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随喜

孔子随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仁明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国学
  • 人生
  • 智慧
  • 道德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11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37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8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台湾学者中国文化体践者薛仁明先生力作

  两岸名家林谷芳朱天文牛陇菲专文作序

  此版为新修订版,增加《仁者静》《挥别孔孟》《孔子的大过》三篇文章,原有《孔子九章》升级为《孔子十二章》

  有人说,自梁漱溟作品后,《孔子随喜》是谈孔非常好的书

  有人说,南怀瑾《论语别裁》之后,总算又一本有意思的言孔之书了

  读《孔子随喜》,跟随薛仁明先生与孔子素面相见,用另一种角度重新认识鲜活的孔子…


内容简介

  《孔子随喜》一书主要分两部分:上篇《孔子十二章》,以笃诚、优游之笔闲谈孔子,形象鲜明,生气灵动,活泼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下篇《论语随喜》,细绎孔门话语,灵犀一点,感而遂通,胜义纷呈,令人神旺,让读者可以看小说一般看《论语》。全书无意新解,却自有一派风光,吞吐开阖,气象宏阔,令人不禁发思古之幽情。


作者简介

  薛仁明,

  一九六八年生于台湾,系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薛氏来台之第十二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毕业。年少时,曾长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岁且因之休学半年。十九岁开始,有心于儒释道三家。1993年起,长居于花东池上乡下,直至2009年,才开始撰文讲学。

  目前于台北大学、北京辛庄师范开设有中国文化的长期课程,也在北京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恒南书院以及民间多处讲授《史记》与《论语》等短期课程,并曾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邀请,做过多场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因其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对应,回响甚大。

  除讲课外,也经常于两岸报刊发表文章,关心的焦点,是文化之重建与生命之修行。文章长于从浅近之处,推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在礼崩乐坏的当下,总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使人即使面对劫难,仍处处见到生机。尤其能够将中国文化中的人间兴味,在不知不觉中,给挑拨开来,霍地亮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已经出版的繁、简体著作,有《胡兰成?天地之始》、《孔子随喜》、《人间随喜》、《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其人如天——史记中的“汉”人》等书。

目录

学问,惟在气象/ 林谷芳............................................................1

素看孔子/ 朱天文..................................................................7

论语别观/ 牛陇菲..................................................................10

自序 .............................................................................14

孔子十二章

素面相见——关于孔子 .............................................................19

闻风相悦——再谈孔子 .............................................................25

仁者静——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才好 ...................... ......................32

孔子的“大过”——老子告诫了孔子什么? ............................. ............39

湛然似水——孔颜师徒 .............................................................44

弹剑而歌——孔子与江湖 ...........................................................49

孔子罹难——危难中见真孔子 .......................................................54

风乎舞雩——孔子与诗 .............................................................59

循循善“诱”——“煽动”者孔子 ...................................................64

挥别“孔孟”——别硬将孔子与孟子“送做堆” .............. ........................70

乐以忘忧——孔子与曾参 ...........................................................75

遥念孔颜——重建人世的亲与敬 .....................................................81

论语随喜

第一则 不违,如愚——师徒相与,贵在印心 ............. ............................89

第二则 士志于道——文明的重建,在于士的自觉 .......... ...........................92

第三则 无为小人儒——正人,未必等同君子 ....... ..................................95

第四则 不亦悦乎?——“悦”,论语的关键词 ........ ...............................98

第五则 不如丘之好学也——学得那元气满满 ............ .............................101

第六则 十五志于学——也谈“生涯规划” ............... ............................104

第七则 五十而知天命——得失成败,俱成全 ......... ................................107

第八则 不知老之将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111

第九则 游于艺——生命之优游与舒展 ............. ..................................114

第十则 志于道,游于艺——道艺一体 .............. .................................118

第十一则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湛然似水,不动如山 .. ....... .....................121

第十二则 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明白,所以悦乐自得 ..... ..... ......................125

