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航工業首席專傢技術叢書: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係統性地闡述瞭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FADEC)係統的設計和驗證方法,包括FADEC係統的技術發展,發動機建模方法,發動機對控製係統的技術要求,FADEC係統的總體方案設計、控製律設計、故障診斷與容錯設計和試驗驗證方法等內容。
《中航工業首席專傢技術叢書: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適用於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設計人員使用,也可作為航空發動機及其控製領域廣大科研、設計、教學人員,以及高校學生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姚華,男,1961年齣生,研究員,現任西安航空動力控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設計師,中航工業“發動機係統技術”首席技術專傢。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的研究工作,1999-2013年擔任中航工業航空動力控製係統研究所總設計師,先後主持瞭多項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的型號研製及預先研究項目,主持完成瞭我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的研究和試飛演示驗證,以及我國第一型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的型號研製和設計定型,突破瞭國外對該項技術的封鎖,實現瞭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從液壓機械技術嚮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受到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奬勵共20多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人事部等七部委百韆萬人纔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一等奬1次,國防科學技術奬一等奬2次,二等奬4次,發錶論文20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發展綜述
1.1 國外控製係統的發展曆程
1.1.1 第一代FADEC(FADEC 1)係統(20世紀80年代)
1.1.2 第二代FADEC(FADEC 2)係統(20世紀90年代初期)
1.1.3 第三代FADEC(FADEC 3)係統(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
1.2 我國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的發展
1.3 FADEC的未來發展趨勢
1.3.1 未來航空發動機控製係統麵臨的要求和挑戰.I
1.3.2 未來航空發動機控製技術的發展趨勢
1.4 結論
第2章 航空發動機建模與仿真
2.1 航空發動機建模技術概述
2.1.1 模型分類
2.1.2 模型要求
2.1.3 建模方法
2.2 航空發動機部件級模型
2.2.1 各部件模型
2.2.2 風扇
2.2.3 壓氣機
2.2.4 燃燒室
2.2.5 高壓渦輪
2.2.6 低壓渦輪
2.2.7 外涵
2.2.8 摻混室
2.2.9 加力燃燒室
2.2.10 尾噴管
2.2.11 推力計算
2.3 航空發動機穩態模型
2.4 航空發動機動態棋型
2.5 航空發動機狀態變量模型
2.5.1 綫性化狀態變量模型的建模原理
2.5.2 偏導數法求解綫性化模型
2.5.3 擬閤法求綫性化模型
2.6 基於人工智能的航空發動機簡化模型
2.7 航空發動機自適應模型
2.7.1 自適應模型的發展
2.7.2 基於卡爾曼濾波器的自適應模型
2.7.3 基於人工智能的自適應模型
2.7.4 基於控製器的自適應模型
第3章 控製係統技術要求
3.1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控製計劃
3.1.1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的工作狀態
3.1.2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各工作狀態的使用限製
3.1.3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控製變量的選擇
3.1.4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非加力工作狀態的控製計劃
3.1.5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起動狀態的控製計劃
3.1.6 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加力工作狀態的控製計劃
3.2 控製係統功能要求
3.2.1 控製係統功能
3.2.2 控製功能的詳細描述
3.3 控製係統性能要求
3.3.1 穩態性能指標
3.3.2 動態性能指標
3.3.3 切換性能指標
3.3.4 執行機構迴路控製品質要求
3.4 工作環境要求
3.4.1 電子控製器工作環境
3.4.2 燃油附件工作環境
3.5 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測試性設計要求
3.5.1 安全性設計要求
3.5.2 可靠性設計要求
3.5.3 維修性設計要求
3.5.4 保障性設計要求
3.5.5 測試性設計要求
第4章 控製係統總體方案設計
4.1 控製係統的基本結構
4.1.1 控製係統的總體結構和功能分配
4.1.2 主燃油流量控製
4.1.3 風扇進口可調葉片角度控製
4.1.4 高壓壓氣機進口可調靜子葉片角度控製
4.1.5 加力燃油流量控製
4.1.6 尾噴管喉道截麵麵積控製
4.1.7 矢量噴管控製
……
第5章 控製律設計
第6章 故障診斷與容錯設計
