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的生长故乡——安溪的人文笔记
由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出版,系闽南书院(筹)课题研究成果。
要了解一种茶、一种茶的文化,必须走近孕育这种茶的那片土地,走进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中去。
推荐二:第一部茶乡大地风土考察著作,北大人类学教授作序推荐
在机器统治的时代,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通过一本茶的风土志,反思手工时代的遗产和传统文化的记忆。
推荐三:一棵植物,改变了一个地方、一群人,丰富美好了这个世界。
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安溪茶谚
真正的品茶、爱茶之人,不仅能品出茶的自然香味,些许对人生的感悟,还能体味出蕴藏其中的风土与人文气息。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茶乡大地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感受生长在这独特地域的数代茶人的生活状态。
《茶之原乡》是一部关于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安溪的风土志。
作者回溯三百年时光,与历史对话,从安溪这“不可复制”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探寻铁观音这一伟大植物发源于安溪山岩之上的因缘际会。跟随作者走遍安溪的山川丘壑、村落茶田,我们会发现正是这茶乡大地的山、水、人、情,别样的风土,孕育了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非常意”。
端起一杯醇香的安溪铁观音,我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天然的“圣妙香”,其中还蕴涵着安溪人对天地人伦的敬畏崇仰之心、安溪大地深厚质朴的风土气息,流动着安溪铁观音与安溪茶乡、与广袤世界间的动人传奇。
谢文哲,福建安溪人,1969 年3月生人。大学毕业后,从事高中教育十年,后在地方党政机关担任新闻、宣传、出版工作至今。兴趣为地方文史、民俗研究。中学阶段开始写作,撰写大量诗歌、散文、评论和新闻作品,创办多种报刊杂志,先后出版《门里门外》(海风出版社)《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台湾世界书局、美国Prunus 出版公司同步出版发行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等著作。
安溪,土沃而人稠,风淳而俗朴。真东南形胜之地。
——詹敦仁
安溪僻落一隅,而山产万物。厥土惟沃,掌地成田。石岩溪洞,秀丽澄莹,皆可书也……
——安溪县志
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禅同证木樨心。
——连横(台湾史学之父),《安溪铁观音》
我必须说,我在安溪见识到的文化,是尊贵的。
来自安溪的一种物——铁观音,无疑是地方“物我关系”的重要体现。
——王铭铭
简目
序 王铭铭
自 序
卷一 基因或密码
卷二 风土之种种
卷三 走读安溪
卷四 仪式、尊严和“我”
附 录
后 记
出版后记
细目
序 王铭铭
自 序
卷一 基因或密码
铁观音密码
铁观音非思
性情铁观音
安溪图腾
溪水音韵
无茶不成礼
茶神辨
铁观音文化谈
铁观音、无限多样性和社会
卷二 风土之种种
茶 路
铁观音风土
寻找祖母的气息
我自安溪来
紫霞云天林鹤年
弘一大师与安溪茶
安溪城事
卷三 走读安溪
茶之原乡
美丽的大坪,我的家
湖头的守望
闯出尚卿
龙涓大地上的事情
祥华的坐标
闽南形胜,龙门首焉
造物紫云山
行走福田,慢下来
白云从蓝田来
城厢,城厢
卷四 仪式、尊严和“我”
有关庄严
思想者是怎样诞生的
密码1989:青春的渡口或记忆
盛世中华1992 的茶粒大义
美的觉醒
吃茶去
无不是茶
最美的风景在眼前
西行迷思
附 录
风 土
铁观音,我们的乡愁
后 记
出版后记
卷一 基因或密码
铁观音密码
雪灾年代
清顺治十三年( 1656) 正月大雪。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正月大雪,三日方消。
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 正月大雨雪。
清康熙六十年( 1721) 正月二十七、八两日,积雪,四山皆白,三日方消。
清雍正元年( 1723) 正月初六日,大雪,平地积(雪)深尺余,山头数日不化。
清雍正五年( 1727) 正月大雪。
清雍正六年( 1728) 正月初六大雪。
清乾隆十六年( 1750) 正月大雪。
这份记录安溪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大事记,转引自两本具有充分可信度的历史文献,一是清乾隆丁丑年间由官方编修的《安溪县志》,一是 1994年由安溪县政府组织力量修撰出版、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翔实的《安溪县志》。为了行文的方便,我稍作综合,但不影响来自官方资料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国有史,邑有志。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之功效的地方志,可以帮助我们识县情、知兴替、明得失、弘传统,当然,更重要的是,以史志为鉴,还可以勉今人,启后人。
那么,一份归入《杂志·灾祥》体例、而屡屡载于邑志的天气记录,究竟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角度,供后人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其“无意义”之中隐藏的“意义”?人们常说,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交汇点,其实,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交汇点更值得我们仰赖智慧,寻找蛛丝马迹,细心详勘,综合加以推断,从而使记忆重现、真相还原。
看到这份天气记录所涵盖的时间段(大约从 1656年到 1750年),我突然产生一种研究的旨趣:在 18世纪 20至 30年代,素来“燠热”“冬无冰雪,或不御绵”的安溪,连续数年“大雨雪”“大雪”“积雪”,气候骤然变冷。《安溪县志》代表着官方权威,史官不可能错载误录,况且在一个重农业、轻工商的时代,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观察有着足够的耐心,雨雪不分、霜冰不辨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分析后可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雪灾年代”从此将在安溪历史上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研究中国历史时,人们常犯的两个错误在于,当我们追求中国社会的“整体性”时,会导致一种“单一性”的叙述困境,从而无法解释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当我们面对中国社会的“多样性”时,又常常将中国社会割裂为一些碎片,最终背离在社会整体之上观察中国的视野。正是这两类错误,导致我们目前所开展的铁观音物种研究,经常游离于“整体性”之外,不能或难以将铁观音置放于安溪社会历史演进的大环境之中,重传说,轻科学,缺乏实证求索的精神。
