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手册4:热处理质量控制和检验(第4版·修订本)》是第4卷,共11章,内容包括热处理质量管理、热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材料化学成分的检验、宏观组织检验及断口分析、显微组织分析与检验、力学性能试验、无损检测、残余应力的测定、合金相分析及相变过程测试、金属腐蚀与防护试验、热处理常用数据等。本手册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热处理手册4:热处理质量控制和检验(第4版·修订本)》可供热处理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验和生产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科研开发人员、设计人员、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参考。
修订本出版说明
第4版前言
第1章 热处理质量管理
1.1 概论
1.1.1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基本术语
1.1.2 现代质量管理特点
1.1.3 热处理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
1.1.4 热处理技术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1.2 产品设计中的热处理质量控制
1.2.1 材料选择
1.2.2 热处理技术要求的确定
1.3 热处理工艺设计中的质量控制
1.3.1 热处理工艺流程及规范的优化设计
1.3.2 热处理技术文件的制订
1.3.3 热处理工艺设计中的经济分析
1.3.4 设计中的评审与更改
1.4 采购质量控制
1.4.1 制订采购与委托服务文件
1.4.2 选择合格的供货或委托单位
1.4.3 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1.4.4 采购品或委托热处理零件的质量验收
1.5 原材料质量控制
1.6 热处理车间质量管理
1.6.1 待处理工件的核查
1.6.2 建立工序管理点,进行工序控制
1.6.3 车间作业环境管理
1.6.4 车间设备管理
1.6.5 车间节能管理
1.6.6 工艺材料管理
1.7 热处理质量检验
1.7.1 质量检验工作的职能
1.7.2 质量检验方式
1.7.3 常用热处理质量检验方法
1.7.4 热处理检测设备的检定和管理
1.8 不合格品的控制与纠正措施
1.9 热处理后的质量服务
1.1 0热处理质量改进
1.1 1质量成本
1.1 1.1 核算质量成本的必要性
1.1 1.2 质量成本构成
1.1 1.3 质量成本构成比例及质量成本分析
1.1 2人员培训
1.1 2.1 人员培训形式
1.1 2.2 培训内容
1.1 2.3 资格
1.1 3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1 3.1 热处理工艺过程的控制
1.1 3.2 质量检验
1.1 3.3 质量档案及质量信息检索
1.1 3.4 工序质量分析
1.1 3.5 计算机信息集成化技术的应用
1.1 4数理统计方法在热处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1 4.1 热处理统计过程控制
1.1 4.2 数理统计方法用于热处理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第2章 热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 待热处理工件的核查或验收
2.1.1 原始资料
2.1.2 待热处理件的外观、形状及尺寸要求
2.2 加热质量控制
2.2.1 热处理的炉温控制
2.2.2 热处理加热介质控制
2.2.3 正确选择加热参数
2.2.4 加热缺陷及其控制
2.3 正火与退火质量控制
2.3.1 加热设备
2.3.2 工件装炉
2.3.3 冷却速度控制
2.3.4 质量检验
2.3.5 正火与退火缺陷及其控制
2.4 淬火与回火质量控制
2.4.1 加热设备
2.4.2 淬火冷却介质及淬火槽
2.4.3 淬火操作
2.4.4 回火操作
2.4.5 淬火、回火后的附属工序
2.4.6 质量检验
2.4.7 淬火、回火质量缺陷及其控制
2.5 感应淬火与火焰淬火质量控制
2.5.1 感应淬火质量控制
2.5.2 火焰淬火质量控制
2.6 化学热处理质量控制
2.6.1 渗碳和碳氮共渗质量控制
2.6.2 渗氮质量控制
2.6.3 渗硼质量控制
2.6.4 渗金属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3章 材料化学成分的检验
3.1 钢的火花检验
3.1.1 火花的形成及结构
3.1.2 检验设备与操作
3.1.3 钢的成分与火花特征
3.2 光谱分析
3.2.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3.2.2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3.2.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3.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3 微区化学成分分析
3.3.1 透射电镜中的能谱与能量损失谱
3.3.2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3.3.3 光电子能谱分析
3.3.4 探针显微分析
3.3.5 穆斯堡尔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宏观组织检验及断口分析
