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處理手冊4:熱處理質量控製和檢驗(第4版·修訂本)》是第4捲,共11章,內容包括熱處理質量管理、熱處理過程中的質量控製、材料化學成分的檢驗、宏觀組織檢驗及斷口分析、顯微組織分析與檢驗、力學性能試驗、無損檢測、殘餘應力的測定、閤金相分析及相變過程測試、金屬腐蝕與防護試驗、熱處理常用數據等。本手冊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學會組織編寫,內容係統全麵,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可靠性和先進性。
《熱處理手冊4:熱處理質量控製和檢驗(第4版·修訂本)》可供熱處理工程技術人員、質量檢驗和生産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科研開發人員、設計人員、相關專業的在校師生參考。
修訂本齣版說明
第4版前言
第1章 熱處理質量管理
1.1 概論
1.1.1 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基本術語
1.1.2 現代質量管理特點
1.1.3 熱處理質量管理和質量管理體係
1.1.4 熱處理技術標準化與質量管理
1.2 産品設計中的熱處理質量控製
1.2.1 材料選擇
1.2.2 熱處理技術要求的確定
1.3 熱處理工藝設計中的質量控製
1.3.1 熱處理工藝流程及規範的優化設計
1.3.2 熱處理技術文件的製訂
1.3.3 熱處理工藝設計中的經濟分析
1.3.4 設計中的評審與更改
1.4 采購質量控製
1.4.1 製訂采購與委托服務文件
1.4.2 選擇閤格的供貨或委托單位
1.4.3 簽訂質量保證協議
1.4.4 采購品或委托熱處理零件的質量驗收
1.5 原材料質量控製
1.6 熱處理車間質量管理
1.6.1 待處理工件的核查
1.6.2 建立工序管理點,進行工序控製
1.6.3 車間作業環境管理
1.6.4 車間設備管理
1.6.5 車間節能管理
1.6.6 工藝材料管理
1.7 熱處理質量檢驗
1.7.1 質量檢驗工作的職能
1.7.2 質量檢驗方式
1.7.3 常用熱處理質量檢驗方法
1.7.4 熱處理檢測設備的檢定和管理
1.8 不閤格品的控製與糾正措施
1.9 熱處理後的質量服務
1.1 0熱處理質量改進
1.1 1質量成本
1.1 1.1 核算質量成本的必要性
1.1 1.2 質量成本構成
1.1 1.3 質量成本構成比例及質量成本分析
1.1 2人員培訓
1.1 2.1 人員培訓形式
1.1 2.2 培訓內容
1.1 2.3 資格
1.1 3計算機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
1.1 3.1 熱處理工藝過程的控製
1.1 3.2 質量檢驗
1.1 3.3 質量檔案及質量信息檢索
1.1 3.4 工序質量分析
1.1 3.5 計算機信息集成化技術的應用
1.1 4數理統計方法在熱處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
1.1 4.1 熱處理統計過程控製
1.1 4.2 數理統計方法用於熱處理質量改進
參考文獻
第2章 熱處理過程中的質量控製
2.1 待熱處理工件的核查或驗收
2.1.1 原始資料
2.1.2 待熱處理件的外觀、形狀及尺寸要求
2.2 加熱質量控製
2.2.1 熱處理的爐溫控製
2.2.2 熱處理加熱介質控製
2.2.3 正確選擇加熱參數
2.2.4 加熱缺陷及其控製
2.3 正火與退火質量控製
2.3.1 加熱設備
2.3.2 工件裝爐
2.3.3 冷卻速度控製
2.3.4 質量檢驗
2.3.5 正火與退火缺陷及其控製
2.4 淬火與迴火質量控製
2.4.1 加熱設備
2.4.2 淬火冷卻介質及淬火槽
2.4.3 淬火操作
2.4.4 迴火操作