第十三则 以直报怨——兼论死刑与体罚 ................... ..........................128

第十四则 有颜回者好学——被曲解的颜回 ...................... .....................131

第十五则 君子不器——专业之外,专业之上 ................... ......................134

第十六则 愿无伐善,无施劳——圣凡两忘,善恶俱遣 ...... ... .......................137


书成后记 ........................................................................194

附录

谈薛仁明/ 倪再沁.................................................................199

踏溪寻花去/ 杨柳青...............................................................202

孔子的天下文明——读《孔子随喜》/ 杨晏来 ........................................204

喜怒别裁——从薛仁明《孔子随喜》谈起/ 杨典 ......................................213

王财贵先生对薛仁明先生文章的评论 ................................................217


精彩书摘

  学问,惟在气象

  林谷芳

  老实说,仁明的这本书是有这点气象的!

  这气象,出现在谈儒的孔子九章上,孔子本身就具气象,他当过大官,门人三千,虽不致三教九流,但来处不一,情性各异,他周游列国,要面对每次的不可预期,有南子者还相中他,怎么说,他都不像后世供奉的那种人。

  这气象,直击宋儒的可敬不可亲,但更回归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孔子及其弟子的可能样貌,使我们读来,竟觉如睹斯人,《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的每一章句,竟也变得如此可亲。

  这些篇章量既不多,篇亦不长,但不只内容,文字的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与孔门直通的气象,形式论辩几乎没有,娓娓道来却总神气十足,坦白说,能如此谈孔,谈得如此直接,如此不死于句下者,怕极难找!而谈的是儒,却及于其他,读史论学,仁明的文风,相应的正是中国人那具象直抒的风格。

  就因这具象直抒,他谈宋儒的概念化,乃不致堕在概念里与之交锋;而也因此,在全书中,他屡次述及当代知识分子,包含一些诚恳博学,具反思,乃至力图实践者其学问及生命的局限时,也特别清朗易读。

  原来,虽从古老的中国走出,这些人却一样走入了那概念化,那不可亲,那只探生命幽微,却乏趣味、乏江湖、乏活泼乾坤的老路。

  素看孔子

  朱天文

  如果把《论语》当成一部上乘的小说来看,如何?读完薛仁明《孔子随喜》,我感谢作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可以像看小说一样来看《论语》。视角一转换,仿佛取得通关密码般,突然间,都看懂了。那些原先缄默似石看来全部一个样的古人,突然间,你说我说,连语气、连举止、连性格、连身世背景、连他们的命运,一一清晰到像《红楼梦》里写出的百样人,每一个都难忘。

  《孔子十二章》

  素面相见

  ——关于孔子

  孔子一身反骨,只不过是藏在他的温良恭俭让中罢了;孔子也说反话,还常消遣学生,结果老被学生质疑,还常被“吐槽”,子路当然是个中佼佼者;老子有云,反者道之动,孔氏门庭正因有此风光,所以兴旺。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显,他的反骨是隐;这当然不是孔子虚伪,而是他气象万千;孔子的蕴藉是显、激烈是隐;他的和悦之气是显,杀伐之气则甚隐;正因有显有隐而又能相生相成,故而孔子的世界水深浪阔,蓄得了鱼龙。

  孔子门下鱼龙众多,号称三千,但重点不在于这量多,甚至也不在于质高,孔门之所以深阔,是在于他那几位高弟的个个精神、色色鲜明。且看他前期三大门人——大家都极熟悉的颜回、子路、子贡,一个静默澄澈宛若高僧,一个慷慨豪迈直似侠客,一个聪敏通达游走政商,三人均非一般,个个不可小觑,但又大相径庭,彼此泾渭分明;然而,这三种截然有异的鲜亮人格,却又能在仲尼门下齐聚一堂,笑语吟吟,且又长期追随(更别说子贡三年不足再行加码一倍的庐墓之事了),实在让后人很好奇这老师是何等的格局与器识。

  孔子的“大过”

  ——老子告诫了孔子什么?

  鲁定公九年,五十出头的孔子,先是担任中都宰,政绩卓著,才一年,“四方皆则之”,不多久,升鲁司空,再升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数月之后,就将鲁国治理到路不拾遗、商贾不报虚价。就在孔子风生水起之际,“不知怎地”,一下子却从政治的高峰摔落下来,踉跄去职,黯然离鲁,从此,展开他漫漫十余年的周游列国生涯。这显然是孔子毕生极紧要、甚至也最紧要的一个大转折,但是,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桩“大过”吗?