4.1 宏观检验
4.1.1 钢的酸蚀检验
4.1.2 印痕法检验
4.1.3 着色渗透法
4.2 断口分析
4.2.1 断口试样的选择
4.2.2 断口试样的清洗
4.2.3 断口试样的保存
4.3 宏观断口分析
4.3.1 断裂分类
4.3.2 各类断口形貌特征
4.3.3 裂纹源位置及裂纹扩展方向的判别
4.4 显微断口分析
4.4.1 显微断口分析方法
4.4.2 断口显微形貌特征
4.4.3 断口显微形貌与显微组织的关系
4.4.4 断口的典型显微形貌特征举例
4.5 失效分析
4.5.1 失效
4.5.2 失效分析的目的
4.5.3 失效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显微组织分析与检验
5.1 金相试样的制备
5.1.1 取样
5.1.2 制样
5.1.3 显微组织的显示
5.2 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在显微分析中的应用
5.2.1 光学显微镜
5.2.2 电子显微镜
5.3 定量金相方法
5.3.1 定量金相的标准符号及基本公式
5.3.2 测量方法
5.3.3 定量金相数据的统计分析
5.3.4 常用显微组织参数测定举例
5.3.5 图像分析仪
5.4 彩色金相技术
5.4.1 彩色成像的基本原理
5.4.2 干涉膜形成方法
5.4.3 彩色显微摄影
5.4.4 彩色金相在显微检验中的应用
5.5 典型工程合金的显微组织检验技术
5.5.1 结构钢与工具钢
5.5.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检验
5.5.3 灰铸铁
5.5.4 不锈钢和奥氏体锰钢
5.5.5 非铁合金
5.5.6 粉末冶金材料与硬质合金
5.6 热处理质量及缺陷组织检验
5.6.1 偏析与带状组织
5.6.2 过热与过烧
5.6.3 脱碳
5.6.4 表面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5.6.5 表面渗金属(或涂覆处理)的
显微检验
参考文献
第6章 力学性能试验
6.1 硬度试验
6.1.1 硬度试验的意义及分类
6.1.2 布氏硬度试验
6.1.3 洛氏硬度试验
6.1.4 维氏硬度和努氏硬度试验
6.1.5 肖氏硬度试验
6.1.6 莫氏硬度试验
6.1.7 里氏硬度试验
6.1.8 硬度与强度及各种硬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6.2 静拉伸试验
6.2.1 静拉伸试验的特点与意义
6.2.2 试样
6.2.3 拉伸试验机
6.2.4 应力�灿Ρ淝�线及其力学性能指标
6.2.5 正应力�灿Ρ淝�线
6.2.6 缺口拉伸与缺口偏斜拉伸试验
6.2.7 低温拉伸试验
6.2.8 拉伸试样断口分析
6.2.9 几种常用钢材的静拉伸数据
6.2.1 0影响拉伸试验性能数据的主要因素
6.2.1 1拉伸试验中的计算机控制
6.3 压缩、弯曲及扭转试验
6.3.1 压缩试验
6.3.2 弯曲试验
6.3.3 静扭转试验
6.3.4 剪切试验
6.4 冲击试验
6.4.1 冲击试验的意义
6.4.2 冲击试验与冲击试验机
6.4.3 冲击试验的应用
6.4.4 几种接近实际服役条件的冲击试验
6.5 断裂韧度试验
6.5.1 断裂过程和断裂力学的一般概念
6.5.2 应力强度因子K和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
6.5.3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和J积分
6.5.4 断裂韧度测试技术
6.6 疲劳试验
6.6.1 疲劳失效特点
6.6.2 疲劳性能指标
6.6.3 常用结构钢、球墨铸铁及热处理后的疲劳特性
6.6.4 多次冲击抗力试验
6.6.5 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性能
6.6.6 疲劳试验技术
6.6.7 疲劳试验机
6.7 磨损试验
6.7.1 磨损分类
6.7.2 磨损试验机
6.7.3 磨损量的测量及表示方法
6.8 高温力学性能试验
6.8.1 高温蠕变
6.8.2 松弛稳定性
6.8.3 其他高温力学性能
参考文献
第7章 无损检测
7.1 内部缺陷检测
7.1.1 X射线与γ射线检测技术
7.1.2 超声波检测
7.1.3 声发射检测
7.2 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测
7.2.1 磁力检测
7.2.2 涡流检测
7.3 表面缺陷的检测
7.3.1 渗透检测原理、方法、分类及应用
7.3.2 渗透检测剂及设备
7.3.3 对比试块
7.3.4 渗透检测基本步骤和渗透剂显示特征
7.4 材质与热处理质量的无损检测
7.4.1 硬度的无损检测
7.4.2 表面硬化层深度的无损检测
7.4.3 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的无损检测
7.4.4 混料分选
7.5 红外检测与微波检测
7.5.1 红外检测
7.5.2 微波检测
参考文献
第8章 残余应力的测定
8.1 概述
8.1.1 残余应力的分类
8.1.2 残余应力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8.2 残余应力的产生
8.2.1 残余应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8.2.2 热处理淬火时的残余应力
8.2.3 表面淬火的残余应力
8.2.4 表面化学热处理的残余应力
8.2.5 表面强化的残余应力
8.3 残余应力的测定
8.3.1 残余应力的特点及测试方法
8.3.2 常用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8.3.3 X射线应力测定法
参考文献
第9章 合金相分析及相变过程测试
