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第2版)(护理学专业用)/21世纪临床护理常规规范》根据卫生部新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和质量管理标准及指南编写,对第一版原有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器具的使用,进行流程优化和技术更新;对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标准共有九个部分五十三个项目护理技术操作与质量管理标准。实用性强,具有科学性,符合临床实际。本标准共有九个部分五十三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质量管理评价标准。第一版为九个部分四十一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管理标准,《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第2版)(护理学专业用)/21世纪临床护理常规规范》增加了十二项,并对第一版的每一项目技术操作规范作了修正和完善,对质量管理标准作了改进和深化。对每一个项目补充了评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注意事项等内容,使得在临床应用时对每一项目的操作更易掌握和质量控制。附录部分增加了常用评估工具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急救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CPR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二、院内CPR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院内人CPR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四、婴儿及儿童CPR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五、呼吸皮囊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六、除颤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七、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八、呼吸机操作程序(PURITAN—BENNETT )与质量管理标准
九、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附有创动脉测压操作程序)
十、洗胃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Ⅱ 患者舒适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铺备用床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二、口腔护理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口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附气管插管牙垫固定操作程序)
四、床上擦浴护理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五、卧位患者更换床单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六、床上洗发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Ⅲ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附红外耳温计操作程序)
Ⅳ 给药治疗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皮内注射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以青霉素过敏试验为例)
二、皮下注射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肌内注射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四、静脉输液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附静脉留置针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五、微量注射泵的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六、管饲灌注、滴注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七、静脉输血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八、B超引导下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九、中心静脉导管(CVC)维护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十、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十一、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维护(治疗间隙期)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十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使用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Ⅴ 给氧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鼻塞吸氧(氧气筒)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二、鼻塞吸氧(中心供氧)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面罩给氧(中心供氧)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Ⅵ 排泄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女患者导尿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二、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保留灌肠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四、更换人工肛门袋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Ⅶ 气道管理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人工气道吸痰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二、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叩肺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四、雾化吸入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Ⅷ 引流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普通引流管护理(更换引流袋)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二、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更换一次性单瓶水封式胸腔引流装置)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三腔二囊管护理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四、胃肠减压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Ⅸ 其他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一、无菌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二、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三、床边快速血糖测定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四、冰袋、冰帽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五、冰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六、患者身体约束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七、患者转运(轮椅)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八、患者转运(转运床)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九、尸体护理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
附录一 常用评估工具
一、压疮评估量表
二、坠床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三、护理依赖度等级ADL评分
四、疼痛强度评估工具
附录二 检验标本采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科学地规范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对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创新,抓住问题本质,对每一项操作质量环节进行控制,有利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和深化,有利于护理质量的真正提高。浙江省护理中心根据卫生计生委最新制定的有关护理技术操作与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结合目前的护理现状和要求,组织临床一线专家再次编写了《护理技术操作与质量管理标准》(第二版)一书,在充分总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操作步骤,提出并采用程序化方式,使步骤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记忆,可操作性强。