  湛然似水

  ——孔颜师徒

  颜回的穷,有着他一生的修行(这修行,通于孔子常挂在嘴边的“好学”),孔子不也说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那一啄一饮,纵再简陋,实人于其中之三昧,他是修到了其心与眼前的食菽饮水相亲相冥,当下无别;如是无别,则万物历然,风景无限。而这风景无限,又可直接让人联想到晚年的弘一。青年弘一,极尽璀璨,而后,幡然转身,繁华落尽,皈依那极严极正之律宗;夏丐尊写弘一出家后,那吃食之极俭而又极庄严,真是于一米粒中成就了一切米粒世界;弘一的生活,尽管旁人观之,是如此地刻苦不堪,但其中之安然,个中之真滋味,则只是他那遗偈所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弹剑而歌

  ——孔子与江湖

  孙文的活泼大气,通于古来那许多王者,但更似孔子;盖因王者多有不读书,然孙文读书极多,而孔子在世,即以博学闻名当代,后来司马迁写《史记》,还特别着墨于孔子之博物。读书当然不是坏事,但也未必就是好事;是好是坏,还得看你如何面对知识?看你是否不受学问所缚?孙、孔二人,因为活泼大气,不沾不滞,于是,即便读书甚丰,亦丝毫不见其蔽,反倒是,多多益善。

  这活泼大气,是真正的关键。因为活泼大气,才可忧患深沉而不失跌宕自喜。明白了这点,我们便能摆脱后世儒者与政治权威合力建构的圣人形象,重新与孔子素面相见。历来主流儒者,其功不可尽揜,然其有一过,流弊深远,那是,他们身上无有此等鲜活,却又要遮蔽孔子的这份生气盎然。

  挥别“孔孟”

  ——别硬将孔子与孟子“送做堆”

  孟子说话的口气大,却不见得有大气象。一个人的气象大,如五湖四海,可吞吐、可开阖,首先,就要知深知浅、容得下人,要对别人乃至于异己都能同其情、感同身受、有种根柢的爱惜之心。孟子不然,他批评人,动辄“禽兽也”、“非人也”,如此毫无容赦、自以为是,当然不是一个宽厚亮堂之人该有的大气象。正因孟子的气象出了问题,所以他对人多有不屑,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最好的例子,是他蔑视管仲。

  《论语随喜》

  第二则

  士志于道

  ——文明的重建,在于士的自觉

  士的民族意识,毋宁是文明的。孔子严华夷之辨,无关种族,只是区别了文明与无明。孔子关心礼乐文明之重建,却不在意鲁国是否强大;同理,孔子称许管仲,也只因管仲维系华夏文明于不坠。对士而言,文明广被,泽及八荒,那才叫王天下。近代知识分子以传统文化为阻碍国家强大的绊脚石,必将自家文明去之而后快。这种视国家民族于文明之上的,只可以是知识分子,不可能是士。

  士与知识分子,不同之二,是孔子所强调的,“士志于道”。中国文明,由“道”总绾,向来文、史、哲、艺、道一体。士为文明之载体,故必志于道。但知识分子不然,他们可以是专家学者,可以是博雅多闻,然而,他们没有“道”的自觉。因为,在西方神圣与世俗二元论的传统里,“道”属于宗教,是神职教士之事,那无关乎知识分子。

  中国文明没有这种二元分割,“士志于道”,“道”本修行之事,对士而言,志在天下与一己修身,两者本为一体;澄清天下与自家安顿,原是一而二,二而一。在中国文明里,志士的一生,就是一生的修行。

  第十一则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湛然似水,不动如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既然是“乐”,就不会与山水保持距离,不会只是客观观察,甚至也不只是审美对象。智者也好,仁者也罢,总之,中国的士人,他是看山也看水,是游山也玩水,是涤荡胸襟于山巅水湄,也修心炼气于窅冥山林