关于安溪铁观音源起的王、魏“二说”,未见于 1994年前的官方史志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这里想说的不是“王说”“魏说”的真伪,因为历史的真相不能一概以是否见诸史志为标准和依据。只是想换一种视角——说猜想也无不可——来追问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因为无论是“王说”还是“魏说”,都显然没有真正解决物种起源的问题。神话固然是美好的,充满着遐想无边的诗情空间,但观世音菩萨毕竟没有亲手在巍巍的南岩山上栽种过铁观音这样一棵神奇的茶树。
那么,这棵神异的茶树又是从哪里来的?凭空从地里头长出来吗?如果植物也有“前世今生”,那么,铁观音的“前世”又是什么?困扰我多年的一连串问题,在这份“大雪成灾”的天气记录面前,似乎一下都有了答案——不同的历史事件在各自不同的时空运行,对于一种即将到来的动人交汇,人类谁都无法预知,这就是自然的造化。
神天与人天
关于铁观音发源的王、魏“二说”,散见于安溪史志和各种文集,虽然行文描述存在不少差异,但都与两个重要年份 1725年(“魏说”)、1736年(“王说”)相对应。也就是说,铁观音诞生于安溪茶乡 1725年至 1736年的大致历史区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细心的读者就此可能已经发现,安溪史志上所集中记载的“雪灾年代”与此有着惊人的重合,两者之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是历史的巧合,那么铁观音物种的源起只能是永远都无法解码的科学之谜了;如果是历史的必然,则“雪灾年代”对铁观音物种的源起所产生的关键性作用,就不能被后来研究者轻易地推在一边。相形之下,前者令人兴味寡然,后者令人心血怦动。
煌煌千年安溪文明史,修志七部,除明嘉靖和清康熙、乾隆三种版本留存于世,余皆散佚。披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重印刊行的三种古代版本可以发现,从开始有地震、山崩、旱涝等灾情记载的宋 1067年至今,安溪近千年县史总共发生过不足 10次大雪成灾的事件。依据我的记忆,安溪最近发生的一次“雪灾事件”是在1977年12月12日。而集中在18世纪20至30年代的有5次,占一半之多。也就是说,对人类能造成灾难的大雪,有一半多降到 1720年至1728年这个历史区间了。从气象学的角度而言,1720年至 1728年也就成为安溪气候史上非常值得注意的年代了。
不妨进行一番纯文学意义上的想象与描述:18世纪 20至 30年代的每年冬天(时间)。安溪山川大地(地点),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事件起因)。急剧下降的气温,使缺少抵御雪灾经验的安溪民众措手不及。尤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山坡上辛勤开垦出来的茶园遭大面积冻毁,损失惨重(事件发生、发展)。雪灾过后,王仕让、魏荫(人物)出现在房前屋后、峰麓山巅,四处寻挖未被冻死的茶树以便补苗。此时,遭雪灾冻压而顽强幸存的几棵茶树——一个新的茶树品种——铁观音诞生了(事件高潮、结局)。
我的这种研究方法固然漏洞百出,实在经不起推敲,但却是值得关注的。因为现在虽然不能用“雪灾年代”的具体气候数据,来证实气候变化对茶树新品种的诞生造成多大影响,却可以根据物种进化的规律和现代育种方法,从中发现奥妙所在。物种是自然的产物,而自然无非是阳光、空气、水等因素。自然环境变化对物种进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即是典型一例。据此,我们完全可以从逻辑上作一个大胆假设:“雪灾年代”诱发茶树基因变化,诞生了铁观音。
假如这就是历史的真相,那么,集中发生在 18世纪 20至 30年代安溪大地上的“雪灾事件”同样呈现出事物利弊参半的两面性。所谓祸兮福倚,现在看来,这场给昔日安溪先民造成重大损失的“雪灾事件”,却是一个由大自然主持进行的“物种新试验”,为后世千千万万的安溪人带来巨大的福祉。
……
关于安溪铁观音源起的王、魏“二说”,未见于 1994年前的官方史志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这里想说的不是“王说”“魏说”的真伪,因为历史的真相不能一概以是否见诸史志为标准和依据。只是想换一种视角——说猜想也无不可——来追问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因为无论是“王说”还是“魏说”,都显然没有真正解决物种起源的问题。神话固然是美好的,充满着遐想无边的诗情空间,但观世音菩萨毕竟没有亲手在巍巍的南岩山上栽种过铁观音这样一棵神奇的茶树。
《茶之原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之前很少接触这类题材的书籍,但这本书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仿佛是一个旁观者,又仿佛是故事的亲历者,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对于“连接”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是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甚至人与历史的连接。作者用他精妙的笔触,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整体。我能感受到土地的呼吸,能感受到自然的脉搏,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万物息息相关。这种深刻的感悟,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茶之原乡》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田。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情感,才能孕育出如此动人的文字?作者似乎拥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微小的细节,并将其赋予深刻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书中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互动,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看到有人因为误解而产生的隔阂,有人因为默默的守护而建立的信任,以及那些在岁月流转中渐渐褪色的,却又刻骨铭心的情感。这些描绘都极其真实,让我忍不住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过往经历与书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我也在思考,我们所谓的“原乡”,是否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和“归属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茶之原乡》给我带来的体验,远超乎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阅读一本关于“原乡”的书,大概会充斥着怀旧的情绪,或者是一些关于地理风貌的简单描绘。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有技巧,他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路边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引人驻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的刻画,比如一次不期而遇的谈话,一次对家常菜的描写,或者是一段关于孩童玩耍的记述。