骗: 引导孩子理解诚实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辨别在特定情境下,例如善意的惊喜,与真正意义上的欺骗之间的区别。 5. 合作与分享:在集体中学会共赢。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通过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力量。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如何妥协、如何共同达成目标。 乐于分享的品质: 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想法,并让他们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理解分享并非“失去”,而是“增添”和“连接”。 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在与他人合作时,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理解“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 三、家长的角色:智慧的引导者与榜样 本书并非“教孩子如何做”,而是“教家长如何引导”。家长在孩子的品格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智慧、耐心和以身作则,直接影响着孩子品格的走向。 成为孩子品格的“土壤”: 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支持和积极引导的成长环境,就像肥沃的土壤,滋养品格的生长。 成为孩子品格的“园丁”: 运用科学的方法,耐心地修剪、浇灌,帮助孩子塑造优良的品格。这需要智慧,也需要耐心。 成为孩子品格的“榜样”: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对象。想要孩子拥有怎样的品格,家长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成为孩子品格的“镜子”: 适时地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常见误区的规避与正确应对 在品格培养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 过度纠结于“坏”与“好”的标签: 避免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会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阻碍其积极改变。 一味地批评与指责: 批评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以及“应该”如何做。 忽视正面鼓励: 很多家长只在孩子犯错时才会出现,却忽略了在孩子表现出色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会让孩子对“做好事”失去动力。 家长情绪的失控: 家长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很容易影响孩子,甚至加剧孩子的负面行为。 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常见误区,并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帮助家长们以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共同成长。 结语 《品格的力量:塑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希望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品格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可以通过智慧的引导和持续的努力来塑造。我们并非要“纠正”所谓的“坏性格”,而是要通过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让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能够自信、从容、有力量地展现自我,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这是一场关于爱的教育,是一场关于成长的陪伴,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智慧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