  中国的士人,是在山水之间,修、息、藏、游;也在山水之中,溶于大化。张大千晚年的泼彩水墨,云奔雾腾之间,山水溶于天地,人也溶于大化,天地万物在这一片大气淋漓中,尽成一体,故而是,气象万千。中国文明里,看人,看其气度;观山观水,则观其气象。山水佳胜处,固可以群,亦可以游,更可以观。

  仁者乐山,观其巍巍,观其厚实,乐其不动如山;智者乐水,观其浩瀚,观其澄澈,乐其湛然似水。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绘画讲求的“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在此,其实同一回事。是啊!巍巍乎高山!人生风涛多险,生命厚度若是不够,底气若是不足,每逢境界现前,都难免步伐踉跄,终至飘摇圮颓,狼藉一生。同样地,洋洋乎流水!生命的幽微无明,是如此之深,自身若不心系修行,若是无法日益澄澈,人生就是五浊恶世,苦海无边,那是业深难救呀!

  第十五则

  君子不器

  ——专业之外,专业之上

  中国文明,数千年来,言必称“道”。这“道”,是那个“根本”,是孔子所要直探的那个“核心”。舍此“核心”,对士而言,越专注其他事务,都越可能是不务正业。孔子说,“士志于道”,这是士的最根本自觉;无此自觉,不足以言士。

  君子之所以不器,士之所以不在细琐处打转,正是要如此万缘放下,摒除一切不相干者,才可直探本源。一如剑客的一击必杀、直取咽喉,土也要时刻锻炼这根本能耐,方能骊龙颔下直探明珠。有此身手,士才能在众声喧哗之中,静定安然;也才能在举世滔滔之际,自在了然。时潮也好,变局也罢,士的心中,自有一方清平世界。有此清平世界,士才可能安己、安人、安天下!

  ……


《孔子随喜》是一部意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触及个体生命价值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力作。本书并非对儒家经典进行生硬的复述,而是借由一位当代行者,在游历山水、体悟民情、与各色人物交流的过程中,对孔子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实践。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行走中的观察与思考。从江南的温婉水乡到北方的辽阔平原,从古老的村落到新兴的城市,主人公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他并非刻意去寻找“孔子”的遗迹,而是相信,那些流传千年的价值观,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体现在寻常百姓的言谈举止之中。 书中,主人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工匠,他们的专注与匠心,便是对“专心致志”的最好诠释;有在困境中依然乐观豁达的普通家庭,他们的坚韧与互助,展现了“仁者爱人”的朴素力量;有在喧嚣都市中寻求内心宁静的青年,他们的迷茫与求索,恰恰印证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永恒课题。每一次的相遇,都成为主人公反思孔子思想的一个切入点。 《孔子随喜》所关注的“随喜”,并非简单的顺从或迎合,而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理解、接纳与乐观。它体现在主人公对生活不期而遇的惊喜,对他人善意的感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顺应,以及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真理。这种“随喜”的态度,使主人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世事的无常,更加真诚地与人沟通,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而不同”的智慧。 本书试图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它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主人公在与人交往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强调“忠恕”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会观察到,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焦虑与压力,并尝试从孔子关于“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论述中,寻找治愈心灵的良方。 《孔子随喜》也探讨了“礼”的当代意义。主人公并非鼓吹繁文缛节,而是着眼于“礼”所蕴含的秩序、尊重与自我约束。他会观察到,在一些群体中,虽然缺乏明确的仪式,但却存在着一种默契的合作与和谐共处,这种默契便是“礼”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反之,他也可能会遇到因为缺乏基本的礼仪规范而产生的摩擦与误解。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主人公并非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育理念进行生动的解读。他会注意到,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继承传统优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 《孔子随喜》的“随喜”,更是一种内心的丰盈与自在。主人公并非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着力于提升自我的品德修养,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在一次次行走的体验中,他逐渐领悟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智慧,懂得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内心,通过自我反省与完善,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本书的叙事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力求避免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细节之中。读者将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在一次次的体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迪,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践行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孔子随喜》是一次关于智慧的行走,是一次关于心灵的对话,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旅程,用一颗“随喜”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理解人生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孔子随喜》,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抵达了一个更加宁静、更加开阔的境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孔子的语录,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其中,让我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孔子“礼”的论述,作者将其解读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态度,一种社会和谐的基石。他强调了“礼”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认为“礼”并非僵化的规矩,而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这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孔子为何如此重视“礼”。此外,书中关于孔子“仁”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将“仁”仅仅局限于爱人,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推己及人、关怀众生的博大情怀。他强调了“仁”的实践性,认为“仁”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行动中,体现在每一次对他人的关怀中。这种“仁”,让我看到了孔子思想中蕴含的强大的人文关怀。书中关于孔子“恕”的论述,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待人方式。我常常因为无法理解他人的行为而产生不满,而孔子“恕”的精神,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难处。这本书让我明白,孔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与他人建立真诚而和谐的关系。