9.1 合金相分析方法
9.1.1 X射线衍射分析
9.1.2 电子衍射法
9.1.3 中子衍射法
9.1.4 低能电子衍射
9.1.5 场离子显微分析
9.2 相变过程测量
9.2.1 相变点测定
9.2.2 奥氏体等温转变图与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的建立方法
9.3 钢中残留奥氏体测定
9.3.1 金相法测定残留奥氏体
9.3.2 磁性法测定残留奥氏体
9.3.3 X射线衍射法测定残留奥氏体
9.4 其他物理方法简介
9.4.1 内耗法
9.4.2 正电子湮没技术
9.4.3 穆斯堡尔谱仪
9.4.4 核磁共振法
参考文献
第10章 金属腐蚀与防护试验
10.1 概述
10.1.1 金属腐蚀定义与分类
10.1.2 金属的氧化
10.1.3 电化学腐蚀
10.1.4 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
10.1.5 金属腐蚀试验及评定方法
10.2 全面腐蚀试验
10.2.1 液态金属及熔盐腐蚀
10.2.2 高温氧化
10.3 局部腐蚀
10.3.1 点蚀
10.3.2 缝隙腐蚀
10.3.3 电偶腐蚀
10.3.4 晶间腐蚀
10.4 金属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腐蚀
10.4.1 大气腐蚀
10.4.2 淡水中的腐蚀
10.5 应力作用下的腐蚀破坏
10.5.1 应力腐蚀断裂
10.5.2 腐蚀疲劳
10.5.3 氢致损伤
10.6 防腐蚀技术
10.6.1 合理选择与使用材料
10.6.2 表面防护
10.6.3 缓蚀剂
10.6.4 电化学防腐蚀
参考文献
第11章 热处理常用数据
11.1 常用物理化学数据
11.1.1 元素周期表
11.1.2 常见碳化物和金属间化合物点阵结构
11.1.3 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1.1.4 常用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1.1.5 常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1.1.6 元素饱和蒸气压对应的温度
11.1.7 氧化物饱和蒸气压对应的温度
11.1.8 钢的温度色
11.1.9 回火温度色
11.2 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11.2.1 钢
11.2.2 铸钢
11.2.3 合金材料
11.3 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参考数据
11.3.1 钢
11.3.2 高温合金
11.4 常用钢热处理工艺参考曲线
11.4.1 常用钢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11.4.2 常用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11.4.3 常用钢改型连续冷却转变图
11.4.4 常用钢的淬透性曲线
11.5 常用钢的回火曲线和方程
11.5.1 常用钢的回火曲线
11.5.2 常用钢的回火方程
11.6 金属相关表示方法
11.6.1 钢铁及合金统一数字代号
11.6.2 钢铁牌号中的代号
11.6.3 钢产品标记代号
11.6.4 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
11.7 近代材料分析方法概要
11.8 常用标准
11.8.1 我国标准代号、含义及热处理相关标准
11.8.2 国外标准代号、含义及热处理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B 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C 常用物理量单位换算
附录D 拉伸性能指标名称和符号
新旧对照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朴实得让人过目不忘,虽然没有花哨的图案或鲜艳的色彩,但那份沉稳的气质很符合它作为一本技术手册的定位。我最近在公司进行一个关于新材料热处理工艺优化的项目,手头上的资料五花八门,真正系统、权威的参考书却很稀缺。我原本对这本《热处理手册4:热处理质量控制和检验》的期望不高,毕竟“质量控制和检验”这个主题听起来就略显枯燥,但翻开目录后,我的态度就完全转变了。它对不同热处理过程中的关键质量参数,比如残余应力分布、金相组织均匀性、硬度梯度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划分和阐述。尤其是关于无损检测技术在热处理后质量保证中的应用章节,介绍得非常深入,提到了超声波衍射、涡流检测等多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对我目前正在头疼的如何快速有效地检测大批量工件的内部缺陷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基础的热力学或扩散理论,而是直接切入实际生产中最棘手的“如何确保质量”这一核心问题,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这种实用性是无价的。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个大型技术认证考试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本书的,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庞杂的质量管理知识点。