在这些平凡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力量。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说的“原乡”,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包含了我们生命中最原始的情感连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审视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理解的事物。它教会了我,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对“根”的追寻,保持一份对“源”的敬畏,是多么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宁静的力量所充盈,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
评分《茶之原乡》这本书,就像一部悠扬的古曲,缓缓地在我的心中回荡。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特别的韵律感,它不急不缓,却又充满了张力。我被书中对于“时间”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记录某一个具体的年代,或者某一个特定的事件,而是通过对季节的流转,对风物的变迁,对人物命运的起伏,来展现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它所带来的深刻改变。我能感受到时光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痕迹,也能感受到岁月在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不被虚度?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通过他细腻的笔触,引导着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失去”的描绘,它们没有给我带来痛苦,反而带来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仿佛在告别过往的同时,也在迎接新的开始。
评分啊,终于读完了《茶之原乡》!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一本书。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作者那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像许多作品那样,一开始就抛出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徐徐展开,如同初春的第一缕阳光,一点点融化冰雪,一点点唤醒沉睡的大地。书中的人物塑造尤其成功,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让我感同身受。尤其是那个沉默寡言的茶农,他用一双粗糙却充满智慧的手,抚摸着茶叶的脉络,仿佛与它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我能想象到他指尖沾染的翠绿,他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忧思,以及他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对土地、对生命的敬畏。作者对于乡野风情的描绘更是妙笔生花,那清晨薄雾笼罩的山峦,那午后阳光穿透竹林的斑驳光影,那雨后泥土的芬芳,都仿佛钻进了我的鼻腔,钻进了我的心扉。我仿佛能听到溪水潺潺的歌唱,能闻到野花淡淡的清香,甚至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这本书不只是关于茶,更是关于根,关于源,关于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醇厚的生命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与人分享这份阅读的喜悦,虽然我无法一一复述书中所有的细节,但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那种被深深触动的灵魂,却是真实而鲜活的。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书,它就是《茶之原乡》。作者以一种极其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根”的故事。我被书中人物的韧性所打动。他们或许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对着种种不易,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追求。我看到他们在困境中挣扎,在迷茫中寻找出路,但最终,他们都能以一种顽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这种精神力量,让我备受鼓舞。我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心理时所展现出的深刻理解。他没有将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那些隐藏在沉默中的情感。我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他们的矛盾,以及他们最终的选择。这些描绘都极其真实,让我不禁思考,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又有着怎样的“挣扎”和“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我最近刚刚读完《茶之原乡》,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至今还在心头萦绕。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却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被书中对于“传承”的描绘所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是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情感的传承。我看到了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期许,看到了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指引着未来的方向。这种传承,是如此的温暖而又充满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告别”的描绘,它们没有给我带来悲伤,反而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仿佛在告别过往的同时,也在迎接新的开始。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的归宿,一个精神的港湾。