评分

初读《孔子随喜》,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充斥着古老哲学的繁琐论证。然而,当我翻开书页,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作者并非堆砌辞藻,而是以一种极其亲切、近乎于对话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我并非古文功底深厚之人,以往读《论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这本书里,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圣人之言,变得生动而鲜活。书中没有照本宣科的生硬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 relatable 的生活场景,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其中。譬如,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论述,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化作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新技能、反复练习的过程,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温故而知新”的乐趣和益处。作者善于捕捉孔子思想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片段,比如对学生们的循循善诱,对礼乐的推崇,以及对“仁”的深刻阐释。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读,它被赋予了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惊叹不已。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孔子身边,听他娓娓道来,而非被动地接受灌输。书中对孔子“随喜”二字的深刻理解,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万物和谐相处、乐观积极的精神境界。我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种种不如意而焦虑不安,而孔子“随喜”的态度,恰恰是我们心灵所需的解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平静了许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开阔。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孔子随喜》是一本让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孔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智慧的书。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深入剖析,时而娓娓道来,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与孔子本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孔子“德”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将其仅仅局限于道德规范,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能够影响和感化他人的力量。他强调了“德”的实践性,认为“德”并非空谈,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书中关于孔子“信”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保持“信”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孔子“信”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孔子,他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始终将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此外,书中对孔子“敏于行而慎于言”的阐释,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沟通方式。我们常常因为言语的不当而得罪他人,而孔子“敏于行而慎于言”的智慧,恰恰能够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穿越历史的烟尘,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人生启示,指引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德行、更受人尊重的人。

评分

第一次接触《孔子随喜》,就被其书名所吸引。一个“随喜”的词,便足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随喜,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它又如何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体现?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述,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孔子“随喜”的世界。书中关于孔子“乐”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之前总以为“乐”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乐”与“道”的结合,看到了孔子在追求真理、践行理想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那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充实,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肯定。作者还通过对比,展现了孔子与其他思想家的不同之处,这种对比并非为了贬低他人,而是为了更加凸显孔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深刻价值。我特别赞同作者的观点,即孔子并非一个僵化的教条主义者,而是一个善于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思想的智者。书中对孔子“改过”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孔子。他并非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但重要的是,他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孔子思想的价值,并非仅仅存在于书本中,而是能够切实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积极、更加乐观、更加有智慧的人。

评分

翻开《孔子随喜》,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殿堂,聆听一位智者在静谧中娓娓道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强硬的灌输感,而是像一位老友在与你分享他心中珍视的宝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孔子“乐”的诠释,它不仅仅是对音乐的喜爱,更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是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欣赏,是一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作者巧妙地将孔子的“乐”与“仁”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生动的孔子形象。他不仅有仁爱之心,更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追求。书中关于孔子“君子”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对道德高尚者的赞美,更是对一种不断追求进步、自我完善的生命姿态的描绘。作者强调了君子在“不为”与“为”之间的智慧选择,以及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这让我明白了,成为一个君子,并非要求我们时刻完美,而是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一颗进取之心,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书中对孔子“随喜”的理解,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明白,“随喜”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顺从,而是一种积极的接纳,一种对他人的祝福,一种与美好事物同频共振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让我们摆脱内心的焦虑和攀比,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宁静。