许多教科书在介绍统计过程控制(SPC)时往往是理论先行,公式堆砌,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将SPC工具——比如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Cp/Cpk的计算——完全融入到实际的热处理环节中去解释,例如,如何针对不同批次炉子的加热曲线进行SPC监控,以及如何根据Cpk值来决定是否需要对炉温均匀性进行校准。这种“工具-应用-结果”的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统计学概念立刻变得生动和可操作。我发现,当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我们车间历史数据时,很多过去未被重视的、看似微小的过程波动,现在都能清晰地被识别为潜在的质量风险源。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用数据说话,而不是凭经验猜测。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质量控制这块内容,无非就是按标准去测量硬度、看金相图呗,能有多大学问?但深入阅读这本手册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天真。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从“过程参数波动”到“最终产品性能失效”的完整逻辑链条。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合格标准是什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追溯导致不合格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书中对淬火介质冷却能力的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对比,并结合案例说明了即使冷却速率达标,如果介质更换不及时,在不同区域形成的马氏体转变速率差异也会引发可测量的表面残余应力变化。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去分析宏观质量问题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不同行业标准(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对质量控制要求的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前瞻性,这使得它不仅能用于当前的生产,还能指导未来的标准制定和工艺升级,绝对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的常备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虽然中规中矩,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拿到的是修订本,发现很多图表的清晰度和分辨率相比老版本有了显著提升,这在查阅涉及到复杂几何体内部温度场模拟的示意图时尤为重要,细节的模糊常常会导致对温度梯度判断的失误。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常见失效模式与质量偏差分析”这一部分,引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照片和扫描电镜(SEM)图像,这些直观的视觉证据比纯文字描述要有力得多。例如,对比了因过热引起的晶粒粗大与因回火不足导致的脆性断口形态,这种对比教学法非常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操作人员的“质量直觉”。唯一让我觉得略有不足的是,对于新兴的增材制造(3D打印)热处理环节的质量控制,内容篇幅稍显不足,虽然这是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但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激光熔池的残余应力控制策略的探讨,那这本书的全面性将更上一层楼。
评分从一个资深工艺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实验室研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之间的桥梁。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往往充满了妥协和权衡,比如提高冷却速率以获得更高硬度,但同时可能引入更大的变形和残余应力。这本书在讨论这些矛盾点时,展示了非常成熟的决策框架。它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优化“二次热处理”(如应力消除回火或低温等温转变)来平衡这些性能指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质量验证流程”清单,从原材料入厂检验、过程监控点设置、到最终产品寿命周期测试的各个阶段,每一步的检验标准和方法都界限分明。这对于我们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实战经验的结晶,它所传授的思维模式,比书中的任何具体参数都更加宝贵。
评分正在用,同事们反映不错,物有所值。
评分公司要买的书。。。。。。。。
评分买了一套热处理手册,用来查询和参考。
评分HIBA) Mini系列(Enshu)U盘 8GB 蓝色
评分很实用
评分公司要买的书。。。。。。。。
评分买了一套热处理手册,用来查询和参考。
评分裤爱大法师的法师法师法师法
评分公司要买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