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叫做《茶之原乡》的书,它带来的阅读体验简直是独一无二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善于在平淡中见真章,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丰富而细腻的画面。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深深打动。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爬上山头,露珠还在草叶上闪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而一位老者,正提着篮子,在山间缓缓行走,他的脚步轻盈而有力,他的眼神专注而平和。这样的画面,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但他却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宁静、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事物的描绘,比如一次细致入微的观察,一次简单的手势,或者是一句无意间说出的话。这些“小事”,却构成了人物情感的基石,也构成了故事的灵魂。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融入了那个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被一种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所包围。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拿起《茶之原乡》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煽情或者过于平淡的书籍。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他的语言既朴实又不失力量,既富有诗意又不显得矫揉造作。我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和热情,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品质。书中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尤为细腻,他没有刻意去放大或夸张任何一种情绪,而是将其自然地融入到情节的发展之中。我能看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他们的犹豫,他们的不舍,以及他们最终的释然。这些情感的处理非常到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环境的描写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我仿佛能感受到那里的气候变化,能听到那里的鸟鸣声,能看到那里的作物生长。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享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吸引,更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反思。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最朴素、最真实的事物之中。
评分《茶之原乡》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向我诉说着它的故事。作者的语言,有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感,既朴实又富有诗意。我被书中对于“变化”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并没有刻意去夸大任何一种变化,而是用一种极其自然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我能感受到生命力的蓬勃,也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才能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迷惑?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通过他细腻的笔触,引导着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意外”的描绘,它们没有给我带来惊慌,反而带来一种惊喜和对未知的好奇。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仿佛在面对未知的同时,也在拥抱新的可能。
评分比如一个60多岁的老爷爷,其人生完全就是现实版《飞越疯人院》或者《K星异客》。他在一家精神病院住了十几年,被称为“镇院之宝”,WHY?他的牛逼在于,能把等外星人老乡接自己回家的、天天在床上划船的、埋头写小说(没有纸笔)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疯子统一到自己的世界,组织他们定时召开主题研讨会,谈论一些历史、哲学、社会学的命题,几个疯子被他治好,几个疯子被他治坏了。他被关进单间,却跟度假似的,很HIGH地吃饭睡觉看报纸。一般人孤单个一年就要疯掉,好在他已经疯了,早就超越时间这么庸俗的层面了。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愉悦,主要是可以经常去“时间的尽头”玩,接下来又是一堆“黑洞蒸发”“广义相对论”之类的阐释,我承认我看不懂,看得懂我还被震撼个屁呀。反正,这位大神的中心思想就是,瞬间就是永恒。
评分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评分像西坪这样一块土地,谢文哲说它“有着意义非凡的地理特征”,“这里不仅仅是5万多西坪人休养生息的一块地盘,还是世界茶叶文明的一处发祥地,弥漫着圣地文化的无限价值。”西坪人发现和培育“茶中之王”安溪铁观音,并将家乡繁育的各种茶树种苗带至武夷山,繁殖出新的茶种。不仅是武夷山,在台湾落地生根的乌龙茶也是西坪人的原创。
评分心静茶味香
评分铁观音茶,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发现于1723—1735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七泡余香溪月露 满心喜乐岭云涛 ”。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福建安溪县既是世界名茶的故乡,也是全国名茶乌龙茶的发源地,又是福建省乌龙茶出口的基地县。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
评分不仅西坪,安溪大地各个乡镇与茶的血脉关系,唇齿相依,在谢文哲的笔下一一展示。如果仅仅在为安溪评功摆好,为茶评功摆好,未免失之粗浅;不过谢文哲的主旨是要强调“土地是自然万物之容器”,土地容得了一切,土地创造了山川精华,土地创造了“大地的道德”。触摸到土地的“灵魂深处”,才知道土地不能随意亵渎,不能随意蹂躏,土地的沦陷即是人的沦陷。土地的创伤无可抹平,土地的死亡,人连哭泣都来不及。没有土地哪来的人?同理,没有土地,就没有铁观音。
评分很好很给力,真是没话说。
评分不错,孩子很喜欢。。。。。。。。。。
评分不错,孩子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