2.4.5 淬火、迴火後的附屬工序
2.4.6 質量檢驗
2.4.7 淬火、迴火質量缺陷及其控製
2.5 感應淬火與火焰淬火質量控製
2.5.1 感應淬火質量控製
2.5.2 火焰淬火質量控製
2.6 化學熱處理質量控製
2.6.1 滲碳和碳氮共滲質量控製
2.6.2 滲氮質量控製
2.6.3 滲硼質量控製
2.6.4 滲金屬質量控製
參考文獻
第3章 材料化學成分的檢驗
3.1 鋼的火花檢驗
3.1.1 火花的形成及結構
3.1.2 檢驗設備與操作
3.1.3 鋼的成分與火花特徵
3.2 光譜分析
3.2.1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
3.2.2 原子熒光光譜分析
3.2.3 原子發射光譜分析
3.2.4 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
3.2.5 紅外光譜分析
3.3 微區化學成分分析
3.3.1 透射電鏡中的能譜與能量損失譜
3.3.2 俄歇電子能譜分析
3.3.3 光電子能譜分析
3.3.4 探針顯微分析
3.3.5 穆斯堡爾譜分析
參考文獻
第4章 宏觀組織檢驗及斷口分析
4.1 宏觀檢驗
4.1.1 鋼的酸蝕檢驗
4.1.2 印痕法檢驗
4.1.3 著色滲透法
4.2 斷口分析
4.2.1 斷口試樣的選擇
4.2.2 斷口試樣的清洗
4.2.3 斷口試樣的保存
4.3 宏觀斷口分析
4.3.1 斷裂分類
4.3.2 各類斷口形貌特徵
4.3.3 裂紋源位置及裂紋擴展方嚮的判彆
4.4 顯微斷口分析
4.4.1 顯微斷口分析方法
4.4.2 斷口顯微形貌特徵
4.4.3 斷口顯微形貌與顯微組織的關係
4.4.4 斷口的典型顯微形貌特徵舉例
4.5 失效分析
4.5.1 失效
4.5.2 失效分析的目的
4.5.3 失效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第5章 顯微組織分析與檢驗
5.1 金相試樣的製備
5.1.1 取樣
5.1.2 製樣
5.1.3 顯微組織的顯示
5.2 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在顯微分析中的應用
5.2.1 光學顯微鏡
5.2.2 電子顯微鏡
5.3 定量金相方法
5.3.1 定量金相的標準符號及基本公式
5.3.2 測量方法
5.3.3 定量金相數據的統計分析
5.3.4 常用顯微組織參數測定舉例
5.3.5 圖像分析儀
5.4 彩色金相技術
5.4.1 彩色成像的基本原理
5.4.2 乾涉膜形成方法
5.4.3 彩色顯微攝影
5.4.4 彩色金相在顯微檢驗中的應用
5.5 典型工程閤金的顯微組織檢驗技術
5.5.1 結構鋼與工具鋼
5.5.2 鋼中非金屬夾雜物的顯微檢驗
5.5.3 灰鑄鐵
5.5.4 不銹鋼和奧氏體錳鋼
5.5.5 非鐵閤金
5.5.6 粉末冶金材料與硬質閤金
5.6 熱處理質量及缺陷組織檢驗
5.6.1 偏析與帶狀組織
5.6.2 過熱與過燒
5.6.3 脫碳
5.6.4 錶麵硬化層深度的測定
5.6.5 錶麵滲金屬(或塗覆處理)的
顯微檢驗
參考文獻
第6章 力學性能試驗
6.1 硬度試驗
6.1.1 硬度試驗的意義及分類
6.1.2 布氏硬度試驗
6.1.3 洛氏硬度試驗
6.1.4 維氏硬度和努氏硬度試驗
6.1.5 肖氏硬度試驗
6.1.6 莫氏硬度試驗
6.1.7 裏氏硬度試驗
6.1.8 硬度與強度及各種硬度之間的換算關係
6.2 靜拉伸試驗
6.2.1 靜拉伸試驗的特點與意義
6.2.2 試樣
6.2.3 拉伸試驗機
6.2.4 應力�燦Ρ淝�綫及其力學性能指標
6.2.5 正應力�燦Ρ淝�綫
6.2.6 缺口拉伸與缺口偏斜拉伸試驗
6.2.7 低溫拉伸試驗
6.2.8 拉伸試樣斷口分析
6.2.9 幾種常用鋼材的靜拉伸數據
6.2.1 0影響拉伸試驗性能數據的主要因素
6.2.1 1拉伸試驗中的計算機控製
6.3 壓縮、彎麯及扭轉試驗
6.3.1 壓縮試驗