评分

《孔子随喜》是一本让我真正“坐下来”思考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玄理,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孔子的思想娓娓道来。我之前对孔子的一些理解,更多来自于课本上的零散片段,总觉得有些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但这本书,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脉络,将孔子思想的不同侧面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孔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并没有将其描绘成完美无缺的理想人格,而是强调了君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学习、自我完善,以及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品格。这让我觉得,成为一个君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的方向。书中关于“仁”的探讨,更是让我深思。作者并非简单地解释“仁”的字面意思,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展现了“仁”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比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心百姓等等。这种“由内而外的仁”,让我看到了孔子思想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我发现,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越来越强,“仁”的精神,恰恰是我们重建连接、回归温暖的良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更加明澈,也更加充满了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生活道理之中,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用智慧点亮我们人生道路的伟大人格。

评分

《孔子随喜》这本书,让我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他用一种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将孔子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孔子“道”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其描绘成一种高不可攀的哲学概念,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生命的方向。他强调了“道”的实践性,认为“道”并非仅仅存在于理论中,而是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择和行为举止之中。这种对“道”的解读,让我觉得孔子思想离我更近了。此外,书中关于孔子“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实践。而孔子“知行合一”的思想,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书中关于孔子“宽容”的论述,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处事方式。我常常因为他人的过错而耿耿于怀,而孔子“宽容”的精神,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内心的怨恨,获得内心的平静。这本书让我明白,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品德、更有担当的人。

评分

捧读《孔子随喜》,仿佛踏入了一片宁静祥和的园林,在绿荫与花香中,偶遇一位睿智的长者。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试图将孔子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鲜活形象。作者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孔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如何爱护学生,如何欣赏自然,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对坚持不懈精神的赞颂,更是对一种超越功利、纯粹追求理想的崇高境界的描绘。在当下这个普遍追求“性价比”和“回报率”的时代,孔子这种不计得失、为道而行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作者并没有回避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但他并没有用史书般的枯燥语言去罗列,而是将历史的厚重感巧妙地融入叙事,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历史的温度,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并非空中楼阁。书中关于“礼”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礼”是繁琐的规矩,是束缚个性的枷锁,但在作者的解读下,“礼”变成了人与人之间尊重、理解、和谐相处的艺术,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情感交流的润滑剂。我开始反思,在日常交往中,自己是否做到了足够的“礼”,是否能够真正地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本书让我觉得,孔子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我们身边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他的话语,他的行为,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能够指引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评分

《孔子随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孔子思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视野和深刻洞察。书中关于“中庸”的章节,让我对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之前常常觉得,“中庸”就是一种模棱两可、随波逐流的态度,是一种缺乏原则的表现。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庸”的真正含义,它是智慧的平衡,是适度的艺术,是避免走向极端、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作者通过对“中庸”在政治、教育、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应用,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此外,书中关于孔子“知命”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和挫折时,我们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而孔子“知命”的态度,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知,以及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依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知命”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起伏,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能够 memberikan 深刻的启示,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评分

《孔子随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之门的窗户。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展现了孔子思想的魅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孔子“乐”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是对人生美好事物的热爱,是一种积极乐观、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作者将孔子的“乐”与“仁”巧妙地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孔子形象,他不仅有博大的仁爱之心,更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追求。此外,书中关于孔子“君子”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将君子描绘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强调了君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学习、自我完善,以及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品格。这让我觉得,成为一个君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的方向。书中关于孔子“随喜”的理解,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明白,“随喜”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顺从,而是一种积极的接纳,一种对他人的祝福,一种与美好事物同频共振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让我们摆脱内心的焦虑和攀比,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宁静。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孔子思想的价值,并非仅仅存在于书本中,而是能够切实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积极、更加乐观、更有智慧的人。

评分

每天读一些,每天感悟生活

评分

好精装

评分

可以一睹可以一睹可以一睹可以一睹

评分

还没看呢,以后再说,包装完整。

评分

包装得挺好的,京东发货快隔天就到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我自己买的,还没看呢,我是在 重新发现社会 一书的推荐中看到的,古代的典籍值得多看看

评分

给儿子买的,很好

评分

还没看呢,以后再说,包装完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