第7章 控製係統的綜閤與試驗驗證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航空航天領域前沿技術探索:從材料到結構,再到飛行控製的深度解析 本書聚焦於航空航天工程領域中,除航空發動機全權限數字電子控製係統(FADEC)以外,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前沿性的關鍵技術分支。 本書旨在為航空航天領域的工程師、研究人員及高年級學生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技術參考,涵蓋瞭從基礎材料科學到復雜結構設計,再到先進飛行控製理論與應用等多個核心維度。全書力求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用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解析當前世界航空工業麵臨的主要挑戰與最新的技術突破。 --- 第一部分:先進航空材料與結構完整性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支撐現代飛行器性能提升的基石——先進航空材料的研發、性能錶徵及其在極端工況下的應用挑戰。 第一章:高性能輕質金屬閤金的冶金與應用 本章詳述瞭新一代鈦閤金(如高韌性$eta$閤金、近淨形成形技術)和鋁鋰閤金的微觀組織控製、熱處理工藝優化及其對疲勞性能、抗蠕變性能的影響。重點分析瞭這些材料在機身大梁、起落架等關鍵承力部件中的應力-壽命預測模型。同時,探討瞭增材製造(AM)技術在復雜結構件,特彆是葉片和渦輪盤製造中的應用瓶頸與解決方案,包括缺陷控製、殘餘應力管理及與傳統鑄鍛件的性能對比。 第二章:陶瓷基復閤材料(CMCs)與耐熱閤金 隨著飛行器推進效率和速度的不斷提升,對工作溫度的要求日益嚴苛。本章集中研究瞭碳化矽縴維增強碳化矽基體(SiC/SiC)復閤材料的製備工藝(如化學氣相滲透CVI、溶液浸漬與揮發燒結SVCI)、界麵設計及其在渦輪導嚮葉片和燃燒室部件中的熱物理性能。同時,對新一代鎳基單晶高溫閤金的晶界強化機製、塗層技術(熱障塗層TBCs的先進結構設計)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旨在為超高推重比發動機提供可靠的熱端部件支持。 第三章:結構健康監測(SHM)與損傷容限設計 本章將材料科學與傳感器技術相結閤,探討瞭如何實時評估飛行器結構的完整性。內容涵蓋瞭壓電換能器(PZT)陣列在聲發射(AE)技術中的應用、光縴布拉格光柵(FBG)傳感器在應變場精確測量中的優勢,以及基於機器學習算法對傳感器數據進行模式識彆和早期損傷定位的方法。著重討論瞭如何將SHM數據融入到“飛行後勤使用壽命預測”(PHM)模型中,實現基於狀態的維護策略(CBM)。 --- 第二部分:復雜氣動外形與高保真數值模擬 本部分轉嚮對飛行器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理解與精確預測,特彆是針對高超音速和復雜機動工況下的流場控製。 第四章:高超音速氣動熱效應與邊界層轉捩控製 在馬赫數大於5的飛行條件下,氣動熱載荷成為結構設計的首要製約因素。本章詳細分析瞭激波/邊界層乾擾(Shock/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SBLI)的物理機製,並對比瞭不同冷卻策略(如膜式冷卻、再生冷卻)的效率。在流動控製方麵,本章深入探討瞭基於等離子體激勵器(DBD Actuators)和微型射流脈衝(Pulsed Jets)對邊界層轉捩和分離的延遲或再附著控製技術,為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氣動布局優化提供理論基礎。 第五章:計算流體力學(CFD)的高級應用與可信度驗證 本章側重於現代CFD求解器的選擇與應用。內容涵蓋瞭從RANS模型(如$k-omega$ SST, Realizable $k-epsilon$)到大渦模擬(LES)和直接數值模擬(DNS)的適用範圍界定。特彆討論瞭網格自適應技術(Adaptive Mesh Refinement, AMR)在捕捉復雜幾何體附近高梯度流動場時的有效性。此外,本章強調瞭實驗數據(風洞測試、PIV測量)在提高CFD模型預測可信度(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V&V)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第六章:顫振分析與主動氣動彈性控製 本章聚焦於結構動力學與氣動載荷的耦閤效應。詳細解析瞭亞音速、跨音速和超音速下的氣動彈性力學理論基礎,包括氣動導納函數的計算方法。重點在於非綫性氣動彈性現象(如極限環振蕩、顫振-發散臨界點預測)的建模與分析。討論瞭主動氣動彈性力學(Aeroelastic Control)的實施路徑,如使用變形濛皮技術或可動翼尖,以拓寬結構的適航包綫。 --- 第三部分:先進飛行控製係統架構與信號處理 雖然本書不涉及FADEC的核心控製算法,但本部分將探討支撐所有數字控製係統穩定運行的外部感知、信息融閤及非綫性控製理論的工程化應用。 第七章:多源信息融閤與導航精度提升 現代飛行器的態勢感知依賴於多個傳感器的異構數據融閤。本章闡述瞭卡爾曼濾波(Kalman Filtering)的擴展版本,如擴展卡爾曼濾波(EKF)和無跡卡爾曼濾波(UKF),在估計飛行器位置、速度和姿態時的性能差異。重點分析瞭慣性測量單元(IMU)、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NSS)和氣壓傳感器數據如何通過貝葉斯框架進行最優估計,以抵抗環境乾擾和單點故障。 第八章:魯棒控製與非綫性飛行器動力學補償 針對高機動性戰鬥機或傾轉鏇翼機等強耦閤、高非綫性係統的控製設計,本章介紹瞭超越傳統LQR方法的控製策略。詳細剖析瞭滑模控製(SMC)在應對不確定性和外部擾動時的優勢,以及$mathcal{H}_{infty}$控製理論在保證係統穩定性和性能指標間的摺衷設計。對於飛翼布局等氣動耦閤嚴重的構型,本章探討瞭模型預測控製(MPC)如何通過短期優化來解決控製約束問題。 第九章:高可靠性軟件架構與實時操作係統(RTOS) 數字控製係統的安全性是首要任務。本章探討瞭用於高安全性航空電子係統的實時嵌入式軟件架構標準(如ARINC 653的資源分區概念)。分析瞭軟件模塊間的通信機製(如時間觸發通信 TTCAN/AFDX)設計,以及如何通過形式化驗證方法(Formal Methods)來證明關鍵控製算法的正確性,確保係統在設計空間內的確定性實時響應,這是構建下一代自主飛行控製係統的基礎。 --- 本書的綜閤性結構,意在構建一個從“材料承載”到“氣動效能”再到“智能控製”的完整技術鏈條,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推進航空航天係統集成的多學科視角。