6.3.2 彎麯試驗
6.3.3 靜扭轉試驗
6.3.4 剪切試驗
6.4 衝擊試驗
6.4.1 衝擊試驗的意義
6.4.2 衝擊試驗與衝擊試驗機
6.4.3 衝擊試驗的應用
6.4.4 幾種接近實際服役條件的衝擊試驗
6.5 斷裂韌度試驗
6.5.1 斷裂過程和斷裂力學的一般概念
6.5.2 應力強度因子K和平麵應變斷裂韌度KIC
6.5.3 裂紋尖端張開位移CTOD和J積分
6.5.4 斷裂韌度測試技術
6.6 疲勞試驗
6.6.1 疲勞失效特點
6.6.2 疲勞性能指標
6.6.3 常用結構鋼、球墨鑄鐵及熱處理後的疲勞特性
6.6.4 多次衝擊抗力試驗
6.6.5 疲勞裂紋萌生與擴展的性能
6.6.6 疲勞試驗技術
6.6.7 疲勞試驗機
6.7 磨損試驗
6.7.1 磨損分類
6.7.2 磨損試驗機
6.7.3 磨損量的測量及錶示方法
6.8 高溫力學性能試驗
6.8.1 高溫蠕變
6.8.2 鬆弛穩定性
6.8.3 其他高溫力學性能
參考文獻
第7章 無損檢測
7.1 內部缺陷檢測
7.1.1 X射綫與γ射綫檢測技術
7.1.2 超聲波檢測
7.1.3 聲發射檢測
7.2 錶麵及近錶麵缺陷檢測
7.2.1 磁力檢測
7.2.2 渦流檢測
7.3 錶麵缺陷的檢測
7.3.1 滲透檢測原理、方法、分類及應用
7.3.2 滲透檢測劑及設備
7.3.3 對比試塊
7.3.4 滲透檢測基本步驟和滲透劑顯示特徵
7.4 材質與熱處理質量的無損檢測
7.4.1 硬度的無損檢測
7.4.2 錶麵硬化層深度的無損檢測
7.4.3 力學性能、顯微組織的無損檢測
7.4.4 混料分選
7.5 紅外檢測與微波檢測
7.5.1 紅外檢測
7.5.2 微波檢測
參考文獻
第8章 殘餘應力的測定
8.1 概述
8.1.1 殘餘應力的分類
8.1.2 殘餘應力與質量控製的關係
8.2 殘餘應力的産生
8.2.1 殘餘應力産生的根本原因
8.2.2 熱處理淬火時的殘餘應力
8.2.3 錶麵淬火的殘餘應力
8.2.4 錶麵化學熱處理的殘餘應力
8.2.5 錶麵強化的殘餘應力
8.3 殘餘應力的測定
8.3.1 殘餘應力的特點及測試方法
8.3.2 常用殘餘應力測試方法
8.3.3 X射綫應力測定法
參考文獻
第9章 閤金相分析及相變過程測試
9.1 閤金相分析方法
9.1.1 X射綫衍射分析
9.1.2 電子衍射法
9.1.3 中子衍射法
9.1.4 低能電子衍射
9.1.5 場離子顯微分析
9.2 相變過程測量
9.2.1 相變點測定
9.2.2 奧氏體等溫轉變圖與奧氏體連續冷卻轉變圖的建立方法
9.3 鋼中殘留奧氏體測定
9.3.1 金相法測定殘留奧氏體
9.3.2 磁性法測定殘留奧氏體
9.3.3 X射綫衍射法測定殘留奧氏體
9.4 其他物理方法簡介
9.4.1 內耗法
9.4.2 正電子湮沒技術
9.4.3 穆斯堡爾譜儀
9.4.4 核磁共振法
參考文獻
第10章 金屬腐蝕與防護試驗
10.1 概述
10.1.1 金屬腐蝕定義與分類
10.1.2 金屬的氧化
10.1.3 電化學腐蝕
10.1.4 影響金屬腐蝕的因素
10.1.5 金屬腐蝕試驗及評定方法
10.2 全麵腐蝕試驗
10.2.1 液態金屬及熔鹽腐蝕
10.2.2 高溫氧化
10.3 局部腐蝕
10.3.1 點蝕
10.3.2 縫隙腐蝕
10.3.3 電偶腐蝕
10.3.4 晶間腐蝕
10.4 金屬在不同環境介質中的腐蝕
10.4.1 大氣腐蝕
10.4.2 淡水中的腐蝕
10.5 應力作用下的腐蝕破壞
10.5.1 應力腐蝕斷裂
10.5.2 腐蝕疲勞
10.5.3 氫緻損傷
10.6 防腐蝕技術
10.6.1 閤理選擇與使用材料
10.6.2 錶麵防護
10.6.3 緩蝕劑
10.6.4 電化學防腐蝕
參考文獻
第11章 熱處理常用數據
11.1 常用物理化學數據
11.1.1 元素周期錶
11.1.2 常見碳化物和金屬間化閤物點陣結構
11.1.3 元素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11.1.4 常用無機化閤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11.1.5 常用有機化閤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11.1.6 元素飽和蒸氣壓對應的溫度
11.1.7 氧化物飽和蒸氣壓對應的溫度
11.1.8 鋼的溫度色
11.1.9 迴火溫度色
11.2 常用金屬材料牌號、化學成分、力學性能和物理性能
11.2.1 鋼
11.2.2 鑄鋼
11.2.3 閤金材料
11.3 常用金屬材料熱處理工藝參考數據
11.3.1 鋼
11.3.2 高溫閤金
11.4 常用鋼熱處理工藝參考麯綫
11.4.1 常用鋼奧氏體等溫轉變圖
11.4.2 常用鋼奧氏體連續冷卻轉變圖
11.4.3 常用鋼改型連續冷卻轉變圖
11.4.4 常用鋼的淬透性麯綫
11.5 常用鋼的迴火麯綫和方程
11.5.1 常用鋼的迴火麯綫
11.5.2 常用鋼的迴火方程
11.6 金屬相關錶示方法
11.6.1 鋼鐵及閤金統一數字代號
11.6.2 鋼鐵牌號中的代號
11.6.3 鋼産品標記代號
11.6.4 變形鋁及鋁閤金狀態代號
11.7 近代材料分析方法概要
11.8 常用標準
11.8.1 我國標準代號、含義及熱處理相關標準
11.8.2 國外標準代號、含義及熱處理相關標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法定計量單位
附錄B 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計量單位
附錄C 常用物理量單位換算
附錄D 拉伸性能指標名稱和符號
新舊對照
我是在準備一個大型技術認證考試的過程中接觸到這本書的,它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知識體係,極大地幫助我梳理瞭龐雜的質量管理知識點。許多教科書在介紹統計過程控製(SPC)時往往是理論先行,公式堆砌,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將SPC工具——比如控製圖、過程能力指數Cp/Cpk的計算——完全融入到實際的熱處理環節中去解釋,例如,如何針對不同批次爐子的加熱麯綫進行SPC監控,以及如何根據Cpk值來決定是否需要對爐溫均勻性進行校準。這種“工具-應用-結果”的緊密結閤,讓枯燥的統計學概念立刻變得生動和可操作。我發現,當我嘗試用書中的方法去分析我們車間曆史數據時,很多過去未被重視的、看似微小的過程波動,現在都能清晰地被識彆為潛在的質量風險源。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如何用數據說話,而不是憑經驗猜測。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樸實得讓人過目不忘,雖然沒有花哨的圖案或鮮艷的色彩,但那份沉穩的氣質很符閤它作為一本技術手冊的定位。我最近在公司進行一個關於新材料熱處理工藝優化的項目,手頭上的資料五花八門,真正係統、權威的參考書卻很稀缺。我原本對這本《熱處理手冊4:熱處理質量控製和檢驗》的期望不高,畢竟“質量控製和檢驗”這個主題聽起來就略顯枯燥,但翻開目錄後,我的態度就完全轉變瞭。它對不同熱處理過程中的關鍵質量參數,比如殘餘應力分布、金相組織均勻性、硬度梯度等,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劃分和闡述。尤其是關於無損檢測技術在熱處理後質量保證中的應用章節,介紹得非常深入,提到瞭超聲波衍射、渦流檢測等多種方法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這對我目前正在頭疼的如何快速有效地檢測大批量工件的內部缺陷非常有指導意義。這本書沒有過多地糾纏於基礎的熱力學或擴散理論,而是直接切入實際生産中最棘手的“如何確保質量”這一核心問題,對於一綫工程師來說,這種實用性是無價的。
評分說實話,我以前總覺得質量控製這塊內容,無非就是按標準去測量硬度、看金相圖唄,能有多大學問?但深入閱讀這本手冊後,我纔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天真。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從“過程參數波動”到“最終産品性能失效”的完整邏輯鏈條。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閤格標準是什麼,而是教會你如何去追溯導緻不閤格的根本原因。舉個例子,書中對淬火介質冷卻能力的評估方法進行瞭詳細對比,並結閤案例說明瞭即使冷卻速率達標,如果介質更換不及時,在不同區域形成的馬氏體轉變速率差異也會引發可測量的錶麵殘餘應力變化。這種深入到微觀層麵去分析宏觀質量問題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不同行業標準(如航空航天、汽車製造)對質量控製要求的差異時所展現齣的包容性和前瞻性,這使得它不僅能用於當前的生産,還能指導未來的標準製定和工藝升級,絕對是一本值得放在案頭的常備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雖然中規中矩,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確實是下瞭一番功夫的。我拿到的是修訂本,發現很多圖錶的清晰度和分辨率相比老版本有瞭顯著提升,這在查閱涉及到復雜幾何體內部溫度場模擬的示意圖時尤為重要,細節的模糊常常會導緻對溫度梯度判斷的失誤。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常見失效模式與質量偏差分析”這一部分,引入瞭大量的實際案例照片和掃描電鏡(SEM)圖像,這些直觀的視覺證據比純文字描述要有力得多。例如,對比瞭因過熱引起的晶粒粗大與因迴火不足導緻的脆性斷口形態,這種對比教學法非常有利於快速建立起操作人員的“質量直覺”。唯一讓我覺得略有不足的是,對於新興的增材製造(3D打印)熱處理環節的質量控製,內容篇幅稍顯不足,雖然這是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但如果能加入一些關於激光熔池的殘餘應力控製策略的探討,那這本書的全麵性將更上一層樓。
評分從一個資深工藝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實驗室研究”與“工業化大規模生産”之間的橋梁。熱處理工藝的優化往往充滿瞭妥協和權衡,比如提高冷卻速率以獲得更高硬度,但同時可能引入更大的變形和殘餘應力。這本書在討論這些矛盾點時,展示瞭非常成熟的決策框架。它詳細論述瞭如何通過優化“二次熱處理”(如應力消除迴火或低溫等溫轉變)來平衡這些性能指標。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質量驗證流程”清單,從原材料入廠檢驗、過程監控點設置、到最終産品壽命周期測試的各個階段,每一步的檢驗標準和方法都界限分明。這對於我們建立嚴格的質量追溯體係至關重要。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匯編,更像是一部實戰經驗的結晶,它所傳授的思維模式,比書中的任何具體參數都更加寶貴。
評分辦公用書,隨便買的....
評分價格有點小貴,工具書,學習瞭
評分辦公用書,隨便買的....
評分非常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褲愛大法師的法師法師法師法
評分質量很好,比想象中好
評分挺好的,一如既往的好,非常喜歡
評分印刷挺好,應該是正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