本标准共有九个部分五十三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质量管理评价标准。第一版为九个部分四十一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管理标准,本书增加了十二项,并对第一版的每一项目技术操作规范作了修正和完善,对质量管理标准作了改进和深化。对每一个项目补充了评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注意事项等内容,使得在临床应用时对每一项目的操作更易掌握和质量控制。附录部分增加了常用评估工具内容。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出现疏漏和不‘当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临床护理的基石:安全、高效与持续改进 本书(《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第2版)(护理学专业用)/21世纪临床护理常规规范》)并非一本面向大众读者、轻松读物,而是作为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领域内一本严谨、专业且极具指导意义的参考书籍。它深入剖析了现代护理工作中最核心的两个层面:精湛的技术操作与科学的质量管理,并以“21世纪临床护理常规规范”的视角,为护理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系统、详尽的操作指南与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精益求精的护理技术操作 在医疗护理的宏大图景中,每一次操作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康复。本书的第一部分,便致力于将看似繁琐、日常的技术操作,提升至科学、规范、安全的艺术高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从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处理、以及患者宣教等多个维度,对各类护理技术进行了深度解析。 1. 基础护理技术: 涵盖了从生命体征的准确测量与解读,到安全有效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再到舒适的卧位、坐位、站位及转移技术。这些看似基础的操作,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更深的理论支撑和更细致的实践指导。例如,在体温测量部分,不仅仅介绍不同测量部位的优势与劣势,更会深入讲解影响体温准确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测量方式。翻身拍背技术则会细致讲解不同病情患者的翻身体位、力度和频率,以及拍背的手法和注意事项,以最大程度促进患者肺部通气,预防坠积性肺炎。 2. 专科护理技术: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专科护理技术日益精细化和复杂化。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重症监护、急诊等各个专科领域的核心护理技术。例如,在心血管内科,将详细阐述心电监护的连接与异常波形识别,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在外科,将深入讲解各类伤口敷料的更换与选择,引流管的护理与并发症防治,无菌操作技术的极致追求;在妇产科,将细致讲解产前、产时、产后的各项护理操作,新生儿的护理要点;在儿科,则会强调儿童生理特点的差异性,以及在用药、体温测量、喂养等方面的特殊性。 3. 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 现代护理离不开各种精密的医疗仪器设备。本书将针对常用且重要的仪器设备,如输液泵、注射泵、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血糖仪、微量泵等,进行详细的操作规程讲解,并强调设备的日常维护、清洁消毒以及故障排除的初步方法,确保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同时,也会重点提示操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通过规范操作规避这些风险。 4. 药物管理与给药技术: 药物治疗是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介绍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剂量计算、给药途径(口服、注射、静脉滴注、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推注等)的选择与操作,以及给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特别会强调“三查八对”等核心制度的严格执行,确保用药安全。对于特殊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凝药物、胰岛素等,将有更详细的专题讲解。 5. 感染控制与职业防护: 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书将系统阐述医院感染的发生机制、常见感染源与传播途径,并详细介绍手卫生、隔离技术、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废物管理等一系列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同时,也将重点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如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流程,以保障医患双方的安全。 6. 病人安全管理: 病人安全是所有护理操作的根本出发点。本书将围绕“识别病人”、“有效沟通”、“高风险药物安全”、“手术安全核查”、“跌倒预防”、“压疮预防”等关键环节,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策略,将安全理念融入到每一项护理工作中。 第二部分: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操作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不断提升护理服务的整体水平。本书的第二部分,正是围绕这一核心,构建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框架。 1.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理论: 本部分将引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如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持续改进模型、六西格玛等,并结合护理行业的特点,阐释质量管理的内在逻辑和重要性。它将引导护理管理者和一线护理人员理解,质量管理并非一项额外的负担,而是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患者满意度的关键驱动力。 2. 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本书将提供一套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将涵盖患者安全、护理过程、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同时,也会指导如何根据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质量控制标准。重点将放在如何将这些标准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规程,并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理解并严格执行。 3. 质量监测与评价: 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监测与评价。本书将介绍各种质量监测的方法,如病历质量检查、护理过程评价、患者满意度调查、不良事件上报与分析、护理服务项目评价等。它将指导如何设计科学的监测方案,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评价结果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4. 不良事件管理与报告: 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本书将强调建立一个公开、透明、鼓励报告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并详细阐述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调查方法、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其核心在于从不良事件中学习,不断完善护理流程,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而非追究个人责任。 5. 质量改进的策略与实践: 基于质量监测和不良事件分析的结果,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改进策略。这可能包括优化护理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新技术、改进设备设施、加强团队沟通与协作等。它将鼓励护理团队主动识别改进机会,并通过项目制管理等方式,推动质量的持续改进。 6. 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系统讲解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如用药风险、跌倒风险、压疮风险、感染风险、设备故障风险等,并提供相应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措施。 7. 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护理实践必须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框架内进行。本书将在质量管理的视角下,强调对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护士条例》等)的学习和遵守,以及对护理伦理原则(如尊重、保密、不伤害、公平等)的践行,确保护理工作既符合专业要求,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展望未来:21世纪临床护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 《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质量管理标准(第2版)(护理学专业用)/21世纪临床护理常规规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机械的执行和严苛的管控,更是对“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深刻践行。它强调技术操作的精确与安全,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它追求质量管理的科学与系统,是为了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 本书旨在成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权威教材,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理论认知;同时,也服务于广大临床护理人员,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参考工具,帮助他们在复杂的临床环境中做出最准确、最安全、最有效的判断和操作。它代表着对护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不懈追求,是构建更加安全、高效、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基石。阅读和应用本书,将是每一位致力于成为优秀护